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製造業外遷或倒閉會導致產業空心化嗎?

用戶57502488098


空心化這個詞不是太懂,我只知道深圳很多工廠遷移,目前也有很多工廠生存困難,倒閉的也不少,就在回答這個問題的此時此刻,我的親妹妹,在深圳石巖一家小製衣廠,工廠倒閉,員工從十月份,到現在一分工資沒拿,深圳有很多高科技公司,這個大家都知道,還有深交所啊,平安啊,這些算上些金融類的公司,但是我個人覺得,雖然深圳現在很繁華,GDP也很高,可能這些小工廠創作的GDP,並不高,如果深圳全是一些大工廠,高科技的大工廠,高科技的網絡公司。一些比較大的金融公司,如果只有這些類的企業的話,深圳目前不足以支撐現在這麼多的人口,因為那些高科技公司和那些金融類的公司,他們的就業人口是一些知識分子白領,這個人群,我相信在深圳的總人口比例沒有達到絕大多數,如果這些工廠都外遷或者倒閉,在這些公司就業的這些農民工都離開了深圳,這是一個很龐大的人口,相當龐大,我覺得對深圳的負面影響是很大的,根據目前現在經濟的發展,優勝劣汰,留下的可能也是一些好的企業,我相信,20年後,深圳還是有很多的工廠,空心化可能不會實現吧,。







粵漂建好


座標深圳沙井,職業模具設計。過年上來,小孩子上幼兒園,學費由去年的5500漲到6300,最近附近好多出租屋升級裝修改公寓,房租由原來的500一下子漲到1000。按這樣發展,遲早頂不住壓力要回老家!!!


咸陽機場


近幾年裡,由於土地廠房租金、員工薪酬、原材料價格都在上升,以及深圳周邊地區加大了招商引資的力度,這就導致了很多原來在深圳的大型企業,開始了轉移。華為只留總部和銷售部門在深圳,而將生產和研發部門搬到東莞的松山湖地區;比亞迪將新能源產業遷到汕尾。此外,還有富士康、興飛科技、歐菲光把生產線都搬遷到內地去了。


面對此等局面,一些專家預言:深圳的製造業將出現空心化。不過,我們卻認為,深圳製造業外遷或倒閉現象最近時有發生。但妄言深圳製造業將空心化,實在講得有些過早。從目前來看,2017年深圳第二產業佔比41.2%,穩居四大一線城市之首。如果要說深圳製造業空心化,恐怕其他幾個一線城市問題更嚴重一些。


此外,深圳緊靠香港,香港這些年發生的產業空心化問題,深圳都一清二楚,現在深圳市政府已經意味識到製造業的空心化問題,所以創造各種條件,千方百計地解決實體經濟在發展中遇到的困難。正是由於深圳市對實體經濟的高度重視,2017年深圳製造業的發展速度超過了深圳的GDP的發展速度,二產三產之比為41.5:58.4。這意味了,第二產業佔比重回四成以上。製造業衰退問題已經得到緩解。

對此,我們認為,對於深圳的企業外遷的原因,無外乎兩種:一是企業外遷是生存環境變差了,企業不得已而遷出。另一是,企業要進行結構性調整而外遷,比如華為要擴張生產和研發基地,原來龍崗區已無地可批,那隻能到東莞去找基地。而對於深圳的中小企業來說,創業者本來就是在生生死死中發展過來,有新誕生的創業公司,也有一部分企業倒閉,優勝劣汰也是市場的法則。


雖然,短期內深圳對製造業還是比較呵護的,也竭盡全力為實體經濟的發展提供必要的幫助,以及創造優惠的投資環境,而且深圳製造業滑坡的現象已有所緩和。但要想徹底終結深圳產業空心化隱患,恐怕還是要做出以下幾大努力:


