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伯温临死前留下了11字的什么遗言,帮后代逃过了杀身之祸?

历史之趣味


洪武八年,曾经可与诸葛亮相媲美的神算子刘基,因感染风寒而一蹶不振,卧病在床。当朝皇帝朱元璋知道此事后,派遣身边较为信任的胡惟庸,让其率领御医前去给予刘基救治。可刘基在吃药后,不仅没有得到舒爽,病情反而越发严重。后来因“心灰意冷”而向皇帝致仕,以图告老还乡。


在回到乡间后,他已知自己时日无多,于是便叫来二子交代遗言。这遗言是不是十一字我们无从考证,但当中的具体意思凝练成十一字便是:“子孙切记不可再去学神算”

刘伯温:历史上的才子,民间传说中的天神

在民间有这样一则传说,相传刘伯温本就是玉皇大帝左侧的一位天神,拥有无边法力和神通,有着“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年”的赞誉。后因民间战火四起,元朝统治者荒淫无道,所以带领龙的九子下凡,帮助朱元璋多去江山,稳定人间大鼎。

其实这些神话传说都是人们对刘伯温的一种过度描写,其中本质还是因为刘伯温的神机妙算,导致了民间有很多人对其展开了各种各样的个人崇拜。因此,本身就是才子的他,再经过人们的个人崇拜,就渐渐将刘伯温神话,成为了人们口中的神仙、天神。

刘伯温留下这“十一个”字的内心活动

刘伯温被朱元璋欣赏,本就是因为他对于“神算”类技术的把握,对于治世有着一套自己的理论体系,再加上此人性格正直,无结党之心,故而在早期被朱元璋好生喜欢。

但朱元璋的喜欢是在能够驾驭住此人的前提下,毕竟不是每个术士都会像诸葛亮对刘婵那样仁爱和上心,身为将逝君主的朱元璋,所担心的是在自己去世后,自己的接班人能不能将其也牢牢地驾驭住。他担心北魏朝廷“司马家族篡权”的事情再度发生,担心自己好不容易打下的江山,会被别人不费吹灰就吞并掉。

尽管,刘伯温的才华和学识是朱元璋欣赏他的一个点,但这个点,却在后来成为了朱元璋以及其庞大家族所忌惮和害怕的那个点。刘伯温知晓经世之道,所以早早就猜出自己的长处,可能往往就是要自己命的利刃,为了保全子孙的安慰,为了避免他们遭遇不必要的杀身之祸,刘伯温才告诫他们一定不要再去学习这些“神算之学”,防止在后来遭受灭顶、灭族之灾。

朱元璋为什么会忌惮刘伯温的“学问”

封建社会之所以叫做封建社会,除了制度上的掣肘外,在思想上也是极度死板不灵活的。他们相信经验的一成不变、相信鬼神之说。即使这个人是皇帝,是上天的儿子,也难逃该虑,这是根深蒂固的思想,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潜移默化的形成了一种积淀、一种文化,然后深远持久的由最初的人,一代又一代的传给了自己的子子孙孙。

所以,在那个时候,人们都会认为,能够掌握“神算”类学问的人,都是很厉害的,而这样的一种厉害,在平民眼中是崇拜,是佩服,可在皇帝眼中便是隐患、是害怕。他们害怕此人的能力会在某一天推翻自己苦心经营的一切,害怕自己的子孙也受到这股量的吞噬,为了能够让大明王朝如日中天,为了子孙能够彻底压制住和掌控住这些臣属。

刘伯温其实一早就已经感受到了危机,例如胡惟庸带御医给其送药,吃后感觉不适找到皇上诉说,皇上的态度居然是冷漠和客套。所以,由此来看,刘伯温也是从这里感受到了一股不寒而栗的危机,故此在回到家乡后好生叮嘱他们。

所以,朱元璋的忌惮,是一种对其能力的忌惮,是一种封建思想、思想束缚下的担心。

刘伯温的此举是多此一举吗?

刘伯温的做法当然不是多此一举,而是比别人多想了很多步。他伴随朱元璋身边多年,自然通晓朱元璋的脾气,知道他的所思所想,以及所担心的方方面面,故而将自己唯一对其有威胁的东西主动剔除,防止子孙在日后会被该“学问”所反噬。故而刘伯温的此举并不是多此一举,而是走一步想五步的体现。

刘伯温孩子在明朝后期是否安然无事?

刘伯温死时留下了两个儿子,他们一个是长子刘琏,一个是次子刘璟。刘伯温可能本以为抛弃了“神算之学”,并勒令子子孙孙不许去碰,就能够防止自己的子孙会遭遇危险和危机,可他的两个儿子并没有能够幸免于难。

长子刘琏在后来因为与胡惟庸一党不和,故而在后来堕入了井中,就这样淹死了。大儿子确实没有死于皇权,可是却死在了潜在政敌胡惟庸的手里。

次子刘璟活的比哥哥稍微长点,度过了洪武、建文,迎来了永乐登基。可是因为性格过于刚烈,直击明成祖篡位的事实,导致他死在狱中,含恨而终。

他的两个儿子虽然因为父亲的做法,逃过了朱元璋的清算,但在最后还是没有幸免一死,实在是令人叹息不已。

刘伯温九世孙

虽然刘伯温的两个儿子没能够活过永乐朝,刘家也一直蒙羞,但在大明世宗嘉靖帝时,事态发生了反转。因为当时有个刑部侍郎是刘伯温的同乡,可能在少时也是刘基的小迷弟,所以敢于抓住恰当的时机向朱厚熜建议让刘伯温配享太庙,世宗便答应了。也正是因为刘伯温在后来的明朝中,慢慢被人们所重视,故而其九世孙在后来被重新启用,担任了大明朝的武职职务。

虽在后来,刘伯温的儿子们并没有逃过杀生之祸,但最起码没有像蓝玉、胡惟庸以及李善长之辈那样,被明太祖朱元璋废除掉了所有“道行”。虽然在刘伯温时,刘家在大明中的地位已经不比当初,但是兜兜转转还是被后主恢复了名誉,恢复了往日的荣耀,其子孙也得到了朝廷的重用。


木剑温不胜


答:刘伯温临死前没留下过什么“11字遗言”,他的两个儿子都死得很惨,没有躲过杀身之祸。

提问问题的网友应该是看演义小说、野史传闻、民间戏说看多了吧?

