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最大一場瘟疫,一個正確的決定,控制住了疫情

話說在1910年的10月到1911年的4月期間,在東北曾經爆發了一場非常嚴重的鼠疫,短短時間之內就迅速蔓延到了整個東三省,還波及到了河北和山東,僅半年就造成6萬多人喪生。而那次鼠疫的中心哈爾濱,據統計有四分之一的人在這場瘟疫中喪生。

晚清最大一場瘟疫,一個正確的決定,控制住了疫情


這場瘟疫最初是自俄國境內傳入滿洲里的,隨即再傳入東三省,並繼續蔓延。其罪魁禍首是一種叫做旱獺的生物,當年旱獺的皮毛很受歐美市場的青睞,雖然旱獺這個東西主要生活在蒙古,但是中俄邊境的滿洲里卻也存在貿易,此外有很多華工被招募到俄國進行捕捉旱獺的工作,頻繁的人員和貿易往來在帶來了經濟效益的同時,也使得鼠疫病毒流竄到了這裡。

再加上大清國開始對疫情認識不夠以及防控上的不當,使得疫情一發而不可收拾,當時造成了很多聚集性感染,甚至很多家庭為此而“滅了門”。可以說,當時的疫情相當嚴重,一時間東北三省屍橫遍野。

晚清最大一場瘟疫,一個正確的決定,控制住了疫情


就在這時,俄日兩國卻對東北虎視眈眈,想要趁著疫情之亂蠶食掉東北。可以說,當時的清廷真的是內憂外患。然而,就在這緊急時刻,時任清廷外務部右丞的施肇基力排眾議,主張籌辦“萬國治疫會議”,並且推舉當時為劍橋大學醫學博士背景的南洋華僑伍連德主持防疫工作。

抵達疫區之後,伍連德發現疫區的人們對鼠疫完全沒有認知,根本沒有采取有效的隔離和消毒措施,於是趕緊擬定防疫知識和公共衛生防疫措施,第一時間分派宣傳和落實。恰逢當時鼠疫爆發之時已臨近春節,有大量華工自俄國境內返回中國,清廷下令務必嚴格排查鐵路沿線的疑似感染者,做好隔離工作。同時關閉了哈爾濱至山海關的沿線鐵路。與此同時,清廷還大量加派了醫護人員前往疫區協助伍連德展開疫情的防控工作。

晚清最大一場瘟疫,一個正確的決定,控制住了疫情


為了弄清楚病毒的機理和傳播途徑,到達疫區之後,伍連德大著膽子私下做了屍體解刨,摸清了病毒的路數,原來這種鼠疫病毒是通過人的飛沫傳染的,於是防止飛沫傳染就是防控工作的重中之重。

當時,伍連德建議以紗布和吸水藥棉為主要材料製作口罩,雖然不及現在口罩的防護效果,但在當時科學界還不相信這種疫病會在人類間傳染的情況下也算是一個創舉了。當時疫區的人們出行必須佩戴口罩,膽敢有人不遵守是會受到嚴懲的。

除此之外,伍連德還把疫區進行了有效的分割,根據嚴重程度分割成不同的區域,實施有針對性的定點定時消毒。期間設立多個隔離營,一旦發現有人感染,立馬實施隔離。

晚清最大一場瘟疫,一個正確的決定,控制住了疫情


更值得一提的是,當時人們入土為安的思想根深蒂固,但是如果患病者的屍體如果不做妥善的處理,會成為新的傳染源,為了能夠消滅隱患,伍連德建議屍體一律要焚燒處理。這個建議在當時是極具挑戰性的,然而他的這一想法得到了施肇基的大力支持,第一時間說服清廷下令,凡是因感染疫病而身亡者,其屍體一律焚燒處理。

就這樣,在一整套防疫措施實施下來,防疫工作終於看到了成效,大概一個月的時間,東三省的疫情就得到了有效的控制。當時疫情最嚴重的時候,一天要死近200人,而到了1911年3月1日這天,已無新增病例。


晚清最大一場瘟疫,一個正確的決定,控制住了疫情

最終,中國人戰勝了這場中國近代歷史上最大的一場鼠疫,同時也讓中國人和清廷對現代防疫有了新的認識。這其中,伍連德功不可沒,但同時施肇基的全力支持也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沒有他在多方面的周旋,想必伍連德的很多想法恐怕也不能得到有力的推廣和貫徹。當然,當時清廷在這件事情上的反應和做法也是可圈可點的,畢竟這麼大的疫情靠一個人的努力是萬萬不行的,唯有眾志成城才能爭取到生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