第一,降稅減費,給實體經濟營造一個良好的生存環境。第二,把深圳的房地產逐步去投機化,迴歸合理屬性,這樣把高房價降下來,深圳的土地和廠房租金價格才能降,企業的租金壓力就可以減輕。第三,政府加大對科技創新企業的支持及對中小企業的信貸傾斜力度,進一步給科創企業更多的財政補貼,以及給中小企業提供更多的融資渠道。只有多管齊下,未雨綢繆,深圳的製造業就能避免陷入產業“空心化”的問題。


如果可以,請點一個贊,謝謝你對我付出的肯定。歡迎關注我


不執著財經


深圳產業空心化還為時尚早!首先我們來看一組數據:我國四大一線城市三產比例:

北京:

GDP總量:28000億元

第一產業:120.50億元

第二產業:5310.60億元

第三產業:22569.30億元

三產結構比例為:0.4% :18.69% :80.91%

上海:

GDP總量:30133.86億元

第一產業:98.99億元

第二產業:9251.40億元

第三產業:20783.47億元

三產結構比例為:0.3% :30.70% :69%

廣州:

GDP總量:21503.15億元

第一產業:233.49億元

第二產業:6015.29億元

第三產業:15254.37億元

三產結構比例為:1.08% :27.97% :70.95%

深圳:

GDP總量:22438.39億元

第一產業:18.54億元

第二產業:9266.83億元

第三產業:13153.02億元

三產結構比例為:0.08% :41.29% :58.63%

從一線城市的三個產業結構比例來看,深圳的第二產業佔比最高,達到了41.29%,這也從側面反映了為什麼深圳GDP增速高於其他三個一線城市,因為深圳的經濟增長,很大一部分是依靠工業而非消費類的服務業。

儘管華為的大部分員工目前已經搬到了東莞松山湖,但是這並不能說明深圳產業空心化,相反,深圳在高息技術產業升級、智能製造、新能源汽車、珠寶、服裝、電子等優勢產業在全國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綜上所述:

顯然,從第二產業第經濟總產值來看,深圳排在一線城市之首,超過了上海和北京,還有廣州,說深圳產業空心化,這個結論是站不住腳的!沒有數據分析和推敲,觀點都是耍流氓!


蔣昊說經濟


有可能會!

現在深圳有吹噓之言把,過去幾年深圳房價帶動全國暴漲,各類地產軟文都在吹噓深圳,深圳泡泡被吹到天上了,現在正好是深圳泡沫撐的最大的時候。深圳那邊中小製造業多,幾個主要的大公司都遇到發展障礙了,比如說騰訊今年股價跌40%,未來還會跌,騰訊就一個山寨軟件廠,沒什麼核心科技,其總裁馬化騰的目標就是賺快錢,現在也遇到問題難以解決了,未來會咋樣不好說,過去幾年賺錢的遊戲被打壓,微信已經紅利吃完,流量端優勢被今日頭條,等等各種興起的新媒體逐步瓦解,今年錘子的小小子彈短信把騰訊驚 的蛋疼,因為只要出現一個其它新的即時通訊軟件流行起來,騰訊就完了。華為中興遇到的問題是核心技術突破的問題,這是機會時代後必然遇到的問題,因為特殊原因深圳過去幾十年是中國地區最能抓住機會的城市,而且抓住機會迅速把泡沫放到最大,現在深圳正是泡沫最大的時期。基礎核心科學這個問題短期很難解決的,解決這個核心問題最有可能還是在上海或者北京,目前最基礎的科技大部分都在北京上海,這類核心人才基本上都是往北京上海培養,並且回國的核心才都是往北京上海去的,全國科學院院士最多的地方是江蘇,最近貿易戰被曝光炒的很火爆的千人計劃,都是要往北京上海去,連航母都是在上海造的,上海的重型科技,深圳估計連邊都摸不到一點,連華為的芯片也是在上海研發的,現在中國芯片研發主要在上海。基礎科技是內功,突破很慢,是系統工程,從教育,人才選拔,投資,潛心研發試錯創新,是真正愛好科技有悟性天賦的人長期修煉浸潤的結果,需要多年的冷板凳,而不是去賺快錢,但一旦突破就很容易長期佔據優勢,硅谷是怎麼形成的,大家可能還不知道,那是美國軍方基礎科技研究民用的結果,冷戰大量的基礎科技成果需要找到民用出口,在華爾街資本推動下形成了硅谷,其內核本質還是基礎科技推動的,後來還有有全球一流斯坦福大學。深圳這種一開始就是中低端賺快錢的城市風格跟基礎科技需要的因素正好相反,深圳沒有搞核心科技的潛力目前,深圳想真正成為硅谷,缺少真正的內核,只能算是披著硅谷的皮,其中國硅谷的稱謂可謂是隻有其名和皮,沒有其實,深圳大部分所謂創新都是很低端的創新,大部分只能算是創意。其在中國的科技內核目前還是在北京上海去找。

