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伯溫臨死前留下了11字的什麼遺言,幫後代逃過了殺身之禍?

歷史之趣味


洪武八年,曾經可與諸葛亮相媲美的神算子劉基,因感染風寒而一蹶不振,臥病在床。當朝皇帝朱元璋知道此事後,派遣身邊較為信任的胡惟庸,讓其率領御醫前去給予劉基救治。可劉基在吃藥後,不僅沒有得到舒爽,病情反而越發嚴重。後來因“心灰意冷”而向皇帝致仕,以圖告老還鄉。


在回到鄉間後,他已知自己時日無多,於是便叫來二子交代遺言。這遺言是不是十一字我們無從考證,但當中的具體意思凝練成十一字便是:“子孫切記不可再去學神算”

劉伯溫:歷史上的才子,民間傳說中的天神

在民間有這樣一則傳說,相傳劉伯溫本就是玉皇大帝左側的一位天神,擁有無邊法力和神通,有著“前知五百年,後知五百年”的讚譽。後因民間戰火四起,元朝統治者荒淫無道,所以帶領龍的九子下凡,幫助朱元璋多去江山,穩定人間大鼎。

其實這些神話傳說都是人們對劉伯溫的一種過度描寫,其中本質還是因為劉伯溫的神機妙算,導致了民間有很多人對其展開了各種各樣的個人崇拜。因此,本身就是才子的他,再經過人們的個人崇拜,就漸漸將劉伯溫神話,成為了人們口中的神仙、天神。

劉伯溫留下這“十一個”字的內心活動

劉伯溫被朱元璋欣賞,本就是因為他對於“神算”類技術的把握,對於治世有著一套自己的理論體系,再加上此人性格正直,無結黨之心,故而在早期被朱元璋好生喜歡。

但朱元璋的喜歡是在能夠駕馭住此人的前提下,畢竟不是每個術士都會像諸葛亮對劉嬋那樣仁愛和上心,身為將逝君主的朱元璋,所擔心的是在自己去世後,自己的接班人能不能將其也牢牢地駕馭住。他擔心北魏朝廷“司馬家族篡權”的事情再度發生,擔心自己好不容易打下的江山,會被別人不費吹灰就吞併掉。

儘管,劉伯溫的才華和學識是朱元璋欣賞他的一個點,但這個點,卻在後來成為了朱元璋以及其龐大家族所忌憚和害怕的那個點。劉伯溫知曉經世之道,所以早早就猜出自己的長處,可能往往就是要自己命的利刃,為了保全子孫的安慰,為了避免他們遭遇不必要的殺身之禍,劉伯溫才告誡他們一定不要再去學習這些“神算之學”,防止在後來遭受滅頂、滅族之災。

朱元璋為什麼會忌憚劉伯溫的“學問”

封建社會之所以叫做封建社會,除了制度上的掣肘外,在思想上也是極度死板不靈活的。他們相信經驗的一成不變、相信鬼神之說。即使這個人是皇帝,是上天的兒子,也難逃該慮,這是根深蒂固的思想,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潛移默化的形成了一種積澱、一種文化,然後深遠持久的由最初的人,一代又一代的傳給了自己的子子孫孫。

所以,在那個時候,人們都會認為,能夠掌握“神算”類學問的人,都是很厲害的,而這樣的一種厲害,在平民眼中是崇拜,是佩服,可在皇帝眼中便是隱患、是害怕。他們害怕此人的能力會在某一天推翻自己苦心經營的一切,害怕自己的子孫也受到這股量的吞噬,為了能夠讓大明王朝如日中天,為了子孫能夠徹底壓制住和掌控住這些臣屬。

劉伯溫其實一早就已經感受到了危機,例如胡惟庸帶御醫給其送藥,吃後感覺不適找到皇上訴說,皇上的態度居然是冷漠和客套。所以,由此來看,劉伯溫也是從這裡感受到了一股不寒而慄的危機,故此在回到家鄉後好生叮囑他們。

所以,朱元璋的忌憚,是一種對其能力的忌憚,是一種封建思想、思想束縛下的擔心。

劉伯溫的此舉是多此一舉嗎?

劉伯溫的做法當然不是多此一舉,而是比別人多想了很多步。他伴隨朱元璋身邊多年,自然通曉朱元璋的脾氣,知道他的所思所想,以及所擔心的方方面面,故而將自己唯一對其有威脅的東西主動剔除,防止子孫在日後會被該“學問”所反噬。故而劉伯溫的此舉並不是多此一舉,而是走一步想五步的體現。

劉伯溫孩子在明朝後期是否安然無事?

劉伯溫死時留下了兩個兒子,他們一個是長子劉璉,一個是次子劉璟。劉伯溫可能本以為拋棄了“神算之學”,並勒令子子孫孫不許去碰,就能夠防止自己的子孫會遭遇危險和危機,可他的兩個兒子並沒有能夠倖免於難。

長子劉璉在後來因為與胡惟庸一黨不和,故而在後來墮入了井中,就這樣淹死了。大兒子確實沒有死於皇權,可是卻死在了潛在政敵胡惟庸的手裡。

次子劉璟活的比哥哥稍微長點,度過了洪武、建文,迎來了永樂登基。可是因為性格過於剛烈,直擊明成祖篡位的事實,導致他死在獄中,含恨而終。

他的兩個兒子雖然因為父親的做法,逃過了朱元璋的清算,但在最後還是沒有幸免一死,實在是令人嘆息不已。

劉伯溫九世孫

雖然劉伯溫的兩個兒子沒能夠活過永樂朝,劉家也一直蒙羞,但在大明世宗嘉靖帝時,事態發生了反轉。因為當時有個刑部侍郎是劉伯溫的同鄉,可能在少時也是劉基的小迷弟,所以敢於抓住恰當的時機向朱厚熜建議讓劉伯溫配享太廟,世宗便答應了。也正是因為劉伯溫在後來的明朝中,慢慢被人們所重視,故而其九世孫在後來被重新啟用,擔任了大明朝的武職職務。

雖在後來,劉伯溫的兒子們並沒有逃過殺生之禍,但最起碼沒有像藍玉、胡惟庸以及李善長之輩那樣,被明太祖朱元璋廢除掉了所有“道行”。雖然在劉伯溫時,劉家在大明中的地位已經不比當初,但是兜兜轉轉還是被後主恢復了名譽,恢復了往日的榮耀,其子孫也得到了朝廷的重用。


木劍溫不勝


答:劉伯溫臨死前沒留下過什麼“11字遺言”,他的兩個兒子都死得很慘,沒有躲過殺身之禍。

提問問題的網友應該是看演義小說、野史傳聞、民間戲說看多了吧?

