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英法联军一两万士兵可以一次次吊打满清数十万军队?

北雁依云888


中国的近代史就是一部受尽欺辱的血泪史。

历史证明落后就要挨打。所以中华民族要自强不息。

一,力量对比。当时英法已经完成了工业革命。工业化程度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正处于资本主义上升阶段。在全世界范围内建立,拓展殖民地。船坚炮利,不可一世。而满清政府正处于封建社会的没落时期。政治腐败,军队腐朽,国库空虚。闭关锁国对世界一无所知,却仍做着天朝上国的迷梦。

二,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封建势力,只想着保住自己的权利。置国家民族安危于不顾,只要享乐。面对外族侵略不能同仇敌忾,只能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一副奴才嘴脸。

三,大自然的法则就是弱肉强食。可怜的满清征服不被人吊打才怪呢!


赵慧卿5764980061293


英法联军VS清军完全就是现代化热武器部队吊打古代冷兵器部队,结局毫无悬念,清朝惨败。

这场战争应该是发生在1857-1860年的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双方参战兵力为:清朝20万,英法联军中英国1.1万,法国0.67万。英法联军仅仅付出了405人的伤亡就攻占了清帝国的首都,打的咸丰皇帝外逃。



首先,英法联军战胜的最主要原因就是武器装备上远远领先于清朝。

清朝依旧延续了古代战争的传统,部队仍然是以大刀、长矛为主,骑兵也还是普遍采用弓箭为主,就这样的冷兵器去对战英法联军的燧发枪和火炮,无异于时找死。在还未接近英法联军的时候就已经死的差不多了。


其次,清朝部队心理以及心理素质不堪一击。

清朝在当了几百年的天朝上国,对周边任何一个小国都瞧不起,自此就养成了一种天上地下为我大清独尊的气势。但是在于英法联军的战斗中完全打破了清军心理的防线,几乎是一战既溃,完全丧失了抵抗的心理。

最后,满清八旗完全就是一个个的酒囊饭袋。

在满清入主中原后,满清军事贵族在对待汉人上面几乎是极度谨慎,而且军队完全是掌握在满清贵族手里的,这一现状一直到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满清政府才真正的意识到满清八旗不足以期待。



然而就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慈禧通过政变掌权了,虽然慈禧这是个全部都是缺点的女人,我认为他只做对了一件事,那就是在她掌权后大肆提拔汉族官员,给予官族官员掌兵的机会,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人就是在这个时期脱颖而出,大力支持洋务运动,为腐朽的晚清注入了一丝活力,也为没落的满清强势续命了几十年。

英法联军与清朝军队的碰撞,代表着古代冷兵器与现代热武器的碰撞,最终辉煌了数千年的冷兵器终于要落下帷幕了。


这个历史很正


以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的八里桥之战为例。

清朝方面参战兵力为2.5-3万,英法联军则只有8000余兵力。

令人瞠目结舌的是惊人的伤亡情况。

此战过后,清军损失超过1200人,而英法联军仅战死5人,受伤47人。

战争的结果当然是以清军的惨败而告终。


是清军的士兵畏战吗?

保尔·瓦兰在《徵华记》记载说:“中国人和以勇气镇定著称的鞑靼人在战斗的最后阶段表现得尤为出色……他们中没有一个后退,全都以身殉职”。

是统帅能力不够吗?八里桥战役的清军统帅为僧格林沁,被誉为最后的蒙古悍将。

那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清军的惨败呢?

装备的落后

第一次鸦片战争中,清军就已经和英国军队交过手了,当时双方的武器装备就差距巨大。

然而在八里桥战役中,清军装备的劣势还是显露无疑。

彼时的英法联军已经鸟枪换炮。

他们换装了发射米涅弹的前装火帽击发线膛枪,英军甚至用上了研发不久的阿姆斯特朗竖楔式炮闩,螺杆顶紧后装线膛炮,武器可谓是更新换代。

而清朝八旗兵则是以冷热兵器为主的步兵混合军队,绿营更是人手一把大砍刀,引以为傲的蒙古骑兵,更是将弓箭作为常规武器。

战役一开始,战马纷纷被炮火惊得横冲直撞。

这样的硬碰硬,谁顶得住?

军队素质的差异

八里桥战役之前,清军的对手主要是太平军,捻军等农民起义军队,虽然此时的八旗兵已经退化严重,但加上蒙古骑兵和淮军、湘军的帮助,清军并没有吃很大的亏,这也导致清军继续不思进取。

而战役前的英法联军则刚经历了欧洲惨烈的拿破仑战争和与沙皇俄国的克里米亚战争。

都是久经锤炼的军队,清军还是老样子,英法联军却已经逐渐形成了现代化军队。

即使是面对勇猛灵活的满蒙骑兵,英法联军中的英国骑兵和锡克骑兵也不落下风,甚至在白刃战中也占尽优势。

战术思想落后

武器落后,军队素养也不行,那就靠战术呗。

不行,清军非得和英法联军来硬碰硬。

明明已经在天津大沽口失利,清军还是选择与英法联军进行大规模野战。

激战中,清军也主要以正面冲锋为主,偶尔有骑兵冲破了英法联军的防线,也会立即被猛烈的炮火所压制。

满蒙骑兵的灵活性完全无法施展,清军的优势几乎仅剩下勇猛无畏了。

显然,属于冷兵器的时代已经结束了,在英法联军以炮兵为核心的火力网下,清军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值得一提的是,八里桥战役后,战败的僧格林沁被咸丰美誉“忠勇性成,赤心报国”。