刘伯温病死于洪武八年(1375年),该年正月,他在京师感染了风寒,一直不见好转,拖延到了三月下旬,自知去日无多,便由长子刘琏陪伴,并在朱元璋的特遣人员的护送下,自大明帝都南京动身返乡。

回到故乡家中,刘伯温停止了一切药石调理,对两个儿子交代了一些家中田产之类的后事。然后,又让刘琏从书房拿来一本天文书,叮嘱他们,要他们把这本书呈给皇上。同时又告诫他们,说刘家的子孙都不要学习这门学问。

最后,刘伯温对两个儿子大谈了一番治国之道。

原本,这些治国之道他是想写成一份奏章上交给朱元璋的,但是,考虑到政敌胡惟庸正吃香,自己这封奏章不一定入朱元璋的眼,于是放弃了。

他对两个儿子说,今天我说的这些治国之道,你们可以谨记在心,等哪年胡惟庸倒了,皇上就会想起我了,可能会向你们询问我临终的遗言,那时你们再将我这番话向皇上密奏吧。

刘伯温病逝于该年(洪武八年,1375年)农历四月十六,善终,享年六十五岁。

刘琏因为父亲刘伯温的原因,曾担任过御史和江西参政的职务,政绩还不错,却在洪武十年(1377年)与胡惟庸的党人起冲突,被胁迫堕井而死。

刘琏的儿子刘畾的情况相比要好一些。

原因是朱元璋在刘伯温死后好几年,这才开始觉察到刘伯温的好处,作为补偿,就让刘伯温的后代继承刘伯温的爵位,亦即是让刘琏的儿子刘畾继承了原本刘伯温的爵位。

但是,伴君如伴虎。

不久,刘畾触怒了朱元璋,被赶回了老家。

建文帝和明成祖朱棣都曾想启用刘畾,刘畾本人已心灰意冷,以守墓为由,坚决不肯入朝为官。

刘伯温的后代才得以保存,开枝散叶,子孙旺盛。

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刘伯温的次子刘璟的下场也非常不好。

刘璟为人有谋略,曾给朱元璋部下将领唐胜宗出谋划策,取得了胜利,得到了朱元璋的赞赏,被安排做了阁门吏,后来又安排他做了谷王朱橞的左长史。

在靖难之役中,刘璟是站在建文帝这一边的。

建文帝失败,刘璟就难逃噩运了。

刘璟被朱棣下狱之前,他还说了一句很硬气的话,他对朱棣说:“殿下百世后,逃不得一篡字。”

下狱后自缢于狱中。

所以说,刘伯温临死前没留下过什么“11字遗言”,他的两个儿子都死得很惨,没有躲过杀身之祸。


覃仕勇说史


朱元璋曾经颇为感慨地对刘伯温说:“老先生呀,你可真是我的张子房呀!”

这句话虽然是在告诉刘伯温,朱元璋很看重他,很信任他,可实际上却也挖了一个坑,张良被刘邦夸得天花乱坠,但是最终却只能辞官归隐,刘伯温岂能不知?

所以,朱元璋也是在试探刘伯温,我的话说到这份上了,你刘伯温到底知不知趣?

刘伯温当然知趣,1370年的时候,朱元璋封赏开国功臣,刘伯温得了一个诚意伯的爵位,可是到了1371年他便辞官归老了。

后来,李善长也辞官了,朱元璋想让杨宪接李善长的班当丞相,刘伯温一听,赶紧去劝朱元璋说:“不行,不行,杨宪虽然有丞相的能力,可是却没有丞相的心胸肚量。”

朱元璋听了似乎也觉得有道理,所以又问汪广洋能否胜任,刘伯温又是一顿摇头,说汪广洋的肚量更小。

然后朱元璋又问胡惟庸是否胜任,刘伯温还是摇头说不行。

朱元璋一看,心想这也不行,那也不行,难道是你刘伯温想当丞相?于是,朱元璋开口试探道:“唉,看来也只有老先生最合适当朕的丞相了。”

刘伯温急忙摇头:“不可,不可,我这人太嫉恶如仇了,又不喜欢处理繁琐的政事,让我当丞相恐怕会辜负了皇上的厚望和恩情。更何况,这天下有才能的人太多了,只要皇上真想找的话自然能够找到。但是,皇上您说的这几个人确实不适合丞相一职。”

这便是刘伯温的知趣之处,也是他的聪明之处,在听到朱元璋说“吾子房也”四个字后,他便知道朱元璋迟早会为了巩固朱家的江山而向功臣动手,所以,他也很知趣地学起了张良——明哲保身。