劉伯溫病死於洪武八年(1375年),該年正月,他在京師感染了風寒,一直不見好轉,拖延到了三月下旬,自知去日無多,便由長子劉璉陪伴,並在朱元璋的特遣人員的護送下,自大明帝都南京動身返鄉。

回到故鄉家中,劉伯溫停止了一切藥石調理,對兩個兒子交代了一些家中田產之類的後事。然後,又讓劉璉從書房拿來一本天文書,叮囑他們,要他們把這本書呈給皇上。同時又告誡他們,說劉家的子孫都不要學習這門學問。

最後,劉伯溫對兩個兒子大談了一番治國之道。

原本,這些治國之道他是想寫成一份奏章上交給朱元璋的,但是,考慮到政敵胡惟庸正吃香,自己這封奏章不一定入朱元璋的眼,於是放棄了。

他對兩個兒子說,今天我說的這些治國之道,你們可以謹記在心,等哪年胡惟庸倒了,皇上就會想起我了,可能會向你們詢問我臨終的遺言,那時你們再將我這番話向皇上密奏吧。

劉伯溫病逝於該年(洪武八年,1375年)農曆四月十六,善終,享年六十五歲。

劉璉因為父親劉伯溫的原因,曾擔任過御史和江西參政的職務,政績還不錯,卻在洪武十年(1377年)與胡惟庸的黨人起衝突,被脅迫墮井而死。

劉璉的兒子劉畾的情況相比要好一些。

原因是朱元璋在劉伯溫死後好幾年,這才開始覺察到劉伯溫的好處,作為補償,就讓劉伯溫的後代繼承劉伯溫的爵位,亦即是讓劉璉的兒子劉畾繼承了原本劉伯溫的爵位。

但是,伴君如伴虎。

不久,劉畾觸怒了朱元璋,被趕回了老家。

建文帝和明成祖朱棣都曾想啟用劉畾,劉畾本人已心灰意冷,以守墓為由,堅決不肯入朝為官。

劉伯溫的後代才得以保存,開枝散葉,子孫旺盛。

之所以這麼說,是因為劉伯溫的次子劉璟的下場也非常不好。

劉璟為人有謀略,曾給朱元璋部下將領唐勝宗出謀劃策,取得了勝利,得到了朱元璋的讚賞,被安排做了閣門吏,後來又安排他做了谷王朱橞的左長史。

在靖難之役中,劉璟是站在建文帝這一邊的。

建文帝失敗,劉璟就難逃噩運了。

劉璟被朱棣下獄之前,他還說了一句很硬氣的話,他對朱棣說:“殿下百世後,逃不得一篡字。”

下獄後自縊於獄中。

所以說,劉伯溫臨死前沒留下過什麼“11字遺言”,他的兩個兒子都死得很慘,沒有躲過殺身之禍。


覃仕勇說史


朱元璋曾經頗為感慨地對劉伯溫說:“老先生呀,你可真是我的張子房呀!”

這句話雖然是在告訴劉伯溫,朱元璋很看重他,很信任他,可實際上卻也挖了一個坑,張良被劉邦誇得天花亂墜,但是最終卻只能辭官歸隱,劉伯溫豈能不知?

所以,朱元璋也是在試探劉伯溫,我的話說到這份上了,你劉伯溫到底知不知趣?

劉伯溫當然知趣,1370年的時候,朱元璋封賞開國功臣,劉伯溫得了一個誠意伯的爵位,可是到了1371年他便辭官歸老了。

後來,李善長也辭官了,朱元璋想讓楊憲接李善長的班當丞相,劉伯溫一聽,趕緊去勸朱元璋說:“不行,不行,楊憲雖然有丞相的能力,可是卻沒有丞相的心胸肚量。”

朱元璋聽了似乎也覺得有道理,所以又問汪廣洋能否勝任,劉伯溫又是一頓搖頭,說汪廣洋的肚量更小。

然後朱元璋又問胡惟庸是否勝任,劉伯溫還是搖頭說不行。

朱元璋一看,心想這也不行,那也不行,難道是你劉伯溫想當丞相?於是,朱元璋開口試探道:“唉,看來也只有老先生最合適當朕的丞相了。”

劉伯溫急忙搖頭:“不可,不可,我這人太嫉惡如仇了,又不喜歡處理繁瑣的政事,讓我當丞相恐怕會辜負了皇上的厚望和恩情。更何況,這天下有才能的人太多了,只要皇上真想找的話自然能夠找到。但是,皇上您說的這幾個人確實不適合丞相一職。”

這便是劉伯溫的知趣之處,也是他的聰明之處,在聽到朱元璋說“吾子房也”四個字後,他便知道朱元璋遲早會為了鞏固朱家的江山而向功臣動手,所以,他也很知趣地學起了張良——明哲保身。

