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鼠可致千萬人死亡,蝙蝠攜61種病毒,專家呼籲:別吃野生動物

湖北省召開的新聞發佈會上,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科研攻關組專家陳煥春表示,目前華南農業大學有研究表明,穿山甲毒株與感染人毒株序列相似度高達99%,有可能是潛在的中間宿主。但是,對於新型冠狀病毒來說,也可能存在多箇中間宿主。當今,人類新發傳染病中,78%與野生動物有關,或者來源於野生動物。所以,陳煥春也提倡,儘量少養野生動物,更不能去吃。

究其原因,野生動物身上通常都攜帶著病毒,其中的某些病毒一旦對人類產生影響,造成的後果無法想象。但是,這並不是說病毒就是無敵的,它不能獨立生存,要想存活下去,必須找到一個"宿主",長期生活在野外的動物們就是首選。宿主死去之後,病毒無從獲取營養供給,也會隨之滅亡。

病毒從自然界到人類,一般是這樣的傳播軌跡:首先,它需要找一個自然宿主,使其成為傳染源,長期生活在陰暗、潮溼山洞裡的蝙蝠就常常成為病毒的目標。當然,蝙蝠也是引發諸多重大傳染病的根源。其次,自然宿主接觸其他野生動物後,就會使其成為中間宿主,在自然環境中傳播。但其實,中間宿主一般都只是媒介,當人類通過捕殺、養殖等行為接觸到中間宿主之後,感染上病毒,才會造成病毒的大爆發,成為最終宿主。

老鼠可致千萬人死亡,蝙蝠攜61種病毒,專家呼籲:別吃野生動物

之所以說人類是最終宿主,是因為至今為止還沒有發現病毒有人傳動物的現象出現。要想避免成為病毒的最終宿主,並不是不接觸中間宿主那麼簡單,隨著人類在地球上活動範圍的不斷擴大,接觸到未知的事物是不可避免的。通常來說,人體強大的免疫系統會幫助我們戰勝外來入侵者,可一旦碰到未知病毒,它也會手忙腳亂。對免疫系統來說,對病毒建立起足夠的認識,能幫助它更好地建立靶向消滅機制,而對人來說,瞭解病毒宿主,不讓病毒進入人體,才是一勞永逸之法。

那麼,自然界中都有哪些野生動物會成為病毒的宿主呢?

首先就是我們生活中常見的老鼠、土撥鼠等,鼠身上攜帶有鼠疫耶爾森菌,傳播到人身上之後,會引發鼠疫。在人類歷史上,鼠疫曾多次爆發,每次都帶走數量不小的世界人口,至今仍沒有消失。記性好的人應該還記得,去年年底,我國內蒙古還有兩人被確診為鼠疫,前往北京治療,後於12月底分別痊癒出院。

老鼠可致千萬人死亡,蝙蝠攜61種病毒,專家呼籲:別吃野生動物

鼠疫是一種烈性傳染病,因感染後會引起敗血症,使患者渾身佈滿黑色斑塊,又被稱為黑死病。它的自然宿主為鼠和旱獺,傳播媒介為跳蚤。也就是說,鼠疫是通過跳蚤來傳播病菌的,通過跳蚤的叮咬,將病菌傳染給人類,再通過呼吸道傳播和接觸傳播,將疫情擴大化。這一傳播方式和發病症狀,使得鼠疫的傳染性和致死性都非常強,病死率約為10%。

鼠疫曾有三次大爆發,一是在公元前的雅典,造成了當地將近二分之一的人死亡;二是14世紀的歐洲,當時被稱為黑死病的鼠疫,奪走了2500萬人的性命;三就是19世紀的中國雲南,那一次的鼠疫大爆發,傳播到了印度、美國等60多個國家,單是在中國和印度,就死去了超過1200萬人。

老鼠可致千萬人死亡,蝙蝠攜61種病毒,專家呼籲:別吃野生動物

再來,是我們常吃的雞。雞屬於禽類,現在的雞都是人工養殖,人們一般都認為它是安全的,但是,通常只會發生在雞群之中的"雞瘟",卻在有一天發生了基因重配,開始感染人類,變成了禽流感。H5N1、H7N1、H7N2、H7N3、H7N7、H9N2、H7N9、H10N7等,都是由這種病毒變化而來的。只要人暴露於活禽市場,或是接觸過攜帶病毒的禽類糞便、宰殺和加工禽類等,都有可能被傳染上禽流感,之後發生有限的人傳人傳播。有限的人傳人,也就意味著禽流感的傳播性不強,所以病死率雖高,卻沒有造成大範圍的人員死亡。

2013年,於我國上海、安徽等地發現的H7N9型禽流感,全國確診134人,死亡37人,痊癒76人,病死率接近30%,並沒有形成如今新冠病毒造成的龐大聲勢,就是因為它較弱的傳染性。一旦發現禽流感疫情,只要及時撲殺,一般不會形成較大的傳染態勢。2月9日及2月1日,四川和湖南各有一起禽流感疫情發生,在當地按照相關規定將死去家禽做無害化處理之後,也沒有出現人感染病例。

老鼠可致千萬人死亡,蝙蝠攜61種病毒,專家呼籲:別吃野生動物

而來自非洲的黑猩猩,則被科學家認為是艾滋病的傳染源。在黑猩猩身上,艾滋病毒被稱為SIV,也就是猴免疫缺陷病毒,它在其自然宿主身上並不會引發任何疾病。但是,一旦接種到別的猴子身上,就會開始出現症狀。感染到人身上之後,便成了人免疫缺陷病毒,也就是HIV。這種病毒主要通過性接觸、血液以及母嬰傳播,至今都沒有可根治的特效藥。

