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穷人买不起盐,那他们吃什么呢?

用户3140478914


人不可能不吃盐,不吃盐根本走不动路,尤其是古代,农夫一天劳动量巨大,发汗也多,不吃盐根本干不了活。



有人说,草原民族就不吃盐,这是因为游牧民以牛羊肉为主食,他们在处理肉的时候,不会像现在这样精加工,而是和着血和动物乳汁烹调,这里面含有的盐分比植物多,所以不用额外吃盐。但是农耕民族就不一样了,以谷物和蔬菜为主食,必须在饮食里添加盐分。



在秦汉之时,主食基本上都是豆子,要不就是再加一些米粥等,当时的调料品可以说是少之又少,当然不能相信电视剧中的那些桥段,虽然看起来真的不错,但它的味道应该是可想而知的,但是自从各个方的文化物质不断的交流,大家也都开始互换特产。



盐,已经成为人们必不可少的调味食品,也是身体的必需之品,那么盐的故乡就是“海水”,海水中含有丰富的盐类,其中百分之九十都是氯化钠,也就是我们所食用的成份。千古不变的真理就是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在海边的居民百姓食盐或许就不会那么困难了,这也是为什么会有人开始运输食盐,有需求才有会发展。



真正开始丰富起来的是从隋唐时期,小麦的研磨技术也有了,面条也产生了,就连烧饼都流行了起来,但究竟美不美味其实不怎么重要,重要的是能填饱肚子就行。唐朝时期外来文化比较多,虽然最享福的是有钱的人,但整体都开始提高了,能知道各种各样的水果,不敢说吃过吧,但多多少少见过。



到了宋明清的时候,那时候的百姓即便是穷,也都见过不少好吃的饭菜了,不仅有咸的,还有甜的,酸的,辣的都渐渐吃了起来,这时候一顿饭才能真正算的上是色香味俱全了。 那古代人是不是真的有人能穷的连盐都买不起呢?

其实当时的盐虽然不便宜,但也会没有到奢侈的地步,如果说真的连盐都吃不起了那饭可能就更吃不起了,人穷的时候什么东西都会省着吃,所以再怎么也会有一点点。

在物质丰富的现代,我们看似不起眼的食品,也许在古时,是极其的奢侈。也通过这些历史借鉴,我们要珍惜生活,一切都是来之不易。


杨先生aj


别说太远,就说抗战时期。中国沿海地区几乎都被日寇占领,造成两湖贵州等不产盐地区民众吃盐异常困难,经常是一石稻谷才能换一斤盐,山区民众特别是少数民族民众根本难知盐味。

我们这里的少数民族到现在还流传一句话:三天不吃酸,走路打唠窜。小时候,几乎家家户户都有一个大酸坛子,什么菜都往里面塞。虽然说的是人们酷爱酸味,其实是有非常无奈的原因的。

有了酸坛子后,只要第一次加足了盐,放入蔬菜,植物发酵,会产生越来越多的硝酸盐,酸坛子也会越来越酸,越来越咸,这样即使没钱买盐,只要去挖酸坛子,放点酸水,菜就有了咸味,下饭就不是问题。

这样长期食用酸坛子酸味,也造成了无法想象的恶果。由于长期得不到海盐中碘的补充,很多人得了大脖子病,小时候,街上挂着个大脖子的人比比皆是。我家就有远房亲戚,山区的,经常来我家,大脖子几乎吊到了胸前,软软的,不过差不多也活到了七十岁。到七十年代后,随着老一代的大脖子慢慢老去,基本上再也见不到大脖子了。

现在去少数民族乡下,那里的人还保持着在酸坛子里腌鸡腌鸭腌肉腌鱼习惯,来客时必拿出来招待一番,很受欢迎。不过我是无法对它产生感情,除了咸,还是咸,想到那段辛酸的历史,根本品不出别的味来。



云卷飞山


首先,盐肯定能买得起,只不过吃多吃少的问题。

人不可能不吃盐,不吃盐根本走不动路,尤其是古代,农夫一天劳动量巨大,发汗也多,不吃盐根本干不了活。

有人说,草原民族就不吃盐,这是因为游牧民以牛羊肉为主食,他们在处理肉的时候,不会像现在这样精加工,而是和着血和动物乳汁烹调,这里面含有的盐分比植物多,所以不用额外吃盐。但是农耕民族就不一样了,以谷物和蔬菜为主食,必须在饮食里添加盐分。