而指挥战斗的法国将领孟托班,回国后被封为“八里桥伯爵”,还一跃成为了议员。

实际上,在这次跨时代的交锋后,清廷虽然没有处罚战败的僧格林沁,但同样意识到了革新之必要,洋务派开始逐渐获得清廷的支持。


历史小屋


1.清军武器落后——火枪与弓箭

火枪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滑膛枪,另一类线膛枪。在 19 世纪中叶之前的枪支都属于滑膛枪,由于枪管内没有刻膛线,其射程近、准确率差。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国使用的枪支就属于滑膛枪,有效射程约 200 米,射速一分钟三发 ;清军使用的抬枪、鸟枪(火绳枪)也属于滑膛枪一种,发射频率为 2 分钟 3 发,有效射程仅 120 米左右 ,但八旗兵装备鸟枪数仅占三分之一弱。

此时,清军使用最多的武器仍是弓箭,有效射程仅为 100 米左右 ,射速虽比英军步枪要快,但威力比鸟枪还要小。而且,由于军备松弛、缺乏军事训练,清军骑射水平已大不如前,许多士兵连满弓都拉不开,甚至只能射 50 米左右 。可见,清军蒙古骑兵在与近代化装备的英法军队作战时无异于被屠杀。

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已经换上了线膛枪,英军装备的是恩菲尔德步枪,法军使用的是米涅步枪,命中率有大幅度提高,有效射程能达到近300 米,最远射程达 800 余米。

2.火炮威力悬殊

清军火炮属于前装滑膛炮,射程近,命中率低,基本停留在 17 世纪火炮水平上,射程和射速均不如英法联军。并且,清军大炮使用泥模浇铸,管壁里面充满气孔,由于怕发射时管壁受热膨胀炸膛,不得不把管壁制造的过厚,导致口径很小但是重量超重,出现了几千斤甚至上万斤的巨炮,无法在战斗中灵活调整炮位,准确率也低。清军炮兵的射击能力也在下降,整个战斗,清军炮兵没有一发炮弹命中联军,发射的炮弹都打到树顶上去了。

在第一次大沽之战中,清军大炮每隔五分钟以上才能有规则地打出炮弹,而英法联军火炮远距离瞄准后一分钟一发,近距离情况下一分钟可达 3 发左右 。联军在距离大沽炮台 730 米处开炮,许多炮弹可达到炮台后面三余里的大沽村 ,可见联军大炮一般射程能达到2000多米。

3.战术错误

英法联军当时已经在陆上战斗中采取先进的散兵战术,而清军则墨守成规,忽视陆地纵深设防,不懂散兵战术,所以一败再败。如在张家湾、八里桥之战中,由于清军缺乏大规模近代野战的训练和经验,加之骑兵使用不当,虽拥有数量的优势和本土作战的有利条件,也未能取胜。


硕风杂谈


原因我觉得主要有三点:武器、将士、制度。

1.武器。英法联军在1856年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时候,使用的是火枪、大炮等热武器;而反观满清这边装配的还是刀枪剑棒这样的冷兵器。热武器完全碾压冷兵器。

2.将士。19世纪中期的时候英法联军在世界范围内都是有很大的威望的,特别是英国,被称为“日不落帝国”,可以说英法联军走到世界任何一个地方都是信心满满、斗志激昂的;反观满清这边,军事腐败透顶,在当时是没有一支拿的出手的士兵的,可能大家都知道满清八旗兵这个时候已经成了“八旗子弟”毫无战斗力,而且就连绿营兵(清政府为了补八旗兵的战力而后设定的兵种)这个时候也是不行了的。一对比,满清将士又输一头。

3.制度。英法联军作为风头正盛的资本主义国家,良好的政治制度,保障了英法在军事、科技、经济等方面发展都十分良好;而满清这边正是封建君主专制达到顶峰的时候,一切皇家说了算,就导致各个领域各个层面的人都附庸在皇权上,一层层的附庸,导致满清的军事、科技、经济等方面越来越差。也可以说,前面提到的两点,武器、将士方面落后,其实就是满清封建制度造成的。

综合上述,一个国家要发展强大,制度是保障,保障各个领域各个层面良好发展。


0华生0


其实是两种文明的冲突,先进文明肯定碾压落后文明。冷兵器怎么能阻挡得住热兵器,就如同现在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穿越回二战时期,一个集团军可以横扫世界。


和大多数同病的人


我看的电视剧,只看到清军一波一波地往前冲,倒在英法联军枪口下,除了武器落后,战术也蠢的可以。


朵朵佬爷


不请自来的主

原因多方面历数一下大致几点

其一;清朝后期长期闭关锁国,导致思想及军事装备落后列强

其二,装备上的差巨直接导致作战思想落后,列强们早已军舰大炮你这还骑兵冲锋呢!

