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是南方省份中百越基因最多的,為何長相最接近北方人?

數學家丘成桐


個人認為,秦的統一對華夏文明功不可沒,但是其實秦統一六國某種意義上講也是野蠻戰勝文明,中華大地上第一次野蠻戰勝文明應該是北方炎黃聯盟戰勝南方蚩尤。西秦跟西戎混居,帶有半遊牧性質,秦統一之前,南方楚文明可謂燦爛奪目,而吳、越、楚都受良渚文明影響。漢繼承於秦,很硬氣,可以和北方遊牧硬鋼。而後歷史上又不斷重複北方野蠻戰勝南方文明並溶於南方的過程,人種上,北方漢人其實已經大量融入遊牧民族基因,而浙江人則形成於不斷衣冠南渡的漢人士族精英與良渚文明後裔的不斷融合。


波波


百越只是政治稱呼而已,就如同早期中原人把北部遊牧漁獵民族不加識別統稱為胡人一樣,百越本身內部就有差異,江浙吳語區越族的Y染色體屬於O1a,嶺南兩廣一帶屬於O1b,兩者有較近的相親緣性,東亞黃種人本身就是在緬甸高原分化北上的,一支留在兩廣,一支向東沿海進入江浙,全世界O1a-m119單倍群只有兩個高頻分佈地區,中國東南沿海,以及臺灣原住民等南島語系族群,在東北滿人甚至內亞的布里亞特人中也有一定比例,但是在中原西北地區很罕見,說明遠古時期越人先祖足跡廣泛。

浙江是南方省份中百越基因最多的說法不一定成立,它頂多是東部沿海越人基因最多的地方,但上海、蘇南乃至徽南與之相差無幾。浙江人是南方百越地區最像北方人的說法也是沒有什麼依據的,至少對於現在的北方人而言,古代的族群分佈可能是另一回事,非吳語區的蘇北、徽北地區才是北方人,闊面小眼高頻,眉眼間距大,不過也只是黃河以南的北方人,山西、內蒙、東北可能又是另一回事?當然都是黃種人緯度差距有限模樣能差到哪裡去?尤其黃種人不像白人髮色瞳孔色多種多樣,要細分德國、法國等國同樣有一定南北差異長相,但我們是無法感知多少的。

浙江人是由越人和南下的中原人融合而成,基因不會說謊,它證明了浙江、上海、蘇南人父系中有相當一部分是自良渚時代繁衍下來的越人,只是後來被“漢化”而已,就像英格蘭人自稱是盎格魯撒克遜人,但根據科學研究還是有很多凱爾特人血統,那種以為人口文明版圖擴大是依靠全部屠殺當地男性掠奪女性繁衍而成的想法是幼稚的,民族只是想象的共同體而已,同人種那麼一點差異完全不影響同化及認同。

中國存在一種奇怪的北方崇拜,對北方有些趨炎附勢,身在南方的北方人總會著意讓你知道,他看你看要低他一等,如果你問他為什麼,他會解釋說,只有北方的生活才是“真正的”生活,只有北方乾的重工業及公務工作才是“真正的”工作,北方住的是“真正的”人,北方人“堅毅”、“冷峻”、“頑強”、“大膽”、熱心;南方人勢利、柔弱、狡猾,讚美一個人長的好看叫“長得像北方人”,反正理論上如此。

原因恐怕在於北方人看地圖發現他們所處的位置居於南方以北,就逐漸發展出一套討人歡心的理論,說你住得越偏北,你就越優秀。儘管歷史上成熟文明確實發源於北方,因此南方地區長期以來是被中原文明意識所主導的,以至於潛意識中相當一部分南方人會不自覺地跟北方攀關係,熱衷於當“精神北人”,什麼家族來自於中原某地,自己的方言是真正的“古漢語”云云。

私以為沒任何必要,越人血統跟漢人認同感是兩碼事,審美觀沒必要以北方為標準,任何企圖強迫他人強行認同的地域本位主義思想都是應該抵制的,認同漢文明不需要跟中原地區綁死,地域崇拜是一種幼稚的思想,一種偶像崇拜,是地域歧視產生的溫床,每個地區都應該有足夠的自信心,在中華民族大家庭下重要的是核心文化價值觀的一致性。