朱元璋要升他的爵位,他不要。

朱元璋要让他当丞相,他还是不要。

朱元璋一批准他归老,他便迫不及待地回老家去了。

不过,纵然刘伯温再怎么知趣,他最后的结局实际上也谈不上好。

刘伯温辞官归老之后隐居深山之中,每天喝喝小酒,或者手谈几局,过着悠哉悠哉的小生活,即便是青田县县令来拜访他,他也不见。

后来,他知道自己的行踪被青田县令获知后便又连忙换了一个地方,让人找不到他。

只是是祸终究躲不过,胡惟庸为了报复刘伯温,让人陷害他,说谈洋这个地方有帝王之气,刘伯温却想占据谈洋作为自己的墓地,这摆明了是在造反!朱元璋当皇帝之后最忌讳的便是功臣,害怕功臣造反,所以听了胡惟庸的这个谗言之后便剥夺了刘伯温的俸禄。

刘伯温一看便知道朱元璋终究还是怀疑自己了,于是,他急忙入京觐见朱元璋,一边解释一边谢罪,为了消除皇帝的疑心,他只能待在南京,不敢回青田了。

也许是因为太过于担惊受怕,刘伯温到南京后没过多久便病倒了,他突然一病不起,虽然让朱元璋消除了不少的疑心,可是又怀疑他是在装病,所以便让刘伯温的老冤家胡惟庸带着御医去探望他,最后才确定刘伯温是真的病了,并且病得很重。

于是,朱元璋便让人将刘伯温送回青田去了。

1375年5月16日,刘伯温回到家仅仅过了一个月,便一命呜呼了。

刘伯温在临死之前,究竟留下了一句怎样的遗言,又是否让他的后代躲过了杀身之祸?

明史记载,刘伯温在被朱元璋送回青田之后,病情愈加严重,他自知已经时日不多,于是叫来了儿子刘琏和刘璟,然后将手中的一本书递给了刘琏,气喘吁吁地对刘琏说了一句话:“亟上之,毋令后人习也。”

只见刘伯温交给刘琏的书的封皮上赫然写着三个字——天文书!

天下人皆知刘伯温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象纬之学更是高深莫测,是一个能掐会算的“神人”,刘琏在看到《天文书》的时候心中便恍然了,也许这便是老爹为何如此厉害的原因所在了。

只是,刘伯温的话却如同一盆冷水浇在了刘琏的头上,这本书你赶紧呈上去交给皇帝,另外,千万别让我刘家后人学习书中之术!

刘伯温知道朱元璋对自己一直心存忌惮,所以在临死之前拿出了这本书,又让儿子们和后代不要偷学《天文书》,为的便是让朱元璋放心,为的便是让朱元璋在自己死后能够放过刘氏一门。

刘琏也听从了刘伯温的安排,可是,刘伯温这句遗言终究也没能保住刘琏和刘璟。

1379年,在刘伯温死后仅仅过了四年,刘琏便受到了胡惟庸的陷害,最后坠井而亡。

刘璟的下场虽然足够悲壮,但是也没好到哪去。

1402年,朱棣靖难成功之后在南京称帝,这时候,他突然想起了刘伯温的二儿子刘璟,他知道刘璟此人颇有才能,为人也颇正值,所以想要拉拢刘璟,让刘璟为己所用。

于是,朱棣派人去青田征召刘璟入朝为官,不过,刘璟说什么也不肯答应,只对朱棣派去的人说,我生病了,不去!

朱棣一听便知道刘璟是在故意推脱,给自己难堪,一边想着怎样让刘璟入京,一边又想着教训教训刘璟,思来想去最后想出了一个办法——直接派人逮捕刘璟,然后强行带他入京。

刘璟入京后见到了朱棣,也不叫他皇上,仍然称他为“燕王殿下”,然后对朱棣说:“殿下,即便你将来死了,你在后人的评价也绝对逃不过一个‘篡’字!”

朱棣一气之下将刘璟扔到了监狱中,刘璟在狱中自尽身亡。

这时候,突然有人跳了出来,为了讨朱棣的欢心,竟然建议朱棣对刘璟采取连坐的方式将刘氏一家全部治罪,但是朱棣考虑到刘伯温对明朝有功,最终没有这么做。

所以,刘伯温的遗言终究没有能够让刘琏和刘璟安安稳稳地过完一生。

刘琏、刘璟一死,刘家便也彻底没落了。


宁糊涂


11个字保佑后代千秋,一代神算子刘伯温,机关算尽即使算得到天子,算得到死期,但却终究败给了未来,知晓天机,只能幸运一时,却仍旧摆脱不了生死轮回,不得不说是人间莫大的悲哀!

1375年的5月16号,,一代大军师刘伯温与世长辞,他的一生不可谓不传奇

神机妙算仿佛天神下凡,准确预测他今后的运势,拥有神的意志,却最终败给了人的肉体,古代帝王历来没有解决的长生不老问题,刘伯温也同样无法规避,关于刘伯温之死,我们为此感到惋惜的同时,也不禁好奇,当时他的十一字遗言,究竟代表着什么?

这是一个字和慈禧太后当时许下的三个遗愿有异曲同工之妙,慈禧太后这辈子干过的有悖常理之事,一件也没让后人干,无论是女人干政、还是重用宦官,关于刘伯温临死前的十一字遗言,具体原话版本众多,无从考证,但是,最主要的意思就是:刘家的后代不允许再学天机神学。

或许天机学的弊端,刘伯温终其一生终于领悟。

人算终究躲不过天算,绝大部分未来的预测,也需要付出代价,一个人一生能够利用的运气和福祉就那么多,天机神学也算是人生开挂秘籍,开挂必定要遭天谴,

即使侥幸你能够算出自己所有的好运气,提前将其享用,那么终究有用完的一天,该偿还的债迟早要偿还,但如果你意外死亡或者侥幸能够逃脱,一切因果就真的结束了吗?其实不然。

竭泽而渔,杀鸡取卵无疑是可持续发展的最大天敌

往往我们许多人做事不考虑后果,对于自然资源过度开采利用,无节制的索取,最终也必将承担大自然无休止的报复,因为刘伯温精通天机神学,所以他这一生过的并不算坎坷离奇,基本实现人生报负,但是他的这一切是以子孙后代的好运为代价的,为什么这么说?我们看看刘伯温死后子孙后代的命运,就可以发现!

