辜鴻銘:學貫中西的“文化怪傑”

清末民初著名文化“怪傑”辜鴻銘祖籍福建,“生在南洋,學在西洋,婚在東洋,仕在北洋”,被稱為“清末怪傑”。他向伊藤博文大講孔學,與托爾斯泰書信來往,被甘地稱為“最尊貴的中國人”。《學貫中西的文化怪傑》一書作者引領讀者走進這位學貫中西、享譽海內外的民國時期名士的內心世界——

本報記者 林升文

辜鴻銘:學貫中西的“文化怪傑”

在近代中國的歷史舞臺上,活躍著這樣一位“怪傑”:他祖籍福建,輾轉世界,迴歸故土。他掌握數門外語,獲得西洋13個博士學位,精通西方文化,卻極其保守,固守傳統。他滿腔愛國熱情,在國內卻飽受嘲諷,被視為怪人;他批判西洋文化,在國外卻享有盛名,被視為聖哲。當然,最令人印象深刻的還是時人眼中他那奇怪的裝束:身穿長袍馬褂、頭戴瓜皮小帽,腦後拖著一條辮子。他就是“文化怪傑”辜鴻銘。《學貫中西的文化怪傑》(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一書作者李永、傅奕群結合該書內容,向讀者講述了這位民國時期名士的精彩人生。

學貫中西的傑出人才

辜鴻銘(1857—1928),名湯生,字鴻銘,祖籍福建同安,出生於南洋英屬馬來西亞檳榔嶼,十歲時隨義父布朗至歐洲留學,遍歷英、德、法、意諸國,先後就讀於德國萊比錫大學、英國牛津大學、法國巴黎大學等,掌握了英文、德文、法文、希臘文、拉丁文等數種歐洲語言,獲得了文學、哲學、工學、理學等13個博士學位。留學十幾年後,辜鴻銘返回南洋。

辜鴻銘華僑出身,後迴歸故土。他一生耿直,性格剛正,為人堅持己見,絕不隨波逐流。他諳熟西方文化,又飽讀中華經典,既是西洋通,又被推舉為“醇儒”。他用盡畢生所學,弘揚東方文化,成為東方文化的代言人。

長期的遊學經歷讓辜鴻銘對西洋文明有了充分的認識和理解,成為名副其實的西洋通,同時也是一個有思想、有批判精神的熱血青年。隨著他的閱歷增長,他開始有意識地維護東方文化的傳統,反擊西方的文化歧視。中法戰爭前夕,他被時任兩廣總督張之洞納入府中,從此開始了他長達20多年的文襄幕府生涯,同時也開始了他了解、拜服、弘揚中華傳統文化的歷程。

張之洞是晚清洋務重臣,為政講究務實、致用。進入張之洞幕府後,辜鴻銘利用自己的學識和人脈解決了許多棘手的實務問題。在此過程中,辜鴻銘完成了思想轉型,並逐漸奠定了自己的學術地位。他翻譯中國傳統典籍,批判西洋文化,在西方名聲大噪。

晚年的辜鴻銘東遊日本,四處講學,宣揚東方文化。後來他返回中國,並在窮困、淒涼、孤獨中走完了他那嬉笑怒罵的一生。

拖著辮子的北大教授

辛亥革命後,辜鴻銘以傳統社會的遺老自居,堅決不剪辮子,而且頑固地穿著中國傳統服飾。辜鴻銘雖然思想保守,但他博涉東西,學問精深,在當時社會享有很高的聲望。1917年,從德國留學歸來的蔡元培出任北大校長之後,聘請他做北大教授,教授英國古典文學。拖著長辮的辜鴻銘成為校園內一道奇異的風景,他的頑固保守形象也隨著北大師生的紛紛議論而在時人心目中逐漸定格。

