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變法」-王安石與司馬光到底在爭什麼?

今天“王庶文講壇”試著講解一下北宋時期的一件大事:王安石變法。

說起王安石變法我們今天的人無不豎起大拇指,對這位老哥歌功頌德;也無不痛心疾首,為這次變法的失敗而感到惋惜,這全拜晚清梁啟超所賜。

晚清時期,梁啟超為了推行改革,硬生生從史料堆中找出幾位大佬給自己撐臺,王安石就是其中一位,這也順便將王安石從歷史的恥辱柱上解救了下來。沒錯,在北宋以後,王安石頭上一直頂著“靖康之難,罪魁禍首”的大帽子,被罵了接近1000年。

「王安石變法」-王安石與司馬光到底在爭什麼?

我們今天學習的王安石變法,主要是從意識形態,思想解放的角度去看待這個問題,很少有人真正涉及其變法的內容和內涵,以及對後世的影響。說起王安石變法就不得不說兩個人,一個是王安石本人,一個是他的最大政敵司馬光。

原來在我們的認知當中,司馬光是保守的,是卑劣的,是妨礙進步的,但是事實真是這樣嗎?他們在變法的事情上針鋒相對,水火不容,不是簡單地是非善惡、對錯好壞可以判斷的,熟悉“王庶文講壇”的讀者也應該知道,我是提倡“因果邏輯”,反對“是非評判”的。

「王安石變法」-王安石與司馬光到底在爭什麼?

王安石的人物個性

俗語說“成大事者,不拘小節”。王安石確實是一個不拘小節的人,他只關注民生大事,其中最大的事情就是變法,王安石為了變法簡直可以用殫精竭慮來形容。

有一次王安石的朋友請他們全家吃飯,他帶著老婆孩子前去赴宴。飯後,王安石的朋友對王安石的老婆說:“原來你相公喜歡吃鹿肉”。王夫人只是淡淡一笑回答說:“下次你換一盤菜放在他面前試試”。

過了幾天,這位朋友又再次邀請王安石赴宴。他故意將鹿肉放到一邊,在王安石前面只擺了一碟青菜,飯後發現鹿肉根本就沒人動過,那碟青菜倒是被王安石全部吃完了。自從變法開始,王安石的日常狀態就是“茶不思,飯不想”,讓人著實佩服。

王安石的性格就是這樣,當時人都稱呼他為“拗相公”,“拗”字除了固執之外,還有勤奮、專心致志、一絲不苟,鞠躬盡瘁的含義在裡面,如此兢兢業業,克忠職守的人如何會揹負起“靖康之難,罪魁禍首”罵名呢?這個問題我們稍後分析,先來看一下為什麼要變法?

「王安石變法」-王安石與司馬光到底在爭什麼?

變法的意義

在王安石生活的時代,趙家北宋王朝已經統治了快有100年了。由於頂層制度設計上的一些缺陷,當時出現了大量的冗兵冗官,對國家財力、物力、軍力的調配造成了巨大壓力,王安石從中看到如果不改革的話,災難馬上就會來臨。

另外一點則是北宋的制度決定了,北宋是一個積弱但是不積貧的朝代,財政上的豐腴卻無法轉化為軍事力量,北宋的第一政治目標是收復在遼國手中的“燕雲十六州”,但是以宋朝的軍力,日常能夠打個小勝仗就不錯了,真的要出兵“燕雲”,那還得需要改革。

「王安石變法」-王安石與司馬光到底在爭什麼?

王安石變法的內容

王安石雖然有著一腔報國熱情,也有著深刻的政治見解,極力推崇變法,可是變法的效果一點都不好。我們就簡單地來看一下他推行的幾個新法。

“保甲法”,這是軍事方面的一個變法措施,將鄉村百姓十家一組,編成一個兵民一體的結構,凡是有兩個男丁以上的家庭,就要抽調一個出來在農閒的時候軍訓,王安石想要運用這個辦法為國家打造強力的軍事儲備。

保甲法表面看上去挺不錯,不過用錯了時代。“保甲法”的出處是《周禮》,西周時期是熟人小社會,大家有著共同作戰和共同耕種的宗法紐帶,到了宋朝中國進入平民社會,大量的人口流動根本就不適宜了。

「王安石變法」-王安石與司馬光到底在爭什麼?

