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國尚文,齊國重商,強大山東,2000年前的齊魯底蘊紮實而豐厚

導讀

山東又稱齊魯大地,山東人在外有豪爽、好客、山東大漢之說。其實從3000多年前的周朝開始,齊魯大地上分佈著若干個小的諸候國,到西周後期,特別是進入春秋戰國以後,一些小的諸候國逐漸被大國所滅,形成了以魯中山區為界的南北大兩個國——齊國和魯國。

魯國尚文,齊國重商,強大山東,2000年前的齊魯底蘊紮實而豐厚

當初周武王伐商成功以後大封諸侯,其中將以曲阜為中心的地段分封了武王之弟周公;把山東東部營丘一帶封給了姜尚。兩人在就國之前有過一次閒談,據《呂氏春秋•長見》記載:

呂太公望封於齊,周公旦封於魯,二君者甚相善也。相謂曰:“何以治國?”太公望曰:“尊賢上功。”周公旦曰:“親親上恩。” 太公望曰:“魯自此削矣。”周公旦曰:“魯雖削,有齊者亦必非呂氏也。”其後,齊日以大,至於霸,二十四世而田成子有齊國。魯公以削,至於覲存,,三十四世而亡。

大致意思是說:姜尚與周公兩個人的關係不錯。姜尚主張以“尊重賢人、崇尚功績”治國,周公主張以“親近親人、崇尚恩愛”治國。姜尚說按你的思路以後魯國會衰敗的。周公說,魯國可能衰敗,齊國命運也未必長久。以後各自按其治國理念運行,齊國到24世時被田氏取代,魯國多齊國多運行10世,最後為楚所亡。

這顯然是兩種不同的治國理念,在運行過程中形成了天壤之別的結果,下面筆者分別從兩國文化、政治、經濟、軍事四個方面進行對比闡述。

魯國尚文,齊國重商,強大山東,2000年前的齊魯底蘊紮實而豐厚

一、信仰及價值觀的取向

周朝在完成了政權更迭以後,周公並沒有親自到魯國,而是委派其子伯禽就國,自已留在了西岐協助武王,進行了大量的制度建設,其中最重要的成果就是“周禮”,周禮是一套龐雜的制度體系,上至軍事、政治,下至衣冠陳設,這些制度的中心思想就是本著忠、孝、信、義原則,目的是“明貴賤,辯等列,順少長”,明確各級各類人員的地位、職責、權利和義務,要求各類人員在周禮的規範下生活勞作。武王去世以後,成王年幼,周公又輔佐成王幾年,直到成王長大親政。這段時間又是周公鞏固和大力推行周禮的階段。因此周禮在各諸候國中得到很好的執行,而魯國更是其忠實的繼承者和踐行者。由於魯國與周王室的特殊關係,魯國在物質上和政治上又享受一些特權,其中就包括魯國也可以行天子之禮,允許其“郊祭文王”等。周文化的教化作用在魯國得到完美體現,滲透到魯人生活的方方面面,魯人行事唯恐逾矩、越禮。

周禮忠城的踐行者、儒家學派創始人孔子是闡講和提倡周禮的主要代表。在價值取向上,他代表了春秋之前重義輕利的主流思想。他在不同場合曾言道:

“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君子義以為上”。

認為具有高尚品德的君子是不齒於言利的,相對於利益來說,仁義要重要的多。孟子作為儒家主要繼承人也秉承了重義輕利的思想。在《孟子》中有如下記載:

為人臣者懷利以事其君,為人子者懷利以事其父,為人弟者懷利以事其兄,是君臣、父子、兄弟終去仁義,懷利以相接,然而不亡者,未之有也。


如果君臣、父子、兄弟最終喪失仁義的品德,心懷功利的心思來相互合作的話,不可能不滅亡的。在這種重義價值觀引導下,魯人把取義上升到為一個衡量道德的標杆。在一次齊國攻伐魯國的的戰爭中,一個婦女帶著兩個孩子,本來是抱著小的領著大的,看到成隊的軍兵到跟前,就把大的抱起來,放下小的。齊兵看到以後,就覺得奇怪,問她為什麼這麼做。她說,這個大的是我大伯哥家的孩子,小的是我自已的孩子,在大敵來臨時,我保護別人的孩子,是處於公義,而我自已的孩子則是私愛,我怎麼會因為私愛而放棄公義呢。