其实中国从来不缺盐,只不过控制盐的销售。

早在公元前6050年,当时还是新石器时代,罗马尼亚的原始人就学会用陶器煮盐泉水的,以提取食盐的技术;在中国山西省运城市,也发掘出同一时代的古代盐场,表明中国制盐业的开端。

因为盐是必需品,所以政府要么专卖食盐,要么授权私人经营,反正一直保持垄断。这样一来,朝廷不仅增收,而且控制了经济命脉,岂不美哉?但垄断一定会造成市场不满,历史上就爆发过很多关于食盐的冲突。

意大利统一前,威尼斯就跟热那亚为了盐干仗。法国大革命的一个诱因就是过高的盐税,运动过程中成功废除了盐税,可拿破仑当了皇帝后,宣布重新征盐税,理由是支付对外战争的经费,直到1945年,法国才再次废除盐税。

综上所述,穷人肯定要吃盐,如果买不起官盐,就买黑市上的私盐,反正肯定要吃。历史上很多巨枭都是干私盐出身的,比如黄巢。


关注厕读大历史,每天分享历史知识,品味历史智慧。


厕读大历史


古代有一个办法是腌咸鱼吃。

这种盐一般叫做“渔盐”。由于海鱼本就是咸的,所以掺杂私盐是没人能发现的。

在古代的市场上,干海味产品是非常丰富的。

例如,南宋咸淳年间的临安城的市场上有海货商铺,不下一二百余家。其中的产品有:

  • 郎君鲞、石首鲞、鳗条弯鲞、带鲞、短鲞、黄鱼鲞、鲠鱼鲞、老鸦鱼鲞、海里羊。


如果想要腌渍这些海物,就需要用到盐。

这种盐一般都需要有盐引的官方“渔盐”。例如,至元三十年(1293)元朝就规定渔船要“赴局买盐淹浥鱼鲞”。

但由于海鱼本身就是咸的。

所以,很多人都投机取巧,试图用私盐去腌渍鱼类,这样不易被人发现。


针对这种现象,元朝时期曾有法律规定:

  • 凡用私盐腌浥鱼虾鲞鲒竹笋货卖或博易诸物,比同私盐法科断,正犯人杖七十,财产一半没官,镣役二年。

也就是说,不能用私盐腌渍鱼类。

不管你是自己吃,还是出去卖,都不能用私盐腌渍。

但是,这种事是很难查出来的——人家吃的是海鱼,又不是河鱼。


HuiNanHistory


吃盐是人体生理需要,没有东西能够代替。但中国历史这么悠久真的会发生买不起盐的情况,我查好久资料,总结臆测一下古人的三种应对方法:


第一种可能:生活区域附近找野盐

1、古代最重要的食盐就是来源于海水,如果身在沿海区域的话,海水淤积在滩涂会形成自燃晾晒的盐,如果没有的话还可以自己煮海水获得粗盐。

2、野生动物也需要大量盐分,因而在野生动物集中区一般都能找到富含野盐或者卤水的地方。

第二种可能:利用草木灰提取钾盐

植物生长离不开微量元素,就像现在我们种地也需要使用钾肥。网上有人具体实验过从草木灰中提取钾盐,草木灰经过溶解、过滤、蒸发、冷却后会得到钾盐晶体,进一步实验发现所得晶体主要成分是碳酸钾,还含有少量氯化钾、硫酸钾。在没有条件时,钾盐也是可以顶一段时间的。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360, "file_sign": "618809ab7dfc44136f413afc05fbd687\

