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皇帝的三悲:童年失母之悲、刚愎自用之悲、末日疯狂之悲。

一 童年之悲

崇祯帝,即朱由检,明代末帝,年号崇祯。

崇祯皇帝的三悲:童年失母之悲、刚愎自用之悲、末日疯狂之悲。

崇祯帝朱由检,天启二年(1622年)被封为信王。六年(1626年)搬出皇官、到信王府。七年(年),天启帝死,崇祯帝立。崇祯帝做梦也没有想到自己会做皇帝,因为皇兄天启帝朱由校死时才23岁!朱由检18岁当皇帝后,第一件事就是找他失去的母亲。

崇祯帝生母刘氏,江苏海州(今连云港市海州区)人,后隶籍宛平(今北京市)。初入官、为淑女。十八年(1611年)十二月生朱由检。不久,失宠,受到切责,惊吓病死。夫君后悔,怕皇父万历帝知道,便秘密葬于西山。这年,朱由检5岁(虚岁)。崇祯帝的母亲,宫里称作刘娘娘。稍长大后,朱由问身边近待:“西山有刘娘娘坟乎?”回答说:“有!”他秘密地携带纸钱前往母亲坟基祭莫。崇帝氢失去母亲是他人生的第一大悲。孤独、惊恐的皇子生活,“三案”、复杂的宫廷纠葛,是形成崇帝孤多疑、刚愎多变性格的重要原因。或者说,幼年丧母,身处深宫,使崇祯帝幼年形成了一种不健康的性格。

格朱由检做了皇帝,同左右言女等人,我母亲是什么样?谁也说不上来。有一位老宫女说自己曾和娘娘隔屋居住,知道刘娘娘长的模样。于是照这位老宫女所述,由宫廷画师画了刘娘娘的像。像画成,在隆重仪仗导引下,由正阳门经大明门,穿承天门过端门,迎往皇宫。崇祯帝在午门前,跪迎已故母亲的画像。崇被帝见到母亲画像,往事回忆,思绪万千,悲痛欲绝,泪如泉涌:“帝雨泣,六宫皆泣。”从这件事可以看出,幼年丧母对他的伤害至深。

二 刚愎之悲

崇被帝性格的一个特点是:刚愎自用,独断专行。崇祯帝认为:明朝覆亡原因,都由“诸臣误朕”!他临死还不认错,也不自省。许多人同情崇祯帝,认为他还是一个動政之君,他的悲剧原因之一,在“生不逢时”。时势虽不能违逆,但可以顺应。崇祯帝登极后,杀了太监魏忠贤,却启用太监高起潜等对于宦官顽症问题,换汤不换药,改革无决心,仅做个案处理,没做制度改革。崇祯帝用人的一大特点是:对太监是三个字:信,信,信;对忠臣是三个字:杀,杀,杀!

一杀王治。明崇祯朝六部中的兵部,第一个下狱死的是兵部尚书王治。死了还不算,还要“寻论罪,复坐大辟”。“大辟”是古代五刑中最严重的一种,包括腰斩、刨腹、车裂等,崇祯最后将王治大辟处死。

崇祯皇帝的三悲:童年失母之悲、刚愎自用之悲、末日疯狂之悲。


二杀袁崇焕。袁崇焕也是挂兵部尚书衔,在皇太极率领八旗军攻打北京城时,崇祯帝中皇太极反间计,恼羞成怒,不听大臣“敌在城下,非他时比”的谏言,先将袁崇焕下狱,后将其凌迟处死。

