韩信在做大将军之前,并无太多实战经验,刘邦为何如此信任他?

小天詠春


韩信是汉初三杰之一,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家,在军事上的才能号称千年一出的兵仙,在协助刘邦统一天下的战争中击败了号称“军事奇才”、“战神”的项羽,为刘邦奠定了统一大业,刘备称帝后,称赞韩信是“战必胜,攻必克,吾不如韩信”。

可韩信这些神奇的事迹都是发生在刘邦重用韩信之后的事,刘邦靠着萧何月下追韩信并大力举荐韩信,之后便拜韩信为大将军,从此开启了重用韩信之路,可是韩信在此之前可以说是毫无工作经验,之前韩信在项羽手下也只不过是个执戟郎中,说得好听点是郎中,实际上就是个拿着戟的警卫兵,对于这样一种出身,刘邦为何会如此信任韩信?

其实这就涉及到刘邦的用人、识人之道,当初刘邦也并没有看中韩信的,在萧何大力推荐韩信前,刘邦的御用司机夏侯婴就向刘邦推荐过韩信,刘邦只不过给了韩信一个管理后勤的小官治粟都尉,也并没有重视,后来萧何也向刘邦推荐过,刘邦也不以为然,只到发生萧何月下追韩信事件,刘邦当时担心的是萧何。

后来看在萧何的面子上,刘邦准备封韩信为将军,但是萧何不同意,说韩信是“国士无双”,要封就封大将军,并且还要举办隆重的仪式登台拜将才行,萧何同时抓住了刘邦的心理,告诫刘邦如果要出汉中向东打天下,就必须重用韩信,如果愿意一辈子待在汉中,则可以不用韩信,刘邦直到这个时候,都还是看在萧何的面子上,才同意的,因为刘邦信任萧何,萧何是刘邦多年的好友,从沛县一起起兵到现在,所以刘邦同意了封韩信为大将军。

西汉时期原本是不设大将军这一官职的,虽然封了大将军,但刘邦会不会重用韩信又是一回事,对于一个毫无经验的韩信来说,刘邦也需要考核一下韩信,到底有没有本事,是不是如同赵括一样纸上谈兵?于是刘邦就与韩信就如何出汉中攻打关中统一天下进行了交谈,韩信向刘邦提出了一系列的建议,刘邦认为有道理。

刘邦是一个心胸豁达、能屈能伸、知错就改、能够听取正确意见的人,现在既然韩信提供了建议,那么刘邦就抱着试一试的态度来验证一下,于是在不久之后,刘邦率领所有军队进行了还定三秦、攻打关中的战争,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刘邦攻打关中的战争是没有“明修栈道、暗渡陈仓”这回事的,这只是元朝的戏曲中创造出来的,在历史上并不存在。

还定三秦战役是刘邦采用韩信的谋略,由刘邦自己领导并发动的一场战役,刘邦手下所有将领都参与了此次战役,唯独韩信没有参与,因为史书中没有关于韩信在此次战役中的领兵纪录,而且在攻打章邯镇守的陈仓时,刘邦是采用了赵衍的计谋,从一条小路绕到陈仓背后,然后里应外合一起击败了章邯,才最终打进关中,否则以陈仓的险要地势,刘邦是没有可能打进去的。

此次战役中,刘邦虽然拜韩信为大将军,却只把韩信当成一个高级参谋人员,没有让韩信指挥军队,也没有让韩信带领具体的军队参与战役,即使是在后来拿下关中,刘邦东出函谷关,平定中原,一直打进彭城,都是刘邦亲自指挥,甚至都没有韩信参与的纪录,包括彭城之战,都是刘邦亲自指挥及领导的,当时韩信、张良等人都在彭城,可是仍然被项羽用3万大军击败了刘邦率领的56万诸侯联军。

韩信亲自领兵的纪录发生在彭城之战后的京索之战,《史记淮阴侯》的记载是:

信复收兵与汉王会荥阳,复击破楚京、索之间,以故楚兵卒不能西。

但从目前已有的资料来看,韩信并不是京索之战的领导者,而只是其中一员参与将领,京索之战参与的将领还有灌婴、靳歙、吕泽,可以说直到这个时候,身为大将军的韩信还没有独自率领军队出战。

彭城之战刘邦大败之后,张良为刘邦提供了著名的“下邑之谋”,建议刘邦重用三个人,分别是韩信、英布与彭越,韩信是自己人,直接重用就行了,英布当时还是项羽手下,需要派出使者说服,彭越也是一股独立的力量,也需要派出使者进行联络。

与此同时,韩信也向刘邦提出了开辟北方战绩的战略,由刘邦在正面战场抵御项羽,由韩信在北方开辟第二战线,刘邦同意了,之后,刘邦开始重用韩信,并给予韩信独立的指挥权,让韩信率领一支军队北上,之后便发生了著名的背水一战,韩信开始了开挂的一生,破魏、灭赵、降燕、败齐,一统整个北方,最终与刘邦在垓下合围项羽,并击败了项羽,让刘邦最终统一天下。

