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畫家米勒藝術創作的美感特質和人文情懷

米勒(Jean-Francois Millet, 1814~1875)大半生都生活在貧苦之中,但他卻有偉大的藝術成就與審美創作特質,是法國近代繪畫史上最受人們愛戴的畫家!

淺析畫家米勒藝術創作的美感特質和人文情懷

米勒畫像

米勒的成就大致上可由兩個方面來觀察,第一:他是一位追求“自然主義”的田園畫家,就承先啟後的淵源背景而言,他一方面承繼了西方十七世紀荷蘭風景畫以迄英國風景畫家康斯塔柏以降的後繼衍生發展,在光影、色彩以及空間意象方面達到了更清新生動的畫面效果,而成為法國巴比松畫派的重要成員,也開啟了其後印象派戶外風景寫生的先河。第二:他摒棄了當時學院派甜美洛可可風格之影響,而遠承西方表現農民生活的風俗畫傳統,但由於米勒深入地體現農民生活底層的切身感受,這其中顯然又具有時代氛圍引發的“社會寫實主義”內涵。

下面就米勒藝術創作的美感特質和人文情懷來略做分析說明。

米勒藝術創作的發展正及其風格變化

任何一個優秀的藝術家,在成熟發展的過程中,勢必經過許多不同的表現時期,因此在藝術史研究中,往往會將畫家一生的藝術發展加以風格分期(最簡單地便是分為早中晚三期),以觀察並說明其不同時期的表現特色。

從米勒早晚各期的作品中,世人看到了豐富多元的藝術創作內涵與風格元素;例如他較早期(所謂“瑟堡:青年時期”)的作品中有許多肖像畫,這是西方學院繪畫傳統中畫家所必然接受的教育訓練(無論在通都大邑的畫院或是鄉僻小城的私人畫室),同時也是當時畫家生存餬口的基本方式。其次他還有不少作品是描繪神話歷史主題的群像畫,表現高尚情操的人文內涵,也具有浪漫主義的激情感受。

米勒延續西方學院傳統所影響的部分,他又畫了不少女體裸像(藝術史家歸之謂“華麗時期”),這些作品柔膩旖旎,甜美慵懶,顯然又是來自於法國十八世紀以降貴族階層所流行的洛可可風格,而這也是當時法國藝壇所流行的品味風尚。另外他所畫的風景畫又如前述具有西方風景畫的脈絡淵源,而他喜歡畫農民生活的主題內涵又屬於西方風俗畫的表現範疇;同時那些具象而寫實的描繪方式顯然又具有強烈的社會性,於是又與庫爾貝(GustaveCourbet, 1819~1877)的寫實主義可遙相呼應。因此對許多西方藝術的研究者而言,米勒有著複雜而難以釐清的藝術風格表現。

實際上與其將米勒各期繪畫內涵差異過大的畫風表現元素,視為是畫家輻射狀地發展各種不同的藝術風格,不如將之視為是畫家成熟發展過程中,將各種不同的畫風淵源與創作元素逐漸整合在一個理念方向之下,從而建立畫家個人成熟完整之藝術創作體系。這個風格系統的建立完成,則代表著畫家“實現自我”的修練完成,也是解讀其藝術創作成就的重要關鍵。藝術家一方面需要先天的藝術天份,另一方面更需要有後天的修養,此無論中西皆然。米勒雖然天份高,但是在學習成長的過程中,他需要經過不同的養分滋育,同時一個年輕的畫家也不可能在一開始便清晰地掌握他想追求的意境;藝術家必須在摸索中反覆鍛鍊才能逐步釐清地完成,此乃謂之“藝術創作體系之建立完成”。

淺析畫家米勒藝術創作的美感特質和人文情懷

法國寫實主義創始者庫爾貝的《打石工人》(1849)習作,瑞士萊因哈特收 藏館。

因此米勒早期尚未至搬遷於巴比松的時期,有比較多源自於西方學院派傳統的肖像畫與故實畫,也頗受時代流行氣息的影響而畫了不少女體畫;1848年以後的畫作則呈現出具有時代社會氛圍的寫實意象1849年遷赴巴比松以後一方面專注於他所喜歡的田園風景畫,但更將他所關心的農民生活結合了風景意象與群像畫之結構表現。這些不同的藝術表現特質,經過了5~7年的發展醞釀,在1850年代中晚期,則達到了其藝術創作的高峰,其傳世名跡《拾穗》、《晚禱》、《牧羊女》俱為此一時期的顛峰之作。

