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本質上關於生命的學科,因此必然涉及到世界觀、價值觀和健康觀等哲學認識問題。
中醫的健康觀用現代複雜性科學的語言來說,認為健康的人體就是一個保持整體性平衡的動態平衡系統。當人體這個動態平衡系統被各種致病因素所破壞,出現了失衡,那就會導致病態。系統失衡超過臨界點就會崩潰,人就會死亡;只要這個系統能夠維持而不崩潰,人就會活著;這個系統越接近於平衡狀態,人就會活得越好。由此也可以推導到,一切的醫學實踐,應該緊緊圍繞著保持人體這個動態平衡系統穩定進行,只有這樣才能實現醫學的最高目標,使人生活得更久更好。
證是中醫特有的概念,是指在特定時間和空間下人體動態平衡所處的狀態。證的概念在中醫體系裡非常重要,病的概念則比較粗糙。所以中醫對病的命名也比較隨意,有的用病因來命名,比如傷寒、中暑;有的用症狀來命名,比如腹瀉、腹痛等。
中醫的辯證論證,就是根據病人就診時的身體狀態,判斷其動態平衡系統的失衡情況,幫助其糾正復原。即便是同一種疾病,身體狀態不同,也需要用不同的方法來治療。即便是不同的疾病,如果病人的身體狀態相同,也是用同一種方法來治療。這也就是中醫所說的“同病異治”和“異病同治”。
中醫是堅持辯證論證的系統性醫學。雖然在臨床上,很多中醫只是根據病人表現出來的局部異常來確定治療方案,但流傳下來的中醫古籍裡的有效治療都是古人在調整人體機能動態平衡的指導思路下制定完成的。身體的局部異常反應只是機體功能性失衡時表現出來的現象,古人流傳下來的有效的治療方案並非只是針對這個局部性異常現象,而是重在調整人體失衡,來為失衡狀況糾偏。這也是為何一個古代方劑可以治療看上去毫無關聯的多部位異常的原因。只要把整體失衡狀態恢復到正常,局部異常就會消失。
而西醫則是辯病論證的還原論醫學。西醫體系裡病的概念非常嚴格,每一種病都有嚴格的診斷標準。其中感染類疾病的命名最為嚴謹,病因、病理和病位都非常清楚。但由於西醫對很多疾病形成的內在機理並沒完全弄清楚,而只是根據一些發病表現出來的外在現象和指標來判斷,所以,被西醫診斷為同一種病的病人,其病理、病因和病位可能是不同的。這也決定了西醫的臨床實踐不可避免地具有機械唯物的屬性。儘管在臨床實踐上,有經驗有意識的西醫從業者也會考慮病人的整體狀態來確定如何選擇治療方案,但是西醫的治療方案都是針對外來的病因和局部異常,從而採取單一靶向的針對治療,此時考慮身體整體只是為了確定病人整體的身體狀況能否承擔起治療方案。這種基於還原論思維的生物醫學目前無法制定出調理病人身體整體均衡狀態的方案。而針對局部異常的治療方案有時會有利於機體恢復平衡,有時卻因為忽視其他部分更加劇了機體失衡,導致了機體這個動態平衡系統的崩潰,也就是導致了層不不窮的醫療事故。而只是由於現代醫療過程中嚴重的信息不對稱,醫院醫生具有絕對的權威,即便是發生了醫源性(由醫療不正確導致的)病症,我們也無法指認。
由此可以看到中西醫的醫學觀念差別。西醫講細菌、病毒,中醫雖然沒有細菌、病毒的慨念,但中醫講溼熱生蟲;在治療思路上,西醫主要把病毒,細菌作為致病之因,所以治療的主體是針對細菌病毒用藥,治療的措施是普遍殺滅,就像滅蒼蠅,往垃圾堆上打藥;中醫則是以恢復人體機體平衡為指導,著眼於內環境的治理,清理痰、淤、水溼、熱毒,就是清理各種有害寄生菌滋生的環境,就像沒有垃圾成堆,各種病蟲害會大大減少很多。故已亂而治更需治之於不亂之時,換掉汙水更需兼顧疏浚河道。
生命的本源是與內外環境共生的,中醫的天人合一與人體整體觀念永遠是醫學的航標。從醫學哲學方法論的角度來看,中醫優於西醫。這也就同時意味著,真正的中醫學,是需要具有上等智的人才能學好。
閱讀更多 思想先行讀書會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