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明朝终其一世都无法彻底控制蒙古?

历史中简堂追溯传奇


因为土木堡之变后,于谦一改从朱元璋到朱瞻基一以贯之的对外政策,由主动出击外加经济封锁,改为死守宣大防线和开放边贸。对外政策的变化,直接导致了蒙古的转危为安和后金势力的崛起。举一个例子来说,土木堡之变后,也先在打扫战场的时候只捡走了明军的铠甲和辎重,但把三大营的红衣大炮和火铳全部丢弃了,为什么?用不起!这就是朱棣,朱高炽,朱瞻基的经济封锁的效果。经济的复苏,使得蒙古势力死灰复燃,而且就战力而言,也先,脱脱不花都是狠角色,随着三千营的覆灭,明朝最强悍的军队彻底退出了历史的舞台,而当时明朝的军队因长期的和平导致战斗力非常低下,严重缺乏实战经验,最后无奈只得高薪征召退伍老兵过度。而且由于迁都北京,造成宁锦和宣大防线受到明朝当局的重视,而宣大防线以西的大片国土被选择性的战略放弃了,这也给力北方民族饮马河套的客观条件。北方民族一旦占据河套,就难以控制了。


不是好饼36629476


明朝终其一朝都没能够控制蒙古,最重要的原因便是:明朝真的很菜。菜,是原罪。

明太祖朱元璋将元顺帝赶回漠北之时,新兴的明朝对蒙古掌握着绝对的优势。当时的北方蒙古诸部貌合神离,凝聚力大大下降;蒙古骑兵在经历了中原九十年的纸醉金迷生活后,战斗力严重削弱 。朱元璋顺势进行了北伐,取得了不少的战果。如果仔细回顾朱元璋的一系列军事行动,绝对不会产生“明朝不屑于掌控蒙古”这种错觉。傅友德,冯国胜,燕王朱棣,凉国公蓝玉先后被派遣北伐,摆出一副将蒙古往死里打的架势。的确,当时对于明朝而言,形势一片大好。

到了“世界性大帝”朱棣统治时期,局势发生转变。。一方面朱老四好大喜功,在对北方和西南同时用兵之时,还大规模举行航海活动,导致财力枯竭。朱棣本人亲自参与的五次北征蒙古,除前两次之外,可谓是毫无收获,不仅如此,反而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和民力军力财力的疲敝。朱棣第五次北征之后,明朝彻底转变了对蒙古的方针,从战略进攻转为消极防御。朱瞻基为了恢复被朱棣搞得一塌糊涂的社会经济,不得已全面收缩势力,进而失去了和蒙古掰手腕的力量。

可以说,明朝没能拿下蒙古,朱棣是第一责任人。

当然,这都是现象,对于任何问题的考察,都必须透过现象看本质。明朝在军事上实行卫所制和军户制,军户世世代代居住于卫所,子子孙孙皆为军户,受卫所将官管理。战时由皇帝调动,和平时期从事农业生产。这种“半农半兵”的军事制度,本身就是一种倒退。随着时间的推移,此制度的弊端日益显现:卫所将官奴役军户,侵吞卫所田地,变成军事地主,军户沦为军事农奴;军户不堪其扰,大量逃窜,成为流民,给社会治安带来巨大危害;留在卫所的军户长期缺乏训练,战斗力低下。

明朝的军事制度,使得本国的军事力量迅速衰退,而蒙古军队回到草原后,又恢复了其战斗力,此消彼长,明朝更是奈何不了蒙古。

当然,明朝国内糟糕的经济状况,巨大的财政开支以及由此带来的一系列社会矛盾,令明朝政府自顾不暇,哪里有时间去针对蒙古?

所以,明朝之所以没有能够控制蒙古,并不是所谓的“不屑于”,而是自己根本没有实力去控制。


庭州行者


在中国历史上,明朝和清朝都曾击溃过蒙古,但是谁也做不到彻底的控制蒙古,明朝只是名义上的统治了漠南蒙古,而清朝的情况要稍微好些,建立起了有效的统治。

关于明朝没能实际统治蒙古这是由多方面的因素影响的,并不是说只要皇帝有足够的能力就可以做到的。

先来看看,明朝控制漠南蒙古也是因为多次重创了蒙古。

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徐达的大军攻占了元大都,在之后的十余年里,朱元璋多次下令出兵蒙古。

战果最大的就是在天元十年(1388年),蓝玉率领十五万的军队,突袭了北元的汗帐,使得蒙古归降。在之后的长达八十年里明朝朱元璋、朱棣,朱瞻基等几位皇帝对于蒙古都是施行非常高压的政策,仅仅是这样也只能是做到对蒙古名义上的统治,离实际统治还差的远。

首先,蒙古族是一个马背上的民族,是逐水草而居的,在广袤的大草原上要藏一个部落还是非常容易的,所以对于蒙古民族的特性是不能被禁锢的。而明朝是典型的封建君主王朝,统治的核心在于人口和土地,没有土地束缚的蒙古人已经远远超过了明朝的统治基础。其次,明朝对于蒙古的间接统治就是修长城、戍九边。

许多人认为九边重镇是防御军事措施,当然也有这么一个意思在里面,其实他真正的目的在于控制蒙古。

在明朝前期长达八十多年的时间里对于蒙古都是非常高压的政策,一旦反抗那就是大军尽出,大肆屠杀一番,直到重新归附。但是真正使得蒙古人长期依附明朝的还是九边的商业体系。

草原上物资匮乏,而且还是靠天吃饭的年代,一旦天公不作美,对于一个部落的打击都是空前,部落的兴衰往往就在一次天灾中决定,而明朝的边镇贸易体系,极大的补充了蒙古人民的需要,所以在武力的压迫和物质的丰富双管齐下,使得明朝前期对于蒙古的控制还是非常有效的,但是一旦随着明朝的衰弱,蒙古人就开始不服控制,逐渐犯边。

综上,明朝的统治在于土地和人口,而对于不存在土地束缚的蒙古部落来说,明朝对他们的影响力几乎是微乎其微的,所以也就几乎不可能做到对蒙古的彻底统治了。


这个历史很正


明朝在整个近三百年的时间里,都一直在和蒙古军队死缠烂打,北方边境上从来没有平定过。说起来,无论是汉朝还是唐朝,都不是一直和北方的少数民族在打。就算是宋朝,军事力量十分孱弱,也没和北方民族一直打仗。“澶渊之盟”签订后,宋朝和辽国在一百多年的时间里,竟然还保持高度的和平稳定。

(朱元璋雕像)

那么,为何明朝在两百年间都无法摆平蒙古呢?

