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读《是,大臣》:在嬉笑怒骂中揭示英国政坛的秘密

导语

《是,大臣》是一部英国的讽刺小说,在20世纪80年代,这部小说被改编成电视剧在英国放送,取得了巨大成功,甚至连当时的首相“铁娘子”撒切尔夫人都成了《是,大臣》的忠实观众。那么,这部作品究竟为什么会有如此的吸引力呢?

温读《是,大臣》:在嬉笑怒骂中揭示英国政坛的秘密

这部小说用幽默风趣的语言为读者们揭示了英国议会制度和政府制度的各种潜规则,对英国政治制度中的弊端进行了辛辣的讽刺。这部书可以算是英国版的“官场现形记”,是当代英国政治的“百科全书”。如果你想知道欧美国家政治制度究竟是如何运作的?这种制度存在哪些优缺点?

那么我们先从小说的书名说起。《是,大臣》的书名出自小说中两位主人公汉弗莱和哈克的对话,是汉弗莱向哈克表达恭顺和遵命的意思。但是这个书名的背后却暗藏着哈克与汉弗莱两人在英国政府中勾心斗角的故事,这也是小说的主要内容。而借助对这两位主人公矛盾的解读,这部小说会逐步揭开英国鲜为人知的内幕。下面笔者就带领大家来看看究竟是谁在控制着英国的国家权力,当代英国的国家制度又是如何运行的。

一、英国国家制度形成的过程与历史背景。

我们在开篇已经提到《是,大臣》这部小说有两位主人公,他们一位是英国政府的行政部大臣詹姆斯·哈克,在小说的结尾,他成为了新任的英国首相;另一位是行政部常务秘书汉弗莱·阿普比,他是行政大臣哈克的属下,在小说的结尾他也获得了升职,成为内阁常务秘书,负责协助首相处理内阁事务。

温读《是,大臣》:在嬉笑怒骂中揭示英国政坛的秘密

不过听到这里你可能就要问了,我们刚才提到的行政部大臣和首相我们都了解,但是所谓的常务秘书和内阁秘书又是什么职位呢?既然这部小说的主题是关于哈克与汉弗莱勾心斗角的故事,那么这个“秘书”汉弗莱为什么会有胆量敢同一个政府部门的首脑对抗呢?所以我们在第一部分就要先了解英国国家制度形成的过程,帮助你把握这部政治小说的线索,并理清小说的故事背景。

谈到英国国家制度,我们首先就要讲讲1215年的英国,那一年 “失地王”约翰在贵族集团逼迫下签订的《大宪章》。当时的英国国王约翰多次组织军队侵扰欧洲大陆,可偏偏屡战屡败,丢失了大部分在欧洲大陆上的领地。为了收复失地,扩张军事实力,约翰大肆压榨英国本土的贵族,利用税收手段掠夺贵族财富,这就引发了贵族集团的叛乱,由此爆发了内战。后来约翰在叛乱贵族的胁迫下,被迫签署了1215年《大宪章》,规定保护贵族集团的利益,国王如果向贵族额外收税,必须经过贵族会议的允许才可以施行。这样一来,贵族就从国王手中夺得了财政大权,贵族会议就逐渐演变成为近代的英国议会制度,在英国就形成了“国王与议会共治天下”的局面,贵族开始利用宪法限制国王的权力。这就是英国国家体制的第一次剧变。

接下来,到了1640年,英国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英国君主查理一世被送上断头台。革命后的英国发生了政治动荡,先后出现共和政体和君主专制复辟,在这个过程中英国议会的权力得到强化。1688年,议会成员将他们不满意的国王詹姆士二世赶出英国,由于这次政变几乎没有发生流血冲突,所以英国人就把这次事件称为“光荣革命”,它标志着英国议会权力超越王权成为了国家发展的主导力量。

温读《是,大臣》:在嬉笑怒骂中揭示英国政坛的秘密

光荣革命

另外,在这次政变前后,还有一个细节值得一提。那就是这次政变实际上并没有获得议会全体成员的同意,这只不过是一部分议会成员的私下行动。从这时开始,英国议会形成了党派制度,议会分裂成托利党和辉格党,后来这两大派别就变成英国保守党和自由党。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自由党分裂,工党崛起,英国议会就形成了保守党和工党对峙的格局。这就是英国国家体制的第二次剧变。