米勒繪畫創作的審美特質和人文情懷

米勒在這些畫作中達到了非常深刻動人的藝術境地,一方面他承繼了西方風俗畫表現農村的生活主題,但另一方面卻超越了西方風俗畫的客觀表象描述,而進入了主觀深沉的人性描寫層面,乃成為西方最偉大的農民畫家。西方自文藝復興以降之學院派觀念傳統認為,描繪宗教史實等作畫主題方是第一等的藝術創作內涵,也是畫家所應追求之最高級的繪畫境界。其主要的原因是其中具有人性高貴的情操表現,也就是追求“崇高”與“雄偉”的人文特質。就西方風俗畫與風景畫的表現內涵而言,素來是難以體現這個理想目標的高度,然而由十八至十九世紀之間,卻有兩位畫家分別在這兩個主題範疇中有了令人景仰的突破。

西方學院派古典繪畫傳統凡是畫歷史宗教群像畫作,必然是史詩、神話、聖經裡重要知名的情節,或為悲劇,或為戰爭,或為經典神話,其主角人物則為英雄、聖徒、神祇等;而描寫平民生活、芸芸眾生的農民,則自然無法企及那種“崇高”與“雄偉”的境界高度,然而米勒卻在這樣的觀念限制中,深入生命的底層,將農民的形象重新塑造提升,形成一可與英雄人物相抗衡的宏偉莊嚴意象,而米勒為了建構這樣的畫面效果,則用了許多特殊的造型與描繪手法:

淺析畫家米勒藝術創作的美感特質和人文情懷

  • 其一,由於農民並非特定的故實人物,因此米勒在描繪人物面容時,往往將之置於陰暗面或側面的方式,並重復輪廓線條的描繪,使五官面貌模糊不清,而肢體語言卻真實深刻,使觀者依稀彷佛在周遭生活中有著似曾相識的熟悉感,充分凸顯某種人物“類型”典範的表現。
  • 第二,為了表現出農民的重要形象,米勒用厚實樸質的色澤與筆觸來描繪農民,又常將視點降低以仰視的角度描寫農民,形成了有如雕像一般的碩大軀體,凸顯了農民為大地子民的宏偉意象,也使畫面產生了厚重的力量。
  • 第三,地平線的大量應用使畫面出現了更廣闊的空間效果,而米勒的畫作中竟然出現有如現代攝影使用廣角鏡頭之構圖方式,是畫家十分特殊的表現手法。按當時攝影術雖已發明,但尚未及於廣角鏡頭的使用,而在米勒的作品中已明顯有這樣的畫面效果,例如《牧羊女》一作,將一般視角無法捕捉的空間意象,擬聚在一個映象之中,使畫面產生蒼穹開闊的強烈景深效果,其所涵蓋的空間深廣度以及遠近感張力實令人訝異。
  • 第四,在光源方面,米勒常使用逆光的手法強化光影反差與變化,使畫面出現一種戲劇性的氛圍。他常描繪農民在晨曦或暮色中工作的情境,十分動人。黃昏時刻有一種蒼茫深邃的人文感受,素為古今中外的藝術家所深深詠歎,而田園暮色對於米勒具有不可思議的魅力,也給予他許多神秘的靈感。如《晚禱》一作描寫一對樸實的農民夫婦在田園中工作,由於聽見遠方教堂傳來的鐘聲,於是放下手邊工作,在落日餘暉,暮色蒼茫的氛圍中虔敬地禱告;畫面中呈現一種高貴莊嚴的宗教氣氛,令人產生無比的感動。畫家本人有虔誠的宗教信仰,因此畫面上也自然流露出具有高度價值信仰所產生的精神力量。


淺析畫家米勒藝術創作的美感特質和人文情懷

晚禱

米勒繪畫的這種黃昏暮色所產生的神聖光暈,具有深刻的人文美感特質,在西方繪畫傳統中有其淵源久遠之所自,文藝復興時期達文西(Leonardo da Vinci, 1452~1519)的早期繪畫,即經常在背景中出現這種暮色光暈的表現特質。後世風景畫家雖然也有許多描繪夕陽的動人作品,但其中所蘊含的美感質素多為“自然義”(風光描寫)或“浪漫主義”(精采燦爛)的內涵,與米勒這種具有高度人文關懷的暮色光暈有很大的差別。因此米勒可說遠承達文西的影響,而將這種特殊的美感特質做了更專注徹底地表現與發揮。

西方油畫材質的特殊性

賞析米勒的藝術成就,除了上述其創作內涵的審美特質以外,尚有關西方油畫材質的表現特色必須一提。油畫,是屬於西方文化傳統所發展出的一種繪畫媒材,與中國水墨畫的材質特性完全不同。它是一種不透明的繪畫顏料,因此如何善用各種色彩,將物象畫成有晶瑩剔透的真實感,則是西方古典繪畫傳統獨到材質掌控技法;而色彩又可說是西方繪畫藝術中最重要的創作元素,因此繪畫在西方素有“色彩的音樂”之稱。當多種色澤顏料在畫面上混合之際,假如使用不當或未能依照應有的描繪層次,則很容易造成畫面的混濁粉膩,而無法呈現晶瑩剔透的色質。