刘伯温的两个孩子,最终死于非命,验证了父债子偿的道理

刘伯温长子刘链,早年接受父亲熏陶,虽然没有刻意练习,不得不承认祖传基因的强大,可能父亲刘伯温认识到这一切,赶紧告诉他的两个儿子,切记再修行神学之时,已经算为时已晚了,长子刘链和他的父亲刘伯温也有一拼,精通天文谋略,得到朱元璋赏识,还任命他当江西参政。

毕竟他父亲的厉害,有目共睹,假以时日,相信刘链即使不能超过他的父亲,也可以与他的父亲比肩,但是这一切却遭到胡惟庸的羡慕嫉妒,认为将来他必定会威胁到自己的朝中地位,为人正直的刘链哪里想到,人心的歹毒远比,泄露天机可怕,最终他也被胡惟庸逼的跳井而死。

人算不如天算,算到命运却不能改变最为致命

刘伯温的二子刘璟,当时朱元璋想让他继承他哥哥的位置,但是他谦让给了哥哥的儿子,后来朱元璋死后,刘璟被撵走侄子自己上位的朱棣任命辅佐自己,也可能是明知自己的命运,他死活不进宫,但却更加招致朱棣反感,反而将他抓了回去,性格耿直的刘璟,面对朱棣也丝毫不肯下跪低头,面对朱棣篡夺而来的皇帝更是不屑,这样作死的行为,无疑让朱棣大发雷霆,也最终难逃一死。

可以说,刘伯温终其一生,成就自己,用尽了子孙后代所有的福祉资源

泄露天机,遭天谴,他一次次有违天道,还能数次转危为安,也不过是拆东墙,补西墙,拿子孙后代续命而已!但我们不可否认,刘伯温确实厉害,!


历史红尘


我是一更历史!

题主所说的11字遗言,应该是“子孙切不可再学神算预知”,但是并没有帮助后代逃过杀身之祸,相对而言,他唯一的两个儿子,都没有善终。

提到刘伯温,很多人都拿他和诸葛亮相提并论。不是有这么一句话吗?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前节军事诸葛亮,后世军事刘伯温。

刘伯温明朝的开国元勋,与宋濂、高启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他神机妙算,运筹帷幄,朱元璋性格虽如此多疑,但也将刘伯温视为最信任的人。

自幼便聪明过人,他曾是家乡远近闻名的神童。刘伯温带着家人的期盼,12岁便考中秀才,23岁时一举考中进士,成为了元朝的一个小官员,当了江西某县的一名县丞,协助县令处理政务。

但是当时朝廷腐败,制度不堪,刘伯温怀着十分心痛的想法,最终辞退了官职。他想要寻得一个良人,帮助他建立新朝。

当时朱元璋发动了农民起义,而刘伯温眼光高远,他知道这是民心所向,刘伯温顺理成章地加入了朱元璋的阵营,帮助他规划日后的去向。有了刘伯温的帮助,朱元璋如虎添翼,很快他便成功地推翻了元朝暴政,建立了明朝。

(刘伯温剧照)

1375年正月下旬,刘伯温偶感风寒,朱元璋得知后,派胡惟庸带了御医去探望。御医开了药方,他照单抓药回来煎服用,但服用之后,身体有异样,十分痛苦。

后来他也曾向朱元璋告知这事,说服用了胡惟庸带的御医开的药,身体更加不适,但朱元璋听了之后,只是轻描淡写地说了一些要他宽心养病的安慰话。

最终在5月离世,享年六十五岁。临终前曾留下遗言:子孙切不可再学神算预知。

然而,他的两个儿子真的善终了吗?

长子刘琏,曾为考功监丞,兼试监察御史,文学修养很高,后来被胡惟庸党威胁,坠井而亡。

次子刘璟,十分有才华。洪武十四年的时候,温处叶丁香、吴达三造乱,当时朝廷派兵镇压,刘璟也参与出谋划策,初露锋芒,最终得到朱元璋的赏识,并称赞道:不愧是刘伯温的儿子。后来更是每年都召刘璟进宫觐见,可见朱元璋对他喜爱程度。

后来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役,首都告急。刘璟献出计策,可惜无人采用,最终建文帝大败,他也归隐田园。

朱棣即位后,得知刘璟才华,想收之己用,便召他入宫。但刘璟认为朱棣的皇位是谋反而来,是乱臣贼子,不愿与他豺狼为伍。

(朱棣剧照)

朱棣得知后,便下旨捉拿进京。刘璟见到朱棣后以“人臣事主,死而不贰”为由,坚决不接受官职。并坦言道:哪怕百年后,你的皇位依然还是篡位而来,这是抹不了的事实。朱棣眼见他铁了心的不为所用,便将他打入牢狱,最终刘璟在狱中自缢。

那么刘伯温的这11个字遗言是不是真的,不知道,正史也没有完全记载,但他的两个儿子确实下场都不怎么好。

这个《明史》中都有完整记载:

琏,字孟藻,有文行。洪武十年授考功监丞,试监察御史,出为江西参政。太祖常欲大用之,为惟庸党所胁,堕井死。

璟,字仲璟,弱冠通诸经。靖难兵起,璟随谷王归京师,献十六策,不听。令参李景隆军事。景隆败,璟夜渡卢沟河,冰裂马陷,冒雪行三十里。子貊自大同赴难,遇之良乡,与俱归。上《闻见录》,不省,遂归里。成祖即位,召璟,称疾不至。逮入京,犹称殿下。且云:“殿下百世后,逃不得一‘篡’字。”下狱,自经死。

