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是南方省份中百越基因最多的,为何长相最接近北方人?

数学家丘成桐


个人认为,秦的统一对华夏文明功不可没,但是其实秦统一六国某种意义上讲也是野蛮战胜文明,中华大地上第一次野蛮战胜文明应该是北方炎黄联盟战胜南方蚩尤。西秦跟西戎混居,带有半游牧性质,秦统一之前,南方楚文明可谓灿烂夺目,而吴、越、楚都受良渚文明影响。汉继承于秦,很硬气,可以和北方游牧硬钢。而后历史上又不断重复北方野蛮战胜南方文明并溶于南方的过程,人种上,北方汉人其实已经大量融入游牧民族基因,而浙江人则形成于不断衣冠南渡的汉人士族精英与良渚文明后裔的不断融合。


波波


百越只是政治称呼而已,就如同早期中原人把北部游牧渔猎民族不加识别统称为胡人一样,百越本身内部就有差异,江浙吴语区越族的Y染色体属于O1a,岭南两广一带属于O1b,两者有较近的相亲缘性,东亚黄种人本身就是在缅甸高原分化北上的,一支留在两广,一支向东沿海进入江浙,全世界O1a-m119单倍群只有两个高频分布地区,中国东南沿海,以及台湾原住民等南岛语系族群,在东北满人甚至内亚的布里亚特人中也有一定比例,但是在中原西北地区很罕见,说明远古时期越人先祖足迹广泛。

浙江是南方省份中百越基因最多的说法不一定成立,它顶多是东部沿海越人基因最多的地方,但上海、苏南乃至徽南与之相差无几。浙江人是南方百越地区最像北方人的说法也是没有什么依据的,至少对于现在的北方人而言,古代的族群分布可能是另一回事,非吴语区的苏北、徽北地区才是北方人,阔面小眼高频,眉眼间距大,不过也只是黄河以南的北方人,山西、内蒙、东北可能又是另一回事?当然都是黄种人纬度差距有限模样能差到哪里去?尤其黄种人不像白人发色瞳孔色多种多样,要细分德国、法国等国同样有一定南北差异长相,但我们是无法感知多少的。

浙江人是由越人和南下的中原人融合而成,基因不会说谎,它证明了浙江、上海、苏南人父系中有相当一部分是自良渚时代繁衍下来的越人,只是后来被“汉化”而已,就像英格兰人自称是盎格鲁撒克逊人,但根据科学研究还是有很多凯尔特人血统,那种以为人口文明版图扩大是依靠全部屠杀当地男性掠夺女性繁衍而成的想法是幼稚的,民族只是想象的共同体而已,同人种那么一点差异完全不影响同化及认同。

中国存在一种奇怪的北方崇拜,对北方有些趋炎附势,身在南方的北方人总会着意让你知道,他看你看要低他一等,如果你问他为什么,他会解释说,只有北方的生活才是“真正的”生活,只有北方干的重工业及公务工作才是“真正的”工作,北方住的是“真正的”人,北方人“坚毅”、“冷峻”、“顽强”、“大胆”、热心;南方人势利、柔弱、狡猾,赞美一个人长的好看叫“长得像北方人”,反正理论上如此。

原因恐怕在于北方人看地图发现他们所处的位置居于南方以北,就逐渐发展出一套讨人欢心的理论,说你住得越偏北,你就越优秀。尽管历史上成熟文明确实发源于北方,因此南方地区长期以来是被中原文明意识所主导的,以至于潜意识中相当一部分南方人会不自觉地跟北方攀关系,热衷于当“精神北人”,什么家族来自于中原某地,自己的方言是真正的“古汉语”云云。

私以为没任何必要,越人血统跟汉人认同感是两码事,审美观没必要以北方为标准,任何企图强迫他人强行认同的地域本位主义思想都是应该抵制的,认同汉文明不需要跟中原地区绑死,地域崇拜是一种幼稚的思想,一种偶像崇拜,是地域歧视产生的温床,每个地区都应该有足够的自信心,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下重要的是核心文化价值观的一致性。





