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窮人買不起鹽,那他們吃什麼呢?

用戶3140478914


人不可能不吃鹽,不吃鹽根本走不動路,尤其是古代,農夫一天勞動量巨大,發汗也多,不吃鹽根本幹不了活。



有人說,草原民族就不吃鹽,這是因為遊牧民以牛羊肉為主食,他們在處理肉的時候,不會像現在這樣精加工,而是和著血和動物乳汁烹調,這裡面含有的鹽分比植物多,所以不用額外吃鹽。但是農耕民族就不一樣了,以穀物和蔬菜為主食,必須在飲食裡添加鹽分。



在秦漢之時,主食基本上都是豆子,要不就是再加一些米粥等,當時的調料品可以說是少之又少,當然不能相信電視劇中的那些橋段,雖然看起來真的不錯,但它的味道應該是可想而知的,但是自從各個方的文化物質不斷的交流,大家也都開始互換特產。



鹽,已經成為人們必不可少的調味食品,也是身體的必需之品,那麼鹽的故鄉就是“海水”,海水中含有豐富的鹽類,其中百分之九十都是氯化鈉,也就是我們所食用的成份。千古不變的真理就是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在海邊的居民百姓食鹽或許就不會那麼困難了,這也是為什麼會有人開始運輸食鹽,有需求才有會發展。



真正開始豐富起來的是從隋唐時期,小麥的研磨技術也有了,麵條也產生了,就連燒餅都流行了起來,但究竟美不美味其實不怎麼重要,重要的是能填飽肚子就行。唐朝時期外來文化比較多,雖然最享福的是有錢的人,但整體都開始提高了,能知道各種各樣的水果,不敢說吃過吧,但多多少少見過。



到了宋明清的時候,那時候的百姓即便是窮,也都見過不少好吃的飯菜了,不僅有鹹的,還有甜的,酸的,辣的都漸漸吃了起來,這時候一頓飯才能真正算的上是色香味俱全了。 那古代人是不是真的有人能窮的連鹽都買不起呢?

其實當時的鹽雖然不便宜,但也會沒有到奢侈的地步,如果說真的連鹽都吃不起了那飯可能就更吃不起了,人窮的時候什麼東西都會省著吃,所以再怎麼也會有一點點。

在物質豐富的現代,我們看似不起眼的食品,也許在古時,是極其的奢侈。也通過這些歷史借鑑,我們要珍惜生活,一切都是來之不易。


楊先生aj


別說太遠,就說抗戰時期。中國沿海地區幾乎都被日寇佔領,造成兩湖貴州等不產鹽地區民眾吃鹽異常困難,經常是一石稻穀才能換一斤鹽,山區民眾特別是少數民族民眾根本難知鹽味。

我們這裡的少數民族到現在還流傳一句話:三天不吃酸,走路打嘮竄。小時候,幾乎家家戶戶都有一個大酸罈子,什麼菜都往裡面塞。雖然說的是人們酷愛酸味,其實是有非常無奈的原因的。

有了酸罈子後,只要第一次加足了鹽,放入蔬菜,植物發酵,會產生越來越多的硝酸鹽,酸罈子也會越來越酸,越來越鹹,這樣即使沒錢買鹽,只要去挖酸罈子,放點酸水,菜就有了鹹味,下飯就不是問題。

這樣長期食用酸罈子酸味,也造成了無法想象的惡果。由於長期得不到海鹽中碘的補充,很多人得了大脖子病,小時候,街上掛著個大脖子的人比比皆是。我家就有遠房親戚,山區的,經常來我家,大脖子幾乎吊到了胸前,軟軟的,不過差不多也活到了七十歲。到七十年代後,隨著老一代的大脖子慢慢老去,基本上再也見不到大脖子了。

現在去少數民族鄉下,那裡的人還保持著在酸罈子裡醃雞醃鴨醃肉醃魚習慣,來客時必拿出來招待一番,很受歡迎。不過我是無法對它產生感情,除了鹹,還是鹹,想到那段辛酸的歷史,根本品不出別的味來。



雲卷飛山


首先,鹽肯定能買得起,只不過吃多吃少的問題。

人不可能不吃鹽,不吃鹽根本走不動路,尤其是古代,農夫一天勞動量巨大,發汗也多,不吃鹽根本幹不了活。

有人說,草原民族就不吃鹽,這是因為遊牧民以牛羊肉為主食,他們在處理肉的時候,不會像現在這樣精加工,而是和著血和動物乳汁烹調,這裡面含有的鹽分比植物多,所以不用額外吃鹽。但是農耕民族就不一樣了,以穀物和蔬菜為主食,必須在飲食裡添加鹽分。

