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看邁阿密與古巴難民


2016.11.29 09:04 轉帖發表在 貓眼看人

1959年,發生了古巴革命,菲德爾.卡斯特羅成為古巴統治者。大量古巴流亡者渡海逃往美國佛羅里達。邁阿密的大部分地區都對古巴流亡者表示歡迎。於是,邁阿密成為古巴流亡者集中的地區。僅1965年一年,就有10萬古巴人通過每天兩次的“自由航班(freedom flight)”從哈瓦那來到邁阿密。

雖然這些難民中的一部分屬於原來古巴社會的中上階層,但由於出走倉促,根本無法大量攜帶自己的財產。他們往往只攜帶有少量隨身的財物,在一片慌張中來到了美國。其他的大部分難民則比他們的條件更差,往往是身無分文地來到了美國。他們甚至都不會說英語。這些人肯定不符合值得期待的投資移民的標準。在許多人看來,大量吸收這樣的移民只能意味著災難和混亂,甚至是國家的分裂。

整個六七十年代,古巴人都在大量湧入這個城市。邁阿密的沿海地區已經被稱為“小哈瓦那”。甚至,這裡通行的語言不再是英語,而是西班牙語。

由於美國對古巴限制移民外出的政策一直持批評態度,1980年,卡斯特羅決定給美國人一個教訓。這一年,古巴政府忽然放開對一個港口——馬裡埃爾港的控制,於是,有15萬古巴人通過這裡一次性渡海到達邁阿密。這是歷史上最大的一次非軍事渡海行動。跟1960年代的那批難民相比,這批難民不但更貧窮,而且其中充滿了囚犯、精神病患者和妓女。卡斯特羅通過這次偷渡事件,清除了國內大量的罪犯和精神病患者。

可實際結果是什麼呢?實際結果是,在這樣一個沒有什麼發展基礎的地區,在這樣一個普通的小地方——直至1960年,邁阿密都被認為是一個“漁村”,擠滿了被迫逃離家園、幾乎身無分文、精神沮喪的人們,他們既不會講所在國的語言,在主流社會也沒有任何商業網絡和商業信用,結果,世界卻看到了一個繁榮發達的超級大都市。

制度的優勢在邁阿密發展過程中的作用非常明顯。優越的制度使得人們在這裡得到了堅強的產權保護和充分的自由發展的機會。以產權保護為例,相比於拉丁美洲各國不穩的政治經濟局勢,邁阿密成為存放資金最安全的地點。因此,大量拉美資金湧入邁阿密。1980年代,拉丁美洲各國企業家帶著大筆資金來到邁阿密,將邁阿密佈瑞肯大道(Brickell Avenue)變成遍佈高聳入雲金融大樓的“拉丁美洲華爾街”。

那些逃到邁阿密的難民,在原來的國家,他們往往只能成為無能之輩和其他人憐憫的對象,但在這裡,在得到自由發展的機會以後,他們創造出了傳奇。且讓我列舉一下他們的主要成就。在1960年的那個“小漁村”的基礎上,目前:

邁阿密是美國第十一大城市,整個地區擁有人口250萬,其中邁阿密市人口超過36萬;

邁阿密所在的南佛羅里達州都市區是僅次於東京的世界第二大都市區;

邁阿密不僅是通往拉丁美洲的門戶,而且是一個國際性的貿易、商業中心;

邁阿密是除了紐約之外的全美國際金融業務中心,有“中南美貿易金融之都”之稱,擁有100多家外國銀行,美國前20大銀行的Bank of America、Citibank、First Union Corp、NationBank及Sun Trust Bank等均在邁阿密設有分行;

邁阿密國際機場是在美國際貨運排名第一的國際機場;

邁阿密是許多跨國公司的拉丁美洲地區總部,例如美洲航空公司、思科、迪士尼、埃克森美孚、聯邦快遞、微軟、甲骨文、美國電報電話公司(AT&T)和索尼等。

邁阿密有太多不能發達的理由:貧困的移民、分裂的文化、動盪的國際政治環境、低素質的人口結構——至今邁阿密23%的18歲以上人口沒有中學的學歷,排位全美倒數第二。也許正是因為這些條件的限制,邁阿密目前的人均收入水平在美國屬於落後行列,但和世界上那些同等條件的其他城市相比,邁阿密所取得的成就卻已經超出了他們最大膽的想象。

卡斯特羅死了,他和現代所有的通過暴力取得最高權力的專制者幾乎一模一樣,只有死亡才能讓它徹底放棄權力。在這些人的統治之下,國民權利被剝奪殆盡,國民經濟一塌糊塗,而他們自己呢,卻是驕奢淫逸,享盡榮華富貴。恰恰是這些人渣,卻被冠以“偉大領袖”等各種名譽。光環之下透射的則是卑鄙的面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