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害怕,我不是人

防疫憋家讓人上火,現實需求讓TA大火

昨日,有媒體公佈了對抗此次疫情的真正方法,那就是:

別害怕,我不是人

更有多家媒體多方面證實,有一種“人”可以100%免疫於病毒,可隨意行走並24小時工作:

別害怕,我不是人

吶,就是物流、交通、服務等各類機器人。

按原來的劇情,2020一開年,科技媒體的頭條將繼續被不斷擴大的5G網絡和能力漸強的AI所壟斷。

沒想到,一場疫情,隔離了活人,火了機器人,讓以前大多出現在展會上的各式機器人投入了物流,進入了醫院,走上了街頭。

“放手,讓我們來”

2月3日,美國首例確診新冠肺炎患者治癒出院,由醫生坐在病房外操作的配有攝像頭、麥克風和聽診器等功能的機器人,充當了治療他的主力。

據深圳衛視報道,該患者是美國華盛頓州居民,在從武漢返回美國之後最早在西雅圖就診,1月20日被轉移至特殊病原體病房進行救治,該病房是2015年為了應對埃博拉病毒設立的。據稱,該醫院計劃準備至少12個同類型病房以備不時之需。

別害怕,我不是人

2月6日,京東物流智能配送機器人上路,完成了給武漢第九醫院無人配送的第一單。

別害怕,我不是人

在武漢市青山區吉林街上,這個比“老頭樂”電動車還略微小一些的無人物流小車從京東物流仁和站出發,沿著街道一路前行,躲避著車輛和行人,穿過建設二路路口,順利將醫療物資送到了武漢第九醫院。這是疫情爆發後武漢智能配送的第一單。

據快遞雜誌報道,京東物流武漢仁和站距離武漢第九醫院這個疫區核心只有600米,疫情爆發後這個站點幾乎支撐起了第九醫院醫療物資的配送工作。在隔離期間,為了保障一線醫護人員的醫療物資和生活物資的供應,這個站點的配送工作沒有一刻暫停過。

別害怕,我不是人

據相關負責人稱,在武漢這樣的智能配送機器人不止投放了一輛。一輛車一趟能配送24單,但為了減少人群聚集,每趟配送的單數還控制得較少,增加了每天的運送次數。到武漢第九醫院的物資優先用這樣的自動駕駛配送機器人運送。此前技術人員通過雲仿真系統一個小時即驗證了2-3個月的大致路況,並通過遠程系統把自動駕駛系統部署到了配送機器人車輛上。

據悉,該類自動駕駛配送機器人還有幾十輛在生產。

2月7日,中國移動聯合產業鏈推出的5G醫用測溫巡邏機器人在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城站分院巡邏測溫。

中國移動人士介紹,基於5G技術的可移動式醫用測溫巡邏機器人,綜合運用物聯網、機器視覺、生物識別、人工智能、雲計算、大數據等技術,集成各種環境感知傳感器,可廣泛用於車站、廣場、商圈、醫院、學校、社區及重點單位等場所。無論是固定點位值守還是巡邏,依靠機身上搭載的高清視頻,紅外熱成像等各類監測數據都可通過5G網絡同步傳送到後臺,實現24小時全天候監測。

在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城站分院的早上7-8點高峰期,以往需要6個保安查體溫的門口只需要一個保安駐守,其餘由機器實時巡邏測溫並反映在後臺的電腦屏幕上。

別害怕,我不是人

在“IT互聯網資訊”的視頻裡可以看到,該機器人不僅可以在距離人體10米範圍進行精密測溫,還可以進行口罩識別,對於體溫超過預警值或沒有規範佩戴口罩的人員,會現場通過高音播報發出溫度告警和提醒。

甚至,被測對象誰在放屁都被顯示的清清楚楚。

別害怕,我不是人

2月7日,上海援武漢第三批醫療隊收到了兩臺智能機器人“小白”。這是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吳韜研究團隊捐贈支援的2臺AirFace人工智能醫護服務機器人。專家通過手機、PAD或者電腦可以登錄到AirFace機器人程序操作。這款具有人臉識別、自然語音交互、遠程協作等功能的醫療服務機器人,包含了機器視覺、基於激光的空間位置信息等多種技術,基於微軟Azure平臺、根據醫療場景定製的綜合管理等軟件。

別害怕,我不是人

隨著各式各樣機器人被投入使用,“智能機器人加入抗疫前線”成為熱搜。

在南京,被稱為“戰疫機器人”的消毒機器人在南京市第一醫院“上崗”,在5分鐘內可把21平方米空間內物體表面的病菌殺滅。醫院相關負責人稱,幾款機器人已應用到多個科室,大大提高了醫院感染防控工作的效率。