所以题主说的,刘伯温临死前留下了11字得遗言,帮后代逃过了杀身之祸,这个其实是不存在的。


一更历史


刘基刘伯温,关于他的说法有很多,有传说甚至说他是武侯转世,至于十一字遗言,多半是杜撰的。这里就以《明史》为准,根据《明史》记载,刘伯温临死前的确留下了几句遗言,先来看看是什么。

首先一句是“使吾言不验,苍生福也。”这句话是刘伯温在知道胡惟庸当上了左丞相后,说的一句话,说完这句话以后,刘伯温就忧病交加死去了。这是为什么呢,原来胡惟庸这个人是个才智平庸但是很会溜须拍马的小人。当时朱元璋想找人取代李善长的丞相位子,就问刘伯温要选谁,说道胡惟庸的时候,刘伯温直接说了一句“譬之驾,惧其偾辕也。”这句话啥意思呢,就是说胡惟庸就好像一匹劣马,如果找他当丞相,那就好比劣马驾车,早晚会翻车的。胡惟庸知道以后,十分记恨刘伯温。

也正是因为这样,刘伯温知道胡惟庸当上丞相以后,说了那么一句话。他没想到朱元璋还是听信了李善长推荐,重用胡惟庸,这下天下苍生有罪受了。在这之前,胡惟庸就有发作了,当时刘伯温感觉到朱元璋表面对他很信任,实际上猜忌很深,再加上不少奸臣在位,他就提出隐居。结果胡惟庸居然找人中伤刘伯温,说他给自己找有“王气“的墓地,图谋不轨。这个刘伯温本来就有术士的本领,朱元璋是知道的,这一听还了得,吓得朱元璋直接把刘伯温俸禄剥夺了。刘伯温多聪明,赶忙进京找朱元璋解释,而且说自己再也不离开京城了。就算这样,朱元璋对他还是有所怀疑。可以说,刘伯温这样的境遇表面是胡惟庸陷害他,本质还是朱元璋猜忌心太重,不想让他好过。所以后来他说出了“使吾言不验,苍生福也。”这话,说完没多久,就死了。

在他快要病死的时候,他放心不下的就是自己的孩子了,所以他又说了两句话。一句是对大儿子刘琏说的,“亟上之,毋令后人习也。”原来刘伯温将平生所学著成《天文书》,这可是刘伯温思想谋略的大成之作。但是他要儿子赶紧把这个奉献给皇帝,自己不要学习。实际上刘琏作为刘伯温嫡长子,很容易被皇帝和胡惟庸盯上,刘伯温此举无疑是为了保护自己大儿子,也有让儿子不要再做官的意思。不过刘琏还是做了官,并且刘伯温死后四年就被胡惟庸继续迫害,最后坠井而亡,相当可怜。

还有一句是对二儿子刘璟说的,“夫为政,宽猛如循环。当今之务在修德省刑,祈天永命。诸形胜要害之地,宜与京师声势连络。我欲为遗表,惟庸在,无益也。惟庸败后,上必思我,有所问,以是密奏之。”刘伯温对小儿子说的话很多,显然也比较看重小儿子。有道是刘伯温神机妙算,他应该知道作为大儿子,将来必定会成为别人的眼中钉,而小儿子会好很多,也会有更多的发挥余地。不过他知道自己这个小儿子性格太直,所以让他以后要委婉一点,而且胡惟庸在的时候一定要韬光养晦,等着胡惟庸败了,再去谋求好的职位。

凭借刘伯温的本事,他肯定也看出来了,这个胡惟庸长久不了。很多忠心耿耿,老实本分的大功臣都被朱元璋害死了,等他回味过来,又如何对待见飞扬跋扈的胡惟庸呢,所以胡惟庸必败。而刘伯温和他大儿子可以说都是被朱元璋、胡惟庸害死的,朱元璋知道刘伯温是个忠臣,他也不好意思了,所以刘伯温小儿子一直都没什么事,估计也算是朱元璋的一种补偿吧。

不过刘璟躲过了朱元璋,却没躲过朱棣。在朱棣还是燕王的时候,两个人下棋,由于刘璟太实在,丝毫不让朱棣,就给朱棣留下坏印象。朱元璋死后,刘璟辅佐建文帝,等到朱棣起兵造反,当了皇帝,刘璟坚决反对朱棣,后来被朱棣抓起来,在牢中自缢。

对于大儿子的死,刘伯温可能会有心理准备,但是小儿子的死,刘伯温未必就能算到。因为刘伯温死得很早,他死的时候,朱元璋的太子朱标还活得好好的,如果不是朱标早死,那朱元璋也不会传位给孙子建文帝,朱棣万万不敢篡位,刘璟说不定也不会被逼自尽。

只能说,刘伯温没有遇到一个好皇帝,他虽然辅佐朱元璋夺得天下,但是却没有办法保全自己和家人,也是可悲。


一览众河小


我这水煮汗青,我来回答。

刘伯温临死前留下了11字的遗言,帮后代逃过杀身之祸,有人说这11个字是“子孙切不可再学神算预言”,于是刘伯温的后代躲过朱元璋的猜疑而保全性命。然而,事实上刘伯温的两个儿子是死于非命!