我们讲明朝无法摆平蒙古,这句话一点儿也不夸张。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前后八次北伐蒙古,朱棣又前后五次北伐蒙古。接着,明英宗率50万大军打蒙古,却全军覆没,自己还当了俘虏。后来明武宗又亲自率军和蒙古人达延汗作战。一直到明朝末年,蒙古依然是威胁明朝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力量。他们和后金联合起来,对明朝发动了最后的进攻。

如果明朝当时把蒙古摆平了,蒙古成为明朝的盟友,那么后金就不敢肆无忌惮地打明朝了。因为明朝可以和蒙古联合起来,夹攻后金。这样一来,后金就会腹背受敌,不可能是明朝的对手。可惜最终的结果是,蒙古和后金结成了联盟,明朝遭遇了农民起义、后金、蒙古三层夹击,最终灭亡。

而且,整个明朝期间,为了对付蒙古,所付出的人力物力不在少数。明朝重修万里长城,所耗损的人财物力,并不比秦朝时候少。明朝在北方囤积了数量庞大的兵力,并且还建立了九边军镇。这个九边军镇对明朝国力的耗损,是不可小视的。明朝最终亡于无钱打仗,可以说,在北边对付蒙古人问题上,实在是透支太大了。

(明英宗剧照)

那么,为什么明朝在近两百多年的时间里,都不能摆平蒙古呢?我认为,主要有以下一些原因。

其一,北方没有可利用分化的力量。

古代中国为了对付北方少数民族的入侵,除了打击以外,一般会采用分化瓦解的办法来对付。

比如当年汉武帝为了打击匈奴,就努力和匈奴背后的国家,比如大月氏、车师之类的联合,以期两面夹击。唐朝的时候,为了对付突厥,就和吐蕃这些民族联合。或者与突厥联合对付吐蕃等等。这样一来,北方各民族之间,为了自己利益,都不会和汉朝、唐朝拼命打,也因此容易和汉朝、唐朝建立朝贡关系。

但是明朝时候却不一样。那时候,中国北方经过蒙古所建立的元朝的大统一以后,北方基本上就只剩下蒙古一个民族了。因为只有一个民族,因此明朝就没有可以分化瓦解的力量。虽然说当时北方的蒙古也分成很多部,比如分成鞑靼、瓦剌等好几个部,但是这些部毕竟都是蒙古人,他们都有更切近的血缘关系。明朝想要分化瓦解,就不是太容易,所以,明朝对付起来很费劲。

(朱棣剧照)

其二,明朝太过于强调武力打击。

从明朝最初的两个皇帝朱元璋、朱棣开始,就对蒙古就施行强力打压的办法。前面咱们谈到的朱元璋的八次北伐及朱棣的五次北伐,都是一种强力打击的表现。

后面的皇帝也依然延续这种方式,包括明英宗与明武宗和蒙古作战,都是张扬武力。而且,皇帝们还都要御驾亲征。朱元璋、朱棣、明英宗、明武宗,都是以御驾亲征的方式和蒙古作战。

明朝皇帝还非常得意他们对蒙古实施强力打击这种方式。朱棣自己都得意地说:“我朝国势之尊,超迈前古,其驭北虏西番南岛西洋诸夷,无汉之和亲,无唐之结盟,无宋之纳岁薄币,亦无兄弟敌国之礼。”

明朝一味炫耀武力,造成的结果,就是被打击一方,自然而然生出强大的向心力,因而他们更加难以被打败。

(土木堡之变)

其三,蒙古与明朝有世仇因而不容屈服。

蒙古人的元朝,是被蒙古推翻的。这使得蒙古人在潜意识中,是很排斥明朝的。因此,他们并不那么容易被驯服。就算他们承认明朝的宗主国地位,主要目的,也是为了从明朝获得更大的赏赐。“土木堡之变”,就是由于瓦剌肆无忌惮地向明朝索要,明朝不堪其扰,拒绝了也先的索求。而也先也因此率大军直接进攻蒙古。

由此可见,蒙古内心其实是不服气的。他们一直有着复兴元朝,重回中原的梦想。明朝自然就不容易让他们屈服了。


张生全精彩历史


应该说,明朝一直都没有打算控制蒙古。

跟清朝采用武力、和亲、宗教等手段控制蒙古不同,明朝根本不想真正地从行政上控制蒙古(存在真实实力判断基础),它更希望与蒙古维持一种和平稳定的关系。

明朝无法彻底控制也主要是基于这种思想下的种种政策措施。



战略思想上:明朝自认天朝,对蒙古的态度是宗主控制

中原王朝一向以天朝上国自居,对周边少数民族总认为他们是蛮夷之地。强大的时候喜欢用册封的方式让周边少数民族归顺,这样能提现天朝上国的威严,而且不必动用兵戈银两粮草。

这是明朝喜欢的方式,但这是建立在国家经济、军事量大的基础上。

所以,明朝六次北征,一度让明朝确立了对北方民族的优势,明朝大搞册封,仿佛天下一统。

和平时期北疆政策:互市贸易稳定边疆

边疆稳定时期,明朝喜欢搞经济联系,在明朝看来,经济贸易能够稳定蒙古民众,以为可以让物产匮乏的蒙古依赖中原。

这算是明朝以及其他中原王朝的通病,以为边疆部族穷就会对物产富裕的中原依赖、依附。

将这种关系放置到社会人群中,就像富裕大户看不起贫下中农,以为给一点小恩小惠就会让他们死心塌地,给一块薄田就会让他们感恩戴德。



忽略了北方蒙古的民族性

穷人有穷人的秉性,北方的少数民族更不喜欢以弱者的姿态被打赏。他们崇尚强权、力量。

蒙古是马背上的民族,上千年来,他们都是在迁徙中上演掠夺、攻伐,他们信奉的是谁强谁是王。

明朝强大的时候,蒙古自然屈从于明朝,但是,如果将这种屈从理解为永久臣服,那就大错特错。

虽然明朝以互市链接,但从根本上无法让蒙古臣服。他们内心中一直都有的不安全、不稳定让他们会积极壮大自己,这个时候明朝的经济贸易反而有助于蒙古的壮大,从一个层面讲,也算明朝养虎为患。

强大之后,蒙古根本不会理会明朝希望稳定的愿望。他们反而会对明朝自上而下的恩惠极大反感。他们会通过攻击、掠夺让明朝感受他们的强大,不是需要被可怜的对象。

对北方蒙古来说,如果能够占领明朝,才是最大的复仇,才是力量的象征。

总而言之,明朝对蒙古了解不够,没有用对政策,希望以和平相处方式控制北方的指导思想和政策,根本不可能控制蒙古。

个人了解,如有不同意见,欢迎关注或留言探讨!