三杀陈新甲。陈新甲,四川长寿(今重庆市长寿区)人,万历举人,知晓边事,以才能著。史书称他:“军书旁午,裁答无滞。”崇祯十三年(1640年)正月,为兵部尚书。明朝自弘治以后,非进士能信尚书。但形勢危殆,诸大臣不愿任兵部尚书,陈新甲才获任此职。崇祯帝开始秘密同皇太极进行议和。陈新甲为兵部尚书,受命遣使关外,负责这项工作,崇祯帝先后手写书信数十封,交陈新甲同皇太极联系,告他千万不能泄密。一日,三遣的兵部职方郎中马绍愉回京,以机密文件报告。陈新甲深夜看完报告后,没有收起来,放第二天早晨,陈新甲的家僮误以为是塘报稿(“塘报”相当于现代的く内部简报)交付出去于是,朝廷上下,舆论哗然。崇祯帝下严旨,命陈新甲回奏。陈新甲不但不引罪、反而使君臣矛盾激化。崇祯帝览奏大怒,将陈新甲下狱。陈新甲在狱中派家人上下行随求无果。有的大学士营救,说:“国法,敌兵不薄城,不杀大司马。"奏上,不听。崇祯十五年八月,将陈新甲凌迟处死。

崇祯皇帝的三悲:童年失母之悲、刚愎自用之悲、末日疯狂之悲。


崇祯朝十七年间,“易中枢十四人,皆不久获罪”。王治、袁崇焕、陈新甲三人都修遭酷刑,千刀万剐不得全尸。崇祯帝刚愎自用,不听谏言,专制独断,酷刑大臣,必自食其果。唐太字说:用功不如用放如有唐太宗的大度与胸怀,对王治、袁崇焕、陈新甲等,不仅能用其功,而且能用其过,那么,大明江山会是另一番局面,至少不会由自己演出“末日疯狂”的悲剧。

三 末日之悲

天亡之前多疯狂,疯狂之后必灭亡。崇祯帝在灭亡之前,表现了末日的疯狂。

到崇祯十七年(1644年),中国政治舞台上主要有三股军事、政治势力第一股是以朱由检为代表的大明,第二殿是以多尔衮为代表的大清,第三股是以李自成为代表的大顺。清朝自努尔哈越立后金,历努尔哈赤和皇太极两代六十年的集聚,不仅建立八旗军队,而且建立清朝政权。特别是时期,关外军队先后六次破墙入塞,骚扰中原,明朝政权受到极为沉重的打击。西北农民军揭竿,几乎同崇祯帝纠缠了十六年。大明、大清、大顺三股军事、政治势力,到甲申年,也就是崇祯十七年1年),进行了一场决定中国历史命运的大决战。在大明、大清、大顺三角势力决战的关键时刻,在之际的舞台上,崇祯皇帝的表演一一不是智慧,而是愚昧;不是战斗,而是虚弱;不是镇定,而是焦虑;不是理智,而是疯狂。

崇祯皇帝的三悲:童年失母之悲、刚愎自用之悲、末日疯狂之悲。

崇祯帝皇后周氏,初为信王妃。朱由检即位后,信王妃就被册立为皇后。在朝廷形势危急时,周皇后对崇祯帝悄悄地说:“吾南中尚有一家居。”就是说,我们南边还有一个家可以居住。崇祯帝没听明白,追同一句,皇后没说。皇后的意思是:不行,就迁都南京吧!在帝王之家,夫妻之间有话也不敢直说,还要绕若弯子说。崇祯帝与周皇后平时有纠葛,一次在交泰殿说话,因话不投机,崇祯帝将周皇后推倒在地。周皇后生气不吃饭。事后,崇祯帝后悔,派太监送皇后一件貂皮夹袄赔礼,皇后才算消了气。周皇后见皇上日渐消瘦,亲自做饭送上,帝后二人,面对饭菜,语及危难局势,相向而泣,泪酒餐桌。

崇祯帝在历史关键时期,完全丧失理智,表现极端疯狂———

一杀皇后。崇祯十七年(164年)三月十八日天蒙蒙亮,李自成攻破北京城广安门。崇祯帝见局势危殆,对周皇后说:“大势去矣!”周后跪下磕头说:“妾事陛下十有八年,卒不听一语,至有今日。”这时,周皇后边抚慰皇太子和两个儿子,边恸哭。她派太监将儿子送出宫。这时,崇祯帝迫周皇后自裁。周后回到北屋,也就是坤宁宫,哭泣着,关上门。一会儿,宫女出来奏报:“皇后领旨!”大明崇祯帝的周皇后自杀了!