但是随着两党制的形成,议会里党派交替执政的弊端也就出现了。执政党和反对党的斗争不仅导致政府工作效率低下,而且党派选举还会滋生政治腐败。更严重的是,每一次权力交替,上台的执政党出于一己私利,都会把反对党的官员从政府部门的位子上赶走,这种现象在19世纪上半期每隔几年就会发生一次。

试想一下,国家政府部门的核心成员频繁地进行换血,新任的官员对各项政府事务缺少必备素质和经验,好不容易经过几年磨练成为资深官员,经过新一轮选举后可能又要被驱逐出去,由此造成的人力资源的损失和浪费是不可估量的,而且还会引起政府的腐败乃至国家的动荡。这一系列恶果的最突出表现就是1853年的克里米亚战争,当时英国伙同法国在黑海与沙皇俄国展开角逐。由于英国后勤部门受到党派竞选的拖累,在给前线将士提供后勤给养时,往往会贪污、克扣物资,使得前线缺医少药,弹药补充也迟迟跟不上战争节奏。大批英国士兵因为忍受不了伤病的折磨,开始沉迷烟草和娼妓,这些恶习在战争结束后,又被退伍军人带回到英国本土,引发了19世纪中后期英国烟草泛滥和梅毒流行。

所以面对两党制的弊端,英国的政治精英开始对国家制度进行重大改革。从1854年起,英国建立了一套文官制度,从中央到地方各级的官员独立于党派竞争以外的管理体制。不论上台执政的是自由党还是保守党,各政府部门的文官并不会与党派共进退,政府实际事务由文官系统负责处理和执行。这意味着政府部门的首脑虽然来自于议会的多数党,但是部门里的办事职员则全部出自文官系统。

温读《是,大臣》:在嬉笑怒骂中揭示英国政坛的秘密

到1870年,英国进一步确立了文官考试制度,规定文官通过考试选拔,之后又为文官制订出晋升的考核标准,到19世纪末,英国人终于拥有一个廉洁高效的文官系统,这套制度创新维持了英国政府的稳定,也让英国两大党派可以借助文官执行自己的政治主张。

但是随着文官制度的发展成熟,英国的政治格局再一次发生了变化。由于文官不与党派共进退,而且有独立的晋升系统,所以在英国政坛上就出现了“流水的部长,铁打的秘书”这种古怪的现象。我们说回到《是,大臣》这部小说上来,故事的主人公哈克虽然表面上是行政部大臣,但是在他入驻行政部前,根本就没有在这个部门工作的经验,对部门里的一切完全是一无所知。而他的助手汉弗莱,虽然名义上是行政大臣的下属,但是他已经在这个部门内积累了长达几十年的工作经验,党羽遍布整个部门,所以他才是行政部的实际控制者。

二、透过小说两位主人公的关系来了解当代英国政府的运行模式。

我们在第一部分详细了解了英国政治制度发展变化的细节,听起来我们似乎是脱离了《是,大臣》这部小说,在谈一个比较枯燥的主题。但是我们必须要费这点劲,因为英国的政治制度就像是一座金字塔,这部小说讲述的就是金字塔顶端的部分,但是这个顶端是由历史上无数个法律文件和政治家的智慧积累建构起来的,所以在了解了金字塔的构建之后,接下来我们就要详细了解《是,大臣》的故事内容。

温读《是,大臣》:在嬉笑怒骂中揭示英国政坛的秘密

我们在第一部分已经提到,当代英国政坛是“政治家与官僚共治天下”的格局。在《是,大臣》这部小说中,哈克无疑是政治家的代表,汉弗莱则隶属于官僚集团,这两人的关系是非常微妙的。一方面,哈克作为行政部大臣为了顺利推行自己的施政理念自然需要常任秘书汉弗莱的支持,而另一方面,在汉弗莱眼中,哈克只是一个新任的“政治菜鸟”,如果哈克的政治理想符合官僚集团的利益,汉弗莱就会立即执行。但如果哈克想要干涉汉弗莱的工作,汉弗莱就会采用拖延、抵制甚至是故意给哈克设陷阱的方式,干扰哈克的行动。这两人既存在共同的政治利益,又暗藏各种矛盾,彼此之间维持着一种既合作又斗争的关系。我们可以通过小说中的几个故事来了解其中的细节。

