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此人鐵血對決張飛,不願屈膝劉備帳下?他用死亡捍衛先祖榮光

赤壁之戰後,劉備趁孫劉聯軍大勝之機,搶佔南郡、荊州、襄陽,並先後攻取零陵郡、桂陽郡、武陵郡、長沙郡荊南四郡。在攻取武陵郡時,太守金旋的最終結果在小說《三國演義》和正史《三國志》中最耐人尋味,並留下很多遐想。

金旋,武陵郡太守在《三國演義》第五十二,五十三回裡均有提到。特別是金旋的身份問題及結果疑問,甚至是武陵郡歸屬都有些曖昧,不但《三國演義》裡是這樣,而且正史《三國志》也好像只有兩處提到他們,也沒有明確給個說法。

三國此人鐵血對決張飛,不願屈膝劉備帳下?他用死亡捍衛先祖榮光

首先,身份問題。

南朝宋史學家裴松之在為《三國志卷三十二·蜀書二·先主傳第二》做注時,曾引《三輔決錄》曰:金旋字符機,京兆人,歷位黃門郎、漢陽太守,徵拜議郎,遷中郎將,領武陵太守。子禕,事見魏武本紀。同樣,裴松之在為《三國志卷一·魏書一·武帝紀》注時,也引《三輔決錄》曰:時有京兆金禕字德禕,自以世為漢臣,自日磾討莽何羅,忠誠顯著,名節累葉。《三輔決錄》是東漢趙岐所撰,傳記類史書。從《三輔決錄》記載可知,武陵郡太守金旋竟然是漢之中興名臣金日磾的後人。

班固《漢書·卷六十八·霍光金日磾傳》記載:金日磾字翁叔,本匈奴休屠王太子也。金日磾夷狄亡國,羈虜漢庭,而以篤敬寤主,忠信自著,勒功上將,傳國後嗣,世名忠孝,七世內侍,何其盛也!本以休屠作金人為祭天主,故因賜姓金氏雲。

為此,作為金日磾後代的金旋亦是京兆(西安的古稱,為漢朝京畿都城地域的名稱)名士,學識也不錯,加上祖上風光,很有名氣。所以,金旋原本就是曹操派到荊州的北方人士,甚至是隨曹操南下派到地方上接管政權的京官,是忠於曹操所控制漢室朝延。

三國此人鐵血對決張飛,不願屈膝劉備帳下?他用死亡捍衛先祖榮光

接著,結局疑問。

《三國演義》第五十三回描寫:一箭射中金旋面門,墜於馬下。軍士割頭獻張飛。鞏志出城納降,飛就令鞏志齎印綬,往桂陽見玄德。《三國志卷三十二·蜀書二·先主傳第二》記載:先主表琦為荊州刺史,又南征四郡。武陵太守金旋、長沙太守韓玄、桂陽太守趙範、零陵太守劉度皆降。裴松之在這句話後面給金旋作了注,即《三輔決錄》注曰:金旋為備所攻劫死。總而言之,金旋的結局尚有疑問。

《三國志》和《三輔決錄》兩種記載有衝突,“為備所攻劫死”與“降”是無法共存,或者是有先後關係的。

三國此人鐵血對決張飛,不願屈膝劉備帳下?他用死亡捍衛先祖榮光

最後,武陵歸屬。

《漢書·卷二十八上·地理志》記載:武陵郡,高帝置。莽曰建平。屬荊州。縣十三。在歷史上,武陵郡的治所有兩種說法:一說治索縣(今湖南常德市東斷港頭鄉城址村);另說治義陵縣(今漵浦縣南馬田坪鄉梁家坡村西北)。到東漢時,武陵郡移治臨沅縣(今湖南常德市西)。赤壁之戰前後,武陵郡均歸屬於荊州,只是任命金旋為太守的對象不同。當赤壁之戰後,孫劉聯軍大勝而曹軍大敗北逃之際,劉備佔領荊州,表劉表之子劉琦為荊州刺史之時,要是金旋是劉表任命的武陵郡太守,即便金旋不滿新主劉備,但看在老主劉表面子,也不至於對其殊死抵抗。畢竟劉表之長子劉琦還是朝延任命的荊州之主。再說,曹操從劉表之次子劉琮手裡接管荊州的時間不長,只有短短四個月(建安十三年九月至十二月)。當曹操大敗北返之時,武陵郡就變成飛地,金旋既然能由劉表原從投靠曹操,照樣能從曹操手下投降劉備,關係身家性命,見風使舵本無可厚非。為此,金旋誓死捍衛武陵郡,堅決不投降劉備,足此證明金旋是忠於式微的漢室。

在城頭變幻大王旗的年代,金旋以死捍衛祖先金日磾世名忠孝的美名,也算是死得其所。

筆者按:忠節,指忠貞而有節操。在改換門庭司空見慣的時代裡,作為武陵郡太守的金旋,在敵強我弱且手下人都不戰而要降的情況,一意孤行地力抗劉備攻取武陵郡而被手下人所殺。金旋以死成就自己的忠節及所捍衛世代所傳承的忠孝。正所謂,愛國是有傳統的,也是有傳承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