其實中國從來不缺鹽,只不過控制鹽的銷售。

早在公元前6050年,當時還是新石器時代,羅馬尼亞的原始人就學會用陶器煮鹽泉水的,以提取食鹽的技術;在中國山西省運城市,也發掘出同一時代的古代鹽場,表明中國製鹽業的開端。

因為鹽是必需品,所以政府要麼專賣食鹽,要麼授權私人經營,反正一直保持壟斷。這樣一來,朝廷不僅增收,而且控制了經濟命脈,豈不美哉?但壟斷一定會造成市場不滿,歷史上就爆發過很多關於食鹽的衝突。

意大利統一前,威尼斯就跟熱那亞為了鹽幹仗。法國大革命的一個誘因就是過高的鹽稅,運動過程中成功廢除了鹽稅,可拿破崙當了皇帝后,宣佈重新徵鹽稅,理由是支付對外戰爭的經費,直到1945年,法國才再次廢除鹽稅。

綜上所述,窮人肯定要吃鹽,如果買不起官鹽,就買黑市上的私鹽,反正肯定要吃。歷史上很多巨梟都是幹私鹽出身的,比如黃巢。


關注廁讀大歷史,每天分享歷史知識,品味歷史智慧。


廁讀大歷史


古代有一個辦法是醃鹹魚吃。

這種鹽一般叫做“漁鹽”。由於海魚本就是鹹的,所以摻雜私鹽是沒人能發現的。

在古代的市場上,幹海味產品是非常豐富的。

例如,南宋鹹淳年間的臨安城的市場上有海貨商鋪,不下一二百餘家。其中的產品有:

  • 郎君鯗、石首鯗、鰻條彎鯗、帶鯗、短鯗、黃魚鯗、鯁魚鯗、老鴉魚鯗、海里羊。


如果想要醃漬這些海物,就需要用到鹽。

這種鹽一般都需要有鹽引的官方“漁鹽”。例如,至元三十年(1293)元朝就規定漁船要“赴局買鹽淹浥魚鯗”。

但由於海魚本身就是鹹的。

所以,很多人都投機取巧,試圖用私鹽去醃漬魚類,這樣不易被人發現。


針對這種現象,元朝時期曾有法律規定:

  • 凡用私鹽醃浥魚蝦鯗鮚竹筍貨賣或博易諸物,比同私鹽法科斷,正犯人杖七十,財產一半沒官,鐐役二年。

也就是說,不能用私鹽醃漬魚類。

不管你是自己吃,還是出去賣,都不能用私鹽醃漬。

但是,這種事是很難查出來的——人家吃的是海魚,又不是河魚。


HuiNanHistory


吃鹽是人體生理需要,沒有東西能夠代替。但中國歷史這麼悠久真的會發生買不起鹽的情況,我查好久資料,總結臆測一下古人的三種應對方法:


第一種可能:生活區域附近找野鹽

1、古代最重要的食鹽就是來源於海水,如果身在沿海區域的話,海水淤積在灘塗會形成自燃晾曬的鹽,如果沒有的話還可以自己煮海水獲得粗鹽。

2、野生動物也需要大量鹽分,因而在野生動物集中區一般都能找到富含野鹽或者滷水的地方。

第二種可能:利用草木灰提取鉀鹽

植物生長離不開微量元素,就像現在我們種地也需要使用鉀肥。網上有人具體實驗過從草木灰中提取鉀鹽,草木灰經過溶解、過濾、蒸發、冷卻後會得到鉀鹽晶體,進一步實驗發現所得晶體主要成分是碳酸鉀,還含有少量氯化鉀、硫酸鉀。在沒有條件時,鉀鹽也是可以頂一段時間的。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360, "file_sign": "618809ab7dfc44136f413afc05fbd687\

