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驅逐艦的鋼板多厚?

長空雁51022536


看到你的一元硬幣沒?比那東西的直徑稍微厚幾毫米。

現在的軍艦又不是靠裝甲扛打擊的,靠的是水密艙數量和儲備浮力。即使你打穿了我的一個艙室我把門一關,進來的水就留不到其他艙室了,然後再在對稱的艙室注水,讓船從傾斜狀態恢復,然後就可以和你接著打。雖然損失了一部分浮力,但由於現代軍艦儲備浮力巨大,除非你打破了很多水密艙導致我的儲備浮力用盡,這樣船才會下沉。所以現在的船不會裝裝甲,因為裝甲過重相反會浪費浮力,有承載裝甲的浮力我多弄些水密艙儲備起來不好嗎。

當然也有例外就是了,比如之前沉的那個挪威的護衛艦,那玩意的船體就是民用標準造的總共只有4個水密艙,所以一撞就沉了,如果是在戰爭時期也是一發就沉的下場


開著皮卡打坦克



這是長興-江南造船廠的新型“三維數控彎板機”,屬6000噸級別,也就是使用6000噸的液壓衝擊力將鋼板一次彎曲成所需要的弧度…“彎板機”上面那塊鋼板就是某新些驅逐艦所用的鋼板…直觀的感受就是這塊鋼板並不厚,大概在20~30㎜之間。

現代海軍進入到“導彈化”、“感知雷達化”以來,驅逐艦的排水量也大幅度增加,因為導彈和雷達的體積都比較大,排水量小不但導彈裝備的數量太少,也安裝不下大型雷達。

所以,1970年代中後期之後建造的驅逐艦排水量扶搖直上,達到了7000噸排水量這樣的等級, 到了21世紀隨著更大型的相控陣雷達和數量更多的垂直髮射器的普遍安裝,驅逐艦的排水量已經超過了10000噸這樣的級別!不論是7000噸還是10000噸,根據《華盛頓限制海軍條約》已經是輕巡洋艦(平均鋼板厚度70~90毫米之間)和重巡洋艦(平均鋼板厚度70~110毫米之間)的水平了,已經非1940年代的那種排水量在2000噸級別的驅逐艦可以比較的。
皇家海軍的45型大型防空驅逐艦與俄羅斯海軍“庫茲涅佐夫號航母”


對峙。

那麼,現代的驅逐艦的鋼板厚度為何要比二戰期間的相等排水量的巡洋艦薄呢?這是由於現代艦船用鋼板和型材在冶煉和軋製的技術水平上有了極大的提高,並且鋼材的化學成分也更加精確,這使得現代艦船鋼板/型材的各種力學強度也大大的提高,遠遠的超過了二戰期間的水平(現代艦艇用鋼材二戰期間的鋼鐵水平也生產不出來),更直觀的說:現代艦船用鋼的性能上二戰期間鋼材的2.5~3倍!現在的30毫米厚鋼板已經等同於那個年代的75~90毫米厚度的鋼板了。
圖片上這種鋼材叫做“球扁鋼”,是艦船的型材,也就是艦船的“龍骨”起到支撐鋼板的作用,現代艦船除了使用“低合金高強度鋼板”建造外,艦船的型材使用量也很大,支撐點很密集,同時艦船艙室之間的隔斷、水密門強度也很高…軍艦在建造過程中整艘艦的力學強度是整體性的提高,而非刻意的強化某一個位置。


每一個分段各種支撐立柱也很密集,所以現代艦船別看鋼板厚度薄,但是
整體強度要比二戰期間的戰艦強了很多。

現代驅逐艦鋼板厚度降低的另外一個主要原因是電氣化水平大大的提高了,導彈發射器、雷達、聲吶、操控臺…等等都是用電大戶,現代艦船都採取封閉式設計目的是防止“生化核”,在封閉的空間照明、空調都是必不可少的,而且隨著艦船的人性化設計,生活區的各種電器設備也不少 …現代艦船的用電量要比以前高出5~10倍!這就需要增加“輔機”的數量用於發電,甚至必要的情況下“主機”也要帶動發電機…這使得戰艦的燃油消耗急劇增加,在航程/航速燃油用量和用電消耗燃油的問題是矛盾的!折中的辦法就是減輕艦體的重量,艦船所使用的材料厚重就會成為“死重量”,主機輸出的功率沒有用在航速和航程上,反而被“死重量”白白的消耗了 這是設計上的失敗。