朱元璋要升他的爵位,他不要。

朱元璋要讓他當丞相,他還是不要。

朱元璋一批准他歸老,他便迫不及待地回老家去了。

不過,縱然劉伯溫再怎麼知趣,他最後的結局實際上也談不上好。

劉伯溫辭官歸老之後隱居深山之中,每天喝喝小酒,或者手談幾局,過著悠哉悠哉的小生活,即便是青田縣縣令來拜訪他,他也不見。

後來,他知道自己的行蹤被青田縣令獲知後便又連忙換了一個地方,讓人找不到他。

只是是禍終究躲不過,胡惟庸為了報復劉伯溫,讓人陷害他,說談洋這個地方有帝王之氣,劉伯溫卻想佔據談洋作為自己的墓地,這擺明了是在造反!朱元璋當皇帝之後最忌諱的便是功臣,害怕功臣造反,所以聽了胡惟庸的這個讒言之後便剝奪了劉伯溫的俸祿。

劉伯溫一看便知道朱元璋終究還是懷疑自己了,於是,他急忙入京覲見朱元璋,一邊解釋一邊謝罪,為了消除皇帝的疑心,他只能待在南京,不敢回青田了。

也許是因為太過於擔驚受怕,劉伯溫到南京後沒過多久便病倒了,他突然一病不起,雖然讓朱元璋消除了不少的疑心,可是又懷疑他是在裝病,所以便讓劉伯溫的老冤家胡惟庸帶著御醫去探望他,最後才確定劉伯溫是真的病了,並且病得很重。

於是,朱元璋便讓人將劉伯溫送回青田去了。

1375年5月16日,劉伯溫回到家僅僅過了一個月,便一命嗚呼了。

劉伯溫在臨死之前,究竟留下了一句怎樣的遺言,又是否讓他的後代躲過了殺身之禍?

明史記載,劉伯溫在被朱元璋送回青田之後,病情愈加嚴重,他自知已經時日不多,於是叫來了兒子劉璉和劉璟,然後將手中的一本書遞給了劉璉,氣喘吁吁地對劉璉說了一句話:“亟上之,毋令後人習也。”

只見劉伯溫交給劉璉的書的封皮上赫然寫著三個字——天文書!

天下人皆知劉伯溫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象緯之學更是高深莫測,是一個能掐會算的“神人”,劉璉在看到《天文書》的時候心中便恍然了,也許這便是老爹為何如此厲害的原因所在了。

只是,劉伯溫的話卻如同一盆冷水澆在了劉璉的頭上,這本書你趕緊呈上去交給皇帝,另外,千萬別讓我劉家後人學習書中之術!

劉伯溫知道朱元璋對自己一直心存忌憚,所以在臨死之前拿出了這本書,又讓兒子們和後代不要偷學《天文書》,為的便是讓朱元璋放心,為的便是讓朱元璋在自己死後能夠放過劉氏一門。

劉璉也聽從了劉伯溫的安排,可是,劉伯溫這句遺言終究也沒能保住劉璉和劉璟。

1379年,在劉伯溫死後僅僅過了四年,劉璉便受到了胡惟庸的陷害,最後墜井而亡。

劉璟的下場雖然足夠悲壯,但是也沒好到哪去。

1402年,朱棣靖難成功之後在南京稱帝,這時候,他突然想起了劉伯溫的二兒子劉璟,他知道劉璟此人頗有才能,為人也頗正值,所以想要拉攏劉璟,讓劉璟為己所用。

於是,朱棣派人去青田徵召劉璟入朝為官,不過,劉璟說什麼也不肯答應,只對朱棣派去的人說,我生病了,不去!

朱棣一聽便知道劉璟是在故意推脫,給自己難堪,一邊想著怎樣讓劉璟入京,一邊又想著教訓教訓劉璟,思來想去最後想出了一個辦法——直接派人逮捕劉璟,然後強行帶他入京。

劉璟入京後見到了朱棣,也不叫他皇上,仍然稱他為“燕王殿下”,然後對朱棣說:“殿下,即便你將來死了,你在後人的評價也絕對逃不過一個‘篡’字!”

朱棣一氣之下將劉璟扔到了監獄中,劉璟在獄中自盡身亡。

這時候,突然有人跳了出來,為了討朱棣的歡心,竟然建議朱棣對劉璟採取連坐的方式將劉氏一家全部治罪,但是朱棣考慮到劉伯溫對明朝有功,最終沒有這麼做。

所以,劉伯溫的遺言終究沒有能夠讓劉璉和劉璟安安穩穩地過完一生。

劉璉、劉璟一死,劉家便也徹底沒落了。


寧糊塗


11個字保佑後代千秋,一代神算子劉伯溫,機關算盡即使算得到天子,算得到死期,但卻終究敗給了未來,知曉天機,只能幸運一時,卻仍舊擺脫不了生死輪迴,不得不說是人間莫大的悲哀!

1375年的5月16號,,一代大軍師劉伯溫與世長辭,他的一生不可謂不傳奇

神機妙算彷彿天神下凡,準確預測他今後的運勢,擁有神的意志,卻最終敗給了人的肉體,古代帝王歷來沒有解決的長生不老問題,劉伯溫也同樣無法規避,關於劉伯溫之死,我們為此感到惋惜的同時,也不禁好奇,當時他的十一字遺言,究竟代表著什麼?

這是一個字和慈禧太后當時許下的三個遺願有異曲同工之妙,慈禧太后這輩子幹過的有悖常理之事,一件也沒讓後人幹,無論是女人干政、還是重用宦官,關於劉伯溫臨死前的十一字遺言,具體原話版本眾多,無從考證,但是,最主要的意思就是:劉家的後代不允許再學天機神學。

或許天機學的弊端,劉伯溫終其一生終於領悟。

人算終究躲不過天算,絕大部分未來的預測,也需要付出代價,一個人一生能夠利用的運氣和福祉就那麼多,天機神學也算是人生開掛秘籍,開掛必定要遭天譴,

即使僥倖你能夠算出自己所有的好運氣,提前將其享用,那麼終究有用完的一天,該償還的債遲早要償還,但如果你意外死亡或者僥倖能夠逃脫,一切因果就真的結束了嗎?其實不然。

竭澤而漁,殺雞取卵無疑是可持續發展的最大天敵

往往我們許多人做事不考慮後果,對於自然資源過度開採利用,無節制的索取,最終也必將承擔大自然無休止的報復,因為劉伯溫精通天機神學,所以他這一生過的並不算坎坷離奇,基本實現人生報負,但是他的這一切是以子孫後代的好運為代價的,為什麼這麼說?我們看看劉伯溫死後子孫後代的命運,就可以發現!