由此可以看出,刘邦信任并重用韩信是有一个过程的,即使是萧何的强力推荐,刘邦只是勉强封了韩信一个没有实权的高官并暗中考察韩信,经过一系列的考核,同时刘邦在彭城大败后,刘邦才最终赋予韩信独立的兵权,也就是从这之后,刘邦才开始真正地的重用和信任韩信,如果刘邦一路顺风拿下彭城之后并解决了项羽的话,那么中国历史上就可能没有韩信这号人物了,刘邦也不会重用韩信了,正因为刘邦在彭城大败,才让刘邦感到了危机感,才会起用韩信,不然韩信就是一高级参谋,这就是刘邦的用人。


一国之君历史研究


一个曾经在项羽手下当过保安队长的小罗罗,刘邦凭什么信任他?敌人的敌人才是朋友,何况韩信是敌人的下属。


再翻翻韩信的个人简历,长的人高马大还混吃混喝,饿的快死了还背着大宝剑耀武扬威,吃过老大娘的饼,钻过流氓的裤裆……

於是信孰视之,俛出袴下,蒲伏。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

这种一塌糊涂的简历,凭什么刘邦瞧得上眼?明明活成了笑话还说自己很厉害,是个明眼人都不信,到现在我们都会嘲弄一句名言:

———我对钱没有兴趣!那是因为他钱多的不知道怎么数。

韩信有钱么?没有!有人脉么?也没有!有能力么?他说他有!从此,刘邦就觉得找到了真爱,那是你在逗我玩了。


我可以确定刘邦至始至终对韩信毫无信任感可言!

刘邦启用韩信是他给了两个人的面子:萧何和夏侯婴。我们仔细看这两个人的履历,都是和刘邦从小鬼混到大的,日积月累的情谊在那堆着了。

一个人和另一个人相处久了,自然了解更深刻,何况这三个人一直朝夕相伴,连造反这种事都手把手扶着。那么,刘邦对夏侯婴和萧何是非常信任!

而韩信命好,在投奔刘邦后意外得到这两个人的好感:“滕公奇其言,壮其貌,释而不斩”,“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只能说会表现的下属才是好下属。


当初马先生吹牛要赚多少钱,给底下人分多少股份也没有人信,韩信搞得也是这种套路。而萧何和夏侯婴就是被韩信许诺的美好未来折服。

好了,有人信了,就不愁发迹。

萧何和夏侯婴觉得这个股票可以买,刘邦可不那么简单的决定。先是夏侯婴推荐给刘邦,刘邦觉得这个面子可以给,可夏侯婴以前是个赶马车的,见识不见识无所谓,人情的给。

所以,韩信当了仓库管理员……

后来,萧何也推荐买这支股票!刘邦可就有点认真了。萧何是干嘛的?以前是沛县的“吏”,县衙当差的,而且这个哥们点子多,见识广,当初刘邦能成功造反,离不了萧何出谋划策!


所以,这个面子的给!只不过这次给的要比夏侯婴的面子值钱的多。

我确认下,萧何是认真的,他是经过深思熟虑,各种考察才确认韩信不是吹牛。所以韩信准备跑路的时候,他骑着大马硬生生的给拽回来。

韩信就在这两人的举荐下当了大将军,在楚汉相争中大放异彩,最后设计垓下之围把楚霸王逼的走投无路,自杀明志。刘邦明白了这个人是:

———真有才!


可有才不代表刘邦的信任,我们在史料中找到些蛛丝马迹:

"信之下魏破代,汉辄使人收其精兵,诣荥阳以距楚。"“汉王夺两人军,即令张耳备守赵地。拜韩信为相国,收赵兵未发者击齐。””项羽已破,高祖袭夺齐王军。汉五年正月,徙齐王信为楚王,都下邳。”

具体内容很简单,韩信的兵权被刘邦夺了三次,最后两次甚至是偷偷摸摸,乘韩信不备,那么刘邦信任韩信的事有几分可靠?

其实,一点不可靠!

韩信和刘邦只是双赢关系,刘邦给韩信提供了平台实现自我价值,而韩信也给刘邦打下了天下。就这么简单,我用得着你,你也用得着我,互相悠着点。


我在再拿身份说事,别忘了刘邦可是要当皇帝的人。他当初启用韩信,除了给萧何、夏侯婴面子更多的是有别的考虑:

  • 风险投资。反正他实力不济,万一韩信真能打仗了,不就赚了?他带有赌的成分。
  • 随时做好准备。韩信当了大将军看起来威风凛凛,但我们再确定一个真相,韩信军中大多是刘邦亲信。
  • 收买人心。你看看项羽那个人可真不咋地,谁都跟他待不下去,我去明主,韩信这种人我都用!各位有才之士都投奔我来吧!
就这样刘邦和韩信达成契约关系,一起风风火火的打下天下。等到享天下的时候,韩信最后才发现自己才是最单纯的一个。萧何追回他来,最后又选择坑死他,刘邦用完他了毕竟不放心,让老婆往死里整他……

说到底,韩信才是性情中人!说到君和臣的关系么,萧何还不是照样胆战心惊?