  • 刘伯温的大儿子叫刘琏,因为与胡惟庸那帮人发生了矛盾,于洪武十年被威肋,坠井而死;

  • 刘伯温的次子叫刘璟,因为对朱棣篡位不满而拒绝了召见,后被逮捕至京城,死于狱中。
  • 刘琏的儿子刘廌是刘伯温的长孙,因为看到爷爷和父亲的遭遇,无心再踏入仕途,归隐故乡过起普通人的生活。

以上就是刘伯温后三世子孙的情况,这些后代死的死,躲的躲,哪里有从刘伯温遗言里逃过劫难?其实刘伯温是有遗言留给后人,不过不是11个字。

刘伯温的遗言

据《明史》记载:“抵家,疾篤,以《天文書》授子璉曰:“亟上之,毋令後人習也。””

这是《明史》对刘伯温遗言的记载,他把长子刘琏叫到跟前,拿出一本《天文书》交给刘琏说:“这个交给皇上,一定要告诫后人不要再去学这个了。”

后面刘伯温还与次子刘璟说了一些话,主要是教他为官处世的道理,另外做了一份遗表交给了刘璟,交待他胡惟庸等人失败以后,皇上一定会想念我,如果他有问你什么,你就把这份遗表交给皇上。

从这些记载来看,刘伯温告诫后人不要学《天文书》里面的内容,然而这到底是一本怎样的书,至今是一个谜。

结束语

刘伯温的才华是毋庸置疑的,但他也非神仙,从他晚年的事迹就可以看出,他也只是个普通凡人。

刘伯温告老还乡后隐姓埋名,从来不与官员来往。有官员化妆成农夫与他相见,后来官员表明身份后,刘伯温吓得连忙离开;刘伯温被胡惟庸诬陷要占龙脉做墓的时候,他马上就回到南京城留在朱元璋身边,一是为了证明自己的清白,二是为了保全性命!

所以刘伯温其实被神化的成分很多,他的后代从孙子开始没有踏入仕途,不过却继承了他的“诚意伯”爵位,生活倒也不会过得太清苦。


水煮汗青


明太祖朱元璋是雄才大略的一代开国雄主,与汉高祖刘邦很像,都是出身贫苦白手起家,朱元璋曾经把刘伯温比喻成张良,把李善长比喻成萧何,实际上就是把自己比喻成刘邦,但朱元璋对待功臣比刘邦更加残酷,至于这位神机妙算的刘伯温虽然留下11字遗言,但并没有帮儿子逃脱杀身之祸。

刘伯温不仅是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而且能掐会算未卜先知,他当然知道朱元璋把自己比喻成张良并非好事,因为曹操也曾经把首席谋士荀彧比喻成张良,但曹操最后还是逼荀彧自杀。


朱元璋因事要责罚明朝的开国丞相李善长,刘伯温劝说道:“他虽有过失,但功劳很大,威望颇高,能调和诸将。”

朱元璋说:“他三番两次想要加害于你,你还设身处地为他着想?我想改任你为丞相。”

刘伯温叩首说道:“这怎么行呢?更换丞相如同更换梁柱,必须用粗壮结实的大木,如用细木,房屋就会立即倒坍。”

后来,李善长辞官归居,朱元璋想任命杨宪为丞相,杨宪平日待刘伯温很好,可刘伯温仍极力反对,说:“杨宪具备当丞相的才能,却没有做丞相的气量。为相之人,须保持像水一样平静的心情,将义理作为权衡事情的标准,而不能搀杂自己的主观意见,杨宪就做不到。”

朱元璋又问汪广洋如何,刘伯温回答:“他的气量比杨宪更狭窄。”朱元璋接着问胡惟庸,刘伯温又回答道:“丞相好比驾车的马,我担心他会将马车弄翻。”

朱元璋于是说道:“我的丞相,确实只有先生你最合适了。”

刘伯温谢绝说:“我太疾恶如仇了,又不耐烦处理繁杂事务,如果勉强承担这一重任,恐怕要辜负皇上委托。天下何患无才,只要皇上留心物色就是了。这几个人确实不适合担任丞相之职。”

由此可见,刘伯温不仅不徇私情,而且非常有自知之明,他知道自己虽然神机妙算,却不适合做丞相。

何况朱元璋并不是真的想让刘伯温做丞相,皇帝要封一个人做官 ,直接任命就是,哪里用得着征求本人的意见,可见朱元璋并不是真正想让刘伯温做丞相。

刘伯温当然知趣,公元1370年的时候,朱元璋封赏开国功臣,刘伯温得了一个诚意伯的爵位,可是到了1371年60岁的刘伯温便辞官退休了。

退休以后的刘伯温居乡隐形韬迹,惟饮酒弈棋,口不言功。但树欲静而风不止,刘伯温因为在朱元璋面前说过胡惟庸的坏话,被当上了左丞相的胡惟庸所报复而夺去俸禄。

刘伯温只能入京向朱元璋谢罪,留京不敢归。

公元1375年正月下旬,刘伯温感染了风寒,朱元璋知道了之后,派胡惟庸带了御医去探望。御医开了药方,他照单抓药回来煎服用,觉得肚子里好像有一些不平整的石块挤压在一起,让他十分痛苦。

二月中,刘伯温抱病觐见朱元璋,婉转的向他禀告胡惟庸带着御医来探病,以及服食御医所开的药之后更加痛苦的情形。



朱元璋听了之后,只是轻描淡写的说了一些要他宽心养病的安慰话,这使刘伯温相当的心寒,他知道胡惟庸下毒害自己的幕后元凶就是自己辅佐一生的皇帝朱元璋。

三月下旬,已经无法自由活动的刘伯温,由刘琏陪伴,在朱元璋的特遣人员的护送下,自京师动身返乡。回家后,知道朱元璋要自己死的目的以后,刘伯温拒绝亲人和乡里为他找来的一切药石,只是尽可能的维持正常的饮食。

公元1375年5月16日,刘伯温包病入膏肓,他临死前对长子刘链和次子刘璟说道:“吾家封爵当中绝,然至五世后,应得武职,从兹可传继矣。”

刘链、刘璟一听“吾家封爵中绝”非常害怕,急忙问:“父亲还有什么交代的吗?”