广厘先生


首先必须指出朱棣迁都就是为了蒙古以及北方游牧民族,这是有远见也是正确的,当时国家经济中心已经转移到南方,北方完全依靠南方“输血”。但国家政治中心和军事中心必须放在北方,如果定都南京,到最后很有可能黄河以北全部被蒙古或者女真完全占领。而就蒙国而言,始终是明朝的心腹之患。朱棣五次亲征就是为了彻底解决蒙古问题,但却没有成功。在这一点是啊,明朝做的远远不如满清。

宋元以后中国的经济重心早就转移到南方,加上宋金元以来北方战乱,北方尤其是边境地区的人口密度相比汉唐宋本来就是大幅下滑的。所以明初立国以后,朱元璋戍立九边,多位宗室分封在九边为国家藩屏的原因、但这也造成了要消耗比汉唐和北宋更大的代价来戍边,可惜土木堡之变以后,明朝由积极进攻的战略转变为战略守势。而所谓俺答封贡事件根本不能作为明朝控制蒙古标志。这只是名义上的。对比满清对蒙古的把控,明朝实在是差的太多。北元(蒙古)始终游离于明朝中央控制之外。

还有就是明朝要想控制蒙古代价太高,打得下来但守不住。再就是明朝觉得将蒙古纳为直辖领土得不偿失代价太大,不如令蒙古各部诚服就行。还有就是蒙古地区不宜农耕。占据没有实际利益,但诚服是建立在明朝中央政府经济据军事强大的基础这上,一旦中央政府衰落立即就会反叛。嘉靖以后蒙古数次犯边来看,明朝的蒙古政策并不成功,以德服人的基础必须建立在强大的军事实力基础上,而嘉靖以后明朝显然不具备了。

但任何一个强大的王朝(比如汉唐)一个战略远见的封建帝国,其对边疆和和游牧民族政策不能建立在经济利益成本计算上,成大事者不计小费。汉朝鼎盛时期不断地开拓西域,唐朝直到玄宗时期灭突厥,设安北都、安西、北庭都护府,难道这些地方可以耕种?明朝显然没有考虑到这些,而汉唐却会从战略安全、民族宗教来综合考量。汉唐都和亲并不能说汉唐软弱,恰恰的自信的表现。明朝不和亲从某一方面来说,恰恰是“软弱”的体现。能打赢很简单,而关键在于如何整合与融入,显然需要更高的政治智慧与战略眼光。这显然是明朝的短板。明朝后期显然是放弃了蒙古的控制和治理,只要蒙古不犯边就行。

而满清在这一点做得到很好,在强大的武力的基础上施以“怀柔”。从康熙四十七年开始热河行宫开始使用。满清皇帝每年都要到承德与各蒙古王公会面加强联系,叙谈国事家事,满清的格格基本上都嫁给蒙古王公,满蒙一体不是虚的。明朝在蒙古策略任何方面都不如满清做的好。但也必须承认,以明朝的技术条件,根本就无法支撑一支彻底的消灭和控制蒙古能力。只能说明朝的策略不成功失败了。明朝也最终亡于游牧民族。

我是清水空流,历史的守望者,期待你关注点评。


清水空流


前言

洪武大帝和永乐大帝对北方游牧民族的攻袭,是极其有远见及正确性的。尤其是洪武大帝朱元璋,是古代战争史上为数不多敢在冬季时期发动对草原民族的战争。正是因为明朝前两位皇帝的北伐,才致使草原北元政权覆灭,蒙古诸部形如散沙,再也难聚集形成一个统一的、威胁到中原的强权政权,为后世政权奠定了大一统、大融合的坚实基础。

明朝终其一世都无法彻底控制蒙古,有如军事、政治、人文、气候、经济等等全方面的因素在内。此文从经济和人文上面做分析。

一、军事

早在洪武早期,为了能防止历史重现(北宋攻伐幽州失败),朱元璋连续八次全方位地对北元发动北伐,一举摧毁了保存统一的北元朝廷,使得蒙古迅速退化(曾回答了为什么蒙古退化的军事因素,这里就不多再言语,有兴趣可以点击链接 )。并让北元迅速分裂成为瓦剌、鞑靼、兀良哈、辽东女真。

为了防止蒙古再次崛起,朱元璋并没有局限于长城作为边境,在摧毁掉北元时期所筑造的建筑之后的明军,选择了在长城外,即蒙古腹地各险要位置设立了卫所:如开平卫、山海卫、兴和卫,一共设立了61个卫、3个千户,想一举占据草原,完成统一旧元疆域的宏伟目标。

但是这种设卫的想法过于超前,在经济和人文上难于获得全面的支持。明朝之前,黄河以北的区域事实上已经脱离了汉族统治上百年甚至是几百年,如幽云十六州、银夏(西夏)区域,金国旧地等。尤其是金国与元朝统治时期,北方已经出现胡化现象。

因此朱元璋在建国之后,迅速颁布了与汉家封建礼仪相结合的礼教律法(这是中土最全面的施行官方与礼教结合),甚至是制定的礼教中严格规范到人们的衣食住行。

同时又施行了大移民政策,将黄河以北区域的豪族、宗族迁移到南方区域(主要是山东、燕云、山西、陕西区域)安置,再由政权派遣、安置屯卫于北方。

这种调整人文文化的政策,又致使了经济上难于支持于草原区域内设立卫所;而分裂的蒙古诸部虽然内斗纷争不断,可对于在门前的明军卫所也是攻伐不止。这样又致使了草原卫所的经济、粮食上无法完成自我补给,更多依赖于内地粮食运输;同时运输队又成为蒙古诸部的攻击对象。

因此到了朱棣时期,开始将草原卫所内迁,但也没有完全放弃,甚至朱棣还命令二儿子朱高煦率兵赴开平操备:"边报虏欲寇边,方春兵民不得耕种,朕所深虑。命尔将兵驻开平,虏至即相机剿除,否则按兵待之,庶边境之人得以尽力屯田。”

真正内迁草原卫所到长城内部的,是朱棣的孙子朱瞻基(明宣宗)。主要因素依旧是经济上无法支持如此庞大的外围防御系统,通俗点说法就是明军的屯田、移民构建城池体系在蒙古诸部的游击战中被迫内缩。

二、政治与人文——朱元璋以礼教重塑华夏种族之文明,成功之后的反噬。

儒家学说提倡“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理念,但其也有一个致命的理论,对“蛮荒之地”的鄙视。正是这种士大夫刻在骨子里的即高傲又鄙视的心态,致使了明朝的皇帝虽然承认了元朝的正朔,却又不愿意继承元朝皇帝的全部头衔——蒙古诸王之大汗。

这种不认同感是双向的,蒙古诸部也否定明朝,因此蒙古诸部虽一边接受明朝皇帝的分封,却又一边自立大汗。且明朝上下对北方蛮夷蒙古的排斥,又使得汉蒙之间的对立性日渐加深,甚至到崇祯时期,以东林丹为首的明内阁都认为援助蒙古对抗满洲女真是一种叛国资敌的行为。

三、气候与经济——制约着明朝对外的扩张,也制约着蒙古的发展,致使两者两百多年里不断死磕。

根据气候物理学研究发现,在11世纪末时,全球的冰川逐渐南移,虽然中间有百年的温和期,可寒极期的爆发刚好就处在明朝建国之后,即明英宗时期。

根据明朝记载,景泰四年(土木堡之变后的明代宗),山东和江西普降五十年罕见大雪,四月户部上报,长江下游“冻死人民无数”,仅仅长江南岸的常熟县城就冻死了1800多人,甚至在景泰五年冬季时,长江三角洲积雪深大三、四尺(一米多),太湖冰冻,所有船只停航;大运河漕运在整个冬季被迫停运。

这种极寒天气,在随后的60多年里,反反复复,时而隔年寒暖交替,时而三年大寒再回暖一年。这种反复的寒暖交替天气,又导致了一种极端灾害的出现——旱、蝗灾。

中原腹地还有山脉阻隔住部分寒冷,作为一览无极的草原来说,就更为艰难。根据明宪宗成化三年宣大府的记载,蝗虫从关外袭来。

可能有人会说,若是此时的明朝学习唐太宗接纳草原民族的投附,有可能会再次出现“盛唐”的局面。

但不能忽略掉人文、政治这个因素,唐太宗时期是北方汉化鲜卑及其他族群所构成的政权,那时候的儒家思想还没有形成“华夷之辩”的延伸。且多次的胡人乱华,已经让当时的文人对长城外的族群抱着一种警惕的心态。

