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尚書》,帶你看透周、秦、漢三朝的思想變化

先聲明一點,本文不講《尚書》之內容,而是談談它的發展歷程。

相信部分朋友都有去書店買書的經歷吧,不管是去哪家書店,我相信只要去了歷史類書籍當中,肯定會看到《尚書》與《詩經》這兩本書吧,那這兩本書究竟有什麼魔力,會在歷史類書籍中出現的次數如此頻繁呢?

或許看完此文你就懂了。

《詩經》and《尚書》

《詩經》此書在本文中我就不大費周章的說它了,畢竟它在歷朝歷代都非常受歡迎,要說原因也很簡單,《詩經》構成了優雅言詞的基礎,無論是多麼稀鬆平常的一件事情,只要你用《詩經》中的句子重新表述出來,必定會讓你顯得更有氣質,更有說服力。

也是因此,《詩經》傳到春秋戰國時期非但沒有沒落,反而還被重新賦予了生命,得到了新的發展,反觀《尚書》就沒有那麼好運了。

《尚書》這部書在周朝本叫《書》,後在漢朝才將《書》改之為《尚書》,“尚”代表了時間上最遠古的意思,所以《尚書》此書的含義便是記載了最早時期的東西的書。


一部《尚書》,帶你看透周、秦、漢三朝的思想變化

《尚書》資料圖

那這所謂的最早時期的東西到底是些什麼呢?既然《尚書》寫於周代,那自然寫的都是些周朝的一些資料咯,嚴格來說,應該是記載了周朝朝廷的官方文獻。

為什麼這麼說呢?

這裡面就關乎到殷商時期和周朝伊始時的文字了。

殷商的文字and西周的《書》

我們應該都見過甲骨文吧?甲骨文是商朝時期的大祭司用來占卜用的,也就是說甲骨文的出現只是為了方便帝王和先祖的溝通而已,既然是帝王與先祖之間的溝通,那麼肯定,這些文字(甲骨文 )是控制在君王手裡的,是被壟斷的。

商朝除了掌握甲骨文之外,商人們還會在他們的青銅器上鑄刻銘文,值得一提的是,這些銘文區別於文字,它們只是一種符號,只是用來表示這個青銅器是屬於哪個家族的而已。

後商朝被周朝所取代,到了周人的手中,青銅器上的銘文開始有了些許變化,它們並不單單用來表示這個青銅器屬於誰,它們漸漸的有了文字的連綴,有就是說它們有了主要的含義,可以讀通了,這種文字也就是我們平常所知的

鐘鼎文(金文)