刘伯温老泪纵横 ,他知道在劫难逃,但仍然留下最后的遗言:谨记“我的后代切不可再学神算”,刘伯温留下这句遗言后就含恨死去。

但人算不如天算,刘伯温虽然神机妙算,但这句遗言终究也没能保住儿子刘琏和刘璟。

公元1379年,在刘伯温死后仅仅过了四年,刘琏便受到了丞相胡惟庸的迫害,坠井而亡。

公元 1402年,燕王朱棣造反建文帝靖难成功之后在南京篡位称帝,朱棣突然想起了刘伯温的二儿子刘璟,他知道刘璟此人颇有才能,所以想让刘璟为己所用。

于是,朱棣派人去青田征召刘璟入朝为官,不过,刘璟以自己生病为借口说什么也不肯答应。

朱棣勃然大怒,直接派人逮捕刘璟,然后强行带他入京。

刘璟入京后见到了朱棣,也不叫他皇上,仍然称他为“燕王殿下”,然后对朱棣说:“殿下,即便你将来死了,你在后人的评价也绝对逃不过一个‘篡’字!”

朱棣气得暴跳如雷,将刘璟扔到了监狱中,并下令赐死刘璟。

虽然刘伯温两个儿子死于非命,刘伯温临死前预言自己后代的命运却很灵验。他说:“吾家封爵当中绝,然至五世后,应得武职,从兹可传继矣”。

刘链的儿子刘廌承袭了“诚意伯”爵位后,因得罪了权贵被革除了爵位。刘家的爵位就此“中绝”。

转眼刘家繁衍生息经过了五辈后,也就是到了明朝弘治年间,明孝宗朱佑樘突然怀念起刘伯温的功勋,下圣旨命人查找刘伯温的后代。

当时刘伯温的五世嫡孙因犯事被关进了监狱,朱佑樘一个圣旨把他释放了,这还不算,还任命他为处州(浙江丽水市)指挥使(正三品武官),从此刘家后代逐渐又恢复了“诚意伯”的爵位。 这正应了刘伯温的那句“然至五世后,应得武职,从兹可传继矣”的预言。

面对在劫难逃的命运,可见即使像刘伯温这样神机妙算的智者也无法改变,刘伯温能算出后代的命运,却无法改变自己被朱元璋胡惟庸逼死的命运,也无法改变两个儿子死于非命的命运。


厚德载物49847


【导语:姓刘,名基,字伯温,所以刘基也被称为刘伯温,刘基的出生地是在浙江青田,故而刘基也叫刘青田。读到此处,你可能会觉得这位刘基先生,他的称呼怎么如此之多。其实,刘基还有一个称呼,叫刘诚意。因为刘基有学问,是一位进士,又擅长象纬之学,得到了朱元璋的重用。刘伯温跟着朱元璋,走过南,闯过北,在朱元璋打败张士诚和陈友谅以及平定中原中都发挥了巨大作用,成为了朱元璋的肱骨,在朱元璋建立大明朝后,被封为诚意伯,这个刘诚意的称呼,也正是来源于此。】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

刘伯温真牛,精于象纬之学,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能掐会算,如此的本事让人们联想到了诸葛孔明,恐怕这世间也就只有诸葛亮才能达到如此高度了吧,所以,刘伯温被称为诸葛亮转世。刘伯温甚至曾经找到了不利于大明的龙脉,还发现了二龙戏珠的天象,最终刘伯温给那条龙脉砍断,这才保住了朱元璋的大明江山。

刘伯温的这种能力,朱元璋很佩服,最终也确实利用了刘伯温这种能力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朱元璋逐渐老去,他的大儿子朱标又早死,这让朱元璋内心开始恐惧,他想将皇位传给孙子朱允炆,但是朱允炆年幼,本事又不如朱标厉害,恐怕难以压制住这些开国功臣。

这个时候,曾经让朱元璋看着充满回忆和感慨的开国功臣们,此时在朱元璋的眼中却如临大敌,朱元璋担心,他死以后,这些人欺负他的孙子该如何是好呢?思来想去,朱元璋认为死人才最可靠,于是朱元璋举起了屠刀,大开杀戒。

刘基在这场风波之中,以一个智者的身份立于漩涡之中却未受牵连,或许就连刘基自己都佩服自己,他觉得自己真聪明,曾经的老朋友一个个倒下,只有他没事儿,你说气人不?直到他生了病,朱元璋派了大夫给把脉开药以后,刘基身体一日不如一日的时候,刘基这时才想明白,他的名字不是不在朱元璋的屠杀名单中,只是排名靠后而已。

知天易,逆天难

刘基知道,自己的大限将至,算了一辈子别人,这是刘基第一为自己施算,也是最后一次。在农历1375年4月的一天,曾经叱咤风云的刘基此刻正躺在病床上奄奄一息,他的家人围在病床前哭泣,刘基叫来了他的两个儿子近前来,对长子刘链和次子刘璟意味深长的说道:“刘氏后人切忌再学象纬了”。

刘链和刘璟听罢,知道他们父亲的深意,刘基是怕他们的结局和自己一样,不希望他们走上自己的老路,只要安安稳稳的过日子就好了。刘链和刘璟又何尝不想这样呢,只是刘基在世时他们还是安全的,但是刘基一走,他们又如何才能活下去呢?于是,刘链和刘璟双双跪倒在刘基面前,大哭道:“父亲,救孩儿性命啊”。

听罢两个儿子的这一声大哭,刘基不禁老泪纵横,他又何尝不想保后世康泰,又怎奈刘基空有计算之能,却无改变之术呢!刘基临死前,还是为子孙做了最后的推演,他说:“吾家封爵当中绝,然至五世后,应得武职,从兹可传继矣。”说罢,离世而去。

两个儿子听罢,知道刘氏可以延续五代,而且又能当官,非常开心。这样一来,说明他们没事了,因为他们有事,后代怎么可能继续传五代呢?