另外一个因素是极寒期的到来,又致使了草原族群不断向南移动的情况,即蒙古诸部在极寒天气之下,是以一种集中人力、物力,倾巢出动的姿态南下寻求生存的姿态。

这样就导致了明朝无法以经济作为后盾,蚕食、吞并南下的蒙古诸部。

只能依托长城进行防御,同时开启边市,分化蒙古诸部(一桃杀三士)形式来维持局面。


若是以神的视角来看待明朝与蒙古之间的关系时,会有一种遗憾,若是在明朝中期时,趁蒙古衰弱之时,以军事为后盾,以经济、屯田为基础,以文化去同化蒙古诸部,完全是可以的。

但我们不能去忽略一件事,那就是晚晴时期的民间移民屯田,加上上世纪50-70年代时,也曾经在草原上大力发展农业经济,结果造成了土地沙漠化,最终整个华北陷入沙尘暴之中的事实。

正因为明朝的不断分化之下,蒙古诸部才没有形成一个相对统一的政权,为后世的大一统奠定了基础。


史之为用


蒙古自古以来就是草原上的民族,但是蒙古人比较分散,都是以一个个小部落的形式存在。从东边的大兴安岭,到新疆地区都有蒙古人的牛羊,这样的情况一直延续到成吉思汗的崛起,成吉思汗统一了蒙古各部,蒙古开始了黄金家族的时代,开始了征服世界的脚步。成吉思汗的孙子忽必烈继位之时,蒙古已经成为了一个横跨亚欧大陆的庞大帝国。

▲ 蒙古帝国全盛时期疆域

但是蒙古人占领了中原以后,不能很好的结合中原文化加以统治,反而“野心勃勃”的想要把中原大地变成蒙古人的牧场。所以,蒙古朝廷不到百年的时间就仓皇逃回了漠北,公元1368年,朱元璋建立了大明王朝,从此之后,蒙古人就开始和大明王朝长达两百多年的拉锯战。

朱元璋时代,蒙古人被赶回了漠北,朱棣时代,朱棣更是五次率兵亲征蒙古,后来朱瞻基更是重挫蒙古大军。但尽管取得了如此多的胜利,明朝依旧未能控制蒙古,终明一朝,蒙古始终是悬在大明朝北部的一股巨大的威胁。

▲ 蒙古骑兵

为何大明王朝两百多年还无法控制蒙古呢?在海佑看来,主要有一下两个原因:

第一,军事上无法形成彻底压制

蒙古人是长在马背上的民族,天生就善骑射,蒙古人入主中原的时间非常短,中原文化并不能在短时间内改变蒙古人的彪悍民风。

另一方面,蒙古人继承了契丹人的政策,在蒙古大漠,以整合蒙古各部落的方式加以统治,领导人称大汗,在中原地区,则以汉族的方式加以统治,领导人称皇帝。

这种政策很大程度上隔绝了中原汉文化对蒙古人的同化影响,所以蒙古人并不会因为入主中原而失去蒙古人的彪悍。

▲ 蒙古族传统服饰

再者,蒙古人是统治过中原的少数民族中汉化程度最低的,并且在统治中原期间也在不断的四处征战,成吉思汗时期形成的强大骑兵,并没有因为统治中原而战斗力退化。

即便蒙古人退回了漠北,依旧有着很强的战斗力,他们一旦回到草原,依旧是草原的霸主。朱元璋七次征伐蒙元,朱棣五征漠北,虽然在兵力上形成了压制,但终觉无法对蒙古人形成彻底的军事压制,所以控制蒙古就很困难了。

第二,思想上蒙古人不服输

黄金家族时期是蒙古人最辉煌的时代,在此之前蒙古人先后被受契丹人、女真人欺凌,直到成吉思汗崛起,使得他们翻了身,甚至建立了横跨欧亚大陆的庞大帝国,这是属于他们蒙古人的荣耀。

▲ 成吉思汗画像

虽然在元朝后期,他们被朱元璋等起义军赶回了漠北,但是他们内心始终保持着黄金家族时代的高傲。被曾经的第四等人打败,他们内心自然不会服气,虽然在军事上,大明王朝比蒙古人强大,但是他们曾经崛起过,他们始终相信能够再次崛起,占领中原,所以蒙古一旦出现强有力的领导人的时候,就谋划着反攻中原,明朝的瓦剌也先,以至于清初的噶尔丹,无不以成吉思汗为榜样,他们要做第二个成吉思汗,可惜他们生不逢时。

所以蒙古人在黄金家族时代过去之后的两百多年时间里,依然保留着胜利者的高傲,不肯轻易向中原王朝低头,大明无法控制蒙古人的心,所以,大明王朝也就很难彻底控制蒙古。


海佑讲史


为何明朝终其一世都无法彻底控制蒙古?

明朝是我们汉族建立的最后一个王朝,也是一个历史上最刚强朝代,留下古代汉族人最耀眼的铮铮铁骨般的骄傲。为防蒙古反扑,“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在明朝276余年历史中,书写着令人心潮澎湃的战争与和平的诗篇。但是与蒙古进行的两百多年的拉锯战,鉴于军事、政治、财政的制约及历史的局限,始终彻底统治蒙古,令人扼腕叹息。这段历史是怎样的呢,留给我们哪些教训?下面边叙边议这段历史。

一、布衣皇帝的傲人战绩、“屌丝”逆袭的典范——朱元璋首创从南至北的北代蒙古的大业

剪灭武昌陈友谅、姑苏陈士诚、台州方国珍后,进兵八闽,基本统一南中国。经与谋臣、武将密商,北伐时机快到。于是,1367年,39岁的朱元璋挥师北进中原,完成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从南而北统一全国的战役。此役,徐达为元帅、常遇春为副,统军25万,从南京出发,经两淮,至华北。此次战役,朱元璋吸取南北朝时期宋武帝、文帝北伐中原时分步略地而失败胡教训,集中兵力,以歼灭北元有生力量为战略目的进行决战,并进行系统的战役部署:先取江苏山东,剪除北元左翼;之后进兵中原,斩断北元右翼,夺取潼关,一举荡平北元主力,使北元势孤援绝;最后进兵元朝首都,完成对元朝行政中枢的控制,分兵再进华北、西北,风卷残云般一统华夏。不得不说朱元璋的军事才能是古代皇帝中的佼佼者。

徐达占领山东后,40岁的朱元璋(1368年)在群臣的簇拥下称帝建号明朝。但虽然元朝皇帝与行政班底仍在,统治着茫茫草原及东北广阔土地,依然伺机复辟。为此,朱元璋先后进行八次北伐的北元残余势力,力图控制东北及蒙古草原。