我不是易中天


韩信在做大将军之前,不仅是没有太多实战经验,而且是毫无实战经验。

萧何、夏侯婴的举荐很重要,萧何月下追韩信也很关键,引起了刘邦足够的重视。

但豹眼认为,最关键的还是刘邦与韩信进行的那次谈话。

这里有两个问题需要特别关注一下:一是这次谈话的时间节点;二是这个大将军究竟是个啥官职。

01

刘邦与韩信的“君臣对”。

能够查阅的资料是,萧何把韩信追回来后,反复向刘邦推荐。刘邦经不起萧何的磨叽,就说看在他的面子上,答应任命韩信为将军。萧何还不罢休,刘邦无奈,就决定任命韩信为大将军。

这一点,豹眼很是怀疑,这么大的事,刘邦应该与韩信做一次谈话,这样才符合常理。

因此,豹眼认为,这次谈话很可能是在刘邦筑坛拜将之前,而且是在决定任命韩信为大将军之前。

通过与韩信的深度交流,刘邦认为韩信的确不同一般。刘邦认为韩信行,就决定任命他为大将军。

这时候,萧何又说话了,这样太草率,建议刘邦搞一个仪式,筑坛拜将。

这就是萧何心眼太多了,他起码考虑了几方面的问题:

第一,刘邦能够任命韩信为大将军,韩信方面是没有问题的。他绝对不会再跑了,也不会奢望刘邦去给他磕头,请求他出任大将军。

第二,刘邦能够一口答应了任命韩信为大将军,但也能够一口就把韩信的大将军给免掉。不搞一个隆重的仪式,这事就显得太草率。一个小小的库吏就被任命了大将军,似同儿戏。萧何是怕刘邦变卦,不能真正放手韩信,那样就毫无意义。

第三,其他将军们心里都不服气,没人会听韩信那一套。韩信再大的本领也不行,最终就会是一场闹剧。

为了把这件事搞得神秘一些,起到轰动效应,筑坛拜将之前,并没有人知道拜的是韩信。而且许多人还以为刘邦要拜的是自己,在偷着乐呢!

筑坛拜将后,韩信的名分确定了,刘邦与韩信自然会经常在一起,公开交流治国用兵的策略。

因此,豹眼以为,刘邦与韩信的第一次对话,是绝对保密的,几乎没有人知道,也就没有史料记载。之后的交流频繁,也公开透明,自然也就有了记载。

从常理和慎重考虑,事前应该有这次谈话。

02

大将军的具体职责

大将军一职始于战国时期,但不是一个固定的官职,一般是在有战事的时候,临时任命一个全权负责的军事将领,习惯称为大将军。战事结束,根据胜负,该升官加爵就升官加爵,该杀头就杀头,这个职位自动就取消了。

进入战时状态,关乎国家存亡,这个大将军的权力之大,可想而知。

但具体怎样一个运作,也是看情况而定,没有统一的套路。

这就是说,刘邦任命韩信为大将军后,具体有哪些权力,具体做哪些工作,也是个未知数。韩信依然是光杆司令,手下所有的兵马都是刘邦的,最终还是听刘邦的。

刘邦还是留了一个后手,韩信不像萧何说得那么神的话,随时可以免掉,刘邦不会在韩信这一棵歪脖子树下吊死。

这也是萧何一定要刘邦筑坛拜将的原因所在,不能让刘邦反悔,也让所有将领听从韩信的招呼。

但这仅仅是一个仪式,如果韩信不能征服刘邦和将领们的话,这个仪式仅仅就是一个仪式。

但韩信经受住了考验,不仅让刘邦心服口服,说出“得信晚”的话,具体的军事谋略也征服了将领。

从当时的实际情况来看,并非拜将之后,刘邦就把所有的军队全部交给韩信,让他带着直接去前线,胜负就看韩信一锤子买卖。

这与赵括那个纸上谈兵不同,赵国面对着秦国大兵压境,赵孝成王急于求胜,撤掉了老将廉颇,直接任命赵括去了前线,是死是活就一锤子买卖。

而刘邦虽然被项羽封为汉王,并没有可靠稳固的根据地,刘邦、萧何、张良等所有人都在一起,并且中心工作还是军事。他们咋会把这一切都交给韩信一人呢?所有的战略规划、具体的实施方案,都是共同研究、决策的结果。

