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至隋时期中牟县周边都与哪些县相邻?


现在要是说中牟县周边都和哪些县相临,很多人都能一下说出来,但是问你1500多年中牟周边有哪些县,大部分人都不知道,我对这个问题也很感兴趣,搜集了一些这方面的资料,与大家分享一下。限于本人学识浅薄,手头资料有限,再加上各地行政区划演变有些复杂,难免有疏漏,不足之处请大家多多指正。


先说一点,为什么要选取这个时间段呢?首先,秦时的行政区划虽然是郡县制,但是秦朝的郡、县面积太大,所以汉朝又把它们细化了,此时的县域区划体制被后世沿用至今。其次。到隋朝时,中牟县这一带地形地貌已经有了很大变化,导致行政区划也有较大变化。主要有这几方面:

1、黄河的变动很大。春秋时的黄河在今古荥镇转折向北至天津入海,此时已经向南摆动八十度,接近现在的走向。这对中牟北面各县影响很大,原来它们与中牟的县界是渠水,渠水故道大约在今物流大道北。《水经注•渠水》有这样一段话:“渠水又左迳阳武县故城南,东为官渡水,又迳曹太祖垒北,有高台谓之官渡台,渡在中牟,故世又谓之中牟台。建安五年,太祖营官渡,袁绍保阳武。”黄河这一改动把阳武县的区域一分为二,此时阳武在管理以南的部分就颇为不便,就把这里划给中牟县管理,阳武县城这以后才完全进入今原阳地界。


2、荥阳境内的郏城陂和中牟县境内的圃田泽水域极度萎缩,陆地面积大幅度增加,于是在隋开皇十六年(596年)拆分中牟县设立管城县。这对中牟县来说,增加了北面减少了西面,总体面积和以前基本平衡。

以上两点在其他篇章里有详细介绍。


下面就详细说说隋以前中牟县周边各县的详细情况。

一、西北:

西汉初是阳武县,东汉时阳武县迁移到北面,阳武县的情况在其他篇章里有详细介绍,这里不再重复。

原武县:古县名。西汉置,今河南省原阳县。西汉置西晋废。北魏复置。东魏改广武县。北齐废。隋置原陵县。唐初改原武县,北宋并入阳武县。元祐复置,清雍正改属怀庆府。1936年与阳武县合并,同年又复旧。1949年与阳武县合并,改原阳县。

二、正北:

阳武县:东汉时期。

三、东北:

浚仪县:《水经注》记载渠水出中牟后“又东至浚仪县。”浚仪县也是一个古老的县。西汉置,治今河南省开封市,属陈留郡。北朝、隋、唐为陈留郡、梁州、汴州治所。五代、宋与开封县同为开封府治所。北宋大中祥符三年(1010年)改名祥符县。

四、正东:

启封县:这也是一个很古老的县。春秋时期郑庄公(前757年-前701年)时,大将郑邴在朱仙镇东南六里建城。以“启拓封疆”之意名“启封”,即启封城,今有城池遗址。秦国统一后在此地置启封县,属三川郡。西汉初年,归河南郡管辖。汉景帝(前157年—前141年)时,为避皇帝刘启讳,改名开封县。

六、东南:

尉氏县:秦始皇三年置县,汉朝仍为县,直到现在。

七、正南:

苑陵县:古县。秦始皇十七年(公元前230年)设苑陵县,治所苑陵城(今新郑市龙王乡古城师村),属颍川郡。

西汉时期,苑陵县属河南郡。 王莽改为左亭县,唐贞观元年(公元627年)又废苑陵县,并入新郑县。

八、西南:

京县:京县,春秋时为郑国邑,因临京水,故名“京城”。秦朝初始置县,称“京县”,属三川郡。公元前205年,楚汉在荥阳南边的京、索之间战斗。汉隶河南郡。晋属荥阳郡。后魏因之。北齐天保七年底 (556年)废县,京县地入荥阳县。

荥阳东南现有京城古城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九、西北:

荥阳县:早期的荥阳县城在今郑州市区西北古荥镇,现有荥阳故城遗址。这里在当时是华夏地区的咽喉要道,是各国东进西出的必经之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