文史探客


人和动物是不可能不吃盐的,除了味觉上的享受需要之外,身体机能的需要是人和动物离不开盐的主要原因。

我们都知道盐的学名叫做氯化钠,是人体所需要的重要成分,一般来说,人体是不会自己产生这种成分的,需要通过外界的摄入来补足。

如果人长时间无法从外界获取盐分的话,那么人就会大概出现浑身乏力、食欲减退,甚至还有恶心想吐、看不清东西、反应变弱、心跳加速等等严重的状况出现。



人和动物不同,人有脑子、有技术,所以可以从大自然中提取盐,然后加入食物中食用。

而动物就不一样了,如果动物想要获取盐分,一般食草动物是从草料和土壤石头中获取的,食肉动物则从食草动物的身体或者一些石头土壤上获取,获取方式极为的原始。

要说人类是从什么年代开始从大自然中提取盐分的,我们现如今已经无法得知了,但如果要说古人是从什么地方获取盐分并以什么技术提炼的,我们倒是可以了解一二。

古代获取盐的途径和炼盐方法

首先,古代人们获取盐的途径主要有三个,分别就是海水、湖水以及井水。

海水中蕴含着大量的盐分大家都知道,我们就不必多说。

而湖水和井水之所以能提取出盐,主要跟一些地方湖水和井水的特殊有关。

虽然内地大多数的湖水和地下水都是由淡水构成的,但是与此同时,也有一小部分的湖水和地下水是由盐分极大的咸水组成的,由于这些井水、湖水盐分的巨大,古人一般会选择将其炼制成盐。

在不了解情况的时候,很多人都以为古代人提取盐是通过太阳晾晒的方式获取的,但这种方法在古代大多数时候并不是主流。


在古代,人们用得最多的炼盐方法其实是煎煮法,为了炼制盐,他们会事先架好锅、准备足够的柴火,然后直接通过煎煮的方式蒸发咸水中的水蒸气获取到盐。

除了这种方式之外,从宋朝年间开始,人们就已经懂得了在海边开发盐田、把海水引入盐田中晾晒蒸发获取盐的方法。

但是由于那个时候技术不足,晾晒制盐所产生的杂质、所需的时间以及效率太低,所以在大多数时候人们是不会采用这种方法来制盐的。

这种方法是一直到了清朝光绪年间,随着技术的越发成熟,才逐渐在全国各地的海盐炼制地普及了开来,并最终成为主流。


古代的盐之所以那么贵的原因

按照常理来说,世界上的海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在古代应该是卖得很便宜的,但是由于一些实际情况的影响,古代盐的价格却变得异常昂贵。

最开始让盐变得昂贵的人是春秋时期齐国的管仲,管仲在掌管了齐国的大权之后,他采用了种种的方式来提高了国家收入。

其中既包括了官妓制度,也包括了将盐等人们必不可少的物品垄断买卖的手段,正是从他那个时候开始,盐首次变得昂贵起来。


不过在最初的时候,这种情况只局限于齐国境内。

在其他诸国境内以及后来秦国统一了各国、刘邦取代了秦国之后的时代里,这种情况其实并没有推广开来。

一直到了汉武帝时期,由于汉武帝打仗所需要花费的钱财实在太多了,所以从汉武帝时期开始,我们国家古代再度推广起了盐买卖的垄断制度,通过垄断盐买卖获取大量的财政税收。

在汉武帝之后的时期,由于历代皇帝们发现盐这种取之不尽、人们又离不开的物品对财政帮助实在太过于巨大的原因,所以他们就一直没有废除这种制度,导致盐在我们古代的历史中一直保持在了居高不下的价格上。

在很多时期,皇帝们为了防止没有经过许可的商人私自贩卖盐,他们就制定下了严厉的律法。

在那时候,私自销售到一定程度的盐,是可以直接判处死刑的,在这方面的严厉程度上,管控强度不亚于现如今的毒品。

买不起盐的应对方法

正是在古代朝廷的垄断以及这种种严厉的惩罚规定下,使得古代盐的价格一度非常高,导致了很多平头小百姓们做菜的时候只能尽量地少用盐来节省开支花费。

有些贫困点的家庭,有时候甚至是吃不起盐的。

这时候他们该怎么办呢?