在这个过程中,韩信肯定是起到了主导作用,他的建议被大家认可,刘邦决策后得以行动。

只是到了后期,韩信才带领大军单独行动,灭掉各国的军事实力。

03

从张良跟随刘邦的过程,也看出刘邦不是轻易听从萧何一句话,就任命韩信为大将军的。

张良是反秦义士,得到了《太公兵法》后,组织了一票人马开始反秦。由于感觉势单力薄,就想去投靠楚假王景驹。半道上遇到了刘邦,张良就用《太公兵法》劝说刘邦。结果,通过交流发现,大部分事刘邦还能够领悟,张良就觉得刘邦这伙计还凑合。于是,张良果断改变了主意,跟从了刘邦。

如果张良说了半天,刘邦一句也没听懂,张良还会伺候刘邦吗?

同样的道理,刘邦跟韩信做了一次深入的交流,韩信说的话,刘邦听懂了,认为韩信靠谱,萧何没有说假话,这才是刘邦信任韩信的根本。

韩信那一套很高明,刘邦、萧何、张良想不到,但起码他们能听得懂,认为韩信有道理。如果韩信那一套谁也听不懂,刘邦决不会信任他的。

萧何就是因为与韩信做了多次的交流,才认为韩信是难得的、唯一的军事人才。如果是因为韩信说得玄乎其玄,萧何根本一句都没听懂,他还会推荐韩信吗?

所以,豹眼认为,刘邦与韩信的这次交流非常关键。不管是在拜将之前还是之后进行的,都是让刘邦真正信任韩信的根本原因。

韩信没有实战经验,但刘邦有啊。刘邦凭借自己的实战经验,能够判断韩信所言是否靠谱,是否高明。

这也正是刘邦的高明之处,韩信不同凡响,刘邦更是胜人一筹。


豹眼看历史


大家好,我是吃瓜。

我来回答:韩信在做大将军之前,并无太多实战经验,刘邦为何如此信任他?

其实刘邦不是信韩信,而是信萧何,才让韩信做大将军。


1、韩信初始的个人简历太差了

按照秦朝的制度,要么有人推荐,要么自己出身贵族,那么你才有机会是当官的。当然,你有军功也是可以的。

首先,我们知道韩信这个人就是一个平民百姓,不是官二代。一开始他就输在起跑线了。

你再看看他的简历:

及项梁渡淮,信杖剑从之,居麾下,无所知名。项梁败,又属项羽,以为郎中。数以策干项羽,不用。汉王之入蜀,信亡楚归汉,未得知名,为连敖。

实在不是怎么样 ?要战绩?没有!不知道口才不行还是策略不行,反正就是说不服项羽!韩信也是一个野心勃勃的家伙,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

就频繁跳槽,这是职场大忌啊!

跳来跳去,还是没有遇上好时机,还差点连命都丢了!


2、命运转折-贵人萧何

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至南郑,诸将行道亡者数十人。信度何等已数言上,上不我用,即亡。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人有言上曰:“丞相何亡。”上大怒,如失左右手。居一二日,何来谒上,上且怒且喜,骂何曰:“若亡,何也?”何曰:“臣不敢亡也,臣追亡者尔。”上曰:“若所追者谁何?”曰:“韩信也。”上复骂曰:“诸将亡者以十数,公无所追;追信,诈也。”何曰:“诸将易得耳,至如信者,国士无双。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可与计事者。顾王策安所决耳。”王曰:“吾亦欲东耳,安能郁郁久居此乎?”何曰:“王计必欲东,能用信,信即留;不能用信,信终亡耳。”王曰:“吾为公以为将。”何曰:“虽为将,信必不留。”王曰:“以为大将。”何曰:“幸甚。”于是王欲召信拜之。何曰:“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耳,此乃信所以去也。王必欲拜之,择良日,斋戒,设坛场,具礼,乃可耳。”王许之。诸将皆喜,人人各自以为得大将。至拜大将,乃韩信也,一军皆惊。

但是韩信可是一个不信邪的家伙,见人便自我推荐。项羽看不上,刘邦也看不上。那么就从刘邦底下人的着手,先是滕公,然后就到萧何。

萧何是什么人?刘邦的左膀右臂,在刘邦心中的地位极其重要。刘邦在外面打仗,萧何主持内政,人管够,粮食也管够,这是非常了不得的。

萧何就很看重韩信,韩信跑了,第一时间就跑去追,连刘邦都来不及说。其实,这这件事也大大的刺激了刘邦,加深了韩信在刘邦心目中的地位;其二,萧何的大力推荐,直接将韩信捧成了国士无双。而且,当时刘邦也有很多将领跑掉了,这也是韩信在客观上可以上位的原因,因为上位时候反对的声音不多嘛。

这样,韩信才能顺利上位!并不是刘邦有多么信韩信,他只是信任萧何!当然,萧何没有看走眼,刘邦也赌对了。战国时候的赵王就没有赌对,直接坑死了四十万的士卒!