文史探客


人和動物是不可能不吃鹽的,除了味覺上的享受需要之外,身體機能的需要是人和動物離不開鹽的主要原因。

我們都知道鹽的學名叫做氯化鈉,是人體所需要的重要成分,一般來說,人體是不會自己產生這種成分的,需要通過外界的攝入來補足。

如果人長時間無法從外界獲取鹽分的話,那麼人就會大概出現渾身乏力、食慾減退,甚至還有噁心想吐、看不清東西、反應變弱、心跳加速等等嚴重的狀況出現。



人和動物不同,人有腦子、有技術,所以可以從大自然中提取鹽,然後加入食物中食用。

而動物就不一樣了,如果動物想要獲取鹽分,一般食草動物是從草料和土壤石頭中獲取的,食肉動物則從食草動物的身體或者一些石頭土壤上獲取,獲取方式極為的原始。

要說人類是從什麼年代開始從大自然中提取鹽分的,我們現如今已經無法得知了,但如果要說古人是從什麼地方獲取鹽分並以什麼技術提煉的,我們倒是可以瞭解一二。

古代獲取鹽的途徑和煉鹽方法

首先,古代人們獲取鹽的途徑主要有三個,分別就是海水、湖水以及井水。

海水中蘊含著大量的鹽分大家都知道,我們就不必多說。

而湖水和井水之所以能提取出鹽,主要跟一些地方湖水和井水的特殊有關。

雖然內地大多數的湖水和地下水都是由淡水構成的,但是與此同時,也有一小部分的湖水和地下水是由鹽分極大的鹹水組成的,由於這些井水、湖水鹽分的巨大,古人一般會選擇將其煉製成鹽。

在不瞭解情況的時候,很多人都以為古代人提取鹽是通過太陽晾曬的方式獲取的,但這種方法在古代大多數時候並不是主流。


在古代,人們用得最多的煉鹽方法其實是煎煮法,為了煉製鹽,他們會事先架好鍋、準備足夠的柴火,然後直接通過煎煮的方式蒸發鹹水中的水蒸氣獲取到鹽。

除了這種方式之外,從宋朝年間開始,人們就已經懂得了在海邊開發鹽田、把海水引入鹽田中晾曬蒸發獲取鹽的方法。

但是由於那個時候技術不足,晾曬製鹽所產生的雜質、所需的時間以及效率太低,所以在大多數時候人們是不會採用這種方法來製鹽的。

這種方法是一直到了清朝光緒年間,隨著技術的越發成熟,才逐漸在全國各地的海鹽煉製地普及了開來,並最終成為主流。


古代的鹽之所以那麼貴的原因

按照常理來說,世界上的海水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在古代應該是賣得很便宜的,但是由於一些實際情況的影響,古代鹽的價格卻變得異常昂貴。

最開始讓鹽變得昂貴的人是春秋時期齊國的管仲,管仲在掌管了齊國的大權之後,他採用了種種的方式來提高了國家收入。

其中既包括了官妓制度,也包括了將鹽等人們必不可少的物品壟斷買賣的手段,正是從他那個時候開始,鹽首次變得昂貴起來。


不過在最初的時候,這種情況只侷限於齊國境內。

在其他諸國境內以及後來秦國統一了各國、劉邦取代了秦國之後的時代裡,這種情況其實並沒有推廣開來。

一直到了漢武帝時期,由於漢武帝打仗所需要花費的錢財實在太多了,所以從漢武帝時期開始,我們國家古代再度推廣起了鹽買賣的壟斷制度,通過壟斷鹽買賣獲取大量的財政稅收。

在漢武帝之後的時期,由於歷代皇帝們發現鹽這種取之不盡、人們又離不開的物品對財政幫助實在太過於巨大的原因,所以他們就一直沒有廢除這種制度,導致鹽在我們古代的歷史中一直保持在了居高不下的價格上。

在很多時期,皇帝們為了防止沒有經過許可的商人私自販賣鹽,他們就制定下了嚴厲的律法。

在那時候,私自銷售到一定程度的鹽,是可以直接判處死刑的,在這方面的嚴厲程度上,管控強度不亞於現如今的毒品。

買不起鹽的應對方法

正是在古代朝廷的壟斷以及這種種嚴厲的懲罰規定下,使得古代鹽的價格一度非常高,導致了很多平頭小百姓們做菜的時候只能儘量地少用鹽來節省開支花費。

有些貧困點的家庭,有時候甚至是吃不起鹽的。

這時候他們該怎麼辦呢?