首先如果是居住在海边的人,虽然法律规定了私人不能买卖盐,但是如果他们偷偷用海水炼制一些盐、自己食用,却还是可以的。


在内地地区,一些百姓们也可以在咸水湖中用差不多的方法获取盐,至于井水由于大多数被官府掌控、百姓们难以接近的原因,所以百姓们一般无法私自采盐。

而如果是一些根本无法接近制盐原料的人,他们就只能通过一些灰色途径来获取盐了。

虽说古代私人贩卖盐的惩罚力度很高,但正如现如今仍然有很多人不惧刑罚贩卖毒品一样,为了利益,古代还会是出现一些私人贩卖盐之人的。

为了能让自己从灰色途径获得而来的盐卖得出去,这些人一般会大大降低盐的销售价格,这时候,穷一点的百姓们就可以买得起盐了。

而如果是特别穷或者没有灰色途径购买盐的百姓,那么我觉得这些百姓们只能如同动物一样通过最原始的方式从一些石头或者植物之类的物品上提取出盐分了。


虽说这种方式有点落后,但毕竟太穷的话,谁还能在乎什么人和动物之间的区别尊严?活下去才是最重要的。


孤客生


古代穷人买不起盐,他们会把一种植物烧成灰,以这种灰来代替盐。这种植物是什么?能真正代替盐吗?我们先来说说盐的重要性。

(在南方普遍生长的露兜树)



人类的进化过程中,本能需要盐成分,现代医学是如何解释盐对人体的重要性的?

盐的化学式是氯化钠(NaCl),现代医学研究表明,盐里面的钠离子能维持细胞内外的正常水分,促进细胞内外物质交换,氯离子是我们胃液中的主要成分,促生盐酸,帮助消化,增加食欲。

人类在漫长进化过程中,为了生存,本能地发觉盐对人体生长的重要性,动物亦然。在远古时期,有群猴舔地,白鹿饮泉的传说记载,其实都是对盐成分的本能需要。

我国最早对盐有记载的书籍是《山海经》:“又南三百里,曰景山,南望盐贩之泽”。盐贩之泽,就是运城盐池,运城市是山西省的一个地级市。由此可见,我们的祖先很早就开始懂得制造盐了。


(古代制盐:井火煮盐)

古人如何制造盐,在今天看来便宜得不得了盐,为何古代穷人买不起?

根据工艺不同,中国古代的盐来源主要是四种:海盐、湖盐、井盐、岩盐。唐宋之前,海盐的制造比较原始,直接刮海边的咸土,再用草木灰等等吸收海水,作为制盐原料。宋代之后,才有了晒盐技术的出现。

在古代,由于生产技术落后,盐难得,但它又是身体的必需品,所以官府对盐的控制非常严格,同时为了增加税收,就出台了强硬的盐税,可视作是封建统治者对平民百姓的剥削。我们在电视剧中常看到古代某官员贪污盐税会被处死,或者某人走私盐而入狱,就是因为当时的盐实在是暴利,能增加统治者的财富。

在古代,遇到战乱或者自然灾害,普通老百姓收入剧减,一下子变成穷人,当朝对盐的控制又严,他们买不起盐也就不足为奇了。

(古代贩卖私盐:重罪)

古代穷人买不起盐,他们会吃什么?

在我国南方,据当地一些县志的记载,在古代战乱时,或者自然灾害严重时,很多平民百姓买不起盐,甚至没有盐产品流入,他们会吃一种植物烧成的灰。这种植物叫露兜树,在南方各省分布较广,现在广东、海南一带的老百姓还用它的叶子来包粽子。

(露兜树的叶子可以包粽子)

露兜树有几个品种,可基本相似,它的叶子烧成灰之后,有咸味,其实它的成分不是盐。但是,人的身体习惯了盐,习惯了咸味,就需要食物当中有咸味的出现,于是穷人只能用这种不卫生不营养的方法来代替盐。这种方法肯定对人体有伤害,不可常吃。