以前又听到身边的朋友说遇不上伯乐,我心里就想,你得先是千里马,而且将你千里马的资质表现出来,伯乐自然就出来了。要成就一番大事业,就先将自己手头的事情做好做出色做出成绩,用自己的成绩去说话。


总结:刘邦是因为出于对萧何的信任才让韩信上位的!


围观历史的吃瓜群众


我用历史记载来解释一下这个问题。韩信和刘邦接触比大多数人想象中的要早。而且韩信对于刘邦的野心十分了解,他本人又是一个奇才,这自然使得韩信很容易得到刘邦的信任。

我们首先来看韩信的官职—郎中,郎中一职,郎中按照《汉书》的记载是郎中令的下郎官之一,官阶三百石,是一个中级武官。汉承秦制,汉朝的制度规章和秦朝的规章制度基本上是一致。在汉代,郎官的职责是守卫宫殿和做皇帝随从,我们从这里可以推知韩信作为郎中,是项羽身边的随从侍卫长官之一,这也是在《史记》的记载里韩信可以接触项羽,也可以向项羽进献计策的原因所在。

《史记》记载里的韩信生平有一段缺失,那就是从项羽账下到投奔刘邦的这段历史,不过我们可以依据历史事实推测。

秦末天下大乱的时候,韩信直接投靠了项梁,不久之后,刘邦前往项梁处借兵,最后又投降项梁。这时候项梁军中的小卒韩信应该就见过当时的沛公刘邦,此后项梁被章邯击败身死,韩信留在了项羽身边,成为了郎中,此时项羽和刘邦关系密切,项羽身边的韩信和刘邦就有过接触。

其实最为重要的是鸿门宴,在鸿门宴上,刘邦沉着冷静,最后在虎口脱险,刘邦的表现想必给予韩信极大的震撼力。因为在鸿门宴后韩信辞去了郎中一职,选择了投奔刘邦。要知道当时项羽已经灭亡秦朝,他分封诸侯,刘邦被封到了汉中巴蜀一带,在当时这一带属于偏远的地方,此后项羽又分封三秦王以阻止刘邦进入关中。韩信投奔刘邦无疑是冒险之举,如果刘邦没有进取天下的想法,那么韩信这次选择将是彻彻底底的臭棋。但是韩信猜对了,刘邦有席卷天下的想法。这也说明了韩信对于刘邦和他手下的了解。

韩信对于刘邦的了解有多深呢?有两个事件。

  • 《史记》记载韩信在刘邦手下犯法要被杀头的时候,韩信看到刘邦的亲信夏侯婴,他大呼“上不欲就天下乎?何为斩壮士!”夏侯婴听到后,就释放韩信,他和韩信有过交流,《史记》记载:(夏侯婴)与语,大说之。韩信事后被封为治粟都尉。
  • 韩信官位的提升使得他可以和萧何交流,但是韩信和萧何的交流十分愉快,《史记》说: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最后韩信觉得刘邦没有投奔的必要,于是逃走,萧何得知后前去追回韩信。

这里两件事都有一个核心点那就是刘邦争夺天下的野心。韩信之所以能够获得刘邦手下两大亲信夏侯婴,萧何的信任,恐怕也是这样。

如此了解刘邦和刘邦集团心思的韩信,自然对于刘邦集团想要夺取天下,击垮项羽的目标十分了解,再加上韩信本身是一个擅长出奇策的人,在项羽账下韩信就出过谋划,到了刘邦的账下,他本人肯定是有着相应的对策和谋划,他的这种谋划既然能够使得夏侯婴和萧何都觉得惊奇,作为刘邦集团的首脑刘邦觉得惊奇自然不在话下。

其实对于刘邦而言,项羽的随从郎官很多,他对于韩信不可能有太多的印象。但是他对于自己的首席大臣和头号亲信萧何是十分相信的,萧何在追回韩信后,和刘邦有过交谈,《史记》记载萧何一针见血的说道:

诸将易得耳。至如信者,国士无双。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顾王策安所决耳。

正是萧何说出了刘邦的心思,又大力推荐韩信,萧何之所以大力推荐韩信,就是因为萧何认为韩信是能够带领刘邦集团走出困境的人 。

汉中北有秦岭,南有大巴山,中间是汉中盆地,汉中和巴蜀已经关中想连接是栈道,但是栈道在刘邦退却之后,给烧毁了。而章邯等三秦王的任务就是围堵刘邦,他们已经严密地封锁了汉中进入关中的所有通道。如何能够返回关中,进而东去,是刘邦军所面临的生死攸关的难题。而当时作为刘邦智囊的张良,此时在项羽的命令下随韩王成东去,在这个时候又有大批人对于刘邦失去希望,大批人选择了逃跑,整个刘邦集团陷入了绝望之中。