“青苗法”,說簡單一點就是國家為百姓提供信貸服務。我們現代人對這個操作並不陌生,產生的後果也近在眼前。國家提供信貸,本來就不是一件穩妥的事情,必將出現大量壞賬、爛賬、死賬,這些賬在今天都收不到,更何況在宋朝那個交通不發達的時代?要賬的成本太高,死賬太多,

最終將宋朝原本看上去很可觀的財政拖垮,這一點就是王安石揹負“靖康之難,罪魁禍首”罵名的直接原因。

新法出了問題,於是以司馬光為首的保守派開始抨擊王安石,這讓皇帝開始猶豫與動搖。於是王安石喊出了那句:“天變不足懼,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足守。”的名人名言。

這句話一出,更是一片譁然。王安石與司馬光的矛盾也激化到了頂點,不過此時王安石依舊大權在握,直接讓司馬光下崗回家,司馬光也正是利用這段時間寫出了《資治通鑑》。

「王安石變法」-王安石與司馬光到底在爭什麼?

王安石與司馬光到底在爭什麼?

王安石是典型的激進改革派,司馬光是保守派。我們千萬不要聽到保守這兩個字就覺得不好,保守的真正含義是“老成持重,尊重傳統”,並不是完全否定變法,而是反對激進的改革,不尊重傳統的變法。

他們的核心爭論其實就是:“傳統重要還是不重要?”

在王安石看來舊制度、舊思想、舊潮流肯定不行,要是行的話為什麼“燕雲十六州”遲遲收不回來?這是一個要命的問題,將這個問題搬出來,一切都可以順理成章的進行,可惜結果並不好。

「王安石變法」-王安石與司馬光到底在爭什麼?

王安石一通變法帶來的直接結果是宋朝的社會秩序被攪亂,到了南宋時期朱熹就評價王安石變法說:群奸肆虐,流毒四海。羅大經也寫了一本名叫《鶴林玉露》》的文學史料著作,評價王安石:“國家一統之業,其合而遂裂者,王安石之罪也,其裂而不復合者,秦檜之罪也”。

居然將王安石和秦檜歸納為了一類人物,我們今天很不好理解。那是因為我們生活的時代,距離北宋已經很久遠了。在南宋時期,他們看待這個問題肯定比我們更加清晰和客觀。

因為王安石變法過於激進,很多“道德君子”都不願意和他混在一起。這倒不是說司馬光將王安石的人才全部挖走,而是宋朝本身就是科舉取士,士子學生從小到大就接受那一套“遵循祖宗”之法的教育,在大腦裡已經形成了非常頑固的觀念,突然有一天你告訴他“祖宗之法不足守”,這很容易讓人的認知失調。

那麼王安石能夠任用什麼人呢?說出來您可能不信,就是大名鼎鼎的蔡京,看過《水滸傳》的人應該對其一點都不陌生,蔡京的親弟弟蔡卞就是王安石的女婿。

蔡京這個人確實不怎麼注重祖宗之法,一味的忽悠宋徽宗,讓北宋的政治越來越爛,這也就是朱熹說的:“群奸肆虐,流毒四海”。

「王安石變法」-王安石與司馬光到底在爭什麼?

其實事情發展到這一步,我們也就不難理解司馬光為什麼一定要尊重傳統了,一定要在傳統的基礎上進行改革,尊重傳統是在尊重大部分人的認知,不是人人都願意認知失調的,這會讓人很不好受。

另外一點則是“祖宗之法”是約束皇帝權利的唯一途徑,如果放任皇權獨大那麼會怎麼樣呢?在王安石與司馬光時代,兩人都還保持君子之風,雖然爭論不休但是不會人生攻擊,到了他們的後繼者就完全不一樣了。

王安石的繼任者們剛一上任就在蔡京兄弟的帶領下,給保守派羅織大量罪名,將宋朝“新舊當爭”推至巔峰,為此家破人亡的士子不計其數,而對皇帝呢,反正“祖宗之法不足守”,想怎麼來就怎麼來,於是本來就愛好藝術的宋徽宗,在藝術的道路上越走越遠,最終亡國。

「王安石變法」-王安石與司馬光到底在爭什麼?

好了,關於“王安石與司馬光到底在爭什麼?”的內容就到此結束吧,今天的內容您只需記住兩點:第一、王安石與司馬光其實爭的是“是否需要尊重傳統?”;第二、王安石其實在晚清之前名聲並不太好,他一直揹負著“靖康之難,罪魁禍首”的罵人。

好了,謝謝賞閱,您的關注是對“王庶文講壇”最大的鼓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