魯國尚文,齊國重商,強大山東,2000年前的齊魯底蘊紮實而豐厚

表現在倫理觀上,《禮記•王制》以及儒家大師的有關言論中提及:

“道路,男子由右,婦人由左, 車從中央。”“男女有別,”“男女授受不親。”

魯國人也是恪守的。魯宣公的女兒伯姬嫁給了宋共公,七年以後共公去世,伯姬守節30多年,一天夜裡,伯姬房中失火,家人勸她趕快出逃,她因為“傅母不至,夜不可下堂”的禮訓拒絕出屋而死。另外柳下惠、魯男子的行為也為當世所崇。

作為周王室的齊國則是批判地接受並消化周禮,並有所發展。齊國雖然也具備周禮中吉、 嘉、軍、賓、兇五種禮俗,但能夠因地制宜,因時而變,呈多元化狀態,所以風氣更加開放。在對待義、利上,主張利益、仁義並重。齊相管仲認為:

“倉廩實則知禮節,衣食足則知榮辱”,

只有人們滿足了衣食住行基本需求的前提下,才能提高道德水平。在這點上,倒與後世西方馬斯諾等人提出的人的五層次論有相似之處。在名節上注重立大志,重大節,以為國建功立業為重,不拘泥於個人的小節小恥,犧牲小我以完善大我。所以齊人有爭名逐利的衝動和慾望。

在倫理上齊國也沒有魯國那麼嚴格,《詩經•齊風》就有兩篇專門描寫男女私會的記載。《史記》中也記載了齊桓公與其姑表姐妹之間私通的事。在婚娶過程中也不象周禮要求的那麼繁瑣。另外在男尊女卑、三從四德的遵守上也很寬鬆,齊國女人開拓自立,且屢有象緹縈、鍾離春等智勇女子出現。

在學術討論與影響上,齊國謖下學宮聚積了鄒衍、淳于髡、慎到、環淵、接予、 慎到、環淵等各家學派70多人,可謂百家爭鳴、學派林立。在尊賢尚功思想指導下,齊國統治者召納天下英才,廣開言路,思想特別活躍。

魯國表現為儒學為尊、一家獨大局面,思想領域相對單一。在這種主流思想支配下,其他學說、思想文化在魯國是沒有市場的。

魯國尚文,齊國重商,強大山東,2000年前的齊魯底蘊紮實而豐厚

�二、工商型經濟與農耕型經濟

姜尚立國之初,齊地原為未開化的東夷族所居,“地舄鹵,人民寡”,意思是鹽鹼地,居民稀少,不適合種植糧食作物。因此姜尚採取了“通商工之業,便魚鹽之利” 的措施,利用東靠大海的地理優勢,開發魚鹽產品,通過打魚製鹽進行販售以獲取利潤。還有就是開展手工業和商業以彌補農業的不足,同時對鹽鹼地又進行治理,慢慢將農業也發展起來。到桓管時代,又按士農工商幾個不同的行業劃分了行政區劃,在原來魚鹽基礎上,又大力發展了製陶業、冶鐵業、皮革業、紡織業,對來往各國的客商採取減免關稅、免費提供食宿等優惠措施,豐富的商品和八方雲集的客商為齊國帶來豐厚的利潤,而經濟的繁榮又奠定了齊桓公稱霸的雄厚基礎。到戰國時期,齊都臨淄形成了人口35萬左右、人民生活富足、人擠人、車碰車的繁華大都市。在消費理念上齊人尚奢,齊相管仲就是奢侈的首倡者。不僅自己生活奢靡,還將奢侈上升為政策高度,提倡人們也要仿效。管仲提倡高消費的目的在於刺激生產,發展經濟,調動人們生產積極性,充分利用人們普遍趨利和攀比的大眾心理,達到大力發展經濟的目的。在普通民眾生活中,一個普通宴會也要搞到很大的排場,而且特別注重厚葬,以厚葬水平來顯示子孫的孝德。這種奢侈的消費風氣影響久遠,及至漢代,齊地的奢靡之風依然存在。甚至到現在,山東人待客也喜歡搞上一大桌子菜,一是表達對客人的重視程度,二是也有好面子、誇富之嫌,特別是喜酒宴上,菜品食用量達不到30%,大量的精美食物在客人走後被浪費掉。