在物质丰富的现代,我们看似不起眼的食品,也许在古时,是极其的奢侈。也通过这些历史借鉴,我们要珍惜生活,一切都是来之不易。


我就是竹韵


穷人买不起盐,不代表他们没有盐吃

如果实在买不起官盐,那就买私盐也行。

在我国古代,盐是政府垄断的行业,按照规定,没有政府给的售盐令,私人是不可以贩卖盐的,贩卖私盐在历朝历代都是重罪。

五代十国时期,贩卖私盐是要被马上处死的。后来到了宋朝,政府规定,贩卖私盐超过十斤者,处以流放,严重者直接杀头。一直到了清朝,贩卖私盐依然是重罪。

在中国古代,有一个词语叫“盐枭”。“枭”指的是凶狠强悍的人,现代一般用来形容毒贩,而古代的贩私盐的人也是这样的地位。古代的程咬金、黄巢、张士诚等人都是私盐贩子。

但即使贩卖私盐是犯法的,历史上的私盐也从来没有禁绝过。私盐的价格比官盐低很多,老百姓买不起官盐可以买私盐。而私盐贩子卖的盐虽然价格低,可是由于成本更低(几乎没有,晒海水要啥成本?),所以依然可以拥有暴利,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历朝历代的盐枭也没有杀绝过。

有朋友可能会问,古代盐到底有多贵,为什么穷人连盐都吃不起了?

说吃不起是太夸张了,只能说吃得起,但是不能经常吃。

汉武帝时期,政府设立了盐运衙门,食盐的价格,制作以及分配由盐运衙门一同处理。在唐太宗时期,那个时候的盐是一石二十文,米是五文一斗米,盐的价格是米的四倍。当时盐的价格是每石300到1000钱 ,盐与谷物的价格比是8:1。


盐的价格,一般不会高到老百姓完全吃不起,价格会在接受范围内,正常时期的价格大概是大米的五倍到八倍之间波动。因为如果食盐价格太高,没人能买的起,政府又卖给谁呢?

在《神探狄仁杰》里面,有一个邗沟覆船案,里面说的就是官盐的事情。在电视剧里面我们可以发现,官盐价格还是在百姓可以接受的程度。

但是,任何时代都有穷人,那些买不起盐的穷人,他们是如何生存的呢?

方法很简单,自己搞。

对于沿海地区的百姓来说,盐不是大问题,缺盐的话可以自己去晒海水,从而得到盐,只要不贩卖,自己吃问题还是不大的。 而对于内陆地区穷人来说,没有海水,他们怎么搞呢?

他们用其它食物代替盐。


这些代替盐的食物中,其中比较典型的就是辣椒,辣椒里面含有一定量的碘离子,通过食用辣椒,可以间接性的补充盐分。

虽然盐的价格没有贵到不可接受,但是老百姓在吃盐上也还是很节俭的。据记载。唐朝时期,一家三口,一天三顿,只有一顿会放盐,或者是只有干重活的时候才会吃盐。晚清时期,普通百姓家吃饭,只会拿一小块盐巴,用筷子戳一点点吃。

那么古代盐价格为什么会这样高昂呢?

盐之所以价格高,并不是因为它的制作成本有多高,无非晒海水而已。但食盐的运输价格决定了盐在内陆是紧俏品。

食盐一般产于沿海地区,内陆相对少见,虽然内陆有一些盐场和盐井,但是总体上食盐还是以海盐为主。


古代没有高速公路,长途运输全靠人拉肩扛,从沿海到内陆,运输成本推高了食盐价格。另一方面,政府也不允许食盐价格太低。

从汉武帝改革开始,食盐就是政府收入中的重要部分。清朝末年,由于人口剧增,政府的卖盐收入已经达到了财政总收入的四分之一,跟关税相同,可见食盐对政府的重要性。如果盐的价格低了,政府又去哪里赚钱呢?


小约翰


我是大史官,我来告诉你“古代穷人买不起盐,那他们吃什么呢?”

在古代,历朝历代都对制盐产业进行垄断,而且盐税还是朝廷的一项重要收入来源,并且对贩卖私盐的量刑也越来越严酷,所以,让盐的价格居高不下,成了一项剥削老百姓的负担。但是,如果长期不吃盐,就会浑身乏力,根本无法从事农业生产,所以,在古代,穷人无论生活多么拮据,甚至根本买不起,也会想方设法搞到一定量的盐或者找到替代品来维持身体日常的摄入量。


对于靠近海边的人来说,他们想要得到盐还是相对容易一些的,毕竟海水里含有大量的盐。他们只需要把海水圈起来,然后靠太阳晒一晒就能够得到盐,最不济直接用海水也可以摄取一定量的盐。靠海水蒸发得到盐大多都是粗盐,颗粒较大,而且里面杂质也多,但总比没有强吧。当然,一些海产品中也富含盐分,可以作为盐的替代品。