越中客


的确浙江人百越基因高,严格说是父系O1a南岛基因高,同样情况上海人更高,比浙江人略低的是福建人和江苏人,此外皖南和江西人的南岛基因也较其他省份人高。这里不谈岭南各省基因,因为他们是O1b壮侗语群的基因高,岭南百越的底子就是壮侗基因。这是表明岭南以北这些东南沿海省份人包含的北部百越基因(南岛基因)高,但他们中最高的还是O2汉藏基因。也就是说,中国东南沿海省份人的底子是南岛人,后来接触北方人越来越密切,除了渡海出走的部分外,整体融入了汉族,北方人不断进入江南定居,和北部百越共同形成了南方汉族的一大部分。这里并没有发生东亚大地上曾经发生过的父系C、D土著都几乎被屠杀殆尽的事,也没有如别处般发生留下来的土著由于无法和移民竞争逐渐失去配偶权导致慢慢消亡的事。O1a基因高发便是明证,这些土著父系完美融入汉族,唐朝起,这里的各项事业大步发展,宋代就成为中国最发达地区直至现在,将来恐怕也是。

题中问到为何浙江人像北方人,首先百越本身和北方人一样属于黄种人东亚类型,祖先都分化于O系,只不过由于分化成不同子类型,加上所处地域导致适应性有区别,所以大致一样,略有区别;其次北方人不断南下定居,和江南土著融合,所以北部百越本来的特征越来越不集中,和北方人特征混合了;最后要说的是浙江人百越基因虽高,但成分最高的仍然是汉藏基因,这和北方人是一致的,想不像也难。


第九区春虫虫


南方省份百越基因最多的应该是五岭阻隔的岭南,怎么可能是浙江呢?

宋室南迁,赵构收不回开封,初始定都金陵(南京),后来心里还是害怕又带着大批皇亲国戚、士族大夫迁到了临安(杭州),怎么可能百越基因多呢?


鸟言夷面


提问和回答都错了

浙江人根本不像北方人,我接触过很多浙江做生意的老板都是明显南方人长相


為妳渃淚


广府人是历史上公认的百越人(粤人),以前越字和粤字是同一个意思,广府百越马来人构成很杂,比如这个广东疍家人,以前清朝和民国的时候广州等地江上密密麻麻布满了疍家人的船只,就广州沿江城市里疍家人数保守估计有50万人,他们并无宗祠,没有教育,俗称下九流,世代居住在海上和江河上,直到新中国建立,人人生而平等,慢慢才陆续上岸,广州地区疍家人上岸后陆续在广州的番禺,南沙,黄埔,越秀等地安家落叶。疍家人(广府人)和疍家话(广府话)就成了广府文化的一部分。然而要提醒一下,比如福建疍家人讲闽语,主要是闽东语,每个地区疍家人都有点区别,但两广地区疍家属于广府人和广府文化。

比如这个洗姓,广府文化俚族姓氏,以前洗姓是俚族人洗夫人的姓氏,并非汉姓,洗姓出自:冼(Xiǎn 洗)姓:姓氏名称,源流单纯,源出有一: 出自古代南方高凉少数民族姓氏。据《姓氏寻源》载:“南海番禺多冼(又作洗,Xiǎn 音显)姓,盖高凉夷酋姓也。二、迁徙分布 冼姓出自古代南方高凉少数民族姓氏,

还有獠人这一分人,僚人在元末明初主要生存在岭南等地。后称百越夷蛮,《通考舆地考》说:“自岭而南,当唐虞三代蛮夷之国,是百越之地。”因此,人们通常将古代珠江流域的土著民族称为“百越”。

广府人长相好多是不具有汉人长相的,如唐宋史记载为岭南地区多为俚人獠人,而且人数不少多达几十万之多,而且唐宋那时岭南地区语言不通,历史上名人多次讽刺为蛮语,唐代 柳宗元-------------------“楚越间声音特异,鴃舌啅譟,今听之怡然不怪,已与为类矣”——【与萧翰林书】。

历史上广府马来人跟南下中原汉人有很大区别,广府人真是无知而且无耻之徒,广府人清朝还称土著,但是改革开放后大规模想洗白自己百越土著民的身份。

语言

广府人说的白话绝对是百越语言,白话明显带有大量百越词汇和百越古音,而且广府人在香港被英国统治时期带有大量的外国词汇词音。

外国词汇词音:

Salad沙律/沙拉;

Toast多士/吐司;

Jelly啫喱;