而韩信在和萧何的交流之中,肯定会涉及到如何走出汉中的问题。韩信后来名震天下的决策“明出子午,暗度陈仓”,肯定在这个时候和萧何商议过,萧何惊叹于韩信的看法,所以才会去追韩信,才会极力推荐韩信。

刘邦选择了拜韩信为大将军。其实韩信在被刘邦拜为大将军之后,和刘邦有过对话,也就是“汉中对”。这才是刘邦和韩信对话的核心内容,以及韩信成为大将军的真正原因。

韩信先是指出了刘邦和项羽的优劣,指出了项羽的缺点

  • 项羽定都彭城,放弃关中。
  • 背弃楚怀王的约定,以好恶分封诸侯,使得很多诸侯怨恨。
  • 驱逐怀王,自己占领楚国。
  • 杀戮甚多,百姓怨恨。

同时韩信还分析了刘邦可以得到关中的因素,他说章邯、司马欣、董翳这三秦王当年投降项羽,直接导致二十万秦军被项羽坑杀,关中百姓对于三秦王痛恨不已,而刘邦当年入关,秋毫无犯,关中百姓怀念刘邦至深,这是进取关中的好机会。

最后韩信的谋划也没有错,田荣最先在齐国反对项羽的统治,刘邦到达关中,也是顺利拿下,并没有受到阻碍。可见韩信的谋划之力。

实际上来看,是韩信早年和刘邦的接触,使得韩信摸透了刘邦和刘邦集团的争夺天下的野心,同时韩信又有与之相匹配的方法,这才是韩信被拜为大将军的原因所在。


人者仁义也


刘邦开始并不信任韩信,甚至非常怠慢他,逼得韩信不想干了,连夜离开刘邦,是萧何非常信任韩信,觉得韩信是个人才,走了可惜,于是连夜追赶,把韩信追回,极力向刘邦推荐韩信,刘邦才最后重用韩信。











六扇门人jgy


刘邦拜韩信为大将军时,他还从没有率军的

韩信被列为汉初三杰之一,他的军事才能在楚汉时期是天下无敌。他是刘邦在长达4年的楚汉争霸中最大的功臣。刘邦建立汉朝后封韩信为楚王,并且给予高度评价:“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

韩信刚开始带兵打仗时并有经验,之所以这么厉害,主要有三个原因。

第一,得益于先天的努力。韩信尽管从小就父母双亡,过着衣不遮体、食不果腹的生活,但他并有坠落和自暴自弃。他依然有远大理想,并努力钻研他与生俱来就喜欢的书法。为了实现理想,体现人生价值,甚至至在面对地痞恶霸的骚扰时,他浚没有选择怒剑出鞘,殊死相搏,而是选择了忍辱负重和忍气吞声,为此,不顾外人的嘲笑,从地痞胯下钻过去,只为保全自己,使自己能苟活于世。随后,韩信知耻而后勇,更加勤奋学习,研习兵书,对兵法倒背如流。

总之,生活的磨砺,不懈的努力,极强的韧性,远大的抱负,使得韩信在危险面前不低头,更好地学习和掌握本领,特别是对兵法的掌控和熟悉达到了一个别人天法企及的高境界。

第二,得益于伯乐的帮助。韩信刚开始投靠的是项羽,当时他初生牛犊不怕虎,想施展自己的军事才能,结果遭遇冷水泼面,项羽根本没重用他,而是把他当"士卫"来使用。眼看跟着项羽没有出头之日,韩信跳槽到刘邦麾下。在萧何等人的强力推荐下,特别是萧何上演"月夜追韩信"后,被震惊的刘邦终于拜韩信为大将军。韩信在"伯乐"萧何鼎力支持和帮助下,终于有了一展军事才干的机会。

第三,得益于后天的锤炼。韩信被刘邦拜为大将军后,开始试探性的运用自已所得的驭兵之术和用兵之道。他还在军事集训中便依军法处死了刘邦最喜欢的两位妃子,树立了良好的权威,从此,整个军队作风改善,纪律严明,战争力也水涨船高。

刘邦派韩信率军出关时,韩信开始试探性的运用所学兵法,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取得良好成效给了他极大鼓舞和信心,接着他和章邯的较量中,开始放手远用兵法,结果最终消灭了章邯。



日月星辰喵视频


韩信,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成就王侯将相的人,他自幼熟读兵书,知晓各种战法。韩信最初是穷困潦倒,身无分文,一无所有,曾未从军时受他人的胯下之辱。

