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讀《是,大臣》:在嬉笑怒罵中揭示英國政壇的祕密

導語

《是,大臣》是一部英國的諷刺小說,在20世紀80年代,這部小說被改編成電視劇在英國放送,取得了巨大成功,甚至連當時的首相“鐵娘子”撒切爾夫人都成了《是,大臣》的忠實觀眾。那麼,這部作品究竟為什麼會有如此的吸引力呢?

溫讀《是,大臣》:在嬉笑怒罵中揭示英國政壇的秘密

這部小說用幽默風趣的語言為讀者們揭示了英國議會制度和政府制度的各種潛規則,對英國政治制度中的弊端進行了辛辣的諷刺。這部書可以算是英國版的“官場現形記”,是當代英國政治的“百科全書”。如果你想知道歐美國家政治制度究竟是如何運作的?這種制度存在哪些優缺點?

那麼我們先從小說的書名說起。《是,大臣》的書名出自小說中兩位主人公漢弗萊和哈克的對話,是漢弗萊向哈克表達恭順和遵命的意思。但是這個書名的背後卻暗藏著哈克與漢弗萊兩人在英國政府中勾心鬥角的故事,這也是小說的主要內容。而藉助對這兩位主人公矛盾的解讀,這部小說會逐步揭開英國鮮為人知的內幕。下面筆者就帶領大家來看看究竟是誰在控制著英國的國家權力,當代英國的國家制度又是如何運行的。

一、英國國家制度形成的過程與歷史背景。

我們在開篇已經提到《是,大臣》這部小說有兩位主人公,他們一位是英國政府的行政部大臣詹姆斯·哈克,在小說的結尾,他成為了新任的英國首相;另一位是行政部常務秘書漢弗萊·阿普比,他是行政大臣哈克的屬下,在小說的結尾他也獲得了升職,成為內閣常務秘書,負責協助首相處理內閣事務。

溫讀《是,大臣》:在嬉笑怒罵中揭示英國政壇的秘密

不過聽到這裡你可能就要問了,我們剛才提到的行政部大臣和首相我們都瞭解,但是所謂的常務秘書和內閣秘書又是什麼職位呢?既然這部小說的主題是關於哈克與漢弗萊勾心鬥角的故事,那麼這個“秘書”漢弗萊為什麼會有膽量敢同一個政府部門的首腦對抗呢?所以我們在第一部分就要先了解英國國家制度形成的過程,幫助你把握這部政治小說的線索,並理清小說的故事背景。

談到英國國家制度,我們首先就要講講1215年的英國,那一年 “失地王”約翰在貴族集團逼迫下籤訂的《大憲章》。當時的英國國王約翰多次組織軍隊侵擾歐洲大陸,可偏偏屢戰屢敗,丟失了大部分在歐洲大陸上的領地。為了收復失地,擴張軍事實力,約翰大肆壓榨英國本土的貴族,利用稅收手段掠奪貴族財富,這就引發了貴族集團的叛亂,由此爆發了內戰。後來約翰在叛亂貴族的脅迫下,被迫簽署了1215年《大憲章》,規定保護貴族集團的利益,國王如果向貴族額外收稅,必須經過貴族會議的允許才可以施行。這樣一來,貴族就從國王手中奪得了財政大權,貴族會議就逐漸演變成為近代的英國議會制度,在英國就形成了“國王與議會共治天下”的局面,貴族開始利用憲法限制國王的權力。這就是英國國家體制的第一次劇變。

接下來,到了1640年,英國爆發了資產階級革命,英國君主查理一世被送上斷頭臺。革命後的英國發生了政治動盪,先後出現共和政體和君主專制復辟,在這個過程中英國議會的權力得到強化。1688年,議會成員將他們不滿意的國王詹姆士二世趕出英國,由於這次政變幾乎沒有發生流血衝突,所以英國人就把這次事件稱為“光榮革命”,它標誌著英國議會權力超越王權成為了國家發展的主導力量。

溫讀《是,大臣》:在嬉笑怒罵中揭示英國政壇的秘密

光榮革命

另外,在這次政變前後,還有一個細節值得一提。那就是這次政變實際上並沒有獲得議會全體成員的同意,這只不過是一部分議會成員的私下行動。從這時開始,英國議會形成了黨派制度,議會分裂成託利黨和輝格黨,後來這兩大派別就變成英國保守黨和自由黨。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自由黨分裂,工黨崛起,英國議會就形成了保守黨和工黨對峙的格局。這就是英國國家體制的第二次劇變。