論核心基礎科技,雖然中國目前比不上歐美髮達國家,但是國內基礎科技深圳真的是排不上號,連南京,武漢,甚至西安的基礎科技都是比深圳強的,深圳只是搞應用技術和二次開發山寨很強。深圳地小,只能做個特區吧,隨著深化改革,進一步開放,深圳的政策優勢會相對降低。醫療和教育水平很低,對教育和醫療重視的真正的核心人才不會去深圳,真正的人才還是在北京上海的多,去深圳的那些人很難說是核心科技人才,都是應用型的人才,深圳說是高科技城市,其實很多都是偽科技,山寨而已,二次開發,賺快錢的,賺快錢的時代要過去了,華為現在都遇到了難以解決的問題,深圳其它以華為為榜樣的其它電子公司都是不用說的,貿易戰對深圳影響也是最大,因為深圳貿易出口佔經濟總量的絕大部分,靠歐美市場活著。現在房價還搞這麼高,目前90後還會去深圳,不過絕大部人都會回去,95後在深圳很難呆的長的,深圳那群山寨老闆很難真正吸引到95後,95後不會像80後70後那麼傻,受不了氣的,說不定95後會和山寨老闆發生衝突。00後估計去深圳的就少了,到00後比90後少很多人。未來十年深圳山寨模式走不下去的,會出現大量山寨公司被現實掃出的局面。目前四個一線裡面深圳未來前景最不看好,泡沫嚴重。

另外中國發展也遇到節點,過去幾十年中國的方向性趨勢是改革開放,以人口紅利形成的製造業外貿出口,和房地產需求形成的地產業,沿海城市成了這幾個趨勢的得利者,深圳正好是這個趨勢的最好見證,但是過去以人口紅利進行的外貿出口模式和房地產經濟已經到了頸瓶,而深圳正好就是借這幾個優勢發展起來的,深圳這個地方是無數內地年輕兄弟姐妹的血淚血汗堆積起來的,深圳房價泡沫可謂全國第一。未來中國要成為真正的強國,必須向內需時代邁進,任何世界霸主都是內需為王,有強大的內需市場。

時代在變化,未來中國真正強大,就是三個方向性趨勢,一是內需為王,二是高科技基礎科技突破。三是人民幣國際化,外匯市場開放發展,人民幣成為世界強勢貨幣,一帶一路是這其中的一個小因素。