越中客


的確浙江人百越基因高,嚴格說是父系O1a南島基因高,同樣情況上海人更高,比浙江人略低的是福建人和江蘇人,此外皖南和江西人的南島基因也較其他省份人高。這裡不談嶺南各省基因,因為他們是O1b壯侗語群的基因高,嶺南百越的底子就是壯侗基因。這是表明嶺南以北這些東南沿海省份人包含的北部百越基因(南島基因)高,但他們中最高的還是O2漢藏基因。也就是說,中國東南沿海省份人的底子是南島人,後來接觸北方人越來越密切,除了渡海出走的部分外,整體融入了漢族,北方人不斷進入江南定居,和北部百越共同形成了南方漢族的一大部分。這裡並沒有發生東亞大地上曾經發生過的父系C、D土著都幾乎被屠殺殆盡的事,也沒有如別處般發生留下來的土著由於無法和移民競爭逐漸失去配偶權導致慢慢消亡的事。O1a基因高發便是明證,這些土著父系完美融入漢族,唐朝起,這裡的各項事業大步發展,宋代就成為中國最發達地區直至現在,將來恐怕也是。

題中問到為何浙江人像北方人,首先百越本身和北方人一樣屬於黃種人東亞類型,祖先都分化於O系,只不過由於分化成不同子類型,加上所處地域導致適應性有區別,所以大致一樣,略有區別;其次北方人不斷南下定居,和江南土著融合,所以北部百越本來的特徵越來越不集中,和北方人特徵混合了;最後要說的是浙江人百越基因雖高,但成分最高的仍然是漢藏基因,這和北方人是一致的,想不像也難。


第九區春蟲蟲


南方省份百越基因最多的應該是五嶺阻隔的嶺南,怎麼可能是浙江呢?

宋室南遷,趙構收不回開封,初始定都金陵(南京),後來心裡還是害怕又帶著大批皇親國戚、士族大夫遷到了臨安(杭州),怎麼可能百越基因多呢?


鳥言夷面


提問和回答都錯了

浙江人根本不像北方人,我接觸過很多浙江做生意的老闆都是明顯南方人長相


為妳渃淚


廣府人是歷史上公認的百越人(粵人),以前越字和粵字是同一個意思,廣府百越馬來人構成很雜,比如這個廣東疍家人,以前清朝和民國的時候廣州等地江上密密麻麻布滿了疍家人的船隻,就廣州沿江城市裡疍家人數保守估計有50萬人,他們並無宗祠,沒有教育,俗稱下九流,世代居住在海上和江河上,直到新中國建立,人人生而平等,慢慢才陸續上岸,廣州地區疍家人上岸後陸續在廣州的番禺,南沙,黃埔,越秀等地安家落葉。疍家人(廣府人)和疍家話(廣府話)就成了廣府文化的一部分。然而要提醒一下,比如福建疍家人講閩語,主要是閩東語,每個地區疍家人都有點區別,但兩廣地區疍家屬於廣府人和廣府文化。

比如這個洗姓,廣府文化俚族姓氏,以前洗姓是俚族人洗夫人的姓氏,並非漢姓,洗姓出自:冼(Xiǎn 洗)姓:姓氏名稱,源流單純,源出有一: 出自古代南方高涼少數民族姓氏。據《姓氏尋源》載:“南海番禺多冼(又作洗,Xiǎn 音顯)姓,蓋高涼夷酋姓也。二、遷徙分佈 冼姓出自古代南方高涼少數民族姓氏,

還有獠人這一分人,僚人在元末明初主要生存在嶺南等地。後稱百越夷蠻,《通考輿地考》說:“自嶺而南,當唐虞三代蠻夷之國,是百越之地。”因此,人們通常將古代珠江流域的土著民族稱為“百越”。

廣府人長相好多是不具有漢人長相的,如唐宋史記載為嶺南地區多為俚人獠人,而且人數不少多達幾十萬之多,而且唐宋那時嶺南地區語言不通,歷史上名人多次諷刺為蠻語,唐代 柳宗元-------------------“楚越間聲音特異,鴃舌啅譟,今聽之怡然不怪,已與為類矣”——【與蕭翰林書】。

歷史上廣府馬來人跟南下中原漢人有很大區別,廣府人真是無知而且無恥之徒,廣府人清朝還稱土著,但是改革開放後大規模想洗白自己百越土著民的身份。

語言

廣府人說的白話絕對是百越語言,白話明顯帶有大量百越詞彙和百越古音,而且廣府人在香港被英國統治時期帶有大量的外國詞彙詞音。

外國詞彙詞音:

Salad沙律/沙拉;