還有就是海戰以導彈為主要武器之後,過厚的裝甲沒有任何意義了,重型反艦導彈戰鬥部裝藥200公斤,可以擊穿500毫米厚度的鋼板…。

所以,從現代海軍的“導彈化”、“信息化”發展的要求來說,驅逐艦乃至其它戰艦的鋼板都不宜過厚。


皇家橡樹1972


其實,現代化海戰跟之前特別是二戰時期的海戰存在重大區別。二戰時期,巡洋艦和驅逐艦防空能力非常弱,對炮彈和戰機轟炸機完全依靠本身鋼甲來抵禦造成的威脅,這也就決定驅逐艦和巡洋艦的裝甲建造厚一些和採用的鋼板硬度強一些,來提供生存能力,例如二戰的戰列艦的裝甲厚度達到達220~580mm,這也很難抵禦被導彈打擊。其實,現在驅逐艦和巡洋艦隻是依靠裝甲獲得生存能力絕對不現實。

畢竟,世界各國的軍艦都朝著防空型和電子對抗型發展,而且在雷達和指揮系統的預警下提供三層的防禦,來抵禦導彈的襲擊和戰機轟炸。因此,再也無須想二戰時期建造皮糙肉厚的重裝裝甲,現在普遍採用的驅逐艦裝甲厚度在20~30mm。除非在一些關鍵部位採用的特殊裝甲,在增加裝甲厚度。

我國055型驅逐艦裝甲厚度也是採用3釐米下的鋼板厚度,這樣的好處就在於減輕船體的重量。隨著,現代化驅逐艦的先進程度越來越高,加裝的設備更加多樣化,這也就決定裝甲厚度需要減少。現在美國航空母艦的飛行甲板厚度只有50毫米左右,而核心裝甲帶厚達330mm,航母吃水線下裝甲厚度100~200mm。

其實,在大多數軍迷眼中,軍艦的製造標準高於民船,在鋼板厚度上面也應該比民船更加的結實,抗打擊能力也更強。但是,這種相反原本就是錯誤的,前兩年美國驅逐艦跟相撞,直接被撞出大窟窿。因此,其實萬噸軍艦的鋼板厚度普遍在1釐米多一點,而大型海輪的外殼鋼板普遍在2到5釐米。而超級遊輪鋼板厚度普遍達到5釐米,有的甚至超過7釐米。

放眼在今天,其實軍艦的鋼板厚度再厚也根本抵擋不住導彈的攻擊。而俄羅斯的重型導彈直接一枚可擊沉一艘驅逐艦。所以,現代的軍艦都在往往依靠防空來抵禦裝甲的弱勢。畢竟,這種導彈的襲擊想要防住也是很難,而針對導彈的攻擊,都會配備大型的探測雷達,提前預支導彈的來襲路線進行三層階段的攔截,變被動為主動,這樣做的好處就在於減少被擊中的幾率。

因此,現代驅逐艦的鋼板厚度也並不是如我們想象中厚,可以抵禦導彈的打擊。現代的戰爭環境變化,也催生著驅逐艦的變化,更加先進的探測和預警能力,配合防空做到精準的摧毀來襲目標,這才是最重要的軍艦生存之道。