先說一:內需為王,這個顯然國家已經定位長江經濟帶,中國的腰部地區,腰壯則體強,未來長江經濟帶會順勢崛起,這個以高鐵為主要連接紐帶,現在正在打造沿江高鐵,這裡面的武漢和長三角佔據絕佳地理位置的地區會高速發展。顯然武漢等中部地區會崛起,你打開中國地圖,就是個弱智兒也知道在武漢這個地方發展內需最佳,未來武漢高鐵4小時覆蓋全國主要地區和絕大部分人口。當然長三角地理也是絕好,廣東搞粵港澳大灣區,粵港澳大灣區地圖上很小的,顯然不如長三角的大灣區,上海背靠的是整個長江和蘇浙,佔據天時地利人和,面向世界。長三角會取代過去深圳有的優勢。現在深圳唯一的優勢還是政策優勢,但是隨著深化改革,內陸地區的官員也不是傻子,會順勢改革搶奪優勢。隨著武漢重慶成都杭州南京西安等二線重地的崛起,顯然深圳這個移民城市的人口會大量回流,過去四川,湖北湖南江西等去深圳最多的地區未來會人口迴流,現在一旦人口迴流就很難再去深圳了,是深圳人口最高峰期,現在很多80後還在死磕深圳,深圳階層已經固化,死磕深圳還不如去新一線城市搶先佔據位置,但是95左右的人很靈活了,對深圳沒有任何感情的,反向新趨勢一旦打開就很難再回去,這個是大趨勢,做投資的人都知道,新趨勢一旦形成就很難改變,我們做外匯的知道這個原理。我們做外匯的,我們很多客戶是深圳那邊的老闆,現在很多都在開始選擇回到中部,有些較大的全國分部多的公司都把年會選擇在武漢開,這樣節省成本,節省時間,這個更能從細節進一步說明問題。

再說二:高科技突破,這個上面已經說過了,國家會集中精力在北京上海突破,不會分散精力,核心人才依然都是在北京上海,真正的核心人才不是通過錢能買到的,深圳有錢你能買到愛因斯坦牛頓這樣的人才嗎,顯然不可能,深圳也誕生不了這樣的人才,楊振寧回國也是去北京。主導這個世界發展的還是基礎科技突破。深圳是應用型,北上的高科技突破後可以拿到深圳去應用賺錢,但深圳去突破基礎高科技這個就很難,深圳沒有這份天賦,深圳天賦是應用賺快錢,其內核還是電子製造業或者電子製造服務業。

最後說三:金融方面,金融市場是經濟的核心,“外匯市場”又是金融市場的核心。未來主要目標就是RMB在外匯市場成為強勢核心貨幣,任何國家成為世界真正強國的標誌就是本國貨幣的崛起。過去伴隨日不落帝國的是英鎊的全球霸權地位,英鎊霸權在“外匯市場”持續了一百多年,直到二戰後布林頓森林會議在“外匯市場”被美元霸權取代,美元霸權是其全球霸權的標誌,美元霸權也支撐著美國的經濟金融和科技發展,美元霸權是美國的核心利益,美國形成美元霸權後,過去幾十年發動的所有戰爭都是為了美元,朝鮮越南戰爭主要對付威脅其美元霸權的蘇聯,失敗後不得不轉向和平演變方式,打南聯盟主要為了打擊剛剛誕生的歐元,打伊拉克和阿富汗主要為了在中東地區維護石油美元。當然我們中國要真正成為強國,RMB要在全球外匯市場成為強勢核心貨幣之一,目前在外匯市場目前全球有7個主要貨幣,美元是核心,是霸權地位,另外歐元,日元,英鎊三個是主要強勢貨幣,加元,瑞郎,澳元,紐元等跟隨核心或者強勢貨幣成為四個重要貨幣,另外黃金其實也可以作為一個主要貨幣。RMB首先要成為類似歐元地位的貨幣,長遠來看成為和美元對等或者超過美元的霸權貨幣。全球外匯市場交易中心主要在倫敦,紐約,東京三個地區,巴黎,新加坡,香港等算是重要地區,但是RMB要崛起必須要出現和倫敦紐約東京對等的交易中心,這個地區顯然是中央主導下的上海,深圳離這個差的太遠了,只是在一帶一路佔點的地區性優勢,這個優勢還要跟著香港取得的。上海會在中央的主導下成為和紐約,倫敦東京對等的全球主要金融中心之一。金融方面深圳會被北京上海甩的更遠。