(一)“我的地盘我做主”——第一次北伐北元,将北元赶回蒙古草原,彻底退出传统王朝边界。

1370年,元顺帝逃往上都(今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正蓝旗北)命王保保从山西反攻北平。42岁的朱元璋决定先发制人,仍依徐达为元帅,以李文忠为左副,冯胜为右副,兵分两路,一路经长安,出定西,攻取西北;一路经居庸关,经东长城,过野狐岭,攻取赤峰北元行政前线。二月二十五日,西路军在徐达统领下,攻克内蒙古托克托,次月攻克山西五寨、朔县,主力达到沈儿峪、定西(甘肃中部),大败王保保,追亡逐北到蒙古和林。五月初一日,邓愈收复西藏。元末、明初两大阵营的战神——徐达与王保保的北伐交战中,第一回合徐达完胜。

五月初,东路军在李文忠的带领下击败北元的大将上都罕,二十一日,李文忠攻克北元重要据点应昌府(内蒙古克什克腾旗西达里诺尔湖西南四里),占领北元临时首都,由此胜利大搬师。此役,俘虏四万两千人。

从此以后,北元势力从内蒙古内退,保有漠北及辽东区域,远离明王朝,对明朝的军事压力大幅降低,同年四月元顺帝在羞愧抑郁中凄凉去世。

(二)“骄兵必败、冲动的惩罚”——有王保保在,北元没有那么弱,第二次北代失败。

宿敌元顺帝去世后,其太子爱猷识理达腊继续称帝,仍以大元为号。两广及四川平定后,朱元璋的部将急于建功,欲擒北元之帝,收传国玉玺。1372年,二次北伐“清沙漠”岭北之战打响。战前,大明神级军师刘伯温预言北元有王保保在,军师指挥力不弱;北元军队聚合,军事力量依旧强大;草原运动作战,北元的强项,而是明军的弱项;明朝势力在蒸蒸日上,草原北元江河日下,所以建议暂缓进攻,打算“熬死”、“熬残”在北元军事头脑。由于第一次北伐北元过于成功,几乎所有明军将领自信心爆棚,建功立业的心情无比激动,无不扯着嗓子叫嚷,一次严肃的军事会议变成了吃宴席般的狂欢。除了,朱元璋,没人支持刘伯温。大明军神挥泪惜别北伐军队,除了祈祷,什么也做不了,他第一次感到无比的无奈和无助。

正月二十二日,命徐达为帅、李文忠、冯胜为副,统兵15万北伐出征,其中徐达的中路军从雁门直捣蒙古首府和林,李文忠的东路军从北京居庸关经应昌,从右路合击和;冯胜的西路军出甘肃,从左路牵制北元。这部署是上乘的军事谋略,元帅将领都是古之良将,放在任务朝代都是军事“天团”。

但是刘伯温怕什么就来什么。王保保识别了明朝的军事部署,以退为进,放弃西路明军,诱明中路深入,拦截明东路军,使明朝军队左右不能相顾,在运动战中袭击明军。五月初六日,蓝玉、徐达陷入王保保与贺宗哲的包围圈,在岭北一带狭长地域遭到北元的围攻,死伤万余人。王保保趁机进攻徐达的后续军队,七月十一日,在断头山战败明将汤和。至此,中路军全线败绩,赖徐达的军事统领天才,明军全军依次退出草原。元末、明初两大阵营的战神——徐达与王保保的北伐交战中,第二回合王保保完胜。

六月二十九日,李文忠的东路军到达口温内蒙古查干诺尔。元军丢下牛马辎重无数,诱惑李文忠深入。李文忠盲目轻敌,纵兵抢掠,被元军牵着鼻子走,一路从哈剌莽来(蒙古洪戈尔)追至胪朐河,没有遇到任何像样地抵抗。李文忠仍不知是计,分兵守辎重,率大军轻装急进,在土剌河、阿鲁浑河又斩获数以万计的人马,追到称海(今蒙古哈腊乌斯湖南),此地已远离目的地和林,无法达成与中路会师和林的战略目标。李文忠已是“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者也”,不能取胜蒙古,反北有被扑灭的危险,只能转入防御。李文忠与蒙元大奖哈刺章交战数次,互有胜负,但李文忠粮草不继,远离后方,又担心哈刺章迂回包抄,只得退兵。此役,李文忠不仅没有完成已方的战役目标,也未能在战略上配合中路军徐达的战略决战目的。

冯胜的西路军则不出意外地进展顺利,一路未遇到成建制的抵抗,顺利到达兰州,进至永昌,败元兵于扫林山(今甘肃酒泉北),斩首数千级。北元蒙军一路西退,西路越来越远离中路军,无法支援陷入重重围困的徐达。幸亏徐达不是汉朝李广利,他作战经验丰富,机变能力巨强,自保能力极强,最终脱离王保保的包围圈。

北元赢得和林之战的胜利,新继承的北元政权得以保存。

(三)“防患于未然”——义子沐英领衔的第三次北伐

3年后,元昭宗(爱猷识理达腊)去世,其子脱古思帖木儿即帝们,以称大元,续以元制。1380年二月至三月,朱元璋探得北元公脱火赤率领万人在蒙古和林。此时,王保保已死四五年,北元无对抗大明的军事大将。朱元璋为培养军事新人,在义子李文忠(小朱元璋10岁)成为独当一面的军事要员之后,有意让义子沐英(小朱元璋17岁)率其陕西明军进攻北元。在军事斗争中,朱元璋的义子为明朝的强盛立下汗马功劳,李文忠、沐英、平安、何文辉、徐司马成为其中的佼佼者。

沐英是个忠孝两全的军事人才,勤于所事,小心谨慎,深得朱元璋和朱标的信任。朱无璋将沐英作为朱标的辅政班底来培养。三月二十一日,被寄予重望的沐英,快速进军,直达宁夏灵武。由于与蒙古人长期作战,沐英了解蒙古人的习性,在派出侦察兵,掌握脱火赤逃到内蒙古额集纳旗东南区域之后,急行军七昼夜,过黄河,翻贺兰,隐蔽前行。在距脱火赤军营50里的地方,北元军队尚未察觉。沐英重新分配兵力,从东、南、西、北四面合围,举火为号,突然攻袭。果然,脱火赤以下万余军队被“包了饺子”,仓促之间未作激烈抵抗就投降作罢。

(四)对待“惊弓之鸟”、“杀鸡用宰牛刀”——明朝最强军团的第四次北伐

1381年正月,北元贼心不死,乃儿不花等游击部队再次袭扰大明边境。朱元璋忙于内政建设,恢复生产,数次减轻农民赋税,削减军费开支,严厉处罚贪腐人员。北元在与明朝的战争中,损失巨大,不敢直面如日东升的明朝军队势力,为了长期对抗明朝,减少大规模决战,采用蒙古人擅长的游击战术。朱元璋渐渐对蒙古人的“游击战术”带到厌烦,决定给北元一次彻底的大扫荡战役。为了解决对云南梁王用兵的后顾之忧,朱元于是命常胜将军徐达挂,汤和、傅友德为副,再次派出明朝最强的军事天团,稳扎稳打,齐头并进,防止类似二代北伐时陷入北元的包围境地,并派出偏师,直捣北元军事据点。