辜鴻銘在北大任教授期間,以學識淵博和性格古怪著稱,經常有一些奇談怪論。在一次北大開學典禮上,辜鴻銘發表演講,痛罵當時官場與社會上的不良現象,讓剛入北大的學子們印象深刻。很多學生還沒有開始上課,就已經開始佩服、欣賞這個看上去古怪的老頭了。

辜鴻銘寫出了《春秋大義》等在西方有較大影響的著作。《春秋大義》分析了歐洲戰爭的起因和出路,提出只有中國的儒家文明才能拯救世界。辜鴻銘在書中批駁了西方人對中國文化的歧視,極力讚揚中國人的精神。他認為真正的中國人是“溫良”“溫文爾雅”的,這不僅體現在待人接物的外在風度上,而且已經內化成一種內心狀態。中國人之所以能夠養成這種溫儒之風,主要是因為中國人重視內心情感的陶冶,過著一種“心靈生活”。“心靈生活”方式讓中國人靈動敏捷。他用毛筆和鋼筆來比喻中西文化的差異:能夠象徵中國心靈或精神智慧的是毛筆。用毛筆寫字作畫比較難,但一旦掌握了它,就能得心應手,作出優美的書畫來,但用西方堅硬的鋼筆是不能達到這種效果的。如此傳神的比附,讓人心領神會,回味無窮。

辜鴻銘還與西方文化名流多有來往,享譽中外,比如日本作家芥川龍之介、英國大文豪毛姆、印度著名詩人泰戈爾、俄國著名作家托爾斯泰等。

“怪傑”留給後人的思考

性格的執拗怪異是辜鴻銘的特質與標誌,但也正是這樣的性格,讓他在當時西風日漸的社會大環境中,能夠不為時流所裹挾,堅守住內心的精神方向與文化信仰,從而最終成為享譽國際社會的東方文化的代言人。可以說沒有這種性格,也就沒有辜鴻銘的人生成就。

辜鴻銘曾對自己的一生有過如下總結:“生在南洋,學在西洋,婚在東洋,仕在北洋。”“四洋說”極其凝練地概括了他的人生經歷。正是這種複雜的遊歷,讓他閱盡世間百態,也讓他最終在西洋與東洋之間,毅然選擇了恪守中國的傳統文化與儒家文明。

辜鴻銘是一個需要我們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之下進行思考的先人。辜鴻銘生活在一個社會激盪的時代,西方社會的堅船利炮直抵中國這一東方古老國度的國門,西方文明給傳統的中國社會帶來巨大沖擊,知識分子的內心世界也在經歷痛苦的轉型。面對當時中國社會的落後狀況,越來越多的人主張利用西方的所謂先進文明,來改造甚至替代中國的傳統文明。在這種情況下,中國人在世界上喪失了文化自信,東方文明面臨著巨大的挑戰與危機。辜鴻銘作為一箇中國人,作為一箇中國傳統文化的堅守者,窮其一生,用盡所學,宣揚東方文明的精神與魅力,向世界展現了中國人的文化自信與文化自尊。辜鴻銘在國際社會上的影響與聲譽,向人們展示了一個引人深思的道理:只有自己自信、強大,才能贏得別人的尊重。

辜鴻銘留給後人深深的思考。辜鴻銘曾經有言:“我不是清朝‘遺老’,也沒有忠於清室,而是忠於中國之政教,即系忠於中國之文明。”他一生的所作所為均在踐行這一人生信條。時至今日,我們應該從他的詼諧怒罵中,品味他對東方文化的堅守。這種信念,如同他那條至死不肯剪掉的辮子一樣,伴其一生,未曾改變。辜鴻銘確實怪,但他是“怪傑”。

在全球化日益成為潮流的今天,如何保持中華文化的傳統特色,使之屹立於世界文化之林,是我們必須思考並解決的問題。從這樣一個學貫中西、享譽海內外的“怪傑”身上,我們或許會得到一些啟示。

本文來源:福建日報 2019年11月18日 星期一 第12版 讀書版塊

版權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公眾號聯繫(0596-2595655),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