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念书的孩子》为例,剖析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和教育方式


电影《念书的孩子》,是一关于儿童教育题材的剧情片,集中刻画农村留守儿童,2012年6月正式在大陆上映,豆瓣评分高达8.7。

以《念书的孩子》为例,剖析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和教育方式


这一影片讲述的是:主人公开开和爷爷、流浪狗小胆儿相依为命的故事。爷爷患有肺心病,家里条件不好,就连唯一能解闷的电视都没钱交费,为了让开开摆脱孤独的心理,爷爷自愿当起观众,让开开每次放学后念书给自己听。

好景不长,爷爷因病去世。开开父母回家安葬好爷爷后,准备带开开进城,但终因火车上不能带宠物狗,小胆儿被留在了乡下。

以《念书的孩子》为例,剖析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和教育方式


整部影片,平实接地气,没有过多的渲染。有作家曾说过,如果你能在一部影片中学到一点启示并学以致用,那你就算没白看,重刷《念书的孩子》时,我查询了有关资料,总结了以下两点。

·开开被父母抛弃后,他内心极度缺乏幸福感和安全感,所以他在找寻“朋友”时,都会在潜意识里,满足自己的“补给需求”。

·剧中对爷爷的大量正面刻画,让观众学习到了“内驱力”的重要性,不知道怎样教育孩子的父母,可以借鉴一下爷爷在剧中的做法。

下面我将详细地从这两个方面展开,来谈谈这部影片。

01小胆儿的出现,没有削弱开开的孤独,反而更加深刻的表现着这个孩子的孤独,同时又能在这个孩子身上看到责任与坚强。

在流浪狗出现之前,开开只能和病重的爷爷一起生活,日子沉闷乏味。但是小胆儿的出现,无疑给这部剧带来了一些活力,也给开开带来了一份心理上的慰藉。

因为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开开就是小胆儿,小胆儿就是开开,他们都是被父母遗弃的孩子,有着相似经历的情感共鸣者。

小胆儿的出现,更是加强刻画了开开的责任感。哪怕是在爷爷去世之后,开开都没有放弃小胆儿,只要有开开一口吃的,小胆儿就饿不着。尽管开开父母并没有很好的履行为人父母的责任与义务,但是开开得不到的东西,他却完美的赋予在了小胆儿身上。

以《念书的孩子》为例,剖析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和教育方式


所以在影片快要结束的时候,开开面对爸爸进城的要求,宁可拒绝,也不愿抛下小胆儿。当爸爸问他为什么一定要带小胆走的时候,开开说一句令许多观众泪目的话:“家里只剩小胆儿自己,它夜里光害怕。”

其实,开开也害怕一个人睡觉,但没人心疼他,只有小胆儿陪伴,只有小胆儿知道。现在开开要进城了,留小胆儿独自承受夜里的黑暗和无助,他怎么忍心呢?

开开对小胆儿的感情,心理学上有一个专门的名词解释,叫做心理投射现象。

投射效应是指将自己的特点归因到其他人身上的倾向。在认知和对他人形成印象时,以为他人也具备与自己相似的特性的现象,把自己的感情、意志、特性投射到他人身上并强加于人的过程。

在生活中,我们内心的需求感、安全感,如果没有得到满足,往往会投射到他人身上,努力寻求一个载体,完成内心的自我慰藉。

影片中的开开对小胆儿,细致入微、体贴上心,害怕它被大狗欺负,担心它走丢…从某种方面来说,开开保护的,其实就是自己内心得不到的安全感和需求感,只不过是开开把这一内心需求,投射在了流浪狗小胆儿的身上。

02爷爷对开开学习上的引导,是当今教育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

畅销书《子》的圣埃克苏佩里说:"如果你想让人造一艘船,不要让他去收集木头,也不要发号施令,更不要分配任务,而是要激发他对海洋的渴望。"

同样的,孩子教育的道路中,最行之有效的策略就是激发他们内心对于学习的渴望,激发他们的内驱力。

心理学上认为:内驱力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内部唤醒状态或紧张状态,表现为推动有机体活动以达到满足需要的内部动力。

一般来说,就是“我发自内心的想做什么事,而不是受外界因素推动我才去做”。

在影片中,开开爷爷就是一个善于运用内驱力的长辈,他虽年迈多病,虽给不了孙子良好的教育,但他无时无刻不在鼓励、引导、肯定开开,他总能在简单的言行中,激起孙儿的学习欲望。

以《念书的孩子》为例,剖析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和教育方式


爷爷为了给孙子解闷,就让开开每晚放学后,读课文给自己听,即便开开念的字音不对,爷爷也只是笑笑然后给他足够的鼓励,并且爷爷总是会表现出一副恍然大悟的样子,这在开开的心中,会形成一份巨大的成就感。而这种成就感,会带给他力量与激情。

开开的学习成绩如此优异,和爷爷善于利用内驱力的教育方式息息相关,因为内驱力可以使孩子真正爱上学习。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激发孩子的内驱力,比你给予其他的帮助,来得更有价值。

结语:

《念书的孩子》这部影片情感真挚且平实朴素,无论是对开开和爷爷的亲情刻画,还是对开开和小胆儿的友情描写,它都能算得上是剧情片中的上乘之作,都能向我们展示出留守儿童的内心世界,同时也从另一个视角告诉我们,教育的本质是激发孩子的内驱力,这就是我从这部影片里学到的东西,供大家思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