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宏醫生演講給我的8點思考

張文宏醫生是上海醫療救治專家組組長、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因為在抗疫期間的一次採訪中說的幾番大實話而被網友們封為“硬核”醫生。


張文宏醫生1月18日在cc講壇有一段關於流感的演講,生動有趣地介紹了流感的前世今生,普及了醫學常識和認知,糾正了人們一些認識誤區,也引發了我的8點思考。


1、要減肥!!


一樣的病,胖紙的抵抗力更低。

通過這次疫情,大家前所未有地形成了增強抵抗力的共識。在我們認識到健康是1的今天,抵抗力就成了我們需要去維護的競爭力。而張醫生在演講中提到,肥胖人群的抵抗力會差一下。一下就戳中了我這個微胖人士的心。雖然自認為身體一向不錯,但既然是和胖沾邊的人群,放下食物、活動身體,應該成為我的當務之急。


2、醫生不是萬能,預防勝於一切


上醫治未病。最好的治療就是預防。預防作為我們能抓在手中的主動權應該毫不鬆懈地抓好。

春節以來,我天天在家點艾條當薰香。有一次,母上大人說,真有病了靠這個也沒用。

我回稟母上說:這不是預防麼,就是不為了真有病呀。總比坐以待斃強。

雖然天天看養生節目的老媽知道艾草之功能和點艾條的好處,但就是不注重日常的保健。卻熱衷往醫院跑配一大堆永遠吃的沒有放的多的要回家。藥對她來說就是安全感。就像我永遠理解不了為啥養生節目的筆記記了幾大本,卻沒見她實踐過幾次一樣。

也許,學習的過程更讓她老人家開心吧。而我能做的只能是給她按按摩刮刮痧之類的家庭spa。

好像跑偏了。

總之,因為覺得有醫院和醫生這道後盾而忽視日常保健的人應該大有人在。

我想來想去,應該是因為——懶。

這就是解釋了為啥口罩會斷貨、雙黃連會斷貨,而依照專家說的通過多鍛鍊來提高免疫力的人就是少數了。

畢竟,得病的概率是少數。相比於病了吃藥這種立竿見影的事,運動啦、健康的生活方式啦這些都屬於“重要但不緊急”的不是立竿見影的事。

記得吳伯凡說過,人們往往把60%以上的錢用在了生命的最後。而我們也都知道,這可能是人生中砸錢最多卻最沒質量的一件事,唯一的好處估計就是“我們已經盡力”了的自我滿足和安慰。

所以,醫療劇裡會有這樣的橋段。一個平時不怎麼做檢查,看似身強體健的中年人因為意外原因或者小毛病做手術,但在手術中卻心臟病發死亡。

家屬當然無法接受這樣的事實,因為他們認為病人身體一向很好,沒有心臟病。

有些毛病潛藏在我們的身體裡我們不知道,但不代表它不存在,平時相安無事還好,一旦有什麼意外、突然密集的工作、情緒的影響等等,啟動了某個爆發機制,真是為時晚矣。

所以,多學習一些醫學和保健常識,做好定期體檢,甚至日常注意心理和情緒問題都是極為重要的。



發現醫患關係的一個原因是,很多時候我們都把醫生當成了神,覺得無論什麼情況拉去醫院,醫生都可以解決,解決不了?那是那就不是神醫,是庸醫。

而張文宏醫生在演講結束後回答觀眾提問時說到,醫生不是神,很多時候治療的時機是十分寶貴的。特別是流感、新冠肺炎這樣的傳染病,醫生都是在和時間賽跑,越早發現、越早治療,才能在最佳的時間窗口救治病人。早發現、早診斷,才能留給醫生救命的機會,拖到不省人事了才去醫院,是考驗自己呢還是考驗醫生呢?


4、照顧病人的人一定一定一定要保重好自己!


在這次疫情初期,大家還沒有足夠的認識,一些在醫院照顧病人的家屬沒有做好戴口罩等防護。無疑增加了患病風險。

有一個讓人落淚不忍的視頻是一家都在醫院治療,家中只有一個小學生大的女孩,只能靠社區工作者每天給她送飯,看到孩子的哭聲和社區阿姨“不要怕、不要怕”的帶著哭腔的安慰和鼓勵,真是忍不住鼻酸淚流。

當家人生病時,照護的人更加要加倍小心、加倍保重,誰能腦補全家都倒下的情景呢?