首先如果是居住在海邊的人,雖然法律規定了私人不能買賣鹽,但是如果他們偷偷用海水煉製一些鹽、自己食用,卻還是可以的。


在內地地區,一些百姓們也可以在鹹水湖中用差不多的方法獲取鹽,至於井水由於大多數被官府掌控、百姓們難以接近的原因,所以百姓們一般無法私自採鹽。

而如果是一些根本無法接近製鹽原料的人,他們就只能通過一些灰色途徑來獲取鹽了。

雖說古代私人販賣鹽的懲罰力度很高,但正如現如今仍然有很多人不懼刑罰販賣毒品一樣,為了利益,古代還會是出現一些私人販賣鹽之人的。

為了能讓自己從灰色途徑獲得而來的鹽賣得出去,這些人一般會大大降低鹽的銷售價格,這時候,窮一點的百姓們就可以買得起鹽了。

而如果是特別窮或者沒有灰色途徑購買鹽的百姓,那麼我覺得這些百姓們只能如同動物一樣通過最原始的方式從一些石頭或者植物之類的物品上提取出鹽分了。


雖說這種方式有點落後,但畢竟太窮的話,誰還能在乎什麼人和動物之間的區別尊嚴?活下去才是最重要的。


孤客生


古代窮人買不起鹽,他們會把一種植物燒成灰,以這種灰來代替鹽。這種植物是什麼?能真正代替鹽嗎?我們先來說說鹽的重要性。

(在南方普遍生長的露兜樹)



人類的進化過程中,本能需要鹽成分,現代醫學是如何解釋鹽對人體的重要性的?

鹽的化學式是氯化鈉(NaCl),現代醫學研究表明,鹽裡面的鈉離子能維持細胞內外的正常水分,促進細胞內外物質交換,氯離子是我們胃液中的主要成分,促生鹽酸,幫助消化,增加食慾。

人類在漫長進化過程中,為了生存,本能地發覺鹽對人體生長的重要性,動物亦然。在遠古時期,有群猴舔地,白鹿飲泉的傳說記載,其實都是對鹽成分的本能需要。

我國最早對鹽有記載的書籍是《山海經》:“又南三百里,曰景山,南望鹽販之澤”。鹽販之澤,就是運城鹽池,運城市是山西省的一個地級市。由此可見,我們的祖先很早就開始懂得製造鹽了。


(古代製鹽:井火煮鹽)

古人如何製造鹽,在今天看來便宜得不得了鹽,為何古代窮人買不起?

根據工藝不同,中國古代的鹽來源主要是四種:海鹽、湖鹽、井鹽、岩鹽。唐宋之前,海鹽的製造比較原始,直接刮海邊的鹹土,再用草木灰等等吸收海水,作為製鹽原料。宋代之後,才有了曬鹽技術的出現。

在古代,由於生產技術落後,鹽難得,但它又是身體的必需品,所以官府對鹽的控制非常嚴格,同時為了增加稅收,就出臺了強硬的鹽稅,可視作是封建統治者對平民百姓的剝削。我們在電視劇中常看到古代某官員貪汙鹽稅會被處死,或者某人走私鹽而入獄,就是因為當時的鹽實在是暴利,能增加統治者的財富。

在古代,遇到戰亂或者自然災害,普通老百姓收入劇減,一下子變成窮人,當朝對鹽的控制又嚴,他們買不起鹽也就不足為奇了。

(古代販賣私鹽:重罪)

古代窮人買不起鹽,他們會吃什麼?

在我國南方,據當地一些縣誌的記載,在古代戰亂時,或者自然災害嚴重時,很多平民百姓買不起鹽,甚至沒有鹽產品流入,他們會吃一種植物燒成的灰。這種植物叫露兜樹,在南方各省分佈較廣,現在廣東、海南一帶的老百姓還用它的葉子來包粽子。

(露兜樹的葉子可以包粽子)

露兜樹有幾個品種,可基本相似,它的葉子燒成灰之後,有鹹味,其實它的成分不是鹽。但是,人的身體習慣了鹽,習慣了鹹味,就需要食物當中有鹹味的出現,於是窮人只能用這種不衛生不營養的方法來代替鹽。這種方法肯定對人體有傷害,不可常吃。