Toast多士/吐司;

Jelly啫喱;

Strawberry士多啤梨/草莓;

roller踩碌拿/溜旱冰;

Bus巴士;

Taxi的士/計程車;

hamshop鹹溼/形容人好色。Hamshop也指代倡寮;

boss波士/老闆;

mother媽咪/媽打/媽媽的意思;

tips貼士/提示;

store士多/商鋪;

spanner士巴拿/扳手;

film菲林/相機膠片;

soft梳乎/意為舒暢的意思;

sofa梳化/沙發;

modern摩登/時髦;

Ball波/球

還有好多詞語詞彙,不一一列舉。

百越詞語詞音:

例如,廣東話表示“倒塌”的“冧”(lɐm),這個“冧”,在北壯語裡面說倒塌,也是(lɐm),以及在毛南族的語言裡面,表示倒塌,也是(lɐm),發音、意思完全一樣,甚至在泰語裡面,說“倒塌”,也是說的(lom)。換句話說,房子倒塌了,廣東人說lem,去了廣西,對北部壯族人說lem,對毛南族說lem,甚至對泰國人說lom,他們都是聽得懂的。

例如,廣東話表示“癢”的“痕”(hɐn),在連山壯族的語言裡面,發音是(hom),而在廣西武鳴壯語中,則為(hum)或 (hɐn)。

再如,廣東話說“這裡”,發音“呢度”,其中這個“呢”(ni),也是古越語的殘留,這個(ni),在壯侗語族、苗瑤語族裡面,發音、意思、用法,都是一樣的,都是用(ni)來表示“這”。

還有好多詞語詞彙,不一一列舉。


北海扶桑


南北宋時期,南方人還沒有開化呢吧?當時人被分為四個等級,一等人是金國人,二等人是蒙古人,三等人是北方人,四等人是南方人,後來很多北方人南下江浙地區,與南方人融合,所以江浙地區很多都是南北混血,基因繼承了北方人大部分容貌,身材也比百越人高大了一些,但是和北方人比還是嬌小一點點,但是兩廣地區的百越人,就不容易接近,所以南北混血比較少,現在還基本是百越人基因


KIRS新疆隊先鋒播報


我們從幾個方面分析下題主的問題(體質人類學、分子人類學、歷史學)

一、體質人類學

相貌長得像最直接的依據就是體質人類學。我們從文獻上尋找下數據來源。

先看下新石器時期古人的體質人類學分析結果

古中原類型居民的主要體質特徵為:

偏長的中顱型結合高而偏狹的顱型,中等偏狹的面寬以及中等的上面部扁平度,較低的眶型伴隨著明顯的低面、闊鼻傾向

古西北類型居民的主要體質特徵為:

偏長的顱型,高顱型結合偏狹的顱型,中等偏狹的面寬,高而狹的面型,中等的上面部扁平度,中眶型、狹鼻型和正頜型。

古華北類型居民的主要體質特徵為:

高顱型結合中等偏長而狹窄的顱型,狹窄的面型,較大的面部扁平度。

古東北類型居民的主要體質特徵:

較高的顱型,面型較寬闊而且頗為扁平。

古華南類型居民的主要體質特徵:

長顱型、低面、闊鼻、低顱、突頜、身材比較矮小。該類型居民可能主要分佈在我國南方沿海地區,即浙江、福建、廣西、廣東一帶。屬於古華南類型的新石器時代人群以浙江餘姚河姆渡、福建閩侯曇石山、廣東佛山河宕、廣西桂林甑皮巖等為代表。

從上面引用的數據分析結果來看,新石器時期的浙江人應該屬於“古華南類型”,代表的文化遺址是“浙江餘姚河姆渡”(良渚文化的前身)。這時期的浙江人與北方人長得完全不同,而與福建兩廣一帶的人相貌比較相似。符合所謂“百越”人的覆蓋範圍。

新石器時代居民中,與現代漢族距離由近到遠依次為古華北類型、古西北類型、古中原類型和古華南類型(浙江)。

談到這裡了,順便多普及點學者關於現代漢族起源的分析結果

現代華北漢族的三個對比組首先聚類在一起,與他們距離最近的是古西北類型的陽山組和甘肅史前組,其次為古華北類型的廟子溝組和姜家梁組。古中原類型各組與華北漢族組相距稍遠,古華南類型的甑皮巖組、河宕組與華北漢族各組距離最遠。這一結果與步達生稱古西北類型為“原中國人(proto-Chinese)”的看法基本一致。