但是隨著兩黨制的形成,議會里黨派交替執政的弊端也就出現了。執政黨和反對黨的鬥爭不僅導致政府工作效率低下,而且黨派選舉還會滋生政治腐敗。更嚴重的是,每一次權力交替,上臺的執政黨出於一己私利,都會把反對黨的官員從政府部門的位子上趕走,這種現象在19世紀上半期每隔幾年就會發生一次。

試想一下,國家政府部門的核心成員頻繁地進行換血,新任的官員對各項政府事務缺少必備素質和經驗,好不容易經過幾年磨練成為資深官員,經過新一輪選舉後可能又要被驅逐出去,由此造成的人力資源的損失和浪費是不可估量的,而且還會引起政府的腐敗乃至國家的動盪。這一系列惡果的最突出表現就是1853年的克里米亞戰爭,當時英國夥同法國在黑海與沙皇俄國展開角逐。由於英國後勤部門受到黨派競選的拖累,在給前線將士提供後勤給養時,往往會貪汙、剋扣物資,使得前線缺醫少藥,彈藥補充也遲遲跟不上戰爭節奏。大批英國士兵因為忍受不了傷病的折磨,開始沉迷菸草和娼妓,這些惡習在戰爭結束後,又被退伍軍人帶回到英國本土,引發了19世紀中後期英國菸草氾濫和梅毒流行。

所以面對兩黨制的弊端,英國的政治精英開始對國家制度進行重大改革。從1854年起,英國建立了一套文官制度,從中央到地方各級的官員獨立於黨派競爭以外的管理體制。不論上臺執政的是自由黨還是保守黨,各政府部門的文官並不會與黨派共進退,政府實際事務由文官系統負責處理和執行。這意味著政府部門的首腦雖然來自於議會的多數黨,但是部門裡的辦事職員則全部出自文官系統。

溫讀《是,大臣》:在嬉笑怒罵中揭示英國政壇的秘密

到1870年,英國進一步確立了文官考試製度,規定文官通過考試選拔,之後又為文官制訂出晉升的考核標準,到19世紀末,英國人終於擁有一個廉潔高效的文官系統,這套制度創新維持了英國政府的穩定,也讓英國兩大黨派可以藉助文官執行自己的政治主張。

但是隨著文官制度的發展成熟,英國的政治格局再一次發生了變化。由於文官不與黨派共進退,而且有獨立的晉升系統,所以在英國政壇上就出現了“流水的部長,鐵打的秘書”這種古怪的現象。我們說回到《是,大臣》這部小說上來,故事的主人公哈克雖然表面上是行政部大臣,但是在他入駐行政部前,根本就沒有在這個部門工作的經驗,對部門裡的一切完全是一無所知。而他的助手漢弗萊,雖然名義上是行政大臣的下屬,但是他已經在這個部門內積累了長達幾十年的工作經驗,黨羽遍佈整個部門,所以他才是行政部的實際控制者。

二、透過小說兩位主人公的關係來了解當代英國政府的運行模式。

我們在第一部分詳細瞭解了英國政治制度發展變化的細節,聽起來我們似乎是脫離了《是,大臣》這部小說,在談一個比較枯燥的主題。但是我們必須要費這點勁,因為英國的政治制度就像是一座金字塔,這部小說講述的就是金字塔頂端的部分,但是這個頂端是由歷史上無數個法律文件和政治家的智慧積累建構起來的,所以在瞭解了金字塔的構建之後,接下來我們就要詳細瞭解《是,大臣》的故事內容。

溫讀《是,大臣》:在嬉笑怒罵中揭示英國政壇的秘密

我們在第一部分已經提到,當代英國政壇是“政治家與官僚共治天下”的格局。在《是,大臣》這部小說中,哈克無疑是政治家的代表,漢弗萊則隸屬於官僚集團,這兩人的關係是非常微妙的。一方面,哈克作為行政部大臣為了順利推行自己的施政理念自然需要常任秘書漢弗萊的支持,而另一方面,在漢弗萊眼中,哈克只是一個新任的“政治菜鳥”,如果哈克的政治理想符合官僚集團的利益,漢弗萊就會立即執行。但如果哈克想要干涉漢弗萊的工作,漢弗萊就會採用拖延、抵制甚至是故意給哈克設陷阱的方式,干擾哈克的行動。這兩人既存在共同的政治利益,又暗藏各種矛盾,彼此之間維持著一種既合作又鬥爭的關係。我們可以通過小說中的幾個故事來了解其中的細節。