同年四月十五日,傅友德的东路军先锋抵达内蒙古宁城东南区域,所在地的北元军成“惊弓之鸟”,四处逃窜,未来得及逃跑的元军人畜被大量俘虏。旋即,东路明军北渡西辽河又遇到落荒而逃北元部队,俘虏别里不花、太史文通等北元将领,渐渐深入内蒙古,东路明军放缓进军速度,等待西路军。以沐英为先锋的西路军北出北京密云,马不停蹄地攻取河北平泉、内蒙古赤峰市、翁牛特旗。为配合东路军作战,沐英渡过克鲁伦河,进入外蒙古边境,俘虏李宣的部众,与东路军会师。北元见九年前王保保诱敌深入的战术未能奏效,也无可奈何。而明军也不敢再次犯险进入包围圈。双方罢战,明军班师回朝,第四北北伐结束。

(五)奠定中国东北区域的辽东之战——占据奴儿干都司的第五次北伐

经过六年的休养生息,明朝民力、军力大幅提升,成为东亚大陆最强的军事存在。北元政权在塞北重新崛起,北元太尉纳哈出也在松花江以北的森林草原上活跃起来,成为明朝潜在的威胁。作为强人的开国皇帝朱元璋,怎能把这个战争包袱丢给子孙呢?

1384年,明朝收复云南,元北势力只剩辽东和漠北地区。于是,1387年第五次北伐开始。正月初二日,宋国公冯胜挂帅,傅友德、蓝玉为副,赵庸、王弼、胡海、郭英为将,率领20万军队东征,旨在剪灭北元太尉纳哈出。此次出战,朱元璋制定了出自“攻取元大都”的军事策略,即兵出东蒙古草原,歼灭纳哈出的左翼,断其后路;再迂回辽河流域,与正面大部队左右夹击纳哈出。

接令后,冯胜利用蒙古人麻痹大意之机,快速进军,踏雪驰冰而去。二月初三日,冯胜达到通州,按朱元璋的“锦囊妙计”,派出探子,了解敌情。不出意料,纳哈出以为汉人还在过春节,不会出兵,依旧分兵庆州与辽东。冯胜派出战争狂人蓝玉出战。蓝玉,为战争而生的人,完全学会了姐夫常遇春的长途奔袭本领。此役,蓝玉在大雪中纵声狂笑,军刀入雪,淘汰老弱,挑选精骑,向北国入伍的年轻军士宣扬策马草原的乐趣,讲述“封狼居胥、勒石燕然”的至上荣誉。年轻军士的士气被彻底点燃,视战争的残酷与茫茫大雪如狩猎般。蓝玉,一骑当先,军士争先恐后追赶,马蹄飞扬的雪片如散花的天女,妩媚了草原。北元军队尚在宴席仓促应战,章果来、不兰奚都被俘虏。

蓝玉开了好头,初步证明了朱元璋和刘伯温的军事天才,也极大提升的冯胜等人对战争胜利的决心。接着,冯胜实施了第二阶段的战役。三月初一,冯胜率军出松亭关,修筑了内蒙古宁城,过河北宽城、平泉,直入大宁。此时,已完成了朱元璋对纳哈出左翼作战的目标,进入挥师辽东的战役阶段。五月二十一日,为防止漠北蒙古支援,留5万人占据大宁,冯胜率大军直捣辽东金山。六月十九日,冯胜大军疾进缓攻,包围辽东,形成巨大的军事压力,派出降将乃刺吾亦力劝纳哈出投降。纳哈出试探逃匿,在茫茫大雪中,无处藏匿。于是军心支援,多次派出纳降使团,观察盟军布防虚实。冯胜早有防备,在使团酒足饭饱后,带使团参观明军如山的军粮、精骑劲弩和火统神机;同时派出轻骑绕到纳哈出后方,拦截其食物供应。纳哈出在长期封锁的状态下,军无斗志,民无余粮,只能选择携24万余军民投降。冯胜以手下最为得力的战将傅友德镇守大宁,将东北一带纳入奴儿干都司进行行政管理

(六)“封狼居胥、勒石燕然”之“致命一击”——蓝玉创造了历史性胜利。

为了拔除北元最后一个据点塞外和林,第五次北伐刚刚结束,休整3个月后,于1387年9月,朱元璋命蓝玉为帅,唐胜宗、郭英为副,对北元政权进行第六次北伐,统兵15万人,剑锋直指蜷缩塞外的北元皇帝。1388年3月,明军从秋季走入春季,驻扎庆州,派出明朝特有天才侦察兵四处乔装打探,终于侦探察到藏匿在贝尔湖北元故帝的消息,蓝玉的军刀嗅到血的味道,无比兴奋。建功立业的时候到了,大明的精骑恢复汉唐血性,策马扬鞭,深入塞北。次月12日,明军如飞一般到达南贝尔湖,依然没有找到元军踪迹,蓝玉以为情报有误,打算回师。王弼(明初的猛将军之一)劝说大军八千里,耗费粮草无数,无功而返,无法向朝廷交待。蓝玉点头,再次侦探,重新挑选先锋主力,兵不炊烟,马不嘶鸣,绕到贝尔湖东北,如飞鹰般突然发动袭击。北元皇帝万万没有料到此刻面对赫赫明军,三十六行走为上,仅率太子天保奴、丞相失烈门等数十人仓皇逃窜。蓝玉一面收缴俘虏,一面派出精骑千人穷追不舍。怨家路窄,忽必烈的后代慌不择路,误入阿里不哥后裔也速迭尔的手里,兄弟百年间的仇恨再次到了结算期。也速迭尔没有丝毫犹豫,将北元帝脱古思帖木儿勒死,上山祭拜先祖阿里不哥。此役,俘虏北元贵族183人,军民7万7千人,军马4万7千匹、牛羊10万2千余头,并收缴北元宝玺、印章等行政工具,一举荡平北元政权势力。

此后,蒙古分裂为鞑靼蒙古(和林)、瓦剌蒙古(漠西)、兀哈良蒙古(辽东)三部,三部相互征伐中,鞑靼蒙古和瓦剌蒙古相继崛起。

(七)“肃清残余”——王子军团的第一次北伐

1390年正月,朱元璋的儿子们经过战争洗礼,渐渐成为独当一面的军事将领。尤其是燕王朱棣师从蓝玉,善长长途奔袭,迂回作战。到了王子锻炼的时机,朱元璋也想效仿成吉思汗,成立王子军团。于是燕王朱棣率傅友德、赵庸、曹兴等人从燕地出击,晋王朱冈率王弼等山西兵从晋地出兵。此役燕王朱棣为主力进攻,晋王朱冈为侧翼少配合,征伐故元丞相咬住、太尉乃儿不花等人。

3月初2,燕王军出北京密云,按蓝玉套路,按兵不动,派天才侦探四处打探消息。在侦知北元太尉乃儿不花驻军蒙古苏赫巴托之达里甘戛之后,借助大雪掩护,秘密前行,快速进军,取其不意攻其不备。30日,如冯胜取辽东般,朱棣将蒙古苏赫巴托之达里甘戛的蒙古军团团围住,困而不攻,并派出使者劝降。乃儿不花回天无力,率部众数万人出降,并将数十万头马牛羊献于明军。晋王不得战争精髓,无功而返。