韩信投军项羽,一直是个小官,执戟郎中,也尝试过几次,进言项羽,想让项羽发现自己的能力,但屡次失败,感觉在项羽手底下无用武之地,然后这才转投刘邦,刚开始一切都不是很顺利,是通过萧何进言刘邦,跟萧何谈论起战法时有自己的观点,也有独到之处,正确的是萧何看上了他。

刘邦不用韩信之前,韩信就私自逃出军营另择明主,萧何知道后星夜兼程追回的,并保证刘邦拜将,是萧何进言刘邦拜将韩信的。刘邦很信任萧何,韩信与刘邦有了接触以后,刘邦对韩信的能力也稍微有了肯定,这才拜将韩信。这个问题准确的说,成就韩信的人是萧何,有句话说:“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说的就是韩信的开始与结束都是掌握在萧何手里的。


名士张海


当年项羽分封诸侯的时候,将巴蜀这块地盘送给了刘邦,其实等于就是将他给发配了。这件事给刘邦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因为他手下的士兵们都不愿意进入巴蜀,他们认为进去以后,就再也回不到自己的家乡了。所以刚进入南郑,就开始有人逃跑。没过多久就跑了一半人马,这可是巨大的损失,那个时候的刘邦自己心里也一肚子火,基本算是放弃了争夺天下的想法。可是后来出现了一个人彻底改变了他的看法,这个人就是韩信。

刘邦当萧何将这个人推荐给刘邦的时候,他一开始还是有些不太相信的,不过一番谈论之后,刘邦什么都没有说,立刻将大将军的印拿给了韩信,这就是说他将自己麾下的所有人马都交给韩信来节制了。这可是莫大的权力啊,如果韩信稍微有些异心的话,那将来到底是谁来做这个皇帝,可就真的是个未知数了。那么为什么刘邦会这么相信韩信呢?两个人不过是第一次见面,有必要搞得这么隆重吗?

萧何还真的有这个必要,我们先来看看韩信这个人的来历。且不论他自己有多大的才能,这是一时半会儿看不出来的,光看他是谁推荐来的,那就值得一说了。他可是萧何推荐过来的人选,而且是极力推荐。刘邦之所以能够坐到现在的位置,那大部分的功劳可都是人家萧何的。刘邦自己是看不清韩信这个人的能力到底有多么强大,但是他相信萧何啊。只要是萧何认定的人选,那就没得说。可见找工作的时候,如果找对了人,对你的人生是多么大的帮助。

韩信如果当时韩信没有去找萧何,而是直接去找刘邦,那说不定会被当场赶出来。真是什么生瓜蛋子都敢出来献丑。可是他找到了萧何,并且说服了萧何,那他的地位可就完全不同了,那就是正儿八经的有能力。没有能力是不可能得到萧何如此的器重的,这就是刘邦判定人才的标准。既然知道了他是一个人才,那当然需要跟他好好聊聊。他虽然没什么文化,但是对于大局的看法还是非常独到的。聊了一段时间以后,发现这兄弟确实很有才华,虽然常常说一些听不懂的话,但是一看就知道十分有学问。

韩信那么他为什么不慢慢来培养韩信,而是直接给了他大将军的位置呢?其实这有两方面原因,一方面就是韩信这边的原因,他认为自己只适合做大将军,如果让他带些士兵去攻城,他可能连一个小卒都比不上。所以如果不让他当大将军,那他就不干了。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才有了后来萧何在大晚上摸着黑去追赶韩信的故事。第二个原因就是刘邦自己也着急了,这是真的着急了。反正靠现在手底下这些人,是都没办法打出去的了,倒不如死马当成活马医,说不定让这小子试一试万一能成功呢。

韩信他这是一种赌博,可是赌博总是有输有赢的那一面,结果证明他赢了。而且赢得了整个江山,所以说他为自己当年的这个决定感到高兴,也为韩信感到高兴。他们两个人属于互相成就彼此的人,如果没有刘邦的话,那就算韩信有天大的本事,那也只能做一个站岗的执戟郎,如果没有韩信的话,那刘邦这辈子都别想打出巴蜀,一统天下。不过这两个人如果非要比一比的话,那还是刘邦对他的作用大一些,虽然大家都说刘邦这个人是个无赖出生,但是我们可以从他做的事情中看得出,他是一个非常有魄力的人,而没有魄力是做不成大事的。


坤麟2514001


必须指出的是,题主此问并不确切,首先,在韩信被拜为大将军之前,刘邦与韩信并无任何接触,信任之说根本无从谈起,而韩信之所以能够成为大将军,则完全是出于刘邦对萧何的信赖;其次,在韩信为大将军后,君臣之间曾有过一番深入浅出、推心置腹的交流,而正是这次交流奠定了韩信在刘邦心中的重要地位,可即便如此,刘邦却依然未能真正做到“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的信赖韩信。