多年后才明白刘基死前为何老泪纵横

刘基的长子刘链,他的才能和脾气秉性最像刘基,朱元璋都曾经指着刘链笑道:“这一看就是刘基的亲儿子”。朱元璋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刘链虽然没有得到刘基的真传,但是他却天生就善于推衍,而且一身傲骨,活脱脱的是刘基再世的感觉。

刘链虽然有才能,但是却远没有他父亲聪明,因为得罪了胡惟庸,不愿意与胡惟庸结成朋党,最终被胡惟庸构陷,落得一个跳井自杀的悲惨结局,这一年距离他爹刘基死去,才仅仅四年而已。

刘基的次子刘璟,虽然没有大哥的才能,但是刚正不阿的耿直劲儿,却比他的大哥有过之而无不及。敢于直言的刘璟活得比大哥要久,一直亲眼见证了朱棣发动叛乱,赶走朱允炆做了皇帝。

朱棣荣马半生,深深的知道刘基的厉害,自然也希望能够获得刘基儿子的辅佐,于是派人召刘璟入宫,辅佐他做好皇帝。但是几次下来,刘璟都奉旨不遵,托病不来。朱棣自然不是一个善茬,就派人将刘璟给绑了来,当朱棣问及刘璟为什么不来的时候,刘璟的耿直体现得淋漓尽致,他说:“你当了皇帝,未来也逃不过一个“篡”字”。

大家都知道,朱棣的逆鳞是什么,正是得位不正。他最在乎的就是此事,刘璟的话犹如一把刀子,捅在了朱棣的痛处,这让朱棣勃然大怒,下令处死了刘璟。

成祖即位,召璟,称疾不至。逮入京,犹称殿下。且云:“殿下百世后,逃不得一‘篡’字。

刘璟也死了,此时距离刘基去世已经20多年。从那以后,刘氏后人确实如刘基所言,在五代以后,重新以武职为官,而且重新获得了爵位,过上了不错的日子。


直到此刻,刘基当年为何“老泪纵横”才被后世所懂。他哭得不是“狡兔死,走狗烹”;也不是命不久矣的悲凉;更不是自己后世子孙过得不如意。真正让刘基大哭的是,他面前对他说“父亲,救孩儿性命啊”的两个孩子,他一个都救不了,这才是他最伤心的事情啊,此时此刻,他只是一个无能为力的父亲啊!


野史日记


“刘家后代切不可再学神算”,这是刘伯温给儿子留下的遗言。他为何这样说,原因跟他自己的死因有很大关系。



说起刘伯温我们都耳熟能详,他是明朝有名的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刘伯温神机妙算 尤其精通象纬之学,因此也常被人拿来和诸葛亮相比。他是明朝的开国元勋,是明朝开国最大的功臣之一。

然而刘伯温的死古往今来却一直是个谜团,史书上的记载也非常模糊。其实分析史实不难发现刘伯温真正的死因。

1. 刘伯温作为明朝开国最大的功臣之一。在朱元璋登基封功臣时,却只被封了一个伯爵。在古代爵位分五等,分别是公爵、侯爵、伯爵、子爵、男爵。官职大小也是公 > 侯 > 伯 > 子 > 男。可见伯爵官职并不高。而一直做后勤工作的李善长却被封为公爵。从这一点已经可以看出朱元璋并对刘伯温是有所防备的,还是把他当外人了,所以并没有给他太高的官职,而李善长功劳不如刘基大 但因其本分又是朱元璋老乡就被授予了一品官职,这不免让刘伯温有些心寒。

2. 在刘伯温生病后,朱元璋派胡惟庸前去送药,并告知“疾病磨人,勿苦之!”,意思就是病痛太折磨人的,千万不要再让刘伯温再受苦了。谁都知道胡惟庸是刘伯温的死对头,他巴不得刘伯温早点病死才好。而朱元璋偏偏让他给刘伯温送药,可见朱元璋暗藏深意啊。刘伯温喝完胡惟庸送的药果然不仅病情没有好转,反而恶化了。刘伯温彻底心灰意冷,自知时日不多,在长子刘链的陪同下回了老家。

伴君如伴虎,在经受多重打击之后刘伯温终于彻底明白了这个道理。他不想自己的儿子也受牵连,于是告诉儿子不要学习神算之学,也是为了让儿子学会低调。越是锋芒毕露越容易受小人暗算。

然而人算不如天算,在刘伯温死之后刘链还是遭胡惟庸迫害身亡。年仅32岁。侥幸的是刘伯温的小儿子在拒绝朱元璋的封官进爵后得到朱元璋的赞赏,被授予阁门使。

尽管如此,刘伯温这位次子的最终的结局也并不好。在朱元璋死后,朱棣发动靖难之役时,刘璟作为忠臣坚决维护当时的皇帝朱允炆,并献上十六策来讨伐朱棣。最终朱棣还是取得了最后的胜利。在得知朱允炆葬身火海后,刘璟辞官而去。后来朱棣广纳贤才召纳刘璟,刘璟称病不见,朱棣一气之下将他打入大牢。在大牢了此终身。

刘伯温一家一生正直、不畏强权但最终却都落得一下惨死的下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