八)北元残余“望风而逃”——朱元璋打遍天下无敌手的第八次北伐

1392年,朱元璋悉心培养的太子元标去世,太子党蓝玉等辅政班底走向社稷稳定的对立面。次年,蓝玉案立案,株连斩杀1.5万名元勋宿将。1396年,朱元璋68岁,在生命的最后三年里,他还想着为子孙后代留一个太平盛世,他降服周边所有武装势力,尤其希望彻底地消灭北元势力。

只要有北元势力活动的消息,朱元璋就一个字:打。终朱元璋洪武一朝,北元蒙古势力一直向远离朱元璋的地方逃跑,一点也不能让朱元璋知道他们存在的消息。1396年3月,一次不小心的狩猎活动,还是暴露了北元军队的踪迹。为这一天,朱元璋足足等待了6年。马上出兵,不留余地,南京的圣旨由八百里加急快速送到北京。跟随朱元璋的“创业一代”将领都已凋零,“二代”朱棣的军事能力在第七次北代里已经闪耀出现。于是,燕王朱棣挂帅,长驱直入,冒雪前进,悄然翻过彻彻儿山。北元在内蒙地区还是相当谨慎的,远远派出警戒人员,早早鸣警,狩猎的北元军队丢弃一切辎重,翻身上马,马上北逃,只有几十人落为俘虏。朱棣乘胜追击,在兀良哈秃城追上北元将领哈剌兀,又大败北元军队。北元军队分散北逃,溜进大漠。朱棣追了几十里,终因地形复杂,军队分散,回师而返。

二、二代强人亲自统兵作战,打遍天下无敌手,马革裹尸还——朱棣五征蒙古的汉家辉煌

(一)“饮马克鲁伦河”,大败鞑靼阿鲁台——报一箭之仇的第一次亲征

在明朝“靖难之役”前后,明朝陷入军事斗争,对蒙古的军事压力减轻,且明军集中兵力征服安南,无暇北顾。在这15年的时间里,蒙古休养生息,且不断试图一统。代为北元的继承者,鞑靼蒙古盘踞北元故地,占地最广,实力最强,屡屡挑战明朝正统。朱棣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于公元1409年派丘福领兵十万草原鞑靼。不幸的是,丘福把蒙古当成15年前的“软柿子”,轻敌致败,全军覆没。

作为第七、第八次北代统帅、朱元璋精神的继承者朱棣绝对要维护汉人荣光,不遗余力地剪灭北元势力。在公元1409年丘福损兵折将十万人之后,朱棣怒不可,大骂曾经的“靖难”英雄。但是望顾前朝英烈,徐达、常遇春、冯胜、蓝玉、汤和、李文忠、傅友德、沐英、邓愈等一众大将都已凋零,仅存的老将郭英、耿烦文等“靖难之役”中去世,“靖难”张玉、朱能等战阵能臣也已战死,朱棣无不感慨,又从不感伤,不得不自任统帅再次出征。次年5月8日,朱棣追至克鲁伦河(朱棣改名为“饮马河”),侦探到到鞑靼可汗本雅失里及丞相阿鲁台出逃。朱棣终于找到往日的成就感,敌人望风而逃,秘诀只有一个“追”,于5月13日赶上斡难河(成吉思汗的发际之地)再次战胜雅失里。这里,朱棣阵营分为两派,一派要求“擒贼先擒王”追杀雅失里灭亡鞑靼政权,一派“好大喜功”好大喜功积极向东扩大战果。朱棣作为一为战将的经历多,战略规划的经历少,无疑天平指向“好大喜功”派,也无悬念地杀敌无数,战胜阿鲁台于兴安岭,驱本雅失里以七骑逃遁。但是,明军缺水、少粮、不得不班师回朝。鞑靼部臣服于朱棣,失掉面子,恢复实力。经过两年恢复,鞑靼又驰骋草原。

(二)“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忙”,瓦剌部迅速崛起——朱棣“遇神灭神”的第二次亲征

在朱棣战胜鞑靼的第二年,即公元1410年,蒙古瓦剌部却发展壮大。偏偏“才人多骄傲”,瓦剌部硬是撞枪口,于是朱棣大帝于1414年2月,再次出征。朱棣,率50万大军,拥有“马革裹尸还”的战将情怀,让成年的太子监国。6月3日,朱棣乌兰巴托击溃瓦剌蒙古的部分游后,进至兰忽失温。此时,瓦剌蒙古的战争潜力爆发,在退无可退的情况下,将3万人分为左中右分队,以逸待劳,吸引朱棣明军。朱氏皇族在与元蒙之战中深悟蒙古诱故之术,作为战术军将朱棣将计就计,派出孱弱骑兵出战。瓦剌蒙古军人以为得计,越出山势,策马奔袭。不料,朱棣是战争行家,已经重用为炮,步骑炮相互接合,狙敌于阵前。瓦剌逃走,朱棣亲率骑兵起直取中军,一如成吉成思汗的“猛虎掏心之术”。瓦剌部丢尸数千人,亡命天涯。朱棣无奈,只得小胜而归。

此后,瓦剌以少数兵力游击明军,兵力损失与明军相当,实力未损,长期与明军打“持久战”。朱棣不得不奔波作战,顾此失彼,赢得面子失了里子(战争物资)。

(三)“面子比里子重要”,撞枪口者死——朱棣屈虎赶蝇的第三次亲征

朱棣“屁股没有坐热”,鞑靼又趁瓦剌消停的第二年,袭扰大朝,进而冒犯明朝边境重镇。第六次郑和下西洋之后,万因来朝,明帝国光芒万丈,朱棣不忍受蒙古部的骚扰。但北伐将领凋零的局面没有改观,且朱棣北征时臣属崛起的不“明显”,朱棣还是更相信自己,于是在1422年3月,朱棣墨守成规地沿袭以往的北代路线,大军浩浩荡荡,一点“声东击西”的姿态都不做。毫无意外,鞑靼在阿鲁台统领下逃跑,消失在茫茫草原。朱棣唯一的安慰就是在师途中击败兀良哈部,表面上统一中国东北草原、山脉及河流。

(四)战胜眼前的敌人,成熟未来的大敌,鞑靼蒙古成为历史——朱棣痛打落水狗”的第四次亲征

朱棣的脾气一点不比“乃父”小,绝对地选择“枪打出头鸟”,于是取得战役的胜利,战略的失利。

鞑靼蒙古也是如“苍蝇”般挥之不去,奈何为生存犯边再次触怒朱棣。公元1423年朱棣想也不想出就征了,9月祖到达河北张北。此时阿鲁台的鞑靼兵败如山倒,部署大都投降瓦剌蒙古,只有部下阿失贴木儿率部投降明军。朱棣没有意识到更为强大的敌人瓦剌即将崛起,在10份降服鞑靼王子也先土干部后班师回朝。此后,瓦剌在漠北草原没有敌手。