南京市第一醫院感染科護士長在“北京時間”視頻中稱,消毒機器人是將消毒劑打成幹霧狀噴到空氣中,做到360度無死角消毒,一個機器人有9根紫外線燈管,通過高強度紫外燈的照射,短時間內就可對物表和空氣殺毒,給醫院減輕了非常多的工作壓力,大大提高了感染防控效率。

別害怕,我不是人

在廣州,廣東省人民醫院1月底引進的雙胞胎機器人“平平”和“安安”也承擔了藥品配送、傳遞等業務。機器人可實現自主開關門、搭乘電梯等,還可對各個病區進行實時影像監控與互動。可充當傳統上3個配送員的工作,降低了臨床工作人員的風險。

別害怕,我不是人

在上海,滬產自主移動消毒機器人目前已開始在武漢、上海的抗疫一線進行臨床應用。在醫院的病房、門診或實驗室裡,它們可以邊移動邊消毒;在社區裡,它們能以密集語音電話助力疫情排查;在重點區域和道路,它們不停喊話,作為民警搭檔,協助警務巡邏……

據社區人員稱,語音機器人可以在5分鐘內完成200個電話的呼叫,並出統計結果,而人工打電話需要2、3個小時,加上統計表至少需要3、4個小時。

別害怕,我不是人

在江西,鷹潭市人民醫院也收到了企業捐贈的智能配送機器人,這也是江西首臺在隔離病房應用的智能配送機器人。在送藥品、手術器械、餐盒、被服等工作上,醫護人員可以通過人臉識別、指紋識別和ID卡,打開機器人的廂體,把需要配送的物品放進去並確認,機器人會在之前根據構建的地圖和對醫院環境的熟悉程度自主規劃路徑,會送到目的地。

尚不高級,但不簡單

就在昨日,中國信通院人工智能產業發展聯盟也發佈了智能疫情防控機器人(外呼類:用於疫情調研、電話通知、人員篩查等環節的智能外呼)的首輪試評估結果。

結果顯示,在信息採集能力方面,參評產品的準確率都超過了83%,可有效保證相關字段信息的獲取,從而滿足政府、機構等對關鍵信息的統計和分析需求;在語音識別能力方面,考慮到電話環境噪聲嘈雜,參評產品的準確率主要分佈在82%-96%之間,可以達到較好的使用效果;在語義理解能力上,各家準確率在80%上下浮動。

儘管相對於電影大片裡的各類酷炫智能機器人,當下被疫情所激發出很多需求而迎來應用的多數機器人還屬於初級能力機器人。但顯然,科技的條件和現實的需求,都催生了一場硬核科技站的到來。

無論是2019年世界機器人大會上令人眼花繚亂的各類型機器人打開了人們對於機器人服務的新視界,還是工業、服務、仿生機器人的迅速進展,都讓IDC預測的那個數據越來越逼近:2027年,智能機器人產業在中國的市場規模有望達到1.6萬億元人民幣以上,在宏觀經濟層面,中國5-8%的GDP將由機器人拉動和促進。

智能外呼、輔助醫療、公共消毒、物流,是此次疫情中被集中應用的幾類服務型機器人。

儘管全球研發已久的各類服務型機器人仍未大規模應用,連高精尖如波士頓動力、久經沙場的日本pepper,都未能打開市場窗口,而且目前中國機器人產業的核心技術與零部件還依賴進口。而且此次防疫事件,以企業捐贈為主,尚未出現清晰的盈利模式。

但至少,已給了機器人產業一個絕佳的練兵機會,也讓各行各業近距離意識到了機器人的能力和前景。

如鈦媒體的一篇報道中所說,除了AI算法、零部件的進步,機器人智能性能的提升也意味著需要使用更復雜、更重的元器件,要突破這一瓶頸就需要材料學的進步,醫學類服務機器人的性能提高也需要醫學、神經科學等的協同開發。

服務型機器人率先得到大發展,需要技術、商業、人文的多重進階。

文章開頭提到過的那個京東物流智能配送機器人,路上還巧遇了從汶川來的援漢卡車。

別害怕,我不是人

一個龐大的卡車,因感恩和救援而來;一個萌萌噠無人車,因科技和智能而駛。

這一幕,恰恰是人文與科技的同框和協力。


- END -

更多精彩內容,敬請搜索關注“紫金山科技”微信【zijinshan2013】

★紫金山科技:聚焦5G,關注人工智能與移動互聯網的發展。報道新產業、新公司、新業務、新商業模式,探索5G+AI的無限可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