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德與醫德漫談


師德與醫德漫談

管道局中學黨委書記兼校長 孫英傑

任何一種職業都有職業道德,即應當遵循的道德準則,它通過人們的信念、習慣和社會輿論而起作用。一般情況下,職業的操守均可統稱為“職業道德”,只有醫生和教師的職業道德具有專屬名詞——醫德和師德。然而近年來,醫患、家校關係似乎比較緊張,“敗壞”師德、醫德者時而有之,媒體也時有曝出醫鬧、校鬧,甚至殺師、殺醫現象。讓我們不禁發問:這究竟是怎麼了?

  誠然,教育界、醫學界存在一些問題,譬如,有償補課、體罰或變相體罰、收受紅包、誤診、醫療事故等。這些問題不僅敗壞了行業風氣,甚至可能成為校鬧、醫鬧的導火索,實屬師德、醫德不良者所為也。

  然而,師德醫德問題絕不是教育和醫療業的主流,更不是業內專利。追尋影響職業道德之根由,著名央視記者白巖松認為:“環境和制度是道德水平高低的決定因素”。他在一次演講中,講述了一個發生在自己親人身上的真實故事:1974年,他父親借從海拉爾到天津出公差的機會,擠出一點時間去大醫院看病,醫生髮現他父親罹患癌症,但考慮到患者的承受力並未直接說明,只極力勸說患者住院治療。白父公務在身,為了表示必須回去的決心,把當天晚上的返程車票出示給醫生,並趁醫生出去請示主任之機“溜”出了醫院。誰知正在候車之時,廣播裡突然傳出尋人消息,白父萬萬沒有想到,找他的竟然是下午看病的醫生,醫生憑著為患者的責任心,記下了他父親的車次,帶著救護車來車站尋人,就這樣,白父“被迫”住院了。雖然最後病痛沒有被治癒,但這件事對白巖松的影響可謂深遠,他被醫生的高尚醫德深深地觸動了。白巖松認為:“如果現在制度與環境鬆綁以後,讓蒙在醫生身上的灰塵和扭曲都被剔除掉,再加上現在的技術,大多數病都會被治癒”。白巖松用這個真實的故事佐證了自己的觀點。對此,我持贊成態度。

  新型冠狀病毒疫情發生以來,最拼命的是醫生,最危險的也是醫生,他們把生死置之度外,放下孩子、放下父母,寫下請願書,冒著生命危險奔赴前線;他們一天連續工作十幾個小時,身穿防護服,不能喝水,不能上廁所,不能休息。臉被防護鏡壓出了紫痕,手被防護手套捂壞了皮膚。有的因為救助患者自己被感染,乃至獻出生命,但他們依然沒有一個退縮。他們救死扶傷的表現何止是醫德高尚,簡直就是捨生忘死,渾然忘我!然而,即使這樣,無視醫護人員指揮,辱罵、推搡、毆打、撕扯醫護人員的現象依然無法杜絕。

  今天早上看到一條微信,內容是疫情防控期內付出時間最多的前兩種職業是醫生和教師,我無法確認這條信息在數據層面是否屬實,但是可以看出,醫生和教師在這一非常時期的付出無可指摘。單說我身邊的同事們,他們擔負著排查、登記、包聯、上報等日常工作不說,“停課不停學”的準備工作佔用了老師們更多的時間。由於疫情來得突然,學校的一切教學計劃都要推倒重來,老師們需要尋找適宜的平臺和軟件,需要學習先進的信息技術,需要適應新的教學形式,這對老教師來說是一個非常大的挑戰:我校li老師零點還在向年輕教師討教;liu老師吃飯還不忘嘮叨剛學的新技能;suo老師晚上03:30才休息,早上6:30又被鬧鐘吵醒,上課到10:20再備課到中午12:00,午飯後繼續,直到累得腰都直不起來;yang老師抓了老公當壯丁,一起研究直播平臺還不算,還要讓老公當學生試聽……這樣的例子在我這個小單位簡直太多了!他們個個都堪稱師德高尚,都有強烈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由此看來,醫鬧和校鬧的原因根本不是醫德和師德水平所致,相反,當今社會,人們最離不開的就是教育和醫療,人們都在關注健康,都在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對教育和醫療有著極高的期望和關注。所以,一旦有人認為師德和醫德出現稍許閃失,就會第一時間將之暴露在眾人的視線裡,更有甚者造成校鬧或者醫鬧,加之現代網絡的極速傳播,將在瞬間造成極大的負面影響,師德和醫德立即就成了千夫所指。

  可喜的是,2019年8月份國家教育部、最高法、最高檢、公安部、司法部五部門聯合發佈新規,對“校鬧”依法予以嚴厲打擊,維護老師和學校應有的尊嚴,保護學生生命安全。而國家也擬在2020年6月1日起,立法醫鬧入刑,禁止任何威脅、危害、侵犯醫療衛生人員的行為,同時對醫療亂象說“不”,把健康領域作為公益事業而非市場經濟對待。

  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我相信,隨著制度不斷完善、環境逐漸清新,醫療衛生、教育事業的春天已悄然來臨,在全民和諧的大環境下,師德、醫德在全民心中一定會日益凸顯高尚!


師德與醫德漫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