首先,在哈克剛剛進入行政部的時候,“新官上任三把火”,他意圖在自己的部門推行“施政透明”的政策,說白了就是儘可能把部門財務收支向公眾開放。這立刻就引起漢弗萊的警覺,正如在這部小說裡另一位官僚提到的:“透明和政府本來就是一個硬幣的正反兩面。”在這群英國文官眼中,“政府”幾乎成為了暗箱操作的代名詞。所以面對躍躍欲試的哈克,漢弗萊設計了一個陷阱,他故意把政府採購美國電腦的財務報表透露給了哈克,這個消息讓哈克非常震驚,因為英國本土也可以生產電腦,而且價格遠比從美國進口要便宜。

獲悉這個消息後,哈克如獲至寶,認為這是展現自己強硬政治手腕的好機會,所以他決定立刻向媒體公開。但是哈克沒想到的是,他的頂頭上司英國首相計劃訪問美國,並會同美國總統舉行美英峰會,哈克一旦把這則消息捅到媒體那裡,無疑會給美英峰會蒙上陰影,而哈克的政治生命也將會終結。因此在緊要關頭,哈克不得不依靠漢弗萊把消息遮掩過去。這次事件無疑震懾了哈克,讓他不敢再盲目推行政治改革,而所謂的“施政透明”也就不了了之了。

溫讀《是,大臣》:在嬉笑怒罵中揭示英國政壇的秘密

接下來,伴隨著哈克對行政部事務瞭解程度的加深,他對如何同漢弗萊打交道也有了一定經驗。比如,在小說中,英國化工集團計劃在英國本土成立一家化工企業,這本身是一件增加稅收和就業機會的好事,但是這家企業生產的產品中含有二噁英,這是一種對人體有害的化學物質。

英國化工集團為了讓企業順利開工,暗地裡“知會”漢弗萊,讓他掩蓋事實,鼓動哈克批准建立化工廠。一開始哈克對成立這家工廠非常贊同,但隨後媒體曝光了二噁英等汙染問題,這改變了哈克的看法,他認為這種企業成立後一定會破壞政府的公信力。所以在他的壓力下,漢弗萊最終被迫取消成立化工企業的決定。哈克在這一輪與漢弗萊的對決中終於扳回一局。

然而,有趣的是,哈克和漢弗萊並不是一直處在敵對狀態,有時他們也會為了同一個目標共同開展行動。比如,在小說結尾,漢弗萊順利晉升為內閣常任秘書,這個職位直接對首相負責,是英國文官系統中級別最高、權力最大的職位。不久英國首相宣佈辭職,由於首相隸屬的黨派控制著議會的多數席位,所以新任首相還將在哈克所在黨內產生。其實這次首相之位的角逐,作為行政部大臣的哈克是不太有機會參與競爭的。因為哈克能力相對平庸,而且他所在的行政部屬於內閣中的“冷衙門”,能給他提供的政治資本並不多。

真正有可能成為首相的是財政大臣和外交大臣,英國有不少首相都出自這兩大部門。但是漢弗萊注意到,如果這兩位大臣其中一個奪得首相之位,都有可能積極干涉官僚系統的事務。所以漢弗萊計劃利用自己的權力助推哈克成為首相,他覺得哈克能力平平,在成為首相後,漢弗萊可以繼續操縱他,方便他控制內閣。結果漢弗萊故意把財政大臣和外交大臣的醜聞透露給哈克,哈克隨後威脅這兩位大臣讓他們支持自己,最終在小說的結局中,哈克順利地成為新任首相,繼續與新任內閣秘書漢弗萊周旋。