魯國尚文,齊國重商,強大山東,2000年前的齊魯底蘊紮實而豐厚

魯國封地在殷商時代是有經商傳統的,有記載記述,當時有農民在冬閒時期用牛車載著貨物到遠方去經商,以贍養父母的記錄。伯禽就國後,採取抑商重農政策,引導當地民眾從事農桑生產。當然魯國地處平原,土地肥沃,也適合發展農業。不過長時間的單一農業經濟也使魯國積貧積弱。所以在消費觀念上,魯國提倡當時的主流理念——動不違時,財不過用,提倡節儉,反對奢華。特別是到了魯國衰落時期,公室和上層社會也公開提倡節儉:以至於出現魯之相國孟獻伯“食不二味,坐不重席,無衣帛之妾,居不粟馬, 出不從車”的窮困景象。

魯人循禮守舊,始終秉承保守的守業觀,是農業社會的典型,明顯落後於齊國先進開放的工商型經濟。因此魯人在先秦典籍中都是以窮人的形象出現,並拿來與他國做對比,如《列子•楊朱》中便講到 魯國的原憲非常貧窮,而衛國的子貢做生意非常富有。

魯國尚文,齊國重商,強大山東,2000年前的齊魯底蘊紮實而豐厚

三、任人唯親和任人唯賢的兩種不同政治制度

在用人上齊國由於秉承選賢任能原則,所注重的是人才能力,而不拘泥於是否與宗族血緣遠近,只要能為國建功立業就大膽啟用。象管仲、晏嬰、甯戚、孫臏、淳于髡均不是齊之近親,有的出身甚至很卑賤,但在齊國經濟、軍事和思想文化方面都做出不同凡響的貢獻。而魯國統治者信奉“非我族類,其心必異”理念,大權始終掌握在周公後世子孫手中,其他人員很難介入到統治階層。

這兩種不同的理念不能一概而論哪種絕對好,哪種一定不好。在建國初期,魯國這種父子相承的做法還是與當時政治形勢相適應的。所謂打虎親兄弟、上陣父子兵,有助於形成強大的凝聚力,政令統一。但經過若干世以後,其間的血統關係漸遠,旁支所分到的田產越來越被稀釋,嫡長子與庶子之間的地位、利益差距巨大,也必然引起強烈的矛盾紛爭。另外一代一代的優厚生活條件,也易養成貴族子弟不思進取、理念陳舊、思想狹隘的習性,導致發展遲緩、不斷落後的局面。而齊國這種廣開政門,大膽用人的方略對發展經濟、富國強兵確實起到巨大的促進作用,其實踐過程也確實證明了這一點。這種主賢臣能的格局有個前提條件,就是主要賢能,有足夠強大的駕御能力,可以把握大局,不致大權旁落。到戰國初期,由陳國早年遷入的田氏家族,在姜氏治理不利的情況下,利用其雄厚的財力實行親民攻略,同時製造姜氏、國氏、田氏之間的矛盾與衝突,最終取而代之。從齊國與魯國的長期運行過程中來看,無論採取哪種任人方式,作為最高統治者的君主必須具備德、能兩個方面的綜合能力,畢競國君的利益和權力在一國中是最大的,這本身就有強大的誘惑力,如果沒有足夠的駕御能力,大權旁落的情況則有很大的發生概率。不僅齊國如此,在整個春秋戰國時期,各諸候國內頻頻發生臣弒君、權臣換君的情況,魯國也免不了三桓之亂這種情況發生。