崇祯皇帝的三悲:童年失母之悲、刚愎自用之悲、末日疯狂之悲。

二杀贵妃。崇祯帝逼周皇后自杀后,又逼宠爱的袁贵妃自杀。袁贵妃被逼无奈,上吊自杀,但绳子断了。她初虽断气,一会儿苏醒过来。崇祯帝见袁贵妃没死,挥剑砍到她的肩上,袁贵妃修遭宠爱自己的皇帝夫君砍伤。崇祯帝又挥剑砍他的数位妃嫔,有的被砍死,有的被砍伤。

三杀公主。崇祯帝怎样对待公主呢?他有六个女儿,此前已经死去四位,此时还有两位公主。这两位公主,一位是长平公主,十六岁,已经与周显订婚,本来要结婚,因北京告警,就暂缓婚期。这天,崇祯帝砍死袁贵妃、砍伤妃嫔后,提着宝剑,来到长平公主居住的寿宁宫。长平公主听说城已陷落,皇后上吊自杀,自已正惊恐万状、六神无主的时候,皇父来到宫里,急忙牵拉皇父的衣服,哭哭啼啼,哀求庇护。崇祯皇帝没有安慰一句女儿,反倒无情地说:“"汝何故生我家!"对一个十六虚岁,不懂世事的女孩来说是何等的无情!你崇祯皇帝是长平公主的生身父亲,没有父亲之因,焉有女儿之果?崇祯皇帝不等女儿答,便举剑砍向长平公主的肩膀。一剑挥去,砍断左臂。可怜长平公主,连惊带吓,出血过多,昏睡五天。后清顺治帝进京,长平公主请求出家为尼,清帝不许,命周显仍要公主,并给土地、府、车马、金钱第公主因父母已亡,自己断臂,惊恐未定,忧惧生病,一年后病死。另ー位是昭仁公主,住在昭仁殿。崇祯帝来到殿中,又挥剑砍向这位可怜的小昭仁公主!

崇被帝有七个儿子,早殇四人,另三人:明亡时长子十六岁,三子、四子都不知所终。太子的下落,说城破后被李自成军捉住,李自成撤退时逃出,不知所终。

崇祯皇帝的三悲:童年失母之悲、刚愎自用之悲、末日疯狂之悲。

覆巢之之下,岂有完卵。明亡,自大学士范景文以下死者数十人。而宫人的命运更为悲修。魏氏,见大军入宫,大声呼喊:“我辈必遭贼污,有志者早为计。”遂跃人御河而死,从死者一二百人。官女费氏年十六,自投井。被捞出,见其姿容美丽,互相夺抢。费氏欺骗说:“我是长公主!”李自成命太监来验看,证明不是。于是,李自成将她赏给将校罗某人。费氏又欺骗罗某人说:“我是天潢贵胄,将军应隆重婚娶成礼。”罗某人很高兴,置酒欢饮,喝得酩酊大醉。费氏怀揣利刃,直刺罗某人。罗某人断喉而死。费氏也自刎死。

最后自杀。崇祯十七年(164年)三月十九日,天昧爽,内城陷。崇祯帝在万岁山(今景山),自而死,太监王承恩从死。崇祯帝御书衣襟日:“朕凉德藐躬,上干天咎,然皆诸臣误朕。朕死无面目见宗,自去冠暴,以发霜而。”

崇祯帝演出了历史悲剧:童年之悲,刚愎之悲,末日之悲ー一一丢了大明江山,成为亡国之君。这既崇祯的悲剧,也是明朝的悲剧。祟祯帝临死冥顶不悟:明灭亡之因,“皆诸臣误朕”。果真是这样吗?

十岁的文渊大学士成基命,为了大明江山,或痛哭伏富外,或长跪会极门,自辰至西,长达十小时,崇祯帝仍不听谏,一意孤行。崇祯帝最后正如西方谚语所说:上帝要谁灭亡,就先让他疯狂。


崇祯皇帝的三悲:童年失母之悲、刚愎自用之悲、末日疯狂之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