沐風談兵論道


看下圖,這是美國佬在2017年撞船時的照片,圖中被撞成一坨的是阿利伯克級“傑拉德號”驅逐艦,從圖中我們也可以看出船體上的鋼板是很薄的,厚度應該也就在20mm~30mm左右,這種厚度對於阿利伯克級驅逐艦那龐大的體量來說,應該算得上是比較薄的了!
其實不止是阿利伯克,今天世界上主流軍艦其艦體厚度都不會說厚到哪裡去,基本上我們目前見到的各種驅逐艦、護衛艦的艦體厚度就在二三十毫米的樣子,相對於整個軍艦艦體那龐大的體量來說,這種厚度的艦體我們可以用“皮薄餡大”來形容,哪怕是航母,她艦體的裝甲厚度也不會特別的誇張,比如航母的甲板,厚度也就在50mm左右,如下圖所示,至於艦身,除了重要的關鍵部位有厚裝甲保護之外,大部分地方的鋼板同樣也是很薄的,採取的防沉手段是水密門+分隔艙室!

至於哪十幾釐米甚至幾十釐米厚的重裝甲,只有在上個世紀大艦巨炮的戰列艦時代才會出現,今天基本上是見不到了(毛子的基洛夫級武庫巡洋艦上應該還能見到厚裝甲),那麼為什麼今天的軍艦都不再追求厚裝甲了呢?主要還是因為現代化戰爭的形式跟以前早就大不相同了,戰列艦時代是視距內戰爭,軍艦之間的主要攻擊手段就是艦炮對射,命中率要靠信仰,當時的軍艦也沒有像今天一樣的各種主動防禦手段,所以,只要依靠自身厚重的裝甲在一場戰爭中捱上擊發不沉就算贏了!

因此,以前的軍艦都有著這些特點:攻擊手段單一(雙方使用艦炮對射)、防禦手段少(基本上沒有任何的主動防禦手段)、血量厚(靠著厚裝甲硬抗對方的攻擊)!但是今天的海戰方式就完全不同了,現在已經是導彈+艦載機的時代,各種精確打擊手段層出不窮,今天的軍艦就算裝甲再厚,也絕對扛不住各種精確制導的大威力武器以及艦載機的狂轟濫炸的,比如以前號稱最強戰艦的大和號,遇上航母還不是被吊起來打?再加上現在的軍艦都有各種主動防禦手段,各種防空導彈、近防系統給軍艦帶來的防護作用已經完全取代了以前主流的厚裝甲,所以,現在的主流軍艦才都是“皮薄餡大”的小脆皮!


哨兵ZH


老規矩,先來看圖▼。這是一個人民幣1元硬幣,剛剛我用直尺測得,這枚硬幣直徑25mm,現代驅逐艦的鋼板厚度差不多。因為戰爭形式的改變,武器科技水平的迅猛發展,現代驅逐艦已經完全放棄了裝甲防護,就算是某些關鍵部位也只是稍坐防護。因為防護理唸的改變,世界主流驅逐艦的鋼板僅僅只要用於保證軍艦的結構強度,鋼板夠了反而死重過多,增加油耗,影響軍艦機動性。所以現代驅逐艦的鋼板都比較薄,厚度在20-30毫米之間,和下面這硬幣的直徑差不多。有一個大家都非常喜歡的形容詞來形容驅逐艦——皮薄餡大。這個形容詞相當有意思,是用來形容包子餃子的,不過卻可以非常完美的概括從19世紀驅逐艦發明至今的幾乎所有型號。不要以為二戰時期的驅逐艦裝甲有多厚,大艦巨炮說的可是重巡和戰列艦,或者德國人獨樹一幟的戰列巡洋艦,而不是1000把噸的驅逐艦。在那個年代驅逐艦可不像現在這樣是個多面手,放空反潛反艦通通拿手。二戰時期的驅逐艦主要是用來護航商船,玩水雷對付潛艇的。一線作戰還要靠,皮厚肉也厚的大傢伙。