劉伯溫的兩個孩子,最終死於非命,驗證了父債子償的道理

劉伯溫長子劉鏈,早年接受父親薰陶,雖然沒有刻意練習,不得不承認祖傳基因的強大,可能父親劉伯溫認識到這一切,趕緊告訴他的兩個兒子,切記再修行神學之時,已經算為時已晚了,長子劉鏈和他的父親劉伯溫也有一拼,精通天文謀略,得到朱元璋賞識,還任命他當江西參政。

畢竟他父親的厲害,有目共睹,假以時日,相信劉鏈即使不能超過他的父親,也可以與他的父親比肩,但是這一切卻遭到胡惟庸的羨慕嫉妒,認為將來他必定會威脅到自己的朝中地位,為人正直的劉鏈哪裡想到,人心的歹毒遠比,洩露天機可怕,最終他也被胡惟庸逼的跳井而死。

人算不如天算,算到命運卻不能改變最為致命

劉伯溫的二子劉璟,當時朱元璋想讓他繼承他哥哥的位置,但是他謙讓給了哥哥的兒子,後來朱元璋死後,劉璟被攆走侄子自己上位的朱棣任命輔佐自己,也可能是明知自己的命運,他死活不進宮,但卻更加招致朱棣反感,反而將他抓了回去,性格耿直的劉璟,面對朱棣也絲毫不肯下跪低頭,面對朱棣篡奪而來的皇帝更是不屑,這樣作死的行為,無疑讓朱棣大發雷霆,也最終難逃一死。

可以說,劉伯溫終其一生,成就自己,用盡了子孫後代所有的福祉資源

洩露天機,遭天譴,他一次次有違天道,還能數次轉危為安,也不過是拆東牆,補西牆,拿子孫後代續命而已!但我們不可否認,劉伯溫確實厲害,!


歷史紅塵


我是一更歷史!

題主所說的11字遺言,應該是“子孫切不可再學神算預知”,但是並沒有幫助後代逃過殺身之禍,相對而言,他唯一的兩個兒子,都沒有善終。

提到劉伯溫,很多人都拿他和諸葛亮相提並論。不是有這麼一句話嗎?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前節軍事諸葛亮,後世軍事劉伯溫。

劉伯溫明朝的開國元勳,與宋濂、高啟並稱“明初詩文三大家”。他神機妙算,運籌帷幄,朱元璋性格雖如此多疑,但也將劉伯溫視為最信任的人。

自幼便聰明過人,他曾是家鄉遠近聞名的神童。劉伯溫帶著家人的期盼,12歲便考中秀才,23歲時一舉考中進士,成為了元朝的一個小官員,當了江西某縣的一名縣丞,協助縣令處理政務。

但是當時朝廷腐敗,制度不堪,劉伯溫懷著十分心痛的想法,最終辭退了官職。他想要尋得一個良人,幫助他建立新朝。

當時朱元璋發動了農民起義,而劉伯溫眼光高遠,他知道這是民心所向,劉伯溫順理成章地加入了朱元璋的陣營,幫助他規劃日後的去向。有了劉伯溫的幫助,朱元璋如虎添翼,很快他便成功地推翻了元朝暴政,建立了明朝。

(劉伯溫劇照)

1375年正月下旬,劉伯溫偶感風寒,朱元璋得知後,派胡惟庸帶了御醫去探望。御醫開了藥方,他照單抓藥回來煎服用,但服用之後,身體有異樣,十分痛苦。

後來他也曾向朱元璋告知這事,說服用了胡惟庸帶的御醫開的藥,身體更加不適,但朱元璋聽了之後,只是輕描淡寫地說了一些要他寬心養病的安慰話。

最終在5月離世,享年六十五歲。臨終前曾留下遺言:子孫切不可再學神算預知。

然而,他的兩個兒子真的善終了嗎?

長子劉璉,曾為考功監丞,兼試監察御史,文學修養很高,後來被胡惟庸黨威脅,墜井而亡。

次子劉璟,十分有才華。洪武十四年的時候,溫處葉丁香、吳達三造亂,當時朝廷派兵鎮壓,劉璟也參與出謀劃策,初露鋒芒,最終得到朱元璋的賞識,並稱讚道:不愧是劉伯溫的兒子。後來更是每年都召劉璟進宮覲見,可見朱元璋對他喜愛程度。

後來燕王朱棣發動靖難之役,首都告急。劉璟獻出計策,可惜無人採用,最終建文帝大敗,他也歸隱田園。

朱棣即位後,得知劉璟才華,想收之己用,便召他入宮。但劉璟認為朱棣的皇位是謀反而來,是亂臣賊子,不願與他豺狼為伍。

(朱棣劇照)

朱棣得知後,便下旨捉拿進京。劉璟見到朱棣後以“人臣事主,死而不貳”為由,堅決不接受官職。並坦言道:哪怕百年後,你的皇位依然還是篡位而來,這是抹不了的事實。朱棣眼見他鐵了心的不為所用,便將他打入牢獄,最終劉璟在獄中自縊。

那麼劉伯溫的這11個字遺言是不是真的,不知道,正史也沒有完全記載,但他的兩個兒子確實下場都不怎麼好。

這個《明史》中都有完整記載:

璉,字孟藻,有文行。洪武十年授考功監丞,試監察御史,出為江西參政。太祖常欲大用之,為惟庸黨所脅,墮井死。

璟,字仲璟,弱冠通諸經。靖難兵起,璟隨谷王歸京師,獻十六策,不聽。令參李景隆軍事。景隆敗,璟夜渡盧溝河,冰裂馬陷,冒雪行三十里。子貊自大同赴難,遇之良鄉,與俱歸。上《聞見錄》,不省,遂歸裡。成祖即位,召璟,稱疾不至。逮入京,猶稱殿下。且雲:“殿下百世後,逃不得一‘篡’字。”下獄,自經死。

