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江為什麼發展農業?

鬥羅場


湛江在中國近現代的發展歷程中,曾經備受矚目。最先看好湛江的是法國人,當法國殖民控制越南之後,就看好湛江海域水深面闊、風平浪靜的特點,具備建設現代港口的極佳條件,一直垂涎著湛江,那時還沒有湛江還不叫湛江,湛江一帶叫做廣州灣。1895年,中日打了一場海戰,是為甲午戰爭,中國戰敗,此後列強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法國最終覓得機會與清朝政府《中法互訂廣州灣租界條約》,從此湛江這個地方租借給法國,期限99年。

湛江也確實曾在民國時期,尤其是抗日戰爭初期在國民經濟中發揮過重要作用。1941年,香港淪陷後,海上交通基本被切斷,廣州灣成了當時中國唯一可以對外自由通商的港口。從上海、廣州、香港等大都市逃難來的商人,在赤坎、霞山開設大小店鋪,帶來了先進的商業經營模式。戰時的廣州灣暫時呈現出一派繁榮,每年通過港口出口的物資達1000多萬美元,有“第二香港”之稱,實為廣州灣商業之黃金時期。

而國內的革命大哥也是極其看好湛江的戰略優勢,孫中山在辛亥革命成功之後,主持制定《建國方略》,提出了在南方建立大港口,更明確指出在湛江修築連貫西南的鐵路,“於化州須引一支線,至遂溪、雷州,達瓊州之海安,於海安再與渡船與瓊州島聯絡” 。孫中山先生顯然是看到了湛江內扼粵桂瓊要塞,外接東南亞和印度洋的優越地理位置,企圖把湛江建設成為接通西南的鐵路樞紐。

直到共和國建國後,湛江也一直作為國家經略的重要之地。50年代國家缺少資金、技術、設備,但依然率先在湛江了連接省內大城市和西南的鐵路,率先在這裡建設了機場,並且建設了新中國第一個自行設計和建造的現代化港口,當時堪稱全國八大港口之一。鄧小平也曾發出北有青島,南有湛江的感慨。 那時的湛江經濟實力一直在廣東省處於前列,歷來有“廣老二”之稱。在改革開放的時候,國家仍然對湛江委與重任,1984年國務院將湛江列為國家第一批沿海開放城市,予以各種政策和優惠條件。然後湛江並沒有把我契機,在改革開放的浪潮中沒落。




小強是個愛奮鬥的青年


湛江為什麼發展農業!這個問題首先湛江地理它是平原!再有就是湛江是熱帶地區!適合瓜果蔬菜生長!土地遼闊適合大規模種植!香蕉!青菜!辣椒都合適!而且全年氣候平均溫度在21度左右適合農業發展








廣西友哥


湛江市被譽為南粵明珠,處於祖國的最南端,東面是浩瀚的南海,南面與海南隔瓊州海峽相望,西面是北部灣,陸路與廣西接鄰,是祖國大西南地區主要出海口。湛江特產資源豐富,具有豐富的農業資源,湛江農作物中,水稻,香蕉,辣椒,蕃薯是主要的糧食作物。糖類作物甘蔗是湛江的一大特產。

湛江市轄4個市轄區,2個縣,代管3個縣級市,總面積12490平方千米,人口725萬。其中市區人口294萬,是廣東省人口第二大市。湛江市耕地面積526萬畝,荔枝種植面積27萬畝。

湛江市處於北迴歸線以南的低緯地區,屬熱帶和亞熱帶季風氣候。在農業經濟領域發展中,先後榮獲國家綠色食品認證64個,廣東省名牌產品(農業類)75個,因而湛江發展農業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


西安富富張永祥


這問題問的太完美了,那邊的地域問題對於農業方面是很好的,一方水土養一方人。


雲南楊梅


不發展農業,鬧饑荒了怎麼辦?武漢疫情告訴我們,當你不經意的時候,什麼危機都有可能出現,


海銅樓


因湛江是農業大市,85%以上是農村,所以,湛江市要發展農業。


liurangeng


生態農業


農民阿孫


雷州半島是我國唯一的一片臺地平原,資源優勢顯著,非常適合發展現代農業和具有南亞特色的農業,要充分開發、利用好這個優勢,將企業和農戶的資源優勢結合起來,做好現代農業開發的“文章”。要實現農業現代化,必須有一批強有力的、經營好的農業龍頭企業作為引領,具備科學技術和管理水平,地方政府應採取各種有力措施積極扶持農業龍頭企業成長起來,帶動湛江現代農業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