二戰時期潛艇剛剛出現不久,技術水平還較低,航行速度普遍在20節左右。為了對付潛艇,驅逐艦的航速是越做越快。以日本著名的島風級驅逐艦為例。這款驅逐艦在整個二戰都非常有名,日本人自己還將其吹噓為地表最強驅逐艦。這款驅逐艦別的不強,就是跑的快,曾在海試中跑出過40.7節的恐怖航速,都快趕上現代的雙體船了。如此高的航速是因為什麼?當然是保證發動機性能的同時減重,往死裡減,減到裝甲扔掉,鋼板厚度可以只要20毫米,減到防空的武器都可以扔掉一大半。回到現代驅逐艦。▲這張照片是我國052C級驅逐艦艦橋的照片,可以清晰的看到鋼板出現了大量橘皮現象,似乎隨時質量不過關,隨時會出現垮塌。其實這種現象的根本原因就是因為鋼板薄。造船業多始終熱輸入大,自動化程度高的埋弧自動焊來焊接船體鋼板。這種焊接方法溶深巨大,非常適合焊接厚度在20-30毫米的鋼板。但同時也因為熱輸入大,會導致焊接過後鋼板變形較大,在經過風吹浪打之後就會出現這種坑坑窪窪的現象。

脆皮

其實,隨著人類材料科學的發展,現代的鋼材,特別是軍工標準的鋼材性能已經非常出色。就連要承受劇烈高溫和衝擊的現代航母甲板厚度也僅僅在50毫米左右,僅僅需要保證船身結構強度的驅逐艦船身鋼板20-30毫米其實已經綽綽有餘。而且,反艦導彈的出現,裝甲只有死路一條。於是各國都選擇了去掉裝甲,轉而提升驅逐艦的防空反導能力。現代驅逐艦的防護已經從裝甲被動防禦轉為防空系統主動防禦,其防護網由三層構成,即遠程區域防空導彈,中程防空導彈和近防系統。在現代計算機作戰系統和雷達設備的配合之下,就算是高速突防的反艦導彈驅逐艦都能靠防空系統給打下來,保證自身安全。而且就算是防空系統前兩層的防空導彈全部失利,依然還有最後一層近防炮,幾千上萬發一分鐘的射速,配合精準的光電雷達瞄準系統要是還打不掉來襲導彈,那就趕緊跳海吧,還要什麼厚鋼板。


赤焰噠噠噠


驅逐艦的船體鋼板真的不厚,普遍就是在30毫米以下,也就是在重要的位置重點敷設防護裝甲,但是這些防護裝甲的等效厚度也就是75毫米以下,沒有想象中的那麼厚。還有個問題大家要明確:驅逐艦這個艦種一直都是“皮薄餡大”的情況,不要被“大艦巨炮”迷惑。下圖為美國“科爾”號驅逐艦2000年事故,左舷被炸開一個大洞,

先說下這個“大艦巨炮”的誤區吧,很多朋友認為二戰時期的戰艦都是防護能力超強的,都帶著幾百毫米厚的裝甲,所以會得出現代驅逐艦的防護能力降低的結論。但是我們要搞清楚,那些擁有超級厚裝甲的軍艦至少是重型巡洋艦級別的,重型巡洋艦、戰列巡洋艦、戰列艦,他們的噸位都是1萬噸以上的。而我們所謂的“大艦巨炮”的戰列艦雖然擁有至少300毫米的裝甲厚度,然而戰列艦的噸位都是3萬噸起步,最大的7萬噸。驅逐艦這個艦種不管是二戰還是現代都沒有噸位優勢,根本沒有能力與戰巡、戰列艦去比防護,更不可能上幾百毫米厚的裝甲。下圖為日本“大和”級戰列艦使用的炮塔正面裝甲,厚度達到650毫米,然而“大和”的噸位是72000噸,根本不是驅逐艦能比的。

驅逐艦這個艦種不管是什麼時期都沒有像樣的裝甲防護,從二戰到現在一直是這樣。二戰時期美國的“弗萊徹”級驅逐艦、“基林”級驅逐艦都是3000噸級的驅逐艦,只是在重點部位敷設0.5-2英寸裝甲,大概不超過50毫米,整體還是在靠“結構抗”的局面,根本沒法像戰列艦那樣靠幾百毫米的裝甲去硬抗。雖然現代驅逐艦成為了艦隊的主力,但是從二戰到冷戰到現在一直是按照“皮薄”的思路在走,在厚度上沒有什麼大的改觀,驅逐艦的噸位根本沒有什麼能大規模安裝厚重裝甲的餘地。所以驅逐艦橫向比較其實各個時期都是一個厚度水平,根本沒有什麼下降。而且你不能拿現代這些幾千噸的驅逐艦跟二戰的戰列艦去比防護能力,這根本不是一個概念。