所以題主說的,劉伯溫臨死前留下了11字得遺言,幫後代逃過了殺身之禍,這個其實是不存在的。


一更歷史


劉基劉伯溫,關於他的說法有很多,有傳說甚至說他是武侯轉世,至於十一字遺言,多半是杜撰的。這裡就以《明史》為準,根據《明史》記載,劉伯溫臨死前的確留下了幾句遺言,先來看看是什麼。

首先一句是“使吾言不驗,蒼生福也。”這句話是劉伯溫在知道胡惟庸當上了左丞相後,說的一句話,說完這句話以後,劉伯溫就憂病交加死去了。這是為什麼呢,原來胡惟庸這個人是個才智平庸但是很會溜鬚拍馬的小人。當時朱元璋想找人取代李善長的丞相位子,就問劉伯溫要選誰,說道胡惟庸的時候,劉伯溫直接說了一句“譬之駕,懼其僨轅也。”這句話啥意思呢,就是說胡惟庸就好像一匹劣馬,如果找他當丞相,那就好比劣馬駕車,早晚會翻車的。胡惟庸知道以後,十分記恨劉伯溫。

也正是因為這樣,劉伯溫知道胡惟庸當上丞相以後,說了那麼一句話。他沒想到朱元璋還是聽信了李善長推薦,重用胡惟庸,這下天下蒼生有罪受了。在這之前,胡惟庸就有發作了,當時劉伯溫感覺到朱元璋表面對他很信任,實際上猜忌很深,再加上不少奸臣在位,他就提出隱居。結果胡惟庸居然找人中傷劉伯溫,說他給自己找有“王氣“的墓地,圖謀不軌。這個劉伯溫本來就有術士的本領,朱元璋是知道的,這一聽還了得,嚇得朱元璋直接把劉伯溫俸祿剝奪了。劉伯溫多聰明,趕忙進京找朱元璋解釋,而且說自己再也不離開京城了。就算這樣,朱元璋對他還是有所懷疑。可以說,劉伯溫這樣的境遇表面是胡惟庸陷害他,本質還是朱元璋猜忌心太重,不想讓他好過。所以後來他說出了“使吾言不驗,蒼生福也。”這話,說完沒多久,就死了。

在他快要病死的時候,他放心不下的就是自己的孩子了,所以他又說了兩句話。一句是對大兒子劉璉說的,“亟上之,毋令後人習也。”原來劉伯溫將平生所學著成《天文書》,這可是劉伯溫思想謀略的大成之作。但是他要兒子趕緊把這個奉獻給皇帝,自己不要學習。實際上劉璉作為劉伯溫嫡長子,很容易被皇帝和胡惟庸盯上,劉伯溫此舉無疑是為了保護自己大兒子,也有讓兒子不要再做官的意思。不過劉璉還是做了官,並且劉伯溫死後四年就被胡惟庸繼續迫害,最後墜井而亡,相當可憐。

還有一句是對二兒子劉璟說的,“夫為政,寬猛如循環。當今之務在修德省刑,祈天永命。諸形勝要害之地,宜與京師聲勢連絡。我欲為遺表,惟庸在,無益也。惟庸敗後,上必思我,有所問,以是密奏之。”劉伯溫對小兒子說的話很多,顯然也比較看重小兒子。有道是劉伯溫神機妙算,他應該知道作為大兒子,將來必定會成為別人的眼中釘,而小兒子會好很多,也會有更多的發揮餘地。不過他知道自己這個小兒子性格太直,所以讓他以後要委婉一點,而且胡惟庸在的時候一定要韜光養晦,等著胡惟庸敗了,再去謀求好的職位。

憑藉劉伯溫的本事,他肯定也看出來了,這個胡惟庸長久不了。很多忠心耿耿,老實本分的大功臣都被朱元璋害死了,等他回味過來,又如何對待見飛揚跋扈的胡惟庸呢,所以胡惟庸必敗。而劉伯溫和他大兒子可以說都是被朱元璋、胡惟庸害死的,朱元璋知道劉伯溫是個忠臣,他也不好意思了,所以劉伯溫小兒子一直都沒什麼事,估計也算是朱元璋的一種補償吧。

不過劉璟躲過了朱元璋,卻沒躲過朱棣。在朱棣還是燕王的時候,兩個人下棋,由於劉璟太實在,絲毫不讓朱棣,就給朱棣留下壞印象。朱元璋死後,劉璟輔佐建文帝,等到朱棣起兵造反,當了皇帝,劉璟堅決反對朱棣,後來被朱棣抓起來,在牢中自縊。

對於大兒子的死,劉伯溫可能會有心理準備,但是小兒子的死,劉伯溫未必就能算到。因為劉伯溫死得很早,他死的時候,朱元璋的太子朱標還活得好好的,如果不是朱標早死,那朱元璋也不會傳位給孫子建文帝,朱棣萬萬不敢篡位,劉璟說不定也不會被逼自盡。

只能說,劉伯溫沒有遇到一個好皇帝,他雖然輔佐朱元璋奪得天下,但是卻沒有辦法保全自己和家人,也是可悲。


一覽眾河小


我這水煮汗青,我來回答。

劉伯溫臨死前留下了11字的遺言,幫後代逃過殺身之禍,有人說這11個字是“子孫切不可再學神算預言”,於是劉伯溫的後代躲過朱元璋的猜疑而保全性命。然而,事實上劉伯溫的兩個兒子是死於非命!

