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歌“城中十萬戶,此地兩三家。”看成都千年舊貌,是何模樣


一座城,從過去到現在,持續發展並讓人喜愛,讓人來了就不想離開,與其文化,經濟,生活,以及安全和舒適緊密相連,但它能發展到現在經久不衰,能一直讓人喜愛,也一定與其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息息相關。從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給我們留下的史詩中,可以看到一千多年以前成都的大致容貌。詩中說“城中十萬戶,此地兩三家”,那時的成都有多大,大體是一個什麼樣子?我們先來看《水檻遣心二首》。


詩歌“城中十萬戶,此地兩三家。”看成都千年舊貌,是何模樣

《水檻遣心二首》

唐代:杜甫

去郭軒楹敞,無村眺望賒。

澄江平少岸,幽樹晚多花。

細雨魚兒出,微風燕子斜。

城中十萬戶,此地兩三家。

蜀天常夜雨,江檻已朝晴。

葉潤林塘密,衣幹枕蓆清。

不堪祗老病,何得尚浮名。

淺把涓涓酒,深憑送此生。

詩歌“城中十萬戶,此地兩三家。”看成都千年舊貌,是何模樣

去郭軒楹敞,無村眺望賒。遠離市區,沒有遮擋,視野開闊。杜甫新修建的草堂茅屋,在成都的西邊郊區,因為屋子較少,也沒有高大的樹林所遮擋,所以視線開闊,抬頭就可以看到遠遠的西嶺雪山,“窗含西嶺千秋雪”。從詩人的《江村》“清江一曲抱村流”,多麼的幽美!寬闊的成都平原上,清江蜿蜒而走,經過成都西邊的一個轉彎處,幾戶人家,就是杜甫的茅屋所在地。一幅唯美的鄉村風貌,展現在我們的眼前。

詩歌“城中十萬戶,此地兩三家。”看成都千年舊貌,是何模樣

澄江平少岸,幽樹晚多花。清澈的江水,把江岸都淹滅了,村莊幽靜,花草繁多。現在的清水河,水依然清,但是河水少,水面也窄,那時候叫清江,比現在寬闊許多,還可以從成都直通長江,詩人在他的絕句中有這樣的詩句“門泊東吳萬里船”,是一條名副其實的大江。詩中說“平少岸”,是說水位很高,把岸邊都給淹了。“晚”字應是指因土壤厚而溼潤,樹木很晚才掉樹葉,所以說“樹晚”。房屋周圍還有很多的花草,可見那時的草堂,已是現在修別墅想找到的那種環境了。但縱觀杜甫的所有詩歌,成都並沒有因為河流遍佈,江寬水上岸而有過水災,想那時的清江,也是平靜而溫順的,真正滋潤著成都這一座城。

詩歌“城中十萬戶,此地兩三家。”看成都千年舊貌,是何模樣

細雨魚兒出,微風燕子斜。細雨之下,魚兒跳出水面,微風盪漾,燕子翩翩飛翔。如順手拈來,淺顯易懂,詩中意思,像清風細雨潤進心扉。

詩人呈現給我們一幅如江南水鄉一樣的靜美畫面,表達的是一種舒適,清閒,自由自在的一種生活,世外桃源一般的美景。安史之亂的大背景下,這一方山水卻如此秀美,恬靜,令人嚮往,是千年以前的成都的真實寫照。

詩歌“城中十萬戶,此地兩三家。”看成都千年舊貌,是何模樣

城中十萬戶,此地兩三家。城裡十萬戶人家,這裡只有兩三家人。詩人用對比的方法,突出江村的田園生活,他當時人生失意,經過長途漂泊,早已是身心疲憊,到了這樣的一個環境中,是多麼的愜意。詩人只是沒有直接說出他的感受,卻又昭然若揭,這也是詩人高明之處。在詩人的輕描淡寫中,我們卻獲得了唐朝晚期成都的大致模樣。

城中十萬戶,此地兩三家,那時應該沒有計劃生育,一個家庭人數較多,四五十年代,一對夫歸一生生育七八個子女,有的多達十幾個的家庭也不少見,按這種標準看,十萬戶,大致也有接近一百萬人,相當於現在的綿陽和南充等城市市區的常住人口。一千多年前的時間,成都就是這種規模,也著實讓人驚訝和欣喜。

詩歌“城中十萬戶,此地兩三家。”看成都千年舊貌,是何模樣

蜀天常夜雨,江檻已朝晴。成都經常晚上下雨,看到江邊欄杆,早上已是晴天了。詩人跳出村莊花草,說成都的氣候和天氣,進一步讚美成都給人帶來的舒適。詩人在《春夜喜雨》中說,“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多麼有人性的雨,不光春雨是這樣,一年四季的雨,多是在晚上夜深人靜時候下。人說江南好,此地勝江南。

事隔千年,現在的成都,早已與杜甫看到的樣子,有天壤之別。適合居家,常下夜雨,不擾居民,這一點千年未變,成都得天獨寵,真是一方寶地,那時是天府之國,現在依然風韻猶存。

詩歌“城中十萬戶,此地兩三家。”看成都千年舊貌,是何模樣

葉潤林塘密,衣幹枕蓆清。樹葉溼潤,塘邊灌木叢生,衣服乾燥,枕頭和床上的席子已經打溼。此處的“清”,可以理解為溼。蜀地雖好,家鄉在心中,那裡才是詩人一生的牽掛,這種情感,也只有獨自在外,漂泊他鄉之人感受最為深刻。這是段行為過程的描寫,設想一個場景:詩人夢中思鄉,醒來時候發現,席子和枕頭都已被打溼,睡意全無,起身找衣服,衣衫是乾的,披衣下床,出門到浣花溪,池邊樹木叢生,樹葉上水氣溼潤……

憂國憂民,漂泊和思念,是詩人杜甫一生的常態,從戰亂開始,一直伴隨著他,直到離開人世,讓人敬佩嘆息!


詩歌“城中十萬戶,此地兩三家。”看成都千年舊貌,是何模樣


淺把涓涓酒,深憑送此生。少量飲酒,打發殘年。一“淺”一“深”,形成強烈對比,想借酒澆愁,卻因身體不好,只能用少少的“涓涓”之酒,來慰藉自己,打發餘生。最後兩句,是詩人的真情流露,是對於今後生活的打算,失意,消極與無奈一一顯現出來。來到成都之前的那一段生活,以及在仕途上的失敗,對當朝上層的失望,造成他的這種想法。

詩人以樸實而細膩的手法,詳細地描寫出成都西郊,江村草堂周圍的秀美風光,以及對家鄉的思念和對人生的總結,輕描淡寫,卻又如泣如訴,撥人心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