首先,在哈克刚刚进入行政部的时候,“新官上任三把火”,他意图在自己的部门推行“施政透明”的政策,说白了就是尽可能把部门财务收支向公众开放。这立刻就引起汉弗莱的警觉,正如在这部小说里另一位官僚提到的:“透明和政府本来就是一个硬币的正反两面。”在这群英国文官眼中,“政府”几乎成为了暗箱操作的代名词。所以面对跃跃欲试的哈克,汉弗莱设计了一个陷阱,他故意把政府采购美国电脑的财务报表透露给了哈克,这个消息让哈克非常震惊,因为英国本土也可以生产电脑,而且价格远比从美国进口要便宜。

获悉这个消息后,哈克如获至宝,认为这是展现自己强硬政治手腕的好机会,所以他决定立刻向媒体公开。但是哈克没想到的是,他的顶头上司英国首相计划访问美国,并会同美国总统举行美英峰会,哈克一旦把这则消息捅到媒体那里,无疑会给美英峰会蒙上阴影,而哈克的政治生命也将会终结。因此在紧要关头,哈克不得不依靠汉弗莱把消息遮掩过去。这次事件无疑震慑了哈克,让他不敢再盲目推行政治改革,而所谓的“施政透明”也就不了了之了。

温读《是,大臣》:在嬉笑怒骂中揭示英国政坛的秘密

接下来,伴随着哈克对行政部事务了解程度的加深,他对如何同汉弗莱打交道也有了一定经验。比如,在小说中,英国化工集团计划在英国本土成立一家化工企业,这本身是一件增加税收和就业机会的好事,但是这家企业生产的产品中含有二噁英,这是一种对人体有害的化学物质。

英国化工集团为了让企业顺利开工,暗地里“知会”汉弗莱,让他掩盖事实,鼓动哈克批准建立化工厂。一开始哈克对成立这家工厂非常赞同,但随后媒体曝光了二噁英等污染问题,这改变了哈克的看法,他认为这种企业成立后一定会破坏政府的公信力。所以在他的压力下,汉弗莱最终被迫取消成立化工企业的决定。哈克在这一轮与汉弗莱的对决中终于扳回一局。

然而,有趣的是,哈克和汉弗莱并不是一直处在敌对状态,有时他们也会为了同一个目标共同开展行动。比如,在小说结尾,汉弗莱顺利晋升为内阁常任秘书,这个职位直接对首相负责,是英国文官系统中级别最高、权力最大的职位。不久英国首相宣布辞职,由于首相隶属的党派控制着议会的多数席位,所以新任首相还将在哈克所在党内产生。其实这次首相之位的角逐,作为行政部大臣的哈克是不太有机会参与竞争的。因为哈克能力相对平庸,而且他所在的行政部属于内阁中的“冷衙门”,能给他提供的政治资本并不多。

真正有可能成为首相的是财政大臣和外交大臣,英国有不少首相都出自这两大部门。但是汉弗莱注意到,如果这两位大臣其中一个夺得首相之位,都有可能积极干涉官僚系统的事务。所以汉弗莱计划利用自己的权力助推哈克成为首相,他觉得哈克能力平平,在成为首相后,汉弗莱可以继续操纵他,方便他控制内阁。结果汉弗莱故意把财政大臣和外交大臣的丑闻透露给哈克,哈克随后威胁这两位大臣让他们支持自己,最终在小说的结局中,哈克顺利地成为新任首相,继续与新任内阁秘书汉弗莱周旋。