非洲是全球艾滋病感染率最高的地區,2018年,全球感染艾滋病的人數為170萬,死亡的多達77萬,在我國,仍以每年8萬例左右的態勢增長中。去年,英國一名病人在接受造血幹細胞移植之後,體內超過18個月沒有檢測出艾滋病毒,或許會成為第二個徹底治癒艾滋病的患者。但是,研究人員表示,還不能確定病毒不會死灰復燃。

老鼠可致千萬人死亡,蝙蝠攜61種病毒,專家呼籲:別吃野生動物

被視為SARS病毒和新型冠狀病毒起源的蝙蝠,則更是萬惡之源。早期有科學研究表明,蝙蝠身上有多達137種病毒,簡直就是"毒王",其中61種為人畜共患病毒,例如埃博拉病毒、SARS、MERS、狂犬病毒、尼帕病毒等,每種蝙蝠平均攜帶1.79種人畜共患病毒。這些病毒的危害有多大呢?這麼說吧,其中最可怕的埃博拉病毒,致死性和傳染性極高,至今還沒有藥治。被感染上之後,致死率可高達90%以上。如今新型冠狀病毒的來源,也被石正麗團隊指出是來自雲南的中華菊頭蝠,和當初的非典一樣。

然而,自從這一發現被報道,再加上各路媒體廣泛傳播各種吃蝙蝠的案例,人們就都認為,病毒是由蝙蝠直接傳播給人類的。有網友甚至憤憤不平地表示,現在全國人民憋在家裡不能出門,都要怪那個吃蝙蝠的人。其實,這就混淆了自然宿主和中間宿主的區別。人吃的蝙蝠少有野生的,一般都是人工飼養的果蝠,野生蝙蝠直接接觸人類的概率並沒有那麼高。而浣熊、蛇、猴子、鳥類等,都是蝙蝠的捕食者,並且果子狸、穿山甲這樣的野生動物接觸到蝙蝠的概率也比人高很多。所以,真正應該怪的應該是吃野味的,而不是隻吃蝙蝠的。

老鼠可致千萬人死亡,蝙蝠攜61種病毒,專家呼籲:別吃野生動物

但是話又說回來,連一隻小小的蚊子,都能傳播足以致死的瘧疾,更別提是生活在複雜多變的自然環境中的野生動物們了。隨著近年來人類活動範圍的擴大,人們的慾望也開始一步步擴張,野生動物們棲息地被破壞,連自己的皮肉也要落入人類之口。吃野味,似乎逐漸成為了一個可影響社會公共衛生的問題。

在食物匱乏的非洲,老鼠、猴子、蛇、蝙蝠都會成為人們的盤中餐,這一飲食歷史由來已久。即使遭到環保主義者的反對,即使知道會傳播病毒,這一傳統依舊無法被打破。有報告稱,每年在剛果,有約500萬噸野生動物被殺,喀麥隆地區80%的食用肉,都來自於叢林。甚至還發展出了一些"美食",比如烤老鼠、風乾蝙蝠,順便插一嘴,遠在西太平洋的島國帕勞,還有一道名菜叫做蝙蝠湯。所以,艾滋病、埃博拉等病毒,在非洲的傳染率也是最高的。對他們來說,吃,有患病的風險,不吃,卻會被餓死,這是一個兩難的選擇。

非洲之外,卻有那麼一些人,捕食野生動物不是為了傳統,只為了獵奇和一些莫須有的功效。中國人也有吃蝙蝠的,可有些人吃蝙蝠,為的只是那麼一個"蝠"字,和中國的"福"字同音,認為吃了之後會有福氣,所以做出的蝙蝠湯又被稱為福壽湯。除此之外,烤田鼠、龍虎菜、野鳥幹、毛蚶......都是喜好野味的人們桌上不可多得的美食。

老鼠可致千萬人死亡,蝙蝠攜61種病毒,專家呼籲:別吃野生動物

實際上,人類的生活環境中,本身就遍佈著各種各樣的細菌、病毒、寄生蟲等,避之唯恐不及,誰還敢去吃呢?並且,為了生存,人類在進化,它們也在變異。本來只在雞群中傳播的雞瘟,發展為可傳染人的禽流感,通俗來講就是一個病毒變異的鮮明案例。而對於科學家來說,已知病毒的變異,還是一件可以防控的工作,最怕的是出現像新型冠狀病毒這樣之前從未見過的未知病毒。認識新病毒需要時間,要延續人類的生命卻必須爭分奪秒,想要不造成傷亡幾乎是不可能的。

所以,對於人類而言,每天都和病毒共同生存著。未來,未知的病毒一定會出現,只是我們無法預測會是什麼病毒、以怎樣的形式出現、什麼時候出現。因此,在此之前,我們必須做好完全的防護措施,從基本的勤洗手開始,斷絕一切病毒進入人體的渠道。如果不可避免地要接觸到野生動物,務必保持適當的距離,我們要親近自然,也要謹記敬畏自然。俗話說,一隻南美洲的蝴蝶扇一扇翅膀,可以在兩週後引起美國德克薩斯州的一場龍捲風,而人類對自然所做的一切,最終也將反饋給我們的子孫後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