現代驅逐艦的噸位雖然從二戰時的兩三千噸提升至現在八九千噸甚至上萬噸,然而現代驅逐艦整體的噸位增加並不是因為裝甲,增加的這部分重量都在電子設備、武器上,跟防護沒有什麼大的關係。現代驅逐艦跟二戰時期相比已經是天翻地覆,雷達導彈這些裝備已經成為現代驅逐艦的標準配備,比如下圖的052C/D的四面有源相控陣雷達和64單元垂直髮射裝置,艦尾還設有機庫和直升機飛行甲板,顯然3000噸左右的噸位根本不可能滿足這些新裝備的空間需求。而且現代驅逐艦都是能夠跟隨航空母艦戰鬥群作戰,續航力和自持力也遠遠高於二戰驅逐艦。所以現代驅逐艦的噸位一直在隨著武器、電子系統、自持能力不斷地增大,052D型驅逐艦的噸位已經達到7500噸,美國“阿利伯克”級超過9000噸,而055型則達到12000噸,這才是現代驅逐艦噸位增大的原因,跟防護沒有什麼太大的關係。

那麼為什麼現代驅逐艦不像二戰戰列艦那樣把自己用裝甲全部包裹呢?事實上,現代武器的發展已經不是單純靠裝甲就能抗住,反而是裝甲越多負擔越大,所以乾脆走出靠裝甲硬抗的思想。主要原因有以下兩點

1.現代材料水平提高:隨著現代冶金技術的提高,現代艦用鋼材的質量遠遠高於二戰時期,在厚度相同的情況下現代艦用鋼材強度是二戰時期的2.5-3倍。所以即便現代驅逐艦和二戰驅逐艦的鋼板都厚都在20-30米毫米左右,然而實際防護能力已經是以前的2倍。如果想要達到同樣的艦體強度也不需要以前那麼厚。航空母艦的飛行甲板厚度只有50毫米左右,照樣能抵禦20噸以上的艦載機長年累月的頻繁衝擊。而針對某些重點艙室只要單獨敷設裝甲進行選擇性加強,比如:戰情中心(CIC)、艦橋、彈藥庫等等,而且現代裝甲都是類似“凱夫拉”這種新型材料,比以前的那種純裝甲要好的多,厚度一般75毫米以下(可以抵禦中型亞音速反艦導彈,對重型反艦導彈有作用削弱)。所以現代驅逐艦的防護水平比二戰時期其實已經好很多了,雖然依舊是那麼“皮薄”。下圖為“福萊斯特”號航空母艦事故中飛行甲板的大洞。

2.現代防禦思路的轉變:隨著現代導彈和一些新的攻擊型武器的的發展,想要跟以前那樣靠裝甲硬抗根本沒有什麼可能。比如法國“飛魚”反艦導彈,這只是一種中型的亞音速導彈,飛行速度只有0.9馬赫左右,但是如果使用穿甲戰鬥部配合160公斤裝藥卻可以擊穿75毫米厚的裝甲。而蘇聯的P-500、P-700、P-1000這類3倍音速重型反艦導彈在750公斤穿甲戰鬥部作用下可以擊穿超過900毫米厚的裝甲,1枚重創1艘萬噸級戰艦絕對不是問題,殺傷效果遠遠超過二戰其實那些406毫米甚至457毫米炮彈。所以在這種情況下驅逐艦想要純粹的增加裝甲的厚度去抵禦這些導彈根本不現實,除非全身敷設上百毫米後的裝甲,但是這樣對噸位和動力的負擔會直線上升,又回到二戰戰列艦的思路了。所以現代軍艦的防禦思路已經由“被動挨打”轉變為“主動防禦”,利用各層次的防空導彈、艦炮和近防系統將對我的威脅主動摧毀。