話鋒一轉,做個額外的說明如下:

雖然我國新石器時代居民和現代漢族居民皆可以劃分為華南、華北兩大類群,但是現代華南居民並不是直接承襲新石器時代華南居民的體質特徵發展而來的。華南漢族的祖先也應來自於北方,歷經一萬餘年複雜的遷徙和與華南本地居民的融合,形成了如今的華南漢族。

研究結果總結:新石器時代的古中原類型居民作為主源,與古西北類型、古華北類型一起,共同成為現代漢族的發端。華南漢族與古中原類型關係也非常密切。

青銅早期鐵器時代,我們不引用數據分析過程了,直接引用下結論,供大家參考。

雖然是現代漢族的源頭所在,但舊石器時代晚期居民和新石器時代居民與現代漢族在體質特徵上還未見直接的關聯。到了青銅-早期鐵器時代,各區域古人種類型在延續本地特徵的同時,由於人群之間的遷徙碰撞,有些分屬於不同古人種類型的古代人群在體質上開始有了一種趨同性的變化。這種變化使得青銅-早期鐵器時代居民尤其是古中原類型和古西北類型與現代漢族居民在體質特徵上更為接近。

這裡做下說明,這個時期古華南居民的數據獲得的較少,沒有形成分析結果,不過長江中上游已經顯示出來古中原類型的入侵。從結果來看,體質學形成的華夏要早於文化上形成的華夏。

秦漢至元明清時期,我們也只引用下結論

通過與現代漢族的對比,以青銅-早期鐵器時代古西北類型為主體,混合了古中原類型的古代人群與現代北方漢族的關係密切,是現代北方漢族形成的重要基石。以青銅-早期鐵器時代古中原類型為主體,混合了古華北類型的古代人群與現代南方漢族的距離最近,在歷經數次南遷之後,與南方本地居民進一步的基因交流,共同塑造了現代南方漢族和其他少數民族的體質面貌。對漢、唐、宋古代居民體質特徵的分析表明,現代漢族尤其是北方漢族的基本特徵在宋代的有些地區已經基本形成了。

從上面分析可以看出來,2000年的時間裡大量古中原類型人口的南遷,造成了南方漢族的體質特徵與北方漢族的體質特徵非常接近。

結語:所以題主說的浙江人長相接近於北方人的原因就在此,至於百越的基因,已經被稀釋的很少了,不能只看Y單倍體(所謂的O3、O2這些),Y單倍體不決定相貌哦。只能看出來你父系祖先的共同點。
分子人類學和歷史學的闡述就放在其他文裡吧,我覺得已經能說清楚題主的問題了。



長門文軒


中國歷史上,春秋戰國時期浙江省屬於吳國、越國控制範圍,後被楚國滅亡,秦始皇統一天下王翦滅楚,漢代秦此地遠離中原戰場彭城(徐州),三國時期有孫吳,“衣冠南渡”後建立東晉,北宋亡國趙構南遷在臨安(杭州)稱帝為南宋,明代劃分的江南行省包括今天的江蘇、安徽及浙江,清一分為三,古吳國(前12世紀―前473年)是春秋五霸之一,五帝之一帝嚳的後代,姬姓,位於長江以南部分、浙江北部、太湖流域,都城位於梅里(無錫梅村),後遷吳(蘇州),周武王賜封周章為吳君;因此從華夏文明諸侯國演變、朝代更迭情況看,浙江省靠近中原腹地,政治格局基本被北方左右,本地7000年前的良渚文明可能被夏商周滅絕,秦始皇開拓嶺南時此地百越早已滅亡,人口多為北方移民,因此浙江人應該擁有大量北方基因,部分百越基因早被漢化,這是歷史格局演變的結果,自古江南才子北國將,即是漢族精英遷徙江南所致,蘇州評彈、黃梅戲卻是地道北方文化!




無憂谷逍遙子


很簡單,中國歷史上北方戰亂很多,很多官吏,富戶,貴族,老百姓遷到江浙的不少,有幾次都是大規模轉移的,所以說江浙的後代,有一半以上的血統,是北方人的後代,所以浙江人有北方的面相就不足為奇,還有中國古代人口因戰爭,做官,商業,人口流動還是挺大的,經過幾千年的融合,各省的人早巳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了,中國絕大部分省份基本上都是標準的中國面孔,現在西藏,新疆,內蒙也加快融合到中國文化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