溫讀《是,大臣》:在嬉笑怒罵中揭示英國政壇的秘密

總之,政治家哈克在與官僚漢弗萊博弈的過程中,往往是哈克處在弱勢地位。因為哈克缺少實際政府事務的工作經驗,部門信息渠道又被漢弗萊控制。所以在大多數時候,哈克只能依靠媒體來獲取信息,憑藉自己作為部門首腦的否決權抵制漢弗萊的控制。小說的結局來看,雖然表面上是哈克贏得了黨內支持,成為了首相,但是這背後還是漢弗萊操弄的結果。所以,透過哈克和漢弗萊兩人在政府部門打交道的故事,我們不難看出文官集團實際上才是英國政府的控制者,民選上臺的政治家其實已經變成了政府的“看門人”。

三、當代英國國家制度的優缺點。

我們在前面兩個部分,透過《是,大臣》這部小說了解到英國文官制度形成的原因以及這種制度運行的細節和問題,在最後我們要來了解這種制度的優缺點。在本書的兩位作者眼中,英國的國家制度在發展到20世紀80年代時,已經是弊端叢生,甚至可以說是一無是處。

溫讀《是,大臣》:在嬉笑怒罵中揭示英國政壇的秘密

首先,通過民眾選舉產生的政治家是一群管理國家的外行,他們並不具備控制國家的實際能力,所以這些政治家吸引民眾的競選口號基本都會在執政後成為一紙空文,不了了之。其次,英國的文官系統,本質上是一個保守的官僚利益集團。文官群體表面上服從政治家,但實際上他們只對自己負責。當政治家上臺後,文官就會立刻包圍上來,控制政治家的信息往來渠道,逐步“馴化”政治家讓他們反過來為官僚服務。

最後這種制度的最大弊端,就是讓英國成為了一個“無人負責”的國家。對於那些民選上臺的政治家,他們名義上要對選民負責,但是進入政府後,他們就會被文官系統脅迫,有經驗的政治家也只能在這種體制的夾縫中尋求機會;而對於文官來說,他們雖然是政府實際的控制者,但是他們往往會把政治家推到前臺當作擋箭牌,一旦出現政府危機,政治家就會被迫承擔責任辭職下臺,但是在背後操弄的官僚卻可以躲過一劫;而處於政治家和官僚之上,名義上是英國國家元首的女王,則完全是一個沒有實權的象徵而已。

政治家把問題推給官僚,官僚則認為自己是奉命辦事,高高在上的英國女王完全沒有實際權力。那麼國家責任究竟是誰在承擔呢?沒人承擔。政治家與官僚相互推諉,只有國家責任被晾在一邊。

《是,大臣》這部諷刺小說雖然是通過英國人的角度來看待英國的政治制度,但是英國的政治體制真的是一無是處嗎?

溫讀《是,大臣》:在嬉笑怒罵中揭示英國政壇的秘密

當然不是,我們必須承認沒有任何一種政治制度是絕對完美的,政府部門在處理實際事務時不可避免地會出現漏洞和問題,但也沒有一種政治制度是完全不可取的。英國的文官體系是在英國憲法制度和兩黨執政的基礎上衍生出的產物。英國的國家精英巧妙地設計出了文官制,並利用考試製度創造性確立了一種類似於古代中國科舉制的官僚選拔體系。這樣既解決了政治動盪的問題,同時也維護了政治家的地位。這種制度的本質是一架不斷更新,但同時又非常穩定的國家機器,它最大的優勢就是維持了英國國家長久穩定的發展。

另外,《是,大臣》還更進一步告訴我們:評判一種政治體制是否有效,要看它是不是可以為國家的各種政治力量提供一個穩定發展的平臺。英國人利用議會擴大了國家的統治基礎,而後再利用文官制度鞏固議會的執政能力。它把政治家和官僚都囊括其中,保持了政府和國家的平穩運行,從而使文官體系成為歐美髮達國家通行的制度基礎。

四、總結

首先我們說到,英國國家制度的形成過程與歷史背景,英國政治制度在進入20世紀後形成了“政治家與官僚共治天下”的格局;

溫讀《是,大臣》:在嬉笑怒罵中揭示英國政壇的秘密

其次我們說到,透過小說兩位主人公的矛盾衝突,我們瞭解了當代英國國家制度運行的細節,官僚是政府實際控制者,而政治家是政府的“看門人”;

最後我們說到,當代英國國家制度的優缺點。“政治家與官僚共治天下”的運行模式使英國獲得了長久穩定的發展,但也導致了政治家與官僚相互推諉,無人承擔國家責任的問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