雛菊西瓜Peterpan


反艦導彈的出現徹底改變了軍艦使用厚鋼板來強化被擊穿的手段,反艦導彈的裝藥量大的多,厚重的船體鋼板一旦被擊中,給艦體帶來的連帶衝擊要大於薄鋼板,鋼板厚也會使爆炸能量擴散消弱困難,進而會使整片艦體產生結構性變形。現代艦船都採用了中薄板,和民用貨船比,軍艦的鋼板要薄很多,通常是2~4釐米左右總厚度,而主體總厚度都不高於2釐米,一艘數千噸級別的驅逐艦艦體80%以上的厚度只有1釐米左右,多數都不超過1釐米。主要部位也是通過加層設計,或是佈設裝甲進行重點防護,總厚度不超過2~4釐米,單層厚度不超過1~2釐米多點,即便是萬噸級別的驅逐艦鋼板厚度也不超過2釐米,厚了也沒用,還會造成製造加工困難,而且受損後難以修復,抗沉性低。軍艦鋼板厚度都不厚,2釐米對於驅逐艦來說已經太厚了,到不了這個厚度。現在使用中厚板的民船5~10萬噸級別也就是2釐米左右的厚度。




軍艦鋼板不同於民用貨船,民用貨船鋼板屈服強度要求在250MPa,軍艦鋼板屈服強度300MPa以上,當然480MPa更好,太高了反而不好,為什麼呢?厚度,你的鋼板屈服強度再好,厚度就擺這了,能有多強,鋼板屈服強度和厚度有很大的關係。現在的軍艦已經不把艦體鋼板屈服強度做為抵抗打擊的一個手段了,思想變了。現在主要要求是便於製造,價格要低,強度適中,夠用就行了。因為軍艦鋼板從利用厚度防止打擊變成了允許擊破,利於吸能,減少對艦體連帶衝擊,多層防禦的結構。目前的軍艦都採用了多層設計,其抗打擊能力並不比過去的厚重鋼板低,而且中薄板的加工,焊接,成型要比厚鋼板容易的多。驅逐艦的船體鋼板厚度主要部位採用多層吸能設計,彈藥庫、機艙等重點部位在內層鋪設裝甲防護。艦船鋼板已經從二戰時的用於防禦變成了現在的結構型整體防禦措施,艦體鋼板已經不再做為防禦目的,防禦交給了艦載武器系統來完成,這是現代艦船和二戰時的艦船的防禦觀念的改變。




既然再加厚艦體鋼板也無法抵抗打擊,乾脆就讓你打好了,軍艦鋼板也不用搞多厚,符合結構強度就可以了,把艦體的防禦功能交給了艦載武器,艦體主要做為結構強度來使用,艦體並不能抵擋導彈,火炮,魚雷等武器的打擊,沒這個能力。但通過一定強度的鋼板加上隔艙式的設計同樣能夠起到抗打擊能力。還有一點就是儲備浮力,這是艦船抗沉性能重要的一點,現在驅逐艦的儲備浮力高達100%以上,這也是保障驅逐艦中彈後不容易沉沒的重要因素。驅逐艦的鋼板厚度雖然薄了,但通過結構組合設計,抗打擊能力更強了,特別是被導彈擊中後,不會因為鋼板太厚而導致吸能力下降,會連帶損傷大面積的艦體結構。同時隔艙設計也把反艦導彈的損傷最小化,同時也方便搶修堵漏。。⬇️美國軍艦被貨船撞傷




正是由於防禦思想的改變才使驅逐艦的鋼板不但沒有繼續厚下去。反而是越來越薄了。現代的艦船所面對的武器是以導彈,魚雷等為主力的兵器,這些武器都具備很高的速度,很強的穿甲能力,靠艦體硬抗是沒有用的,而是需要利用艦載武器系統,電子干擾系統,編隊聯合防禦系統,利用體系作戰系統進行防禦。艦體也是依靠薄皮多層式的隔艙設計進行防禦,這也是驅逐艦鋼板厚度並沒有想像的那麼厚的原因。⬇️美軍艦被炸彈襲擊受損




