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戰疫|為什麼一不留神就相信謠言還“熱心”擴散?

青年報·青春上海記者 劉昕璐

網傳:兩張上海虹橋站出站口人潮擁擠的畫面,讓人看著瑟瑟發抖。

實情:一趟車下來的旅客通過測溫區和核驗短信的速度還是比較快的,出站不會造成旅客大量滯留。

如此謠言飛再闢謠的生活,最近伴隨著疫情防控而變得層出不窮。記者發現,朋友圈裡經常有人一不留神就相信了謠言,並且“好心”地繼續擴散。突發公共事件中,危機的威脅性、情況的不確定性和緊迫性,很容易導致公眾的焦慮和恐慌情緒,成為影響謠言生成和傳播的一大要素。

從心理學角度,謠言何以滋長,疫情面前的謊與慌又該如何避免?記者從華東師大心理健康教育與諮詢中心獲悉,在面對可能造成重大人員傷亡、財產損失、危及公共安全的突發公共事件中,謠言滿天飛的現象往往成為一種常態。

通常來說,這條“成功”的謠言具備了謠言傳播的三個基本條件:涉及公眾關注的話題且符合受眾的心理預期、社會風險狀態中存在信息真空且容易導致社會恐慌,以及網絡社會中對一些行政機構的不信任和媒體被邊緣化現象突出。

華東師大心理健康教育與諮詢中心介紹,一定程度上,謠言的瘋狂傳播也是群眾向官方傳達民意的一種途徑,體現了對於得知疫情實況、政府能夠加快救援的期望。

“社會信任是良序社會運行的重要條件。在新媒體反應迅速的當下,公眾對政府或官方機構回應的及時性有了更高的要求。在社會突發事件面前,如果接受群眾叩問的機構沒有及時回應,會大大降低其公信力,形成‘塔西陀陷阱’,為謠言的生根發芽提供輿論環境。”

與此同時,人們信謠傳謠則是由於信息流瀑與從眾心理、群體極化和偏頗吸收。僅靠群眾內部的力量,闢謠也大大難於造謠。在群眾恢復理智前,他們的錯誤認知和激烈情緒很可能已經導致了惡劣事件的發生。因此,謠言的消解,更需要的是相關機構和媒體收集民意反映民聲,及時調查、公佈、推廣真相,用實事求是的態度陳述事實,不偏頗報道、亂帶節奏,既不隔靴搔癢,也不感性偏激,客觀公正地體現其公信力。

謠言始於信息不對稱、不透明,止於信息的公開、暢通。事件真相大白之際即是網絡謠言終止之時。

據瞭解,共青團中央的“疫情謠言粉碎機”、丁香醫生的“闢謠與防護”版塊、騰訊“較真”、微信闢謠助手,都是謠言檢索平臺,會對最新的謠言進行動態的更新與闢謠。當有不確定的消息出現時,大家也可以通過這些平臺進行檢索與查證。

疫情當前,別讓謠言跑過真相。一起用理性和耐心過濾謠言,打贏疫情防控“心理戰”!

青年報·青春上海記者 劉昕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