鐘鼎文之中,最常見的語句莫過於“子子孫孫永寶用”了,這也就意味著周朝的人知道了文字可以和青銅器一般,永久的保存下來。

也就是說,鐘鼎文讓周朝人意識到了“書寫”這一行為的存在。


一部《尚書》,帶你看透周、秦、漢三朝的思想變化

西周青銅鼎

但是這“書寫”行為是被掌握在少數人手裡的,這就和商朝的甲骨文一般,甲骨文掌握在祭司手裡,而這鐘鼎文便掌握在那些可以製造青銅器的少數人手裡。

也是因為有了這一列的因素,這部由周人所寫,被周人最早認定應該被書寫下來的內容的《書》就顯得有多麼重要了,周朝人把此書取名為《書》也是這個原因。

東周時期《書》的經歷

前文也有提到,《書》從西周傳到東周之後,它的地位發生了改變,周人們不再去在意它了,那為什麼會變成這樣呢?究其原因,還是因為東周時期的文字觀念發生了改變。

簡單的說,就是鐘鼎文沒落了。

東周之時,周人們把殷商青銅器上的銘文演變成了鐘鼎文,然後又把原先刻在青銅器上的鐘鼎文用來書寫,這樣只能靠著青銅器發展的文字,隨著時代的改變也就必然會沒落下去。

也就是說,鐘鼎文漸漸的和這個時代有了隔閡,周人們也開始使用一些更加簡單的文字,他們也不再把這些文字刻在青銅器之上了,為了方便記錄,木簡也就出現了。

如此一來,到了東周戰國後期,能夠理解、能夠看懂用鐘鼎文書寫的《書》也就越來越少了,可以說幾乎沒有。

秦朝時期

到了秦朝時期,《書》又迎來了一場浩劫。

我們都知道戰國最終的勝利者是秦始皇,他不僅統一了六國,還統一了文字。

秦始皇的野心很大,真的很大,他並不單單滿足於地方上的統一,他還想建立一片不同於以往的天地,他想要切斷歷史重新開始。


一部《尚書》,帶你看透周、秦、漢三朝的思想變化

秦始皇雕塑

所以,他才會推翻陳規,以“始皇帝”為名,以“一世”、“二世”秦皇萬世傳頌,當然,取消諡號只是他建立新天地的第一步而已。

統一思想,統一文字才是秦始皇建立新天地之中最重要的一環,比如最有名的“焚書”事件。

焚書最重要的原因便是,秦始皇杜絕大臣們引用《詩經》、《書》中的內容來批判時政。

也是因此,被始皇帝所不容的《書》的遭遇也是相當悽慘,都燒的差不多了。

漢朝時期

後劉邦推翻秦朝,建立漢朝。

在漢朝初劉邦在位時期,他也是和秦始皇一般,容不得儒生的。

最好的例子便是,劉邦每次遇到儒生,他都要把儒生的儒冠拿下來撒尿和陸賈的“馬上得天下,安能馬上治天下”事件。

陸生時時前說稱《詩》《書》。高帝罵之曰:‘乃公居馬上而得之,安事《詩》《書》!’陸生曰:‘居馬上得之,寧可以馬上治之乎?且湯武逆取而以順守之,文武並用,長久之術也。’ 《史記·酈生陸賈列傳》

也就是說,在那個時候所謂的“漢家制度”還沒有開始建立起來。

這樣的情況一直延續到了漢武帝時期,直到漢武帝實行“獨尊儒術”之後,漢朝才算是斷掉了跟秦朝的聯繫,重新繼承周朝的傳統。

也是此時,那些被秦始皇所不容的書才能重見天日。

《書》雖說可以正常出世了,但他不比於其他書籍,早在戰國時期它就已經開始凋零了,那又經過秦始皇“焚書”這一措施,知道這本書的人已經少之又少了。

漢朝恢復《尚書》重新面貌

在漢武帝獨尊儒術之後,《尚書》的地位才被確立下來,在此之前的漢文帝時期,漢文帝的也曾大力尋找過《尚書》。

孝文帝時,欲求能治《尚書》者,天下無有,乃聞伏生能治,欲招之。《史記·儒林外傳》


一部《尚書》,帶你看透周、秦、漢三朝的思想變化

《伏生》戲劇照

這裡既然提到了伏生此人,那我便來簡單的說一下。

《史記》中記載,在秦始皇焚書的時候,伏生不捨得《尚書》此書就這樣被燒掉,於是他便把書藏在了家裡的牆壁之中,後來又因秦末戰亂離開家裡,等到後來回去取出來之後,也就只剩二十九篇了。

是時,伏生年九十餘,老不能行,於是乃詔太常使掌故朝錯(晁錯)往受之。秦時焚書,伏生壁藏之,其後,兵大起,流亡。漢定,伏生求其書,亡數十篇,獨得二十九篇。《史記·儒林外傳》

也就是說,伏生在拿回《尚書》之後,因他的年齡大了,他便把《尚書》傳給了晁錯。

你以為《尚書》的經歷在此就結束了嗎?不,還沒有。

伏生所傳的這部《尚書》在歷史上被稱為《今文尚書》,那又今文必然就有古文咯

沒錯,後來到了漢景帝時期,魯恭王劉餘在拆掉孔子的老宅之時,也在孔子的牆壁裡發現了《尚書》這部書,劉餘尋思著這書沒什麼用便還給了孔子後人孔安國,到了漢武帝時,孔安國便把此書獻給了漢武帝。

魯恭王壞孔子宅,欲以為宮,而得古文於壞壁之中,《逸禮》有三十九篇,《書》書十六篇,天漢之後,孔安國獻之,遭巫蠱倉卒之難,未及施行。——《移書讓太常博士》

又因此書是在孔子家中找出,所以便稱其為

《古文尚書》了。

因此,《尚書》在漢朝這個時代也算是正式重見天日了。

寫在最後

也正是因為《尚書》的經歷很不平凡,所以它很珍貴。

它包括了虞、夏、商、週四代皇室的部分文獻,雖然說它這一路流傳下來殘缺的非常嚴重,但是,對於我們來說,《尚書》存在的意義還是非常之大的,它畢竟是我們現在瞭解周朝歷史的重要的一手資料。

最重要的是,它橫跨了周、秦、漢三代的不同的思想制度。


主要參考文獻:《史記》、《移書讓太常博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