一:没吃过猪肉却见过猪跑的韩信

公元前208年,就在项梁起兵东渡,北上伐秦伊始,贫穷不能自立却又志存高远的韩信仗剑从军,投入到项梁帐下,追随项梁南征北战。此后,项梁战死定陶,又归之于卿子冠军宋义帐下,不久项羽发动兵变,斩杀宋义而执掌楚军,韩信又重新回归于项氏集团的阵营。随同项羽一起发动并参加了震惊天下的“巨鹿之战”。并且因为战功而被提拔为帐前执戟郎。

所谓“强将手下无弱兵”原本就天资聪颖且喜好兵事的韩信,虽说从军之前的经历已经无从考证。可但就从他追随项羽之后所参加的诸多战役而言,耳濡目染之下自然也足以使之成为一流的军事将领。毕竟,无论如何,项羽的作战风格和指挥艺术在当时天下,决然已是“举世无二”的存在。不然,年纪轻轻的项羽又如何能够睥睨诸侯,宰割天下呢?

“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就后来韩信惯常所用的战略战术而言,实在不能说没有项羽的影子,而正因为他是一个“勤学奋进的学而知之者”所以他才成了楚汉相争的成败关键。不仅如此,就连在军事上的敏锐和政治上的迟钝。韩信身上也有着鲜明的项羽的印迹。

二:因为离不开萧何,所以相信韩信

打从刘邦起兵亡秦开始,萧何就是刘邦最重要的左右臂膀。是故,萧何在刘氏集团中始终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在萧何不告而别的去追韩信时,错以为萧何就此“逃亡”的刘邦才会有如丧考妣的表现,而在萧何回来之后,举丧至极的刘邦不禁“且怒且喜”。而依据古人的行文习惯,刘邦的怒是假而喜却是实实在在的。

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人有言上曰:“丞相何亡。”上大怒,如失左右手。居一二日,何来谒上,上且怒且喜,骂何曰:“若亡,何也?”何曰:臣不敢亡也,臣追亡者。”上复骂曰:“追信、诈也。”何曰:“诸将易得耳。至如信者,国士无双。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顾王策安所决耳。”王曰:“吾为公以为将。”何曰:“虽为将,信必不留。”王曰:“以为大将。”何曰:“幸甚。”于是王择良日,斋戒,设坛场,具礼,”拜韩信为大将军,一军皆惊。

由此而言,正是因为萧何在刘氏集团中至关重要的地位,以及素来谨慎,做事踏实的工作作风,再加上刘邦对他的信赖。所以才有了刘邦虽与韩信素昧蒙面,却依然敢将汉军大将军之职授予韩信的决定和行动。

所以说,在刘邦拜韩信为将的背后,并不是因为韩信有多么出类拔萃,而仅仅是刘邦为了稳定并拉拢萧何而已。换言之,此时此刻,哪怕萧何从万军之中随便找个人来,说他是无双国士,当为大将军,以其今时今日的地位,刘邦照样会做出“吾为公以为将”的决定。

三: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君臣一番晤对,使刘邦又惊又喜

就在韩信被拜为大将军之后,君臣之间终于迎来了第一次会晤。而就是因为这番对话,坚定了刘邦要重用韩信的决心,但同时却也是刘邦对其产生了堤防之心。

信拜礼毕,上坐。王曰:“丞相数言将军,将军何以教寡人计策?”因问王曰“大王自料勇悍仁强孰与项王?”汉王默然良久,曰:“不如也。”信再拜贺曰:“惟信亦为大王不如也。然臣尝事之,请言项王之为人也……大王之入武关,除秦苛法,与秦民约法三章,秦民无不欲得大王王秦者。大王失职入汉中,秦民无不恨者。今大王举而东,三秦可传檄而定也。”于是汉王大喜,自以为得信晚。遂听信计,部署诸将所击。

所谓“锥入囊中,脱颖而出”,韩信与刘邦之间这番深入浅出、有理有据的对话,终于使一度沉沦抑郁的刘邦产生了“自以为得信晚”的喟叹。但“剑者,凶器也。”在“伤人”的同时,势必会产生“自伤”的结果。所以,虽然刘邦“遂听信计,部署诸将所击。”但也还是对韩信产生了一定的堤防心理。这从韩信身边始终聚集着刘邦的心腹将帅,而韩信又始终没能聚集起属于自己的军事力量和嫡系部队即可见一斑。甚至于区区一个李左车后来都被刘邦以各种理由抽调走,更不用说刘邦不作通知,悄无声息的剥夺韩信军权的事情了。

而刘邦之所以如此提防韩信,究其原因不过是因为“匹夫无罪怀璧其罪”罢了。试问,谁敢推诚置腹的任用一个能够将勇武“千古无二”的项羽干趴下的角色?

我是狐笔春秋,欢迎大家批评指教,谢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