這三個方向是中國未來的大趨勢,未來城市的發展都是圍繞這三個趨勢來進行的,能順著這三個趨勢的城市和地區會成為新的中心,北京上海還是第一第二,這個是長期發展的結果,其歷史經濟科技文化厚重,骨骼粗壯,內力雄厚,地位核心無法取代,還是中國的泰山北斗,未來三個趨勢上依然佔據優勢,其主導地位並非深圳能望其項背的。未來內需為王即將崛起的一線城市,武漢,重慶,杭州,江浙地區,會打破過去廣東深圳那邊既有的優勢。最有可能的格局是北上武廣深重杭。當然深圳那邊會在一帶一路的方向發展,其對應的目標是東南亞,南亞非洲等地區,在這些地區想辦法佔據產業鏈優勢不會取代就好,因為在美國等支持下東南亞印度等地製造業開始發力了,廣東深圳等地要保住這個地位。

武漢重慶杭州等可能會崛起成為新一線裡面的第三,當然這個需要一定的時間。


湛江小肥肥


深圳的工廠搬走很多,深圳的工廠倒閉的也不少,深圳華強北沒以前熱鬧了,街道上似乎人少了,最近一兩年這樣的呼聲很多,那真實情況呢?

最新發布的廣東工業增加值排名顯示,深圳第一7107億,遙遙領先。第二的佛山3653億,第三的廣州也是3599億,廣州+佛山=深圳,數據是最打臉的,深圳增長12.84%,廣州-7.97% ,佛山-13.82%。全省正增長的只有深圳和東莞,其中東莞還承接了一部分深圳的企業。

再來看看深圳,深圳的核心競爭力是金融和科技,金融和科技方面深圳遙遙領先與廣州,特別是科技,深圳有華為通訊中興大疆華大基因創維等等。但是大家都沒料到廣州的製造業增加值是深圳的一半吧?

再看看其他市,大部分都是同比去年大倒退的,肇慶揭陽潮州雲浮等甚至減少了40%以上,連中山都減少了29%,可見深圳增長是多麼難得。




Win5


近年來,由於受土地廠房租金、員工工資、原材料成本等要素的影響,以及內地大力度的招商引資優惠政策等多種因素影響,深圳有不少企業在周邊、內地以及印度、東南亞等地有計劃地開展產業轉移。

比如中興通訊將生產基地遷到河源;比亞迪將新能源產業基地遷到汕尾;而眾人周知的華為,更是將大部分部門遷到東莞松山湖,深圳只留總部及部分研發部門;大疆科技把製造基地遷到東莞;還有富士康、歐菲光、兆馳股份、興飛科技等企業也把生產線遷到內地去......

這些企業遷走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遷走的不僅是一個大型企業,更是一個產業鏈的遷移,很多上下游配套的企業也隨之遷走,這對深圳先進製造業的發展極為不利,會象香港一樣導致產業空心化。

好在深圳市政府早就意識到這個現象,也在創造各種條件,千方百計地解決實體經濟發展中遇到的問題。

經過這幾年的努力,政府扶持實業的政策效果已經出現,2017年深圳製造來的發展速度超過深圳GDP的增長速度,二三產比例為41.5:58.4,二產佔比重回四成以上,是近年以來的首次回升。因此,深圳目前產業空心化的現象得到了有效的抑制,應該不會出現香港那種情況。

關注融易搜公眾號,獲取更多理財知識。


融易搜



這的確是值得深圳重視的一個問題。目前深圳確因土地空間制約及生產要素成本上升等因素影響,致使很多企業難以承壓而紛紛遷離,照這樣發展下去,製造業將會萎縮,如果沒有了足夠規模製造業的支撐,金融業及現代服務業的發展將受到制約,會對經濟產生嚴重衝擊。產業"空心化"令香港經濟一厥不振,也讓曾經輝煌一時的臺灣新竹科技園銷聲匿跡。不過,深圳會不會也因此而出現產業"空心化",在我看來是不會的,因為有香港的"前車之鑑",深圳不會不知道產業"空心化"意味著什麼,因而會採取積極措施應對。下面有的是正在或計劃中的措施,有的則是建議:

一,降稅減費,切實減輕企業負擔。在個稅抵扣、增值稅抵扣、員工社保費、各種行政收費等,都有優惠空間可以打開。

二,土地方面。可因應需要規劃好工業用地,保證優質企業有地可用可擴;同時加大產業園區建設開發力度及城市更新力度,拓展產業空間。深圳規劃的十大未來產產集散區中,有七個已經授牌,分別是:龍崗阿波羅未來產業集聚區、南山留仙洞未來產業集聚區、觀瀾高新園未來產業集聚區、大鵬壩光生命健康未來產業集聚區、坪山聚龍山智能製造未來產業集聚區、寶安立新湖智能裝備未來產業集聚區、深圳高新區北區未來產業集聚區。


(龍崗阿波羅未來產業集聚區)


(大鵬壩光生命健康未來產業集聚區)


(寶安立新湖智能裝備未來產業集聚區)


(觀瀾高新園未來產業集聚區)


(南山留仙洞未來產業集聚區)


(深圳高新區北區未來產業集聚區)

三,發展"飛地經濟"。這是目前解決土地不足最為有效的途徑,可以借鑑"深汕特別合作區"及"坪清新合作示範區"的成功經驗,積極與東莞、惠州、河源等周邊地區尋求合作發展"飛地經濟"。

四,其他。加大對人才住房及創業的扶持力度;強化政府的服務職能,營造更加公平、公正、透明的營商環境;加大對企業科技創新的支持及對中小企業的扶持力度;進一步暢通企業的融資渠道……等等,這些都對留住、吸引企業及人才有很大的幫助。

多管齊下應對,相信深圳不會出現大規模的產業遷離,更不會出現產業"空心化"。


影子伴你


空心化是必然的。當年華為終端部搬到東莞松山湖時,任正非曾經說過,房地產已經讓深圳成本變得太高了。

近幾年工業區改造為寫字樓已經成為趨勢,改造完了房租就高了。這是一塊。另外一塊是人工成本。而人工成本中還是房地產。買房子的人大部分收入還房貸,租房子的人也壓力山大。還有一塊是生活成本,實體店也是大部分收入付了房租,蔬菜水果必然很貴。

其次,營改增使得民營企業實質性賦稅增加,企業利潤減少,也會逼迫深圳企業外遷。

2019開始社保由稅務代繳估計還會進一步擠壓中小企業的利潤空間。

我個人預計未來十年這種外遷的趨勢不容易改變。除非深圳做出實質性措施。


drdong718


產業空心化是個相對的概念,換句話說不存在嚴格意義上的空心化,只存在迭代升級,產業轉化問題。

首先,我們要明白深圳遷出去的都是些什麼企業和業務?

受土地廠房租金、員工工資、原材料成本等要素成本上升,以及內地大力度的招商引資優惠政策等多種因素影響,深圳有相當一批企業已經先行一步,在深圳周邊、內地以及印度、東南亞等地有計劃地開展產業轉移。

同時,也吸引來了適合當前經濟情況的企業,例如恆大。大家都會說華為走了,華為是一家大企業,這很正常。他們自己要在深圳建立國際總部,而把一些產業線簽到松山湖。

其次,市場是一個自由的組織,企業的的遷動屬於市場行為,畢竟他們是逐利的。

外遷企業的考量主要有:有些是因為企業規模做大後需要在多地甚至全球進行佈局;有些則是出於企業的產品沒有競爭力而需要搬遷轉移;有些是企業發展得很好,但因生產空間不夠而需要搬去生產空間和政策優惠較大較多的地方,有些是企業認為生產要素成本高了,要遷到地價便宜和勞動力充足的地方等。

最後,產業只會在適合的地方生存,沒有製造業會有其他產業來填補。

如果說沒有製造業就是產業空心化,那麼世界上大城市都空心化了?貿易理論告訴我們只有不同能力的個體相互交易才產生社會價值,如果每個城市都一樣,意義何在呢?簡言之就像不同地方有不同習俗和氣候,這樣才有多彩的世界。

相信經過市場行為,經過大浪淘沙,深圳會有屬於自己的產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