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分之九十九學習書法的人都不知道臨帖的目的是什麼,你知道嗎?

無心齋手稿研究


學書法就是要紮紮實實的臨帖,不然隨性寫的話就只能稱為毛筆字。


學書法和學毛筆字不一樣,有很大的區別,古時候人寫字全是用毛筆,只要用毛筆寫的字就都可以叫毛筆字,但是不能叫書法。


書法是有章法,有筆法,是通過漢字書寫來表現意向情感的藝術,它不僅是線條藝術、造型藝術、抽象藝術,還是表現藝術。其載體為漢字,其表現內容是書寫者的思想情感和審美趣味。


要不然古代那麼多人,為啥就出了王羲之、王獻之、顏真卿、歐陽修、褚遂良、柳公權等幾十個著名的書法家呢,而且他們的書法是有各自的風格特點的,代表著他們的性格,為人處世方面等。



那些著名的書法家也不是隨便就能練成的,他們剛開始也是臨前人的貼子,比如,趙孟頫就是臨的王羲之的書法,永禪師智永也是二王書法的傳承者,只是他們把前人的書法悟透了後在此基礎上增加了自己的風格特點。


所以,想要學習書法,就必須靜下心來臨帖。不然絕對不會有一番成就的。


智勇書法入門



初學時的臨摹,沒有“自我主張”,純粹是“依託式”學習,也就是仿照。因為書學的根基淺,理性認識模糊,此時的臨摹就是由無到有打基礎的手段,通過仿寫來規範點畫線條、結構結字的書寫基礎。隨著臨深臨細,逐漸理解領悟筆法字法筆基本技法,在一遍又一遍的深察細照中積累並提升書寫技能與理性認知。

入門之後的臨摹,書法開始“彰顯自我”,大多是借鑑式“擇臨”,有點像戰爭中“精確打擊”的味道,實質上是結合個人實際所需,搞“精準”的拿來主義。帖海無邊,每個書學者不可能把所有前人的帖子都臨學一遍,只能是有針對性地選學。即便針對一本帖子,也不是筆、字、章法一環不落面面俱到,只選擇自已最感興趣的那一部分就可以了。

書法初具個人風格時的臨摹,則多為“反叛式”臨摹,不仿形,只會意,也有人稱之為意臨。這時的臨摹,即入即初,貴在融變,是一個比較抽象的東西。既臨學形態技法層面,也臨學風格神采,大多以後者為主,比如書法作品中空靈、飄逸、拙樸、敦厚、險峻、端莊等氣質神態。

淺談。插圖為抱庸硬筆習作。


抱庸詩書


我認為不一定百分之九十九學習書法的人不知道臨帖的目的,多數人可能是臨帖方法不對,不知道如何進行。學習書法,臨帖是很重要的一關,臨帖的目的是學習書寫的方法和法則。縱觀書法史,幾乎每一個書法家都經歷了反覆臨帖的過程。如果不臨帖,不吸取前人總結的優秀成果,則書不成法,無源之水不可流長,也就談不上書法藝術的傳承了。

臨帖大體上分為三個階段:一、實臨。這一階段解決的是技法問題,認真對照法帖從筆畫、結體、章法等方面臨習,力求做到一絲不苟、形神兼備。二、背臨。這一階段解決的是熟練問題,鞏固先前所學,力求在不看帖的情況下隨手而出,準確寫出法帖中的神貌。三、創臨。這一階段主要是為了脫帖,寫出自己的個性,雖然不一定和法帖一模一樣,卻深得其精髓,變成了自己的東西。經歷了以上三個階段後,書寫水平會有質的提升,有些書家不滿於現狀,可能會另選它帖,也可能會重頭再來,讓書寫技法爐火純青。以上觀點為本人部分學習理論和日常書寫所體會,還請廣大書友積極討論,互相學習。附幾張臨習照片,僅供參考。









龍銘先生


作為一名書法愛好者和書家來說,臨帖的最終也是最直接的目的無非就是讓自己的書法水平不斷得以提升。如何才能真正有效地達到自己的預期目標呢?結合自身體會,總結以下內容,希望對廣大書友有所裨益。

一是精準臨摹每個字。首先要觀察字的外形,可先從單個筆畫入手,思考如何用自己手中的毛筆將這個外形塑造出來,這裡重點強調一下不要反覆描畫,反覆塗抹來達到塑形的效果就背離了書寫,其實根本就不是書寫了。也就是說用最簡單最直接的方法把形造出來就好了,也預示著你得法了。臨寫時不提倡單個筆畫的獨立練習,建議將筆畫放在一個完整的漢字中練習,因為同一個筆畫在不同的字甚至是同一個字中絕大多數情況下形態都不同,不存在脫離了漢字的單純筆畫。