其三;国家腐朽,糜烂不堪,人人都想着升官发财,百姓苦不堪言,军无斗志,

其四;指挥不当,气势全无,别说装备不行,拼刺刀都拼不过

以上几点只是粗劣统计几点,一场战役的失败可能,天时地利可怨,一次次的失败只能是这个王朝自身出问题了



外太空的首富


在满清末期,清朝已是内忧外患,军事上更是千疮百孔。

英法联军可以一次次的吊打清军,有几以下几点原因:

一、兵不在多而在于精

清朝闭关锁国两百多年,国力废弛,军中暮气日盛。清军不论是由满人组成的八旗,还是由汉人组成的绿营和散布在全国各地的兵勇,都缺乏足够的战斗力和士气。在战斗经验、作战方式、军事素养相较于英法联军也有很大差距。只会盲目冲锋。可以说清军就不知道应当如何与英法联军作战。

二、兵力分散且无法迅速调动

清军当时约有几十万人的军队,但是清政府为了防止国内可能萌生的反对势力,尤其是为了监督汉人,将兵力以100到200人为一个单,分散在全国各地,没有进行重点的集中。加上在那个时期,通讯十分不便,传递命令情报速度缓慢,以至于无法迅速调动军队。真正面对英法联军的兵力没有像样的组织和调动。李鸿章在访问德国会见俾斯麦的时候,曾向俾斯麦询问如何提升军队的战斗力。李鸿章说,我们有的是人,但是缺乏相应的训练和卓越的指挥家,我们要聘请普鲁士的优秀军官训练我们的军队。 俾斯麦对李鸿章说,军队不在于人数的多少,而是要看在遇到战事时是否能将军队迅速的集中并且从一地快速的调到另一地。

三、武器装备的落后

清军在那个时候多数是以步兵和骑兵为主,更多的还是靠冷兵器作战,大多数士兵装备还都是刀剑长矛,远攻武器以弓箭为主,只有少数士兵配备了老式的火绳枪。而英法联军却全面装备着当时西方最先进的燧发枪和火炮。从射程上,清军的火枪射程在150米左右,滑膛枪,精度低,而且上弹到发射需要进行点火,消耗时间长,基本每十秒才能发射一次;英法联军使用的是燧发枪,射程可以达到300至400米,其中有不少属线膛枪,精度高,装弹容易发射间隔时间更短。而在火炮上,威力和射程也存在很大差距。例如在,著名的八里桥一战中,当时僧格林沁在这一带部署了约3万清军,其中包括1.7万精锐的蒙古骑兵,而英法联军兵力只有8000人左右。虽然在人数上占据着绝对优势,但在武器上却吃了大亏。在其中的一次战斗中,清军3000骑兵,绕到英法联军后侧准备发起冲锋,但是联军装备了在当时最先进的枪支和火炮。最后3000名骑兵仅存七人回到了军营。最后,英法联军取得了八里桥一战的胜利,清军半天便伤亡1万多人,而英法联军只死九人。这是武器装备上的碾压。

四、清政府腐败懦弱

当时的清政府,一心只想求和,慈禧曾说过,“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这种懦弱无能的话,当时英国来到中国的一位记者也曾这样在报纸上评价中国:这是一个富有的,不愿战争却愿意付钱的帝国。从这些便可以看出清政府当时对外是多么的懦弱。

五、中国封建制度已到尽头

在当时中国的社会制度,思想,意识形态已落后于世界,而在当时资本主义经过两三百年的发展已经逐渐成熟,并且,在当时成为了世界潮流。资本主义取代封建制度,成为世界主流已成为必然趋势。


秦观历史


主要是武器和战术上相差太大,甚至不在一个级别上,甚至满清的战术,还不如祖鲁人和阿富汗人。英法联军基本上全部使用热兵器,远程靠大炮,中程靠子弹射击,近程拼刺刀。而清军没有远程武器或者远程武器不理想,中程靠弓箭和抬枪鸟铳,近程靠长矛和刀剑。事实上,清军为了防止骑兵奔跑过程中自相伤害,都是分批冲锋,这种添油战术洋人最喜欢,洋人首先进行炮击,这个阶段可以干掉20%以上的清军。等清军进入100米射程后,洋枪队会进行至少3轮齐射,由于子弹是接近直线攻击,会比弓箭的点状攻击效率提高几十倍,且穿甲能力更强,这个阶段绝大多数清军都会阵亡。即便有少数漏网之鱼,英法军队会使用刺刀阵避免骑兵强行冲阵,强行冲阵的骑兵连人带马都会被刺刀捅死,而刺刀后的洋枪队仍然可以射击。事实上,这样的阵型,对于对付喜欢正面决战,且分批进攻的清军还是十分有效的,清军对英法联军的伤害率很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