(五)鞑靼蒙古人“疲故战术”胜利,瓦剌蒙古人“渔翁得利”——朱棣“无可奈何花落去”的第五次亲征

鞑靼蒙古阿鲁台在扮演挥之不去的苍蝇”角度何其成功,以致朱棣引以为天敌。修整3个月后,1420年正月,朱棣不顾身体欠安,执意北征。此时,内有唐赛儿起义,外有安南躁动,朱棣不为所动。4月3日,出征。4月25日,战胜鞑靼阿鲁台,驱逐其逃往蒙古哈剌哈河下游。在长达2个月的追缴中,鞑靼蒙古人的运动游击战优势暴露无遗,以致消失的无影无踪。6月17日,朱棣渐渐感到身体不支,时岁无多。为避免秦始皇后秦军乱世,朱棣写好遗嘱,安排重臣联系监国的太子及太孙。一个月后,朱棣结束如父亲操劳的一生,但是朱棣的军事素养较乃父相差较远,间接促进瓦剌蒙古一统草原,为大明留下一个强敌。

朱元璋八次出兵北代猛将如云,战果辉煌,消灭及俘虏蒙古兵达百万之多,将庞大的元帝国压缩到成吉思汗之前的军事水平;朱棣的五次北伐将帅一肩挑,打成击溃战,对蒙古形成军事压迫,每次歼灭敌有生力量不足万人。究其原因,朱元璋用兵战略上讲究“谋定而后动”,以致敌“有生力量”为主的歼灭战为战役目标,战术上讲究奇正结合,“攻其不备,出其不意”;朱棣五次北伐出兵线路基本相同,战前对蒙古兵的布局分析不足,往往以五十万大军击溃敌游击部队,战役目标以驱逐边境为要,对部将战术授权较小,大军在统一进退的情况下,无法赶上蒙古的退却的速度。

三、明朝三代四代皇帝的收缩战略时期——瓦剌蒙古的崛起

明代“仁宣之治”十年是明朝难得的“治世”,可惜两任皇帝尽是短命皇帝,相继11年辞世,不得不由九岁的“长子”朱祁镇继位。宣宗为了缓解民族矛盾,恢复财政经济,收缩军事防线,东南从安南撤兵,允许其自治,北方将9边卫所内迁,做完成之君。朱棣重用宦官,加强专政的举措,被宣宗继承及扩大。英宗时,由宦官执掌锦衣卫。

时光荏苒,距朱棣第五次北伐又过18年,1438年瓦剌已统一蒙古草原,实力强悍。十年之后,瓦剌兵强马强,明朝升平日久,战争的天平开始倾斜。

到1449年,明朝前期强势皇帝特务制度的弊端已暴露无疑。朱祁镇,作为一个深宫长大的天子,自然而然依靠王镇等内侍,志大才疏以为亲征无故(如宋代第二皇帝赵光义),以致酿成“土木堡之变”,50万(一说20万)军队陷入埋伏,从君到将沦为俘虏,以张辅为代表的前朝战将悉数战死,明朝由盛转衰,此后100年,转入对蒙古的防御期。

四、“成化犁庭”,大明王朝的“满血满模”复兴——明朝与蒙古的相对均势

鞑靼和瓦剌彼此崛起之后都鼓动已降服明朝的兀良哈蒙古对抗汉土。尤其是“土木堡之变”后,也先称汗蒙古,陷入长达70余年的内战。瓦剌部陷入分裂,“成吉思汗”黄金家族的人也趋势再度崛起,蒙古草原相互征伐的岁月又开始了。蒙古人忙于内战,无暇东顾,故扶持兀良哈蒙古人及外兴安邻及松花江流域的女真人抗击明朝。

在苦难中长大宪宗朱见深及孝宗朱佑樘的努力中兴大明,一定程度上延缓明朝衰亡的进程。但有内乱和外争耗费了大明中期的太多财政,1467年,明朝宪宗朱见深集中力量消灭建州女真部族首领爱新觉罗.董山。

1467年,建州女真入侵新宾苇子峪镇、连山关、开原、抚顺、铁岭等地,俘虏明朝军10万人。同年9月,朱见深兵分两路,汉人正面迎敌,又令朝鲜侧面进攻,占领建州,“捣其巢穴,绝其种类”,杀伐及俘虏女真首领及军队,16岁以上的女真人沦为俘虏。东北女真大量减少,休养生息100余年才重新崛起。

11年后,漠西蒙古再次崛起。1488年,朱佑樘封哈密忠顺王,控制新疆。同年,羽奴思之子阿黑麻躬再次反叛。1497年,朱佑樘时著名大将马文升袭击并收复哈密、控制吐鲁番地区。

农民起义不断,倭寇袭扰东南,女真崛起东北——明朝在内忧外患中风雨飘摇

明朝武宗之后,皇帝彻底对蒙古作战失去兴趣,对内政也力不从心。“嘉靖”时期,严嵩乱国,国势剧烈下滑。此后又经历明万历三十年“不上朝”,耗尽了王朝实力。以“万历三大征”为胜利标志的明朝最后的回光,也标示明朝“政局腐败,党争形成,内无宁日,外有入侵”的局面形成。特别是东北女真政权崛起,内地叛乱不断,加速了明王朝的灭亡。

草原鞑靼重新崛起,在剪灭瓦剌后,也是内争不断,无暇东顾,直接及间接支持东北女真崛起,最终引火烧身。

女真建立满洲政权之后,降服蒙古,入主中原,一统江山,此时汉王朝与蒙古三百年的征战宣告结束。这种结局,不但明朝人想不到,蒙古人也始料未及。

明朝,中国历史上最强硬的朝代,“不称臣、不和亲、不纳贡,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明朝做到了,留给我们无限荣光,在内耗中消亡。蒙古与明朝旷日持久300年战争中,民族分裂,相互征伐,一步步衰落,既战胜不了明朝,也不能为明朝所战胜,最终消亡在新兴政权满洲清政权的手里。


南渡唐后人


馆主来了,我是無月,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历史上,中原王朝就没有控制过塞外,无论是蒙古、还是突厥、契丹等等游牧民族。

最雄壮莫如大汉王朝,武帝倾大汉全国之力,驱逐匈奴,封狼居胥,大汉旗帜插遍西域。

即使设置了安西都护府的大汉王朝,对塞外的统治更多意义上是震慑,西域大片领土都有自己的主人,这些小国在名义上臣服大汉,岁岁来朝。

但实际上各国都有极大的自主权,对汉朝的听命程度看汉朝自身能力的强弱。

后来的几个曾经煊赫的大王朝,如隋、唐,对塞外的控制依然做不到百分百,还是以震慑为主。

蒙古依然,中原王朝想要控制蒙古,太不实际。

即使当年金国,想要控制蒙古,完颜宗弼大军进入漠北,数年后残兵败归。

大清王朝与蒙古渊源如此深厚,却也有葛尔丹之乱,历经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才算平定。

明朝更不用说了。

一来,当年明朝深入漠北作战,针对的是元朝的残余势力,而不是所有蒙古部落。

二来,蒙古各部落居无定所,逐水草而居,对于农耕为主的中原王朝而言,没有能力管理,也没有管理的价值。

对于塞外,中原王朝更习惯与防范和抵御,而不是去控制,一旦想要控制蒙古,不但效果达不到,还会直接拖垮整个王朝,对于中原王朝而言,这是一个灾难。


無月文化,品读经典,品味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