Strawberry士多啤梨/草莓;

roller踩碌拿/溜旱冰;

Bus巴士;

Taxi的士/计程车;

hamshop咸湿/形容人好色。Hamshop也指代倡寮;

boss波士/老板;

mother妈咪/妈打/妈妈的意思;

tips贴士/提示;

store士多/商铺;

spanner士巴拿/扳手;

film菲林/相机胶片;

soft梳乎/意为舒畅的意思;

sofa梳化/沙发;

modern摩登/时髦;

Ball波/球

还有好多词语词汇,不一一列举。

百越词语词音:

例如,广东话表示“倒塌”的“冧”(lɐm),这个“冧”,在北壮语里面说倒塌,也是(lɐm),以及在毛南族的语言里面,表示倒塌,也是(lɐm),发音、意思完全一样,甚至在泰语里面,说“倒塌”,也是说的(lom)。换句话说,房子倒塌了,广东人说lem,去了广西,对北部壮族人说lem,对毛南族说lem,甚至对泰国人说lom,他们都是听得懂的。

例如,广东话表示“痒”的“痕”(hɐn),在连山壮族的语言里面,发音是(hom),而在广西武鸣壮语中,则为(hum)或 (hɐn)。

再如,广东话说“这里”,发音“呢度”,其中这个“呢”(ni),也是古越语的残留,这个(ni),在壮侗语族、苗瑶语族里面,发音、意思、用法,都是一样的,都是用(ni)来表示“这”。

还有好多词语词汇,不一一列举。


北海扶桑


南北宋时期,南方人还没有开化呢吧?当时人被分为四个等级,一等人是金国人,二等人是蒙古人,三等人是北方人,四等人是南方人,后来很多北方人南下江浙地区,与南方人融合,所以江浙地区很多都是南北混血,基因继承了北方人大部分容貌,身材也比百越人高大了一些,但是和北方人比还是娇小一点点,但是两广地区的百越人,就不容易接近,所以南北混血比较少,现在还基本是百越人基因


KIRS新疆队先锋播报


我们从几个方面分析下题主的问题(体质人类学、分子人类学、历史学)

一、体质人类学

相貌长得像最直接的依据就是体质人类学。我们从文献上寻找下数据来源。

先看下新石器时期古人的体质人类学分析结果

古中原类型居民的主要体质特征为:

偏长的中颅型结合高而偏狭的颅型,中等偏狭的面宽以及中等的上面部扁平度,较低的眶型伴随着明显的低面、阔鼻倾向

古西北类型居民的主要体质特征为:

偏长的颅型,高颅型结合偏狭的颅型,中等偏狭的面宽,高而狭的面型,中等的上面部扁平度,中眶型、狭鼻型和正颌型。

古华北类型居民的主要体质特征为:

高颅型结合中等偏长而狭窄的颅型,狭窄的面型,较大的面部扁平度。

古东北类型居民的主要体质特征:

较高的颅型,面型较宽阔而且颇为扁平。

古华南类型居民的主要体质特征:

长颅型、低面、阔鼻、低颅、突颌、身材比较矮小。该类型居民可能主要分布在我国南方沿海地区,即浙江、福建、广西、广东一带。属于古华南类型的新石器时代人群以浙江余姚河姆渡、福建闽侯昙石山、广东佛山河宕、广西桂林甑皮岩等为代表。

从上面引用的数据分析结果来看,新石器时期的浙江人应该属于“古华南类型”,代表的文化遗址是“浙江余姚河姆渡”(良渚文化的前身)。这时期的浙江人与北方人长得完全不同,而与福建两广一带的人相貌比较相似。符合所谓“百越”人的覆盖范围。

新石器时代居民中,与现代汉族距离由近到远依次为古华北类型、古西北类型、古中原类型和古华南类型(浙江)。

谈到这里了,顺便多普及点学者关于现代汉族起源的分析结果

现代华北汉族的三个对比组首先聚类在一起,与他们距离最近的是古西北类型的阳山组和甘肃史前组,其次为古华北类型的庙子沟组和姜家梁组。古中原类型各组与华北汉族组相距稍远,古华南类型的甑皮岩组、河宕组与华北汉族各组距离最远。这一结果与步达生称古西北类型为“原中国人(proto-Chinese)”的看法基本一致。

