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风流艳后(四)十七岁的太上皇

现在17岁还是读高中孩子,有些心智早熟的置学业、未来与不顾谈恋爱搞对象,老师和家长都跟着着急上火。

可是在中国历史上,一位17岁的皇帝不但早已为人父,而且主动的把皇位交出去,心安理得的做起了太上皇,他就是北魏献文帝拓跋弘。

历史上的风流艳后(四)十七岁的太上皇


历史上做过太上皇的人着实不少,李渊、李隆基、赵佶、赵构、弘历等等,不是年老体弱,就是被逼无奈,像拓跋弘这样年纪轻轻就主动退居二线的绝无仅有。

历史上的风流艳后(四)十七岁的太上皇


史书记载拓跋弘退位的原因是他痴迷佛教,常有出家的念头,而且传位诏书上也写得明白:“朕希心玄古,志存澹泊,不图名利,只求悠闲自得,栖心浩然”。

可是拓跋弘退位以后,并没有去做和尚,也没有坚持参禅礼佛,而是离休不离岗,继续发挥余光余热。这份执着的工作热情,足见拓跋弘退位另有隐情,为了一个不为人知的秘密。

很多人低估了17岁太上皇的智慧,醉翁之意不在酒,拓跋弘退位也是以退为进,目的是要削弱他母亲冯太后的权利。

拓跋弘两岁的时候被立为太子,然后他的生母就被逼着做了一道选择题,毒酒、白绫、尖刀三选一。

母以子贵在北魏王朝就是天方夜谭,因为北魏开国皇帝道武帝拓跋珪留有遗训:“子贵母死,立子杀妻”。拓跋珪勇冠三军,头脑也清醒,汉武帝是他的偶像,汉武帝立刘弗陵为太子,就逼死了他母亲钩弋夫人,因为汉武帝担心“主少母壮”,从蹈吕后覆辙。

这条律令在汉代就被使用过一次。但在北魏王朝,前后七代君王,都严格执行这条不近人情的律令,以至于北魏后宫之中嫔妃们没人想生太子。

小孩没娘,说起来话长。两岁时没了娘的太子拓跋弘,就是当时只有12岁的冯太后一手拉扯大的。

冯太后的祖父冯文通是北燕的皇帝,可她出生时北魏已经统一了北方。皇族的身份没有给她带来的荣耀,在她6岁的时候,就以奴隶的身份被送进皇宫里。天知道一个六岁的孩子在皇宫里能做着什么。

按理说小冯姑娘在那种环境中是不可能活下来的,好在她还有一个早年受家族株连被没入宫里做奴隶的姑姑,她被太武帝拓跋焘看中,册封为了昭仪。

历史上的风流艳后(四)十七岁的太上皇

同病相怜,冯昭仪姑姑十分同情年幼可怜的侄女,教她识文断字,宫中的礼仪。小冯姑娘聪明伶俐,敏而好学,很快就从无数苦命的孩子中间脱颖而出。

是金子总要发光的,小冯姑娘9岁的时候,被12岁的太子拓跋濬看中,册封为贵人,进太子宫服侍太子。九岁的冯贵人给太子带来了好运,这一年(公元452年)拓跋焘被太监暗杀,本来该继位的太子拓跋濬却被放了鸽子,他的弟弟拓跋余成了新皇帝。

北魏的皇帝亲政都比较早,可能是拓跋余太过顽劣,在皇位上屁股还没有坐热,又被太监给干掉了。

好事多磨,一年中两个皇帝死的不明不白,终于轮到13岁的太子拓跋濬登基。没有记载证明冯贵人曾经帮助丈夫清除专权的太监,拓跋濬完全是凭自己的能力,终于坐稳了皇位。

拓跋濬登基两年后,13岁的冯贵人被册封为皇后。她被册封为太后的主要原因,还是因为两年前她收养了两岁的太子拓跋弘。但13岁的冯太后没想到,这个被辛辛苦苦带大孩子,差一点没要了她的命。

冯太后23岁时文成帝拓跋濬驾崩,冯太后曾殉情跳入烈火堆,被搭救后捡回来一条命。此时没人会想到,对拓跋濬忠贞不渝的冯太后不久后会秽乱宫闱,晚年时自觉死后没有颜面去见先皇,自愿放弃与拓跋濬合葬。