  • 劉伯溫的大兒子叫劉璉,因為與胡惟庸那幫人發生了矛盾,於洪武十年被威肋,墜井而死;

  • 劉伯溫的次子叫劉璟,因為對朱棣篡位不滿而拒絕了召見,後被逮捕至京城,死於獄中。
  • 劉璉的兒子劉廌是劉伯溫的長孫,因為看到爺爺和父親的遭遇,無心再踏入仕途,歸隱故鄉過起普通人的生活。

以上就是劉伯溫後三世子孫的情況,這些後代死的死,躲的躲,哪裡有從劉伯溫遺言裡逃過劫難?其實劉伯溫是有遺言留給後人,不過不是11個字。

劉伯溫的遺言

據《明史》記載:“抵家,疾篤,以《天文書》授子璉曰:“亟上之,毋令後人習也。””

這是《明史》對劉伯溫遺言的記載,他把長子劉璉叫到跟前,拿出一本《天文書》交給劉璉說:“這個交給皇上,一定要告誡後人不要再去學這個了。”

後面劉伯溫還與次子劉璟說了一些話,主要是教他為官處世的道理,另外做了一份遺表交給了劉璟,交待他胡惟庸等人失敗以後,皇上一定會想念我,如果他有問你什麼,你就把這份遺表交給皇上。

從這些記載來看,劉伯溫告誡後人不要學《天文書》裡面的內容,然而這到底是一本怎樣的書,至今是一個謎。

結束語

劉伯溫的才華是毋庸置疑的,但他也非神仙,從他晚年的事蹟就可以看出,他也只是個普通凡人。

劉伯溫告老還鄉後隱姓埋名,從來不與官員來往。有官員化妝成農夫與他相見,後來官員表明身份後,劉伯溫嚇得連忙離開;劉伯溫被胡惟庸誣陷要佔龍脈做墓的時候,他馬上就回到南京城留在朱元璋身邊,一是為了證明自己的清白,二是為了保全性命!

所以劉伯溫其實被神化的成分很多,他的後代從孫子開始沒有踏入仕途,不過卻繼承了他的“誠意伯”爵位,生活倒也不會過得太清苦。


水煮汗青


明太祖朱元璋是雄才大略的一代開國雄主,與漢高祖劉邦很像,都是出身貧苦白手起家,朱元璋曾經把劉伯溫比喻成張良,把李善長比喻成蕭何,實際上就是把自己比喻成劉邦,但朱元璋對待功臣比劉邦更加殘酷,至於這位神機妙算的劉伯溫雖然留下11字遺言,但並沒有幫兒子逃脫殺身之禍。

劉伯溫不僅是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而且能掐會算未卜先知,他當然知道朱元璋把自己比喻成張良並非好事,因為曹操也曾經把首席謀士荀彧比喻成張良,但曹操最後還是逼荀彧自殺。


朱元璋因事要責罰明朝的開國丞相李善長,劉伯溫勸說道:“他雖有過失,但功勞很大,威望頗高,能調和諸將。”

朱元璋說:“他三番兩次想要加害於你,你還設身處地為他著想?我想改任你為丞相。”

劉伯溫叩首說道:“這怎麼行呢?更換丞相如同更換樑柱,必須用粗壯結實的大木,如用細木,房屋就會立即倒坍。”

後來,李善長辭官歸居,朱元璋想任命楊憲為丞相,楊憲平日待劉伯溫很好,可劉伯溫仍極力反對,說:“楊憲具備當丞相的才能,卻沒有做丞相的氣量。為相之人,須保持像水一樣平靜的心情,將義理作為權衡事情的標準,而不能攙雜自己的主觀意見,楊憲就做不到。”

朱元璋又問汪廣洋如何,劉伯溫回答:“他的氣量比楊憲更狹窄。”朱元璋接著問胡惟庸,劉伯溫又回答道:“丞相好比駕車的馬,我擔心他會將馬車弄翻。”

朱元璋於是說道:“我的丞相,確實只有先生你最合適了。”

劉伯溫謝絕說:“我太疾惡如仇了,又不耐煩處理繁雜事務,如果勉強承擔這一重任,恐怕要辜負皇上委託。天下何患無才,只要皇上留心物色就是了。這幾個人確實不適合擔任丞相之職。”

由此可見,劉伯溫不僅不徇私情,而且非常有自知之明,他知道自己雖然神機妙算,卻不適合做丞相。

何況朱元璋並不是真的想讓劉伯溫做丞相,皇帝要封一個人做官 ,直接任命就是,哪裡用得著徵求本人的意見,可見朱元璋並不是真正想讓劉伯溫做丞相。

劉伯溫當然知趣,公元1370年的時候,朱元璋封賞開國功臣,劉伯溫得了一個誠意伯的爵位,可是到了1371年60歲的劉伯溫便辭官退休了。

退休以後的劉伯溫居鄉隱形韜跡,惟飲酒弈棋,口不言功。但樹欲靜而風不止,劉伯溫因為在朱元璋面前說過胡惟庸的壞話,被當上了左丞相的胡惟庸所報復而奪去俸祿。

劉伯溫只能入京向朱元璋謝罪,留京不敢歸。

公元1375年正月下旬,劉伯溫感染了風寒,朱元璋知道了之後,派胡惟庸帶了御醫去探望。御醫開了藥方,他照單抓藥回來煎服用,覺得肚子裡好像有一些不平整的石塊擠壓在一起,讓他十分痛苦。

二月中,劉伯溫抱病覲見朱元璋,婉轉的向他稟告胡惟庸帶著御醫來探病,以及服食御醫所開的藥之後更加痛苦的情形。



朱元璋聽了之後,只是輕描淡寫的說了一些要他寬心養病的安慰話,這使劉伯溫相當的心寒,他知道胡惟庸下毒害自己的幕後元兇就是自己輔佐一生的皇帝朱元璋。

三月下旬,已經無法自由活動的劉伯溫,由劉璉陪伴,在朱元璋的特遣人員的護送下,自京師動身返鄉。回家後,知道朱元璋要自己死的目的以後,劉伯溫拒絕親人和鄉里為他找來的一切藥石,只是儘可能的維持正常的飲食。

公元1375年5月16日,劉伯溫包病入膏肓,他臨死前對長子劉鏈和次子劉璟說道:“吾家封爵當中絕,然至五世後,應得武職,從茲可傳繼矣。”

劉鏈、劉璟一聽“吾家封爵中絕”非常害怕,急忙問:“父親還有什麼交代的嗎?”