话锋一转,做个额外的说明如下:

虽然我国新石器时代居民和现代汉族居民皆可以划分为华南、华北两大类群,但是现代华南居民并不是直接承袭新石器时代华南居民的体质特征发展而来的。华南汉族的祖先也应来自于北方,历经一万余年复杂的迁徙和与华南本地居民的融合,形成了如今的华南汉族。

研究结果总结:新石器时代的古中原类型居民作为主源,与古西北类型、古华北类型一起,共同成为现代汉族的发端。华南汉族与古中原类型关系也非常密切。

青铜早期铁器时代,我们不引用数据分析过程了,直接引用下结论,供大家参考。

虽然是现代汉族的源头所在,但旧石器时代晚期居民和新石器时代居民与现代汉族在体质特征上还未见直接的关联。到了青铜-早期铁器时代,各区域古人种类型在延续本地特征的同时,由于人群之间的迁徙碰撞,有些分属于不同古人种类型的古代人群在体质上开始有了一种趋同性的变化。这种变化使得青铜-早期铁器时代居民尤其是古中原类型和古西北类型与现代汉族居民在体质特征上更为接近。

这里做下说明,这个时期古华南居民的数据获得的较少,没有形成分析结果,不过长江中上游已经显示出来古中原类型的入侵。从结果来看,体质学形成的华夏要早于文化上形成的华夏。

秦汉至元明清时期,我们也只引用下结论

通过与现代汉族的对比,以青铜-早期铁器时代古西北类型为主体,混合了古中原类型的古代人群与现代北方汉族的关系密切,是现代北方汉族形成的重要基石。以青铜-早期铁器时代古中原类型为主体,混合了古华北类型的古代人群与现代南方汉族的距离最近,在历经数次南迁之后,与南方本地居民进一步的基因交流,共同塑造了现代南方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的体质面貌。对汉、唐、宋古代居民体质特征的分析表明,现代汉族尤其是北方汉族的基本特征在宋代的有些地区已经基本形成了。

从上面分析可以看出来,2000年的时间里大量古中原类型人口的南迁,造成了南方汉族的体质特征与北方汉族的体质特征非常接近。

结语:所以题主说的浙江人长相接近于北方人的原因就在此,至于百越的基因,已经被稀释的很少了,不能只看Y单倍体(所谓的O3、O2这些),Y单倍体不决定相貌哦。只能看出来你父系祖先的共同点。
分子人类学和历史学的阐述就放在其他文里吧,我觉得已经能说清楚题主的问题了。



长门文轩


中国历史上,春秋战国时期浙江省属于吴国、越国控制范围,后被楚国灭亡,秦始皇统一天下王翦灭楚,汉代秦此地远离中原战场彭城(徐州),三国时期有孙吴,“衣冠南渡”后建立东晋,北宋亡国赵构南迁在临安(杭州)称帝为南宋,明代划分的江南行省包括今天的江苏、安徽及浙江,清一分为三,古吴国(前12世纪―前473年)是春秋五霸之一,五帝之一帝喾的后代,姬姓,位于长江以南部分、浙江北部、太湖流域,都城位于梅里(无锡梅村),后迁吴(苏州),周武王赐封周章为吴君;因此从华夏文明诸侯国演变、朝代更迭情况看,浙江省靠近中原腹地,政治格局基本被北方左右,本地7000年前的良渚文明可能被夏商周灭绝,秦始皇开拓岭南时此地百越早已灭亡,人口多为北方移民,因此浙江人应该拥有大量北方基因,部分百越基因早被汉化,这是历史格局演变的结果,自古江南才子北国将,即是汉族精英迁徙江南所致,苏州评弹、黄梅戏却是地道北方文化!




无忧谷逍遥子


很简单,中国历史上北方战乱很多,很多官吏,富户,贵族,老百姓迁到江浙的不少,有几次都是大规模转移的,所以说江浙的后代,有一半以上的血统,是北方人的后代,所以浙江人有北方的面相就不足为奇,还有中国古代人口因战争,做官,商业,人口流动还是挺大的,经过几千年的融合,各省的人早巳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了,中国绝大部分省份基本上都是标准的中国面孔,现在西藏,新疆,内蒙也加快融合到中国文化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