二是臨摹整個字帖的章法。單個漢字能做到精準臨摹後,下步就是章法的臨摹了。觀察字帖,此時將視野從原來的單個漢字擴展到整個字帖,從全局角度去看,字與字之間如何處理,進一步行與行之間如何協調,整個字帖怎麼佈局的,能夠做到統觀全局。再對照自己的臨作,找出其中的差距,如此反覆必能使自己書藝有所提升。

當上面這兩點做好後,下一步可以跳出字帖,將上面自己所學運用到自己的作品書寫之中,如魚入溪水,自由自在,每個筆畫、每個漢字、以至行法章法等無不契合古人之法帖,而又有自己的味道,豈不妙哉。如書法史上成名的大書家大都學習書聖王右軍的法帖,但每一個人寫出來都暗含古法卻又是自己。但這樣的書作我們當下只能想象,想要看到何其難邪!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720, "vposter": "http://p0.pstatp.com/origin/tos-cn-p-0000/fd1326deadb545c5a6f975312f352b3a\

慕容長樂


臨帖在於認真的學習古法,此為入帖。而學習古法在於繼承書法傳統,但並非學書者之目的。真正的目的是為了出帖,就是在繼承中求創新和發展。換言之,發揚中華文化,使其代代相傳。一句話:繼承傳統,推陳出新。








一葉小舟82704


臨帖的目的是學會書寫的方法,這個人人都知道。但在實際學習上,目標並不是很明確,很大一部分人把學習書法的目標放在了字體的外形上,而用筆和結構的關係卻沒有領會應用。

字無常法,法無定形。形體的模仿是有限的。臨帖如果以相似為目標,最多能夠寫到和字帖一樣。而把臨帖的目標以學會筆法,結構的規則就能夠自由的應用。不會受字體的束縛,形成自己的書寫風格。

為什麼現在的書法家都說書法要創新?鍾張羲獻,歐顏柳趙,歷史上的著名書法家就這麼多,而天下的書法愛好者何止千萬,大家都以形體在學習模仿,楷書無非唐楷、魏碑,很難見到有新的面孔。在一些錯誤思潮的誤導下,創新變成了任意改變漢字的結構,出現了我們這個時代獨特的書風:醜書。

漢字的結構是不能隨意更改的。形成自己的風格,是用筆。每個筆畫的書寫,由不同的筆法組合完成。而每個人的筆法組合都不相同,才會有了妍麗,質樸,勁健,遒潤,莊重,灑脫等等的風格流派。

弄明楚筆法的組合,是學習臨帖的目標。以一個主要書體為主線,旁涉其它書體來證實臨帖時的感悟。就能得到筆法的組合,也既用筆。就不會在形體上死掐,一點一畫,不敢越雷池半步。


子衿書法


關於臨帖,老先生們常講要先學一家,打好基礎,再學百家。我常想,臨好一家的標準是什麼?是時間嗎?肯定不是,臨了50年的未必比只臨了5年的像。更何況以寫得像不像為標準,那永遠也沒有最好的時候,就像數學中的極限一樣,臨帖只能無限接近,卻永遠達不到與原帖一模一樣。從另一個角度看,臨帖水平的高低和創作水平的高低是不能等同的。

對古人的學習,我是個見異思遷的人,臨習法帖,經常朝三暮四,常見的帖我或多或少都學習過,但從沒有把握住一家長久地深入下去。雖然我臨帖較雜,但對自己喜歡的法帖,還是經常細心揣摩,對孫過庭的《書譜》、王羲之的手札、顏真卿的《祭侄文稿》下工夫尤多併成為構築我創作體系的基石。

臨帖要有明確的目的,這個目的直接指向創作。對《書譜》的學習,我的著力點是學習用筆。用筆的豐富性是書譜的最大特點,臨習時,要注意每一筆的起、收、轉等動作,多體會、多琢磨,以達到筆筆形似。在用筆上有很多理論書,有的說得神乎其神,雲裡霧裡,看多了被忽悠得不知如何下筆;有的機械分割,把用筆作慢鏡頭分析,理解不好可能為一筆的寫法白忙活半天,容易走火入魔。

《祭侄文稿》打動我的地方是他的通篇佈局與謀勢的能力,即章法上的問題。《祭侄文稿》是與當前書法創作最接近的古帖,臨習時要注意線條字形的長短粗細、用筆的輕重徐疾提按頓挫、用墨的濃淡乾溼,體會書寫的節奏。