劉伯溫老淚縱橫 ,他知道在劫難逃,但仍然留下最後的遺言:謹記“我的後代切不可再學神算”,劉伯溫留下這句遺言後就含恨死去。

但人算不如天算,劉伯溫雖然神機妙算,但這句遺言終究也沒能保住兒子劉璉和劉璟。

公元1379年,在劉伯溫死後僅僅過了四年,劉璉便受到了丞相胡惟庸的迫害,墜井而亡。

公元 1402年,燕王朱棣造反建文帝靖難成功之後在南京篡位稱帝,朱棣突然想起了劉伯溫的二兒子劉璟,他知道劉璟此人頗有才能,所以想讓劉璟為己所用。

於是,朱棣派人去青田徵召劉璟入朝為官,不過,劉璟以自己生病為藉口說什麼也不肯答應。

朱棣勃然大怒,直接派人逮捕劉璟,然後強行帶他入京。

劉璟入京後見到了朱棣,也不叫他皇上,仍然稱他為“燕王殿下”,然後對朱棣說:“殿下,即便你將來死了,你在後人的評價也絕對逃不過一個‘篡’字!”

朱棣氣得暴跳如雷,將劉璟扔到了監獄中,並下令賜死劉璟。

雖然劉伯溫兩個兒子死於非命,劉伯溫臨死前預言自己後代的命運卻很靈驗。他說:“吾家封爵當中絕,然至五世後,應得武職,從茲可傳繼矣”。

劉鏈的兒子劉廌承襲了“誠意伯”爵位後,因得罪了權貴被革除了爵位。劉家的爵位就此“中絕”。

轉眼劉家繁衍生息經過了五輩後,也就是到了明朝弘治年間,明孝宗朱佑樘突然懷念起劉伯溫的功勳,下聖旨命人查找劉伯溫的後代。

當時劉伯溫的五世嫡孫因犯事被關進了監獄,朱佑樘一個聖旨把他釋放了,這還不算,還任命他為處州(浙江麗水市)指揮使(正三品武官),從此劉家後代逐漸又恢復了“誠意伯”的爵位。 這正應了劉伯溫的那句“然至五世後,應得武職,從茲可傳繼矣”的預言。

面對在劫難逃的命運,可見即使像劉伯溫這樣神機妙算的智者也無法改變,劉伯溫能算出後代的命運,卻無法改變自己被朱元璋胡惟庸逼死的命運,也無法改變兩個兒子死於非命的命運。


厚德載物49847


【導語:姓劉,名基,字伯溫,所以劉基也被稱為劉伯溫,劉基的出生地是在浙江青田,故而劉基也叫劉青田。讀到此處,你可能會覺得這位劉基先生,他的稱呼怎麼如此之多。其實,劉基還有一個稱呼,叫劉誠意。因為劉基有學問,是一位進士,又擅長象緯之學,得到了朱元璋的重用。劉伯溫跟著朱元璋,走過南,闖過北,在朱元璋打敗張士誠和陳友諒以及平定中原中都發揮了巨大作用,成為了朱元璋的肱骨,在朱元璋建立大明朝後,被封為誠意伯,這個劉誠意的稱呼,也正是來源於此。】

智者千慮必有一失

劉伯溫真牛,精於象緯之學,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能掐會算,如此的本事讓人們聯想到了諸葛孔明,恐怕這世間也就只有諸葛亮才能達到如此高度了吧,所以,劉伯溫被稱為諸葛亮轉世。劉伯溫甚至曾經找到了不利於大明的龍脈,還發現了二龍戲珠的天象,最終劉伯溫給那條龍脈砍斷,這才保住了朱元璋的大明江山。

劉伯溫的這種能力,朱元璋很佩服,最終也確實利用了劉伯溫這種能力獲得了巨大的成功,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朱元璋逐漸老去,他的大兒子朱標又早死,這讓朱元璋內心開始恐懼,他想將皇位傳給孫子朱允炆,但是朱允炆年幼,本事又不如朱標厲害,恐怕難以壓制住這些開國功臣。

這個時候,曾經讓朱元璋看著充滿回憶和感慨的開國功臣們,此時在朱元璋的眼中卻如臨大敵,朱元璋擔心,他死以後,這些人欺負他的孫子該如何是好呢?思來想去,朱元璋認為死人才最可靠,於是朱元璋舉起了屠刀,大開殺戒。

劉基在這場風波之中,以一個智者的身份立於漩渦之中卻未受牽連,或許就連劉基自己都佩服自己,他覺得自己真聰明,曾經的老朋友一個個倒下,只有他沒事兒,你說氣人不?直到他生了病,朱元璋派了大夫給把脈開藥以後,劉基身體一日不如一日的時候,劉基這時才想明白,他的名字不是不在朱元璋的屠殺名單中,只是排名靠後而已。

知天易,逆天難

劉基知道,自己的大限將至,算了一輩子別人,這是劉基第一為自己施算,也是最後一次。在農曆1375年4月的一天,曾經叱吒風雲的劉基此刻正躺在病床上奄奄一息,他的家人圍在病床前哭泣,劉基叫來了他的兩個兒子近前來,對長子劉鏈和次子劉璟意味深長的說道:“劉氏後人切忌再學象緯了”。

劉鏈和劉璟聽罷,知道他們父親的深意,劉基是怕他們的結局和自己一樣,不希望他們走上自己的老路,只要安安穩穩的過日子就好了。劉鏈和劉璟又何嘗不想這樣呢,只是劉基在世時他們還是安全的,但是劉基一走,他們又如何才能活下去呢?於是,劉鏈和劉璟雙雙跪倒在劉基面前,大哭道:“父親,救孩兒性命啊”。

聽罷兩個兒子的這一聲大哭,劉基不禁老淚縱橫,他又何嘗不想保後世康泰,又怎奈劉基空有計算之能,卻無改變之術呢!劉基臨死前,還是為子孫做了最後的推演,他說:“吾家封爵當中絕,然至五世後,應得武職,從茲可傳繼矣。”說罷,離世而去。

兩個兒子聽罷,知道劉氏可以延續五代,而且又能當官,非常開心。這樣一來,說明他們沒事了,因為他們有事,後代怎麼可能繼續傳五代呢?

