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國在歐洲人心目中的演變:從強大到廢墟

中國與歐洲相距遙遠,然而最晚在漢朝,中國和歐洲就有了來往,其中的標誌性事件就是張騫出使西域,絲綢之路建成,從那以後經歷了一千六七百年,直到馬嘎爾尼訪華,中國在歐洲人心目中經歷了根本性演變。這一演變加速了列強對中國動武的時間。

十二世紀以前:中國給歐洲人的印象是中國很強悍。比如,那之前的中國人在歐洲人心目中的印象一直是古希臘人描繪的那樣:身高一丈,壽命二百。

馬可波羅時期:中國很富有。馬可·波羅17歲時,跟隨父親和叔叔前往中國,歷時三年多,於1275年到達元朝的首都,與大汗忽必烈建立了友誼。他在中國遊歷了17年,曾訪問當時中國包括北京在內的許多古城,也到過西南部的雲南和東南地區。回到威尼斯之後,馬可·波羅在一次威尼斯和熱那亞之間的海戰中被俘,在監獄裡口述了《馬可·波羅遊記》。《馬可·波羅遊記》記述了馬可·波羅在東方最富有的國家中國的所見所聞,後來在歐洲廣為流傳,激起了歐洲人對東方的熱烈嚮往,新西方地理學家還根據書中的描述,繪製了早期的“世界地圖”。

利瑪竇時期:中國很偉大。明朝萬曆年間,利瑪竇來到中國傳教。王應麟所撰《利子碑記》上說:"萬曆庚辰有泰西儒士利瑪竇,號西泰,友輩數人,航海九萬里,觀光中國。"利瑪竇1610 年 5 月 11 日(萬曆三十八年),因病死在北京,在中國長達27年時間。利瑪竇對中國文明非常稱讚:除了還沒有沐浴"我們神聖的天主教信仰"之外,"中國的偉大乃是舉世無雙的""中國不僅是一個王國,中國其實就是一個世界。"他感嘆"柏拉圖在《共和國》中作為理論敘述的理想,在中國已被付諸實踐。"而且他還發現中國人非常博學,"醫學、自然科學、數學、天文學都十分精通。"但是他也發現"在中國人之間科學不大成為研究對象。"

馬嘎爾尼時期:中國很落後。英國政府想通過與清王朝最高當局談判,在開拓中國市場的同時蒐集情報,於是派喬治·馬戛爾尼等人訪問中國。馬嘎爾尼一行從1793年7月1日在舟山登陸到1794年1月離開廣州,在中國訪問6個月時間。

馬嘎爾尼使團的訪華給中國和英國乃至歐洲帶來了不一樣的影響。

對中國來說,喪失了一次與近代工業文明接觸,認識世界,改變封閉狀態的良好機遇。但古老的中國逐步走向封閉,自認為"天朝上國",夜郎自大,對於外面已經天翻地覆的世界充耳不聞,不瞭解世界發展的趨勢。而新興的資本主義世界正虎視眈眈地看著中國這個古代的帝國,而清政府卻故步自封,停滯不前,成為時代的落伍者。不到半個世紀的時間,英國就發動第一次鴉片戰爭,清政府在西方堅船利炮的攻擊下,打開中國的大門,也開始了近代百年中華民族屈辱的歷史。

對於英國、歐洲來說,主要是其改變了對中國的態度。通過馬嘎爾尼使團回英國後的回憶及記述,他們向英國人乃至歐洲人展示了一個不一樣的中國。在馬嘎爾尼使團訪華之前,歐洲在17-18世紀出現"中國熱"。許多的思想巨匠讚美中國的儒家文化與政治經驗。但是馬嘎爾尼使團訪華後,其使團記載明顯不同於之前歐洲人傳統影響裡的中國,使中國的形象完全顛覆。馬嘎爾尼訪華後說:"清政府好比是一艘破爛不堪的頭等戰艦,它之所以在過去一百五十年中沒有沉沒,僅僅是由於一班幸運、能幹而警覺的軍官們的支撐,而她勝過鄰船的地方,只在她的體積和外表。但是,一旦一個沒有才幹的人在甲板上指揮,那就不會再有紀律和安全了"。

從此,18世紀之前盛行於歐洲的關於中國強盛富庶的看法開始根本改變 。如黑格爾在讀過斯當東的《英使謁見乾隆紀實》後,對中國形成簡明的看法:"中華帝國是一個神權專制政治的帝國……個人從道德上來說沒有自己的個性。中國的歷史從本質上來看仍然是非歷史的:它翻來覆去只是一個雄偉的廢墟而已……任何進步在那裡都無法實現。"

落後就要捱打。看清了中國真實面貌的馬嘎爾尼回國後不到半個世紀,英國在1840年在對中國進行的第一次鴉片戰爭中開始大打出手。

古代中國在歐洲人心目中的演變:從強大到廢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