历史上的风流艳后(四)十七岁的太上皇


献文帝拓跋濬死后,11岁拓跋弘继位。历史上不乏欺负孤儿寡母的例证,从曹操、司马懿到赵匡胤再到后来的袁世凯。

拓跋弘登基后也有一位权倾朝野的家伙叫乙浑,其跋扈程度不次于东汉末年的董卓。乙浑被任命为丞相,无摄政之名,却有其实,朝中事物大小都由他决定。

由于北魏有禁止后宫干政的禁令,所以乙浑并没有把年轻的冯太后放在眼里。冯太后垂帘听政八个月后,不动声色的除掉了乙浑,让满朝文武对这个年轻的太后刮目相看。、

冯太后知人善任,赏罚严明,威信与日俱增,可她毕竟只有23岁,深闺寂寞,难免有思春之念。侍卫李奕出身望族,相貌堂堂,文武双全,很难说李奕和冯太后之间谁先勾引的谁,反正两个人的风流韵事闹的天下皆知。

历史上的风流艳后(四)十七岁的太上皇


就在冯太后忙着享受风花雪月的时候,15岁的拓跋弘已经完成了亲政、立太子、杀妻子所有的既定程序,然后开始有计划的收回养母手中的权力。

冯太后的作风问题,被拓跋弘认为是不可多得的突破口。小皇帝治国无方,搞阴谋诡计却是个天才,他没有胆量找冯太后兴师问罪,李奕行为端正,一时半会儿也抓不到把柄。

天下事难不倒野心勃勃的拓跋弘,他给养母来了个釜底抽薪,既然从李奕身上找不到毛病,就鸡蛋里挑骨头,找了个人诬陷李奕的大哥谋反,然后诛九族,顺带着把李奕也砍了脑袋。

眼看着情人被杀,冯太后恨得牙根儿痒痒却又无可奈何,只能在处理政事时给拓跋弘更多的约束。

拓跋弘感觉自己受到束缚,做了皇帝也不能为所欲为,就自编自演了一场禅让的闹剧,让5岁的太子拓跋宏继位,他自己做了太上皇。

拓跋弘和拓跋宏是父子,为什么名字会读一个音,就不得而知了。

拓跋弘做太上皇的目的达到了。冯太后能干涉儿子的政务,现在五岁的太子继位,28岁的冯太后就变成了太皇太后,就失去了干涉政务的资格。新皇帝政务不通,自然有17岁太上皇帮忙解决,太皇太后只有做旁观者。

拓跋弘以超出他年龄的智慧和成熟,按照事先制定的计划,一步步的把冯太后架空,远离权力中枢。

从此朝廷事务无论巨细都要经过太上皇处理,北方边境出现战争,太上皇带兵御驾亲征。拓跋弘杀伐果断,无论是对敌人还是自己人都残暴无比。

可惜太上皇毕竟还是太年轻,对宫廷内部的斗争的残酷性认知不足,既想大权独揽,又不愿落下弒母的恶名,做了太上皇以后,没有对冯太后赶尽杀绝。

沽名钓誉的拓跋弘为自己仅存的一念之仁付出代价。公元476年6月,冯太后假借小皇帝之名发布诏书,把忠于太上皇的御林军调离京城,然后在朝堂上公开宣布,23岁的太上皇驾崩了。

拓跋弘死的莫名其妙,史书上记载,早在数日前,拓跋弘就已经被毒死了。32岁的冯太后再次垂帘听政,经过几年的磨练洗礼,她在处理政务时变得更加娴熟,而且再也不用担心有人干涉她糜烂的私生活。

冯太后有两个男宠,一个勇武过人,另一个风流倜傥,才华横溢,勤于政务。两个人一文一武,皆是国家栋梁之材。

当然冯太后的男宠远不止他们两个,在一众男宠们的帮助下,冯太后把北魏帝国管理的井井有条。使北魏从野蛮走向文明,从游牧变为农耕。最重要的是她培养了一个德才兼备的继承人,北魏孝文帝拓跋宏,一个值得在历史上浓墨重彩书写的人。

历史上的风流艳后(四)十七岁的太上皇


历史上主少国疑,太后垂帘听政的事情屡见不鲜,绝大大多是碌碌之辈,只有北魏在冯太后的治理下变得更加强大,历史上无人能出其左右。

冯太后无愧于千古一后的赞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