以上是兔哥個人的觀點,歡迎關注兔哥,歡迎大家各抒己見!探討指正,圖片來源網絡。


兔哥42928


現代驅逐艦的船體也就10幾~30毫米厚,由高強度合金鋼板製成。

大艦巨炮把裝甲的審美標準提得太高,覺得200、300毫米鋼裝甲不算什麼,只有“大和”、“依阿華”戰列艦那樣400~600毫米的裝甲才過癮。再一看“皮薄餡大”的現代軍艦,頓時覺得好像退回原始時代一樣。

船體鋼板跟裝甲是兩個概念。現代驅逐艦船體鋼板非常薄,根本稱不上裝甲,只是提高船體強度而已。

2013年8月30日,加拿大海軍5000噸的“阿爾岡金人”號驅逐艦,在太平洋訓練時發生碰撞事故。機庫部位被切開,薄鋼板如木材般開裂,內部的隔熱材料外翻,看起來頗為恐怖。

從下圖能看出來,鋼板真是很薄啊。

現代海戰與炮戰時代不一樣了,面對反艦導彈動輒幾百公斤的半穿甲戰鬥部,裝甲再厚也毫無用處。比如蘇聯的"花崗岩"反艦導彈,戰鬥部重750公斤,飛行速度2.5馬赫。

現代戰艦從被動防禦轉向隱身、防空、反潛等主動防禦。通過密佈全艦的水密隔艙、凱夫拉襯層及高效的損管措施增加抗沉性。有安裝裝甲的噸位,不如多裝一些預警雷達、中近程防禦系統靠譜些。

▲水密隔艦

其實不光軍艦這樣,就連現代坦克裝甲在與穿甲彈、破甲彈的競爭中也力不從心。

二戰驅逐艦追求高航速,基本沒什麼裝甲。現代驅逐艦4000~7000噸,比二戰驅逐艦大的多,相當於輕巡洋艦。但二戰輕巡的裝甲也不厚,水線裝甲只有50-80毫米,能抵擋127~152毫米艦炮攻擊。

只有航母這種大型核心作戰單位,才會在指揮中心、動力艙、輪機艙等部位使用裝甲。美國“尼米茲”航母指揮中心裝甲厚330毫米,水線以下裝甲200毫米左右。

但其船體鋼板也不厚,飛行甲板50毫米,雙層船殼第一層38毫米,第二層50毫米,中間有127毫米鋼裝甲,還有63毫米凱夫拉裝甲。雙層船體之間有"X"形構件,通過變形吸收能量。

”阿利•伯克"級驅逐艦,船體平均厚度30毫米。彈藥艙、機艙、電子設備艙使用凱夫拉裝甲。但凱夫拉維護困難,高溫下容易失效,只能局部使用。

綜上,巨型裝甲的時代一去不復返了,在“火力、防護、速度”三要素中,裝甲硬懟已退居二線,讓位給主動防禦了。


和風漫談



姑且把今天排水量5000——10000噸的水面稱之為驅逐艦。當今驅逐艦的艦體鋼板厚度只有30毫米。彈藥庫、發動機艙等重點部位,也僅僅是增加了幾十毫米的裝甲。

在電影《超級戰艦》中,美國先進的宙斯盾艦被外星擊沉。二戰時密蘇里級戰列艦憑藉超厚的裝甲抵擋住了外星人的攻擊,並把敵人毀擊毀。


影視藝術雖然是是虛構的,有一點卻是事實。美國二戰時軍艦的鋼板、裝甲。比現代戰艦厚的多。密蘇里戰列艦裝甲達幾百毫米。日本大和號戰列艦的主裝甲達650毫米。


二戰時軍艦的特色就是船堅炮利——裝甲超級厚,艦炮巨大。

第三次工業革命以來。軍艦從加厚鋼板裝甲的被動防禦,向側重雷達遠程預警、中近程導彈攔截、末端近防炮攔截的主動防禦。

在主動防禦上,軍艦的鋼板、裝甲厚度雖然減少了十倍。但防禦效率卻大幅度提高。就舉一個例子:二戰軍艦裝甲重量是100,現在軍艦重量是10。二戰時軍艦的防禦力是100,現在軍艦的防禦力並非10,而是80。減少了1000%的裝甲負重。只減少了20%的防禦力。