對大王的手札我注重的是氣韻。氣韻是一個很難說清的東西,一群美女裡最出眾的那一個一定是氣質最好的,同樣,一堆高水平作品中最能打動你的肯定是韻味最足的那一件。但氣韻必須有物質的支撐,所以對王字的學習,要琢磨筆畫構成,體會文人瀟灑閒逸的書寫心境,如同演戲,要入戲,入戲才能追求神似。

臨帖的最終目的是為了創作。

在創作時有一個意在筆先的問題。對這個“意”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如提前構思章法、字法等。我在書寫時,腦子裡想的是古人法帖的形象,想象法帖的字法、墨法,想象開合避讓,想象起伏急緩……這實際上就是進入一種創作狀態,以達到忘我的境界,自由揮灑,一任自然,不計工拙。如果在創作時邊寫邊去想每個字的字形、線條等,往往會顧此失彼。對於作品中的字的變形,不能刻意地變,刻意變形的字在作品中往往不和諧,而作品的整體和諧是作品能否上一個層次的重要標誌。因此,變形要自然,是在書寫過程中感情宣洩的真實體現,是行筆意到之時線條的自然流露。

總之,在書法的臨帖與創作上,每個人都有不同的做法,適合自己的最好。

東晉夏金虎墓誌拓片欣賞


超級科學奶爸


首先感謝各位同道的參與!

這是一個學習書法必然遇到的問題,也是書法學習過程中司空見慣的問題,甚至這就是一個不是問題的問題。

但是,就是這樣的一個問題曾經困擾了我很久,後來在生活工作中也多次與前輩有過深度了交流和請教。最後得出一點自己的心得體會與同道分享,也希望各位道友不吝賜教!

學習書法臨帖只有一個終極目的:置換。

由表及裡,置換我們自己所固有的框架,包括書寫的行為習慣、觀察認知習慣、以及思想意識習慣。

我們每個人都有與生俱來的風格和特徵,而且這種風格與特徵會伴隨我們一輩子。就像老師不需要看名字就能準確知道自己班上每一本作業本,每一份考試卷是哪個學生的。如果一個用自己的個性風格寫一輩子的字,甚至是“人書俱老”,這種作品依然不是書法藝術作品,這個人也同樣不會成為書法家。

為什麼呢?因為這種風格和個性不具備普遍性和藝術性,說到底就是不具備審美標準,大眾也無法解讀。藝術雖然千差萬別,但還是有一個相對的標準框架。把自己原有的一切打包放置到一個可以不要觸及的角落裡。因為這種身體固有的東西幾乎是扔不掉的,只能暫時封存起來。

所以就必須通過臨習古代優秀的字帖,一種具有普遍性和可讀性的好的框架,來置換我們原有的不能解讀和不具有普遍性的框架體系。置換的越徹底,我們就有可能越接近古人。置換的速度與徹底性,取決於個人的努力程度和天賦。只有當我們通過臨帖真正做到“改頭換面”的時候,甚至到了物是人非的境界。這時,我們稍加放鬆,迴歸到自然的書寫狀態,那些曾經被我們置換出去,封閉在角落裡的東西就會神不知鬼不覺的自然流露出來,只要一點點,這個時候我們就會有風格,就會有屬於我們自己獨一無二的特徵。

再次感謝各位道友!


無心齋手稿研究


  • 本人覺得,臨帖的核心精神是“拿來主義”,其目的就是“據為己有”,就是把古代或現代好的法貼中好的東西學到手,變成自身的東西。
  • 古往今來,大凡成功的書法家,無不不是通過臨習別人的書貼,來提高自己的。
  • 從每位書法大家的作品中,均能看到前人或別人的東西,最明顯的便是趙孟頫,他主要學的是王羲之 ,當然還有同期的鮮于樞 。明清時期,大多人學的又是趙孟頫。今人很多人學的是歐顏柳趙。王羲之學的是衛夫人,衛夫人學的是鍾繇。。。
  • 所以,中華書法是在學習中發展的。是連貫的,是一脈相承的。
  • 那些想走捷徑,不屑臨帖的人,或者提出否定王羲之,否定傳統的人 ,他所寫的不是醜書就是江湖!大家千萬別信,更不要上當。

性靜情逸


臨帖的目的,就是尋求書法的法和書法遵循的規律,百分之九十九的人不知道臨帖的目的,那就有百分之九十九十八點八的人臨帖不出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