在物質豐富的現代,我們看似不起眼的食品,也許在古時,是極其的奢侈。也通過這些歷史借鑑,我們要珍惜生活,一切都是來之不易。


我就是竹韻


窮人買不起鹽,不代表他們沒有鹽吃

如果實在買不起官鹽,那就買私鹽也行。

在我國古代,鹽是政府壟斷的行業,按照規定,沒有政府給的售鹽令,私人是不可以販賣鹽的,販賣私鹽在歷朝歷代都是重罪。

五代十國時期,販賣私鹽是要被馬上處死的。後來到了宋朝,政府規定,販賣私鹽超過十斤者,處以流放,嚴重者直接殺頭。一直到了清朝,販賣私鹽依然是重罪。

在中國古代,有一個詞語叫“鹽梟”。“梟”指的是兇狠強悍的人,現代一般用來形容毒販,而古代的販私鹽的人也是這樣的地位。古代的程咬金、黃巢、張士誠等人都是私鹽販子。

但即使販賣私鹽是犯法的,歷史上的私鹽也從來沒有禁絕過。私鹽的價格比官鹽低很多,老百姓買不起官鹽可以買私鹽。而私鹽販子賣的鹽雖然價格低,可是由於成本更低(幾乎沒有,曬海水要啥成本?),所以依然可以擁有暴利,重賞之下必有勇夫,歷朝歷代的鹽梟也沒有殺絕過。

有朋友可能會問,古代鹽到底有多貴,為什麼窮人連鹽都吃不起了?

說吃不起是太誇張了,只能說吃得起,但是不能經常吃。

漢武帝時期,政府設立了鹽運衙門,食鹽的價格,製作以及分配由鹽運衙門一同處理。在唐太宗時期,那個時候的鹽是一石二十文,米是五文一斗米,鹽的價格是米的四倍。當時鹽的價格是每石300到1000錢 ,鹽與穀物的價格比是8:1。


鹽的價格,一般不會高到老百姓完全吃不起,價格會在接受範圍內,正常時期的價格大概是大米的五倍到八倍之間波動。因為如果食鹽價格太高,沒人能買的起,政府又賣給誰呢?

在《神探狄仁傑》裡面,有一個邗溝覆船案,裡面說的就是官鹽的事情。在電視劇裡面我們可以發現,官鹽價格還是在百姓可以接受的程度。

但是,任何時代都有窮人,那些買不起鹽的窮人,他們是如何生存的呢?

方法很簡單,自己搞。

對於沿海地區的百姓來說,鹽不是大問題,缺鹽的話可以自己去曬海水,從而得到鹽,只要不販賣,自己吃問題還是不大的。 而對於內陸地區窮人來說,沒有海水,他們怎麼搞呢?

他們用其它食物代替鹽。


這些代替鹽的食物中,其中比較典型的就是辣椒,辣椒裡面含有一定量的碘離子,通過食用辣椒,可以間接性的補充鹽分。

雖然鹽的價格沒有貴到不可接受,但是老百姓在吃鹽上也還是很節儉的。據記載。唐朝時期,一家三口,一天三頓,只有一頓會放鹽,或者是隻有乾重活的時候才會吃鹽。晚清時期,普通百姓家吃飯,只會拿一小塊鹽巴,用筷子戳一點點吃。

那麼古代鹽價格為什麼會這樣高昂呢?

鹽之所以價格高,並不是因為它的製作成本有多高,無非曬海水而已。但食鹽的運輸價格決定了鹽在內陸是緊俏品。

食鹽一般產於沿海地區,內陸相對少見,雖然內陸有一些鹽場和鹽井,但是總體上食鹽還是以海鹽為主。


古代沒有高速公路,長途運輸全靠人拉肩扛,從沿海到內陸,運輸成本推高了食鹽價格。另一方面,政府也不允許食鹽價格太低。

從漢武帝改革開始,食鹽就是政府收入中的重要部分。清朝末年,由於人口劇增,政府的賣鹽收入已經達到了財政總收入的四分之一,跟關稅相同,可見食鹽對政府的重要性。如果鹽的價格低了,政府又去哪裡賺錢呢?


小約翰


我是大史官,我來告訴你“古代窮人買不起鹽,那他們吃什麼呢?”

在古代,歷朝歷代都對製鹽產業進行壟斷,而且鹽稅還是朝廷的一項重要收入來源,並且對販賣私鹽的量刑也越來越嚴酷,所以,讓鹽的價格居高不下,成了一項剝削老百姓的負擔。但是,如果長期不吃鹽,就會渾身乏力,根本無法從事農業生產,所以,在古代,窮人無論生活多麼拮据,甚至根本買不起,也會想方設法搞到一定量的鹽或者找到替代品來維持身體日常的攝入量。


對於靠近海邊的人來說,他們想要得到鹽還是相對容易一些的,畢竟海水裡含有大量的鹽。他們只需要把海水圈起來,然後靠太陽曬一曬就能夠得到鹽,最不濟直接用海水也可以攝取一定量的鹽。靠海水蒸發得到鹽大多都是粗鹽,顆粒較大,而且裡面雜質也多,但總比沒有強吧。當然,一些海產品中也富含鹽分,可以作為鹽的替代品。