5、老媽子多囧都不要嫌棄,一定要愛她


因為當你生病的時候很可能得指望她老人家,而不是你的愛人。

這也是張醫生“對愛情產生懷疑”的原因。因為他在臨床中發現,在2013年上海發生的人感染禽流感的一些病例是有限的人傳人。怎麼個有限法呢?就是即使家人之間的接觸也很少感染,怎樣的接觸會感染呢?誰照顧病人,誰接觸病人排洩物之類的事,誰就中招?

比如,女兒生病,媽媽被感染,而不是丈夫。

可見,照顧病人的任務是媽媽們來完成的。這可不就讓張醫生懷疑愛情了嗎?

所以,無論你的老媽是哪款哪型的讓人受不了,關鍵時刻還是靠她。能不愛嗎?


6、逆向思維很重要


張醫生對於觀眾提出的有關疫苗的問題回答得也十分耿直、實在。其中對於打不打流感疫苗的回答,再一次證明了逆向思維的重要性。

流感疫苗是二類疫苗,就是需要自費接種。而它的防禦概率只有60%,所以,很多人都是抱著僥倖心理不打。包括我。兩個寶寶都從來沒有打過流感疫苗。

這一方面又回到了前面講過的預防問題。一邊我在批判老媽不熱衷預防,而我也是以五十步笑百步,處於僥倖、懶惰等等原因沒有帶孩子打過流感疫苗。(所以,女兒會越來越像老媽,是真的。)

另一方面,這裡有個思維方式,張醫生分析得很好。為什麼60%的概率也應該打呢?

他用美國的例子解釋了,當大多數人都不打的時候,你一定要打的道理。所有人都打了疫苗,那麼得流感的人群就大大減少,沒人生病我們也就不存在被傳染的問題。大家都不打呢?不能跟。沒人打,可見患病人群就會增多,受傳染的機會就增多,那麼誰打疫苗誰獲益。

這不就跟人家都不看書,你應該看書是一個道理嗎。

7、熊孩子作妖的時候我應該感到幸福欣慰


張醫生在講到孩子日常發燒應該怎樣對待,在家觀察,還是送醫院,時機如何把握?他提到了一個判斷依據,那就是看吃了退燒藥之後孩子的狀態。如果生龍活虎,又開始調皮搗蛋,可以繼續在家觀察。如果吃了退燒藥還是蔫頭搭腦,就應二話不說奔向醫院。

我就試過兒子吃了退燒藥還是蔫了吧唧的時候,那個時候多麼想他上躥下跳,各種作妖呀。

但是,人就是記吃不記打,好了傷疤忘了疼。在孩子身體好的時候,對他各種不安分的行為各種抱怨和怒吼。所以,要特別寫下這一條來提醒自己:珍惜吧!孩子能作妖,說明沒病擾。

8、珍愛生命,敬畏科學


這次疫情來襲,無數醫生護士在疫情一線貢獻著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一位位白衣戰士在和時間賽跑,與病毒爭鋒。

我不知道那些醫鬧、傷醫、殺醫的人在疫情中是什麼感受。誰不會經歷生老病死?哪個環節少的了醫生?當環境不友好,一些十分優秀的學生卻不選擇從醫,因為壓力大、風險高,不如從事其他收益更高、風險更小的行業。

我們都想獲得社會資源的傾斜,卻都不願意為增加這些資源。人人都希望得到最好的醫生的治療,自己卻又不願意從事這個行業,這會是多大的諷刺。

這一次疫情讓我們看到了科學的力量,醫學家、科學家、科技工作者的偉大。

多學習一些科學知識,教育孩子要崇敬科學家,培養對科學的興趣,引導他們對這個世界有更多的思考、責任和擔當,願意在探索世界、探索科學上努力。

不是隻有骨骼輕奇的人才有維護世界和平的重任,每個人都應承擔一份責任,盡好自己的本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