而对于草原上的老百姓来说,他们主要是靠吃牛羊肉来替代吃盐。也就是说,住在内陆的穷苦百姓,他们主要靠打山里的野味来代替吃盐,毕竟肉食里面海水有盐分的。当然,部分地区的也会通过蒸发盐湖或卤水湖,因为有的地方有天然卤水,是可以提炼出盐分的。


到了清朝年间,由于制盐技术的突飞猛进,人工费用减少,而且产量也迅猛增加,同时私盐的制盐质量也提高了,所以价格也就下降了,因此私盐买卖非常活跃。据盐业专家统计,在清朝的时候,我国的私盐占据了盐业市场几乎一半以上的分量。
对于劳动者来说,不吃盐就会觉得全身乏力,有的会头晕目眩,甚至食欲不振。所以,古代的穷苦百姓还是要吃盐的,只不过是省着吃,比如,说一日三餐只吃一顿盐,甚至是好几天才吃一次盐。


大史官


大家都知道吗?盐在古代社会就是一个能获取暴利的商品,地道的“聚宝盆”。中国从春秋时代起,齐、晋两国就凭借买盐之利,富国强兵,称霸天下。而直到清朝,盐商都是富可敌国。扬州更是凭借盐利,一度成为世界最大城市。

盐是属于人们日常的生活当中,最为必不可缺的一类调味品,若是长期不摄入盐,身体就会出现问题。,尤其是对于古代广大的劳动人民而言,没有盐就没办法劳动了没力气种田。

食盐的地位绝非其他调味品可以相提并论,即便是糖,也无法与之媲美。从中国漫长的历史中,你就可以发现这一点,因为自古以来,盐都是有官方售卖,若是制作私盐、售卖私盐,一定会受到惩罚,而且惩罚的力度极大。



但是盐的价格却一直是贵的时候多,便宜的时候少。

市面上的官盐一直是由政府控制的,价格也是由政府说了算,价格提高的时候普通百姓也没有办法。这个时候,穷人首先便会选择比官盐的价格相对较低的私盐。

当然了,在古代,贩卖私盐是明令禁止的,然而私盐巨大的利润空间却使得这一行当长盛不衰,古代的盐帮,经常走一趟就能赚够全家一年的开支。在清朝中后期,私盐几乎能占据半壁江山。失去了这么重要的一块税收来源,也导致了清朝国库经常空虚。

而草原上的人们,就会用吃肉代替吃盐,毕竟羊肉羊血里面都含有盐分。但是如果是中原地区的穷人,也能看打些野味来顶替吃盐。古代污染少,山林多,里面的野生动物也多,能打些小型动物来吃,既可以改变生活条件,也能补充盐分。

在我国南方,据当地一些县志的记载,在古代战乱时,或者自然灾害严重时,很多平民百姓买不起盐,甚至没有盐产品流入,他们会吃一种植物烧成的灰。这种植物叫露兜树,在南方各省分布较广,现在广东、海南一带的老百姓还用它的叶子来包粽子。露兜树有几个品种,可基本相似,它的叶子烧成灰之后,有咸味,其实它的成分不是盐。但是,人的身体习惯了盐,习惯了咸味,就需要食物当中有咸味的出现,于是穷人只能用这种不卫生不营养的方法来代替盐。



这种方法肯定对人体有伤害,不可常吃。对于平民百姓来说,辣椒就是一个很好的替代品,因为其味道辛辣,让煮熟的菜都能充满味道,以至于能吃得下去。不然一点味道也没有,怎么让人吃得下,吃不下饭又怎么有力气干活呢?

食盐价格居高不下的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人们再也不用为吃不起盐而发愁。所以说,我们是幸运的,与古人相比我们太幸福了。在他们那个穷苦年代,连盐都吃不起,更不用说一些珍贵食材。但是现在,就算是稍微收入低一点的人家,一年到头也能吃几顿好的。不像古代人一样,一年到头都难以吃得上一顿好的,甚至在饥荒之年还要忍饥挨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