而對於草原上的老百姓來說,他們主要是靠吃牛羊肉來替代吃鹽。也就是說,住在內陸的窮苦百姓,他們主要靠打山裡的野味來代替吃鹽,畢竟肉食裡面海水有鹽分的。當然,部分地區的也會通過蒸發鹽湖或滷水湖,因為有的地方有天然滷水,是可以提煉出鹽分的。


到了清朝年間,由於製鹽技術的突飛猛進,人工費用減少,而且產量也迅猛增加,同時私鹽的製鹽質量也提高了,所以價格也就下降了,因此私鹽買賣非常活躍。據鹽業專家統計,在清朝的時候,我國的私鹽佔據了鹽業市場幾乎一半以上的分量。
對於勞動者來說,不吃鹽就會覺得全身乏力,有的會頭暈目眩,甚至食慾不振。所以,古代的窮苦百姓還是要吃鹽的,只不過是省著吃,比如,說一日三餐只吃一頓鹽,甚至是好幾天才吃一次鹽。


大史官


大家都知道嗎?鹽在古代社會就是一個能獲取暴利的商品,地道的“聚寶盆”。中國從春秋時代起,齊、晉兩國就憑藉買鹽之利,富國強兵,稱霸天下。而直到清朝,鹽商都是富可敵國。揚州更是憑藉鹽利,一度成為世界最大城市。

鹽是屬於人們日常的生活當中,最為必不可缺的一類調味品,若是長期不攝入鹽,身體就會出現問題。,尤其是對於古代廣大的勞動人民而言,沒有鹽就沒辦法勞動了沒力氣種田。

食鹽的地位絕非其他調味品可以相提並論,即便是糖,也無法與之媲美。從中國漫長的歷史中,你就可以發現這一點,因為自古以來,鹽都是有官方售賣,若是製作私鹽、售賣私鹽,一定會受到懲罰,而且懲罰的力度極大。



但是鹽的價格卻一直是貴的時候多,便宜的時候少。

市面上的官鹽一直是由政府控制的,價格也是由政府說了算,價格提高的時候普通百姓也沒有辦法。這個時候,窮人首先便會選擇比官鹽的價格相對較低的私鹽。

當然了,在古代,販賣私鹽是明令禁止的,然而私鹽巨大的利潤空間卻使得這一行當長盛不衰,古代的鹽幫,經常走一趟就能賺夠全家一年的開支。在清朝中後期,私鹽幾乎能佔據半壁江山。失去了這麼重要的一塊稅收來源,也導致了清朝國庫經常空虛。

而草原上的人們,就會用吃肉代替吃鹽,畢竟羊肉羊血裡面都含有鹽分。但是如果是中原地區的窮人,也能看打些野味來頂替吃鹽。古代汙染少,山林多,裡面的野生動物也多,能打些小型動物來吃,既可以改變生活條件,也能補充鹽分。

在我國南方,據當地一些縣誌的記載,在古代戰亂時,或者自然災害嚴重時,很多平民百姓買不起鹽,甚至沒有鹽產品流入,他們會吃一種植物燒成的灰。這種植物叫露兜樹,在南方各省分佈較廣,現在廣東、海南一帶的老百姓還用它的葉子來包粽子。露兜樹有幾個品種,可基本相似,它的葉子燒成灰之後,有鹹味,其實它的成分不是鹽。但是,人的身體習慣了鹽,習慣了鹹味,就需要食物當中有鹹味的出現,於是窮人只能用這種不衛生不營養的方法來代替鹽。



這種方法肯定對人體有傷害,不可常吃。對於平民百姓來說,辣椒就是一個很好的替代品,因為其味道辛辣,讓煮熟的菜都能充滿味道,以至於能吃得下去。不然一點味道也沒有,怎麼讓人吃得下,吃不下飯又怎麼有力氣幹活呢?

食鹽價格居高不下的日子,已經一去不復返了,人們再也不用為吃不起鹽而發愁。所以說,我們是幸運的,與古人相比我們太幸福了。在他們那個窮苦年代,連鹽都吃不起,更不用說一些珍貴食材。但是現在,就算是稍微收入低一點的人家,一年到頭也能吃幾頓好的。不像古代人一樣,一年到頭都難以吃得上一頓好的,甚至在饑荒之年還要忍飢挨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