因此西方第一流的古典繪畫大師,如魯本斯(Sir Peter paul Rubens, 1577~1640)、林布蘭特(Rembrandt van Ryn, 1606~1669)等人無不能掌握這種令人驚豔的表現技法,而這種技法也需要畫家經過長期的鍛鍊修養,並非一蹴可幾;因此即使像米勒這樣的藝術大家也要經過相當時間的鍛鍊,才能將所有的創作資源整合至一爐火純青的境界。試看其所畫的作品中無論描繪幽暗逆光或金光燦爛的視覺效果,都能充分掌控這種不透明顏料的作畫方式,使畫面出現清麗透徹的質感,這種底蘊典雅細緻的色澤與美感,也是賞析米勒藝術作品的一個重點。

淺析畫家米勒藝術創作的美感特質和人文情懷

布荷東《拾穗者之歸》(1859)。畫家所描繪的農民生活開朗快樂,是城市人所想象的田園生活

很多人在賞析西方繪畫時,往往以為油畫是不透明的顏料技法,可以層層重迭修改,畫錯了覆蓋即可,因此比水彩畫、水墨畫的表現技法容易操控;有時候甚至連一些專業人士也有這樣的想法,其實這是一錯誤的認知,試想好的油畫家可以把一種不透明的顏料畫成像珠寶或絲綢一樣的華麗燦爛,要有多高明的本領?和米勒同時代或後期的一些風景畫家以及農民畫家,有時是基於思想內涵的深度,有時是基於形式技法的表現不佳,因此不能企及米勒的成就,而甚至有一些略感俗氣的表現。

換言之,西方油畫雖然是著重於色彩的使用,但並不是要在畫面上大量使用彩度高的純色,便謂之有色彩的表現,而是要在光影層次的變化中看到色澤的真實生動。因此即使用了大量濃豔的綠色來描繪田野,也未必能畫出生動自然的色澤與質感;同樣地,描繪農民生活的風俗畫假如只是畫出農民工作的外貌型態,那也是一種表象的描寫,無法給人深刻感動的力量。實際上,藝術家的思想與技法是相融合一的;就此而言,讀者在參觀畫展時,不訪將米勒與其他畫家類似的作品做一個比較。

結 語

一般而言,世人往往將米勒歸屬於巴比松風景畫派,不過許多藝術史家認為米勒過多專注於農民生活的寫實描寫,並不適合說他是一位真正的自然風景畫家。

其實米勒或許不算是一個純粹的風景畫家,但風景田園,自然風情仍然是他繪畫創作的一個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米勒的創作雖然較偏向於“人”的感受,但其實是分成兩線並行發展之表現主軸,其一是以人為主,以自然風光為輔(此描寫農民深刻之生活感受已如前述);但其二則是以自然風光為主,以人為輔,此時勞動人民的切身感受就不那麼強烈了。

淺析畫家米勒藝術創作的美感特質和人文情懷

放鵝女

例如《放鵝女》一作,畫面中清澈碧綠的河水,小女孩站在樹蔭下的身影,那種微風拂動,風光明媚的鄉村動人景像,直讓人有迴歸自然的衝動。換言之,此時米勒的創作重心,則又回到以風景田園為主要的表現內涵,更何況他也有不少風景畫幾完全不見人跡。就此而言,米勒的風景畫作中不免有“人”的創作因素,但無礙於他也是一個重要出色的風景畫家,或許這正可以區分他與其他巴比松畫派的風景畫家不同的生命才情與風格特質。

米勒之所以成為一位偉大的農民畫家,並不是他開發了一個新的描繪題材,而是他從廣大的勞動農民上,看到生命、人性的高貴與莊嚴。這些農民們樸實、勤苦、虔誠、善良、本分、單純,不依附任何權貴勢力,靠著一己辛苦的努力工作,換得微薄的所得來養活家人,這是頂天立地俯仰無愧的境界。這比起各時代中所謂上流社會階層,處處爭逐經營,依傍權勢而得以養尊處優的人,豈不是更具有令人尊敬感動的特質?

米勒的畫作保存了法國貧苦人家的道德氣質與高尚情操,將農民的形象提高到與西方學院藝術傳統,歷來所歌頌的悲劇英雄與高貴典範相抗的同一位階,為農民創造了歷史地位,也為他自己創造了藝術地位,成為了法國近代繪畫史上最受人們愛戴的畫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