多年後才明白劉基死前為何老淚縱橫

劉基的長子劉鏈,他的才能和脾氣秉性最像劉基,朱元璋都曾經指著劉鏈笑道:“這一看就是劉基的親兒子”。朱元璋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劉鏈雖然沒有得到劉基的真傳,但是他卻天生就善於推衍,而且一身傲骨,活脫脫的是劉基再世的感覺。

劉鏈雖然有才能,但是卻遠沒有他父親聰明,因為得罪了胡惟庸,不願意與胡惟庸結成朋黨,最終被胡惟庸構陷,落得一個跳井自殺的悲慘結局,這一年距離他爹劉基死去,才僅僅四年而已。

劉基的次子劉璟,雖然沒有大哥的才能,但是剛正不阿的耿直勁兒,卻比他的大哥有過之而無不及。敢於直言的劉璟活得比大哥要久,一直親眼見證了朱棣發動叛亂,趕走朱允炆做了皇帝。

朱棣榮馬半生,深深的知道劉基的厲害,自然也希望能夠獲得劉基兒子的輔佐,於是派人召劉璟入宮,輔佐他做好皇帝。但是幾次下來,劉璟都奉旨不遵,託病不來。朱棣自然不是一個善茬,就派人將劉璟給綁了來,當朱棣問及劉璟為什麼不來的時候,劉璟的耿直體現得淋漓盡致,他說:“你當了皇帝,未來也逃不過一個“篡”字”。

大家都知道,朱棣的逆鱗是什麼,正是得位不正。他最在乎的就是此事,劉璟的話猶如一把刀子,捅在了朱棣的痛處,這讓朱棣勃然大怒,下令處死了劉璟。

成祖即位,召璟,稱疾不至。逮入京,猶稱殿下。且雲:“殿下百世後,逃不得一‘篡’字。

劉璟也死了,此時距離劉基去世已經20多年。從那以後,劉氏後人確實如劉基所言,在五代以後,重新以武職為官,而且重新獲得了爵位,過上了不錯的日子。


直到此刻,劉基當年為何“老淚縱橫”才被後世所懂。他哭得不是“狡兔死,走狗烹”;也不是命不久矣的悲涼;更不是自己後世子孫過得不如意。真正讓劉基大哭的是,他面前對他說“父親,救孩兒性命啊”的兩個孩子,他一個都救不了,這才是他最傷心的事情啊,此時此刻,他只是一個無能為力的父親啊!


野史日記


“劉家後代切不可再學神算”,這是劉伯溫給兒子留下的遺言。他為何這樣說,原因跟他自己的死因有很大關係。



說起劉伯溫我們都耳熟能詳,他是明朝有名的軍事家、政治家、文學家。劉伯溫神機妙算 尤其精通象緯之學,因此也常被人拿來和諸葛亮相比。他是明朝的開國元勳,是明朝開國最大的功臣之一。

然而劉伯溫的死古往今來卻一直是個謎團,史書上的記載也非常模糊。其實分析史實不難發現劉伯溫真正的死因。

1. 劉伯溫作為明朝開國最大的功臣之一。在朱元璋登基封功臣時,卻只被封了一個伯爵。在古代爵位分五等,分別是公爵、侯爵、伯爵、子爵、男爵。官職大小也是公 > 侯 > 伯 > 子 > 男。可見伯爵官職並不高。而一直做後勤工作的李善長卻被封為公爵。從這一點已經可以看出朱元璋並對劉伯溫是有所防備的,還是把他當外人了,所以並沒有給他太高的官職,而李善長功勞不如劉基大 但因其本分又是朱元璋老鄉就被授予了一品官職,這不免讓劉伯溫有些心寒。

2. 在劉伯溫生病後,朱元璋派胡惟庸前去送藥,並告知“疾病磨人,勿苦之!”,意思就是病痛太折磨人的,千萬不要再讓劉伯溫再受苦了。誰都知道胡惟庸是劉伯溫的死對頭,他巴不得劉伯溫早點病死才好。而朱元璋偏偏讓他給劉伯溫送藥,可見朱元璋暗藏深意啊。劉伯溫喝完胡惟庸送的藥果然不僅病情沒有好轉,反而惡化了。劉伯溫徹底心灰意冷,自知時日不多,在長子劉鏈的陪同下回了老家。

伴君如伴虎,在經受多重打擊之後劉伯溫終於徹底明白了這個道理。他不想自己的兒子也受牽連,於是告訴兒子不要學習神算之學,也是為了讓兒子學會低調。越是鋒芒畢露越容易受小人暗算。

然而人算不如天算,在劉伯溫死之後劉鏈還是遭胡惟庸迫害身亡。年僅32歲。僥倖的是劉伯溫的小兒子在拒絕朱元璋的封官進爵後得到朱元璋的讚賞,被授予閣門使。

儘管如此,劉伯溫這位次子的最終的結局也並不好。在朱元璋死後,朱棣發動靖難之役時,劉璟作為忠臣堅決維護當時的皇帝朱允炆,並獻上十六策來討伐朱棣。最終朱棣還是取得了最後的勝利。在得知朱允炆葬身火海後,劉璟辭官而去。後來朱棣廣納賢才召納劉璟,劉璟稱病不見,朱棣一氣之下將他打入大牢。在大牢了此終身。

劉伯溫一家一生正直、不畏強權但最終卻都落得一下慘死的下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