温读《是,大臣》:在嬉笑怒骂中揭示英国政坛的秘密

总之,政治家哈克在与官僚汉弗莱博弈的过程中,往往是哈克处在弱势地位。因为哈克缺少实际政府事务的工作经验,部门信息渠道又被汉弗莱控制。所以在大多数时候,哈克只能依靠媒体来获取信息,凭借自己作为部门首脑的否决权抵制汉弗莱的控制。小说的结局来看,虽然表面上是哈克赢得了党内支持,成为了首相,但是这背后还是汉弗莱操弄的结果。所以,透过哈克和汉弗莱两人在政府部门打交道的故事,我们不难看出文官集团实际上才是英国政府的控制者,民选上台的政治家其实已经变成了政府的“看门人”。

三、当代英国国家制度的优缺点。

我们在前面两个部分,透过《是,大臣》这部小说了解到英国文官制度形成的原因以及这种制度运行的细节和问题,在最后我们要来了解这种制度的优缺点。在本书的两位作者眼中,英国的国家制度在发展到20世纪80年代时,已经是弊端丛生,甚至可以说是一无是处。

温读《是,大臣》:在嬉笑怒骂中揭示英国政坛的秘密

首先,通过民众选举产生的政治家是一群管理国家的外行,他们并不具备控制国家的实际能力,所以这些政治家吸引民众的竞选口号基本都会在执政后成为一纸空文,不了了之。其次,英国的文官系统,本质上是一个保守的官僚利益集团。文官群体表面上服从政治家,但实际上他们只对自己负责。当政治家上台后,文官就会立刻包围上来,控制政治家的信息往来渠道,逐步“驯化”政治家让他们反过来为官僚服务。

最后这种制度的最大弊端,就是让英国成为了一个“无人负责”的国家。对于那些民选上台的政治家,他们名义上要对选民负责,但是进入政府后,他们就会被文官系统胁迫,有经验的政治家也只能在这种体制的夹缝中寻求机会;而对于文官来说,他们虽然是政府实际的控制者,但是他们往往会把政治家推到前台当作挡箭牌,一旦出现政府危机,政治家就会被迫承担责任辞职下台,但是在背后操弄的官僚却可以躲过一劫;而处于政治家和官僚之上,名义上是英国国家元首的女王,则完全是一个没有实权的象征而已。

政治家把问题推给官僚,官僚则认为自己是奉命办事,高高在上的英国女王完全没有实际权力。那么国家责任究竟是谁在承担呢?没人承担。政治家与官僚相互推诿,只有国家责任被晾在一边。

《是,大臣》这部讽刺小说虽然是通过英国人的角度来看待英国的政治制度,但是英国的政治体制真的是一无是处吗?

温读《是,大臣》:在嬉笑怒骂中揭示英国政坛的秘密

当然不是,我们必须承认没有任何一种政治制度是绝对完美的,政府部门在处理实际事务时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漏洞和问题,但也没有一种政治制度是完全不可取的。英国的文官体系是在英国宪法制度和两党执政的基础上衍生出的产物。英国的国家精英巧妙地设计出了文官制,并利用考试制度创造性确立了一种类似于古代中国科举制的官僚选拔体系。这样既解决了政治动荡的问题,同时也维护了政治家的地位。这种制度的本质是一架不断更新,但同时又非常稳定的国家机器,它最大的优势就是维持了英国国家长久稳定的发展。

另外,《是,大臣》还更进一步告诉我们:评判一种政治体制是否有效,要看它是不是可以为国家的各种政治力量提供一个稳定发展的平台。英国人利用议会扩大了国家的统治基础,而后再利用文官制度巩固议会的执政能力。它把政治家和官僚都囊括其中,保持了政府和国家的平稳运行,从而使文官体系成为欧美发达国家通行的制度基础。

四、总结

首先我们说到,英国国家制度的形成过程与历史背景,英国政治制度在进入20世纪后形成了“政治家与官僚共治天下”的格局;

温读《是,大臣》:在嬉笑怒骂中揭示英国政坛的秘密

其次我们说到,透过小说两位主人公的矛盾冲突,我们了解了当代英国国家制度运行的细节,官僚是政府实际控制者,而政治家是政府的“看门人”;

最后我们说到,当代英国国家制度的优缺点。“政治家与官僚共治天下”的运行模式使英国获得了长久稳定的发展,但也导致了政治家与官僚相互推诿,无人承担国家责任的问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