現代軍艦主動防禦力大幅度提高外。在成倍減少裝甲重量的情況下,被動防禦力並未大幅度削弱。依靠的是幾個方面:

一、現代軍艦的鋼材比二戰時強度硬度增加了兩三倍。

二、軍艦所用鋼材的設計更合理。如:艦船龍骨使用球扁鋼,用來支撐鋼板。鋼板厚度雖薄,軍艦整體強度卻比二戰軍艦更強。

三、軍艦艦體設計更合理。抗沉性更強。現代軍艦設計有很多水密艙。即使軍艦受重創,也不易沉沒。



我舉個實例,來說明現代驅逐艦與二戰戰列艦被動防禦力強弱對此:

一、現代軍艦在面對火力不強的近程攻擊時,更容易受傷。

用054A護衛艦的76毫米主炮。對二戰軍艦發射三枚炮彈。再對052D驅逐艦相同位置發射三枚炮彈。二戰軍艦毫髮無傷。052D軍艦肯定要受傷,需要損管維修。(在實戰中,052D會在敵人火炮射程之外,把對方擊沉)

二、用反艦導彈。同時攻擊二戰軍艦和052D驅逐艦。

二戰戰列艦被打了個大洞,進水、傾斜、沉沒。052D驅逐艦也被打了個大洞。但並未進入、傾斜、沉沒。被拖回基地維修後,照樣正常使用。

總之,現代驅逐艦雖然艦體鋼板很薄,綜合防禦力卻更強。


楊朱學派


和二戰期間的戰艦所執行的任務不同,現在的驅逐艦主要是利用導彈遠程打擊目標,所謂的驅逐艦之間的炮戰被當作不存在了。

所以,目前驅逐艦上的鋼板都是很薄的(相對於二戰戰艦動則400mm厚度),大部分部位的鋼板也只有1英寸厚(確切說是15/16英寸),大約也就是24.5mm厚。

而且從目前所流行的造船方法來看,驅逐艦有很多上層的建築物採用的是鋁合金的結構製造。基本上一門120mm炮都可以輕鬆的擊穿的。


前些年美國的驅逐艦科爾號在也門被恐怖分子的炸藥橡皮艇炸傷,從當時的圖片來看驅逐艦的鋼板也是很薄的一層。

薄到什麼程度呢?從工程學的角度上來說驅逐艦的鋼板已經薄到無法承接來自於龍骨的應力,有撕裂的危險。

當然,這個問題在工程學上已經解決。在應力相當大的部位,驅逐艦採用了複合結構:

也就是這個樣子,鋼板被做成了三明治結構,兩層鋼板之間是波紋形狀的鋼板進行焊接。即便是這樣,這種重點部位的鋼板厚總度也就是不到3英寸的樣子。

不過,在通過工程學加強的部分,對爆炸和破損都有很強的適應性。


那麼問題來了,驅逐艦用這麼薄的鋼是不是喪失了抗打擊能力呢?也不是。

一艘現代設計的驅逐艦本身的艙室劃分更加合理,足夠多的水密隔艙給予了驅逐艦相當大的儲備浮力。在某一處損壞後可以立刻採取損管措施,封閉周圍的隔倉。這樣災難就不會繼續蔓延了。


最後一個引申的問題,為什麼在結構上“偷工減料”。原因也很簡單,結構重量輕了的話,在同等排水量上可以安裝更多的作戰設備,同時也意味著這艘船可以開的更快。這樣軍艦的戰鬥力就會強上很多。例如相對於更輕的055驅逐艦:

它的打擊能力已經是排水量數倍於055的大和號的2倍多。在中等距離上,是可以打的二戰的戰列艦毫無還手之力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