魯國尚文,齊國重商,強大山東,2000年前的齊魯底蘊紮實而豐厚

四、軍事

處在當時特定的歷史環境下,齊國統治者很明白強者生存、落後捱打的道理,把軍事建設當做一項基本國策來對待。齊國的軍事文化是系統的,姜尚本身就是一代大軍事家,在武王伐紂過程就立下不朽功勳,並且著有全面論著戰爭思想的《六韜》,可謂兵家之始祖。後來的管仲、孫武、孫臏、司馬穰苴都是當時赫赫有名的大軍事家或理論家,主要軍事著作有《孫子兵法》、《孫臏兵法》和《司馬兵法》等,對後世軍事發展起到深遠的影響。在先進的軍事理論指導下,齊軍贏得了與魏國的“馬陵之戰”、“桂陵之戰”,圍魏救趙的故事久盛不衰。公元前286年的一場滅絕宋國的戰爭也讓齊國的軍事實力達到一個高峰期。之後田單復國的各類軍事奇計也多為人稱道。但最後田建執政以後,聽信各類奸佞之輩讒言,不修武備,才使得秦軍輕而易舉地消滅齊國。

孟子認為“春秋無義戰”,孔子又認為:

天下有道,則禮樂征伐自天子出;天下無道,則禮樂征伐自諸侯出。

所以魯國是討厭戰爭的,在武備上也少有建樹。魯國處在晉國、齊國、吳國、楚國夾縫之中,中間又無山險與河阻可屏,經濟落後,軍事薄弱,在立國之初,靠著周天子的威儀,地位和經濟自然很有保障。但從平王東遷之後,周天子都自顧不暇,自然不會罩著這位遠方親戚。所以齊國強大了,它追隨齊國,晉國強大了,它追隨晉國,最後終於沒能抵擋楚國的進攻而滅國。

魯國尚文,齊國重商,強大山東,2000年前的齊魯底蘊紮實而豐厚

結語

在整個周朝800年的漫長髮展進程中,前半場周朝統治者實行分封制,建立了以宗親、功臣為主的統治集團,各諸候國內也相應地一級級分封,這種大家長式的宗親與行政權力相結合的統治形式,在生產力水平十分低下的情況下是適應的。魯國作為周天子的近親,也作為天下諸候的表率,在制度文化、經濟地位上是當時的佼佼者。處在地寡人稀東垂的齊國,也不得不對魯國甘拜下風;隨著三百多年發展,原來的嫡親漸離漸遠。周天子對各諸候的影響力越來越小,在各諸候國內部,也出現很多公卿分權、以下犯上的事件。特別是周平王東遷以後,周天子僅作為名義的統治者存在。多數小的諸候國被兼併,大諸候國也產生分裂,可以說誰的拳頭硬,誰家經濟軍事力量強大,誰就有發言權。齊國首先開創爭霸事業,勢力弱小的魯國不得不仰齊之鼻息生存。最後都直接或間接被勢力更加強大的秦國所滅。

只能說,各國政策和方式在不同的歷史階段都有其合理性和適應性,順應時代發展潮流了,就會促進各方面的發展,跟不上潮流了,其治國理念就成為阻礙歷史發展的梏輊。

之所以以仁義治國為中心思想的儒家學說,在春秋戰國時期沒有兜售市場,而在漢唐宋明時代就被奉為治國精典,倍受推崇。只能說明了,處在亂世之中,誰能以最快的速度發展經濟和軍事勢力,並牢牢地控制國家權力的話,誰就能脫穎而出,成為勝利者。在和平環境中,為了長治久安之計,必然要在制定基本規則的同時,通過各種手段,培育民族文化,推行經濟、軍事、文化並重的治國理念才能適應社會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