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多萬蒙古軍隊長期圍攻,孤立的襄陽城,為何能堅守6年?

李鑫


本人有幸到襄陽城一遊。看到的襄陽甚是壯觀。襄陽為何能堅守近六年之久。有三大因素在裡面。



第一,襄陽佔據地理優勢

襄陽有一個美成“鐵打的襄陽”,這個美成怎麼來的我們看一組數據

城南北長約1.6公里,東西寬約1.4公里。周長達7.3公里,面積達2.5平方公里。這是明朝就有的規模!幾百年經過幾次大水也有修繕。 現存城牆基本上是明代的牆體,外砌大城磚,內用土夯築。東、西城牆分別長2.2公里、1.6公里,南北城牆分別長1.4公里、2.4公里;高8.5米,寬5~15米。城門共有6座。

襄陽城北、東、南由滔滔漢水環繞,西靠羊祜山、鳳凰山諸峰。城牆始築於漢,後經歷代整修,現基本完好,牆體高約10米,厚1.3─1.5米,周長7.4公里。三面環水一面靠山!可以看出地勢之險要。

襄陽城周圍湖泊溼地眾多,河道縱橫,十分不利於大規模兵團作戰,這也干擾蒙古士兵的作戰能力。

城下環以護城河,平均寬度180米,最寬處250米。這麼寬的水面在古代科技不發達的情況下有哪個兵團可以剛正面。


第二,蒙古士兵不善攻城戰

我們都知道蒙古士兵也叫蒙古騎兵,除了騎兵基本上就沒別的作戰兵種了。蒙古水師最初就是用來運送糧草的,都是一些小木筏之類的小船。

十三世紀的中後期,已經佔領了黃河南北的蒙古統治者,為了攻破宋軍的水路防禦,消滅江南盤踞南宋,決心要擴建水師。

為了提高水師的戰鬥力,蒙古統治者砸了重金,造船五千艘,漢人投降將領例如劉整等,負責前線督造戰艦,同時又操練了水師7萬餘人,日夜訓練。大多數蒙古水師都是漢人為主。只是權利在蒙古將領手上。

第三,南宋還在

南宋當時還沒有被消滅,南宋在愚蠢也知道襄陽一失,南宋必亡。所以在外部一直給襄陽從水路運輸補給。在與元軍作戰過程中,南宋水師是南宋軍中僅存的自信,也是後期南宋唯一的遮羞布。一旦元軍水師訓練成熟,這一面遮羞布就蕩然無存!


所以在蒙元在用5年時間攻取襄陽城後,一路南下,勢不可擋,僅用2年時間就將南宋全部滅亡。


丘比特懶


原因兩個字:地利 襄陽和樊城隔漢水互保 利用漢水進行人員和物資的增援

廢話不多說,直接看圖:

一江兩城,南襄陽北樊城。東南西北四方陸地包圍對於襄樊是沒有用的——因為可以利用漢水源源不斷的輸送人員和物資。

你攻打樊城,襄陽支援;攻打襄陽,樊城支援;同時攻打,外地可以通過漢水航運增援。

這是襄陽能夠堅持和蒙古堅守多年的原因。佔有水師優勢的南宋,可以從杭州、揚州、武漢等地源源不斷的通過長江和漢水增援襄陽。

第二個原因是襄陽修建的城池堅固,一般的攻城工具破壞不了。打不開城池缺口,蒙古軍就無法進入城內——別和我說爬雲梯,那是電視上才有的攻城工具,現實中在重大攻城戰中用處不大。

城池深厚攻不破,雖然被四方困守,但後發支援源源不斷進入襄樊,這就是襄樊能夠堅守幾年的原因。

蒙古能夠攻破相反,也是因為破解了這兩條:

1、招募遼東、朝鮮擅長水戰的人,組建蒙古水軍,能顧抗衡南宋水軍,阻止了南宋水軍對襄樊的增援,真正切斷了襄樊的支援;

2、阿老瓦丁和亦思馬因成功研製的回回炮,輕鬆攻破襄樊深厚的城池。

城池不再深厚、後勤支援被切斷,蒙古就這樣攻下了襄樊。


每天原創,給你有價值的觀點!
隨手關注,你的支持才是動力!

歷史哨聲


在南宋與蒙古的45年滅國級戰爭中,光襄陽一地,就斷斷續續打了38年,由於窩闊臺與蒙哥對宋的戰略重心始終放在四川,所以蒙古人前期對襄陽不是特別重視,當蒙哥死在釣魚城下,到忽必烈北返與阿里不哥爭奪蒙古大汗之位時,宋朝及時的收復了襄陽。



忽必烈繼承蒙古大汗之位後,在南宋降將劉整“無襄則無淮,無淮則南宋唾手可得”的建議下,忽必烈迅速將戰略進攻放在了襄陽上。

而南宋在李曾伯的建議下,早於蒙古之前就意識到襄陽的重要性,於是對襄陽城進行大力整頓,加固城防,積蓄糧草和武器,已經提前做好了防守蒙古進攻的準備。

兩大帝國,一南一北,在襄陽一帶展開一場大決戰,襄陽不敗,則南宋不滅。



可是隨著元朝攻勢越來越猛,而南宋朝廷在奸相賈似道蓄意隱瞞之下,堅守了六年的襄陽城,在樊城被攻破之後,守將呂文煥心灰意冷的打開了城門,向蒙古軍隊投降。

面對二十多萬元朝軍隊的長期圍困,襄陽城是如何堅守了六年?



一,地理位置險要,易守難攻

元朝與南宋之間的襄樊之戰,是一場經典的攻防戰。

元朝軍隊由阿術任統帥,南宋降將劉整輔助,發動襄陽之戰。作為進攻方,元軍首先面對的就是襄陽與樊城的地理問題。

襄陽和樊城中間隔了條漢江,南北對望,兩城有鏈橋相接,糧草與軍人互為援助。

樊城地理位置稍差,所以有紙糊的樊城,鐵打的襄陽之稱,相較於樊城,襄陽的地理位置就太優越了。

襄陽城地勢很高,北面、東面、南面被漢江環繞,且江水寬闊,而西面是萬山,西南面是羊牯山、峴山,除了這些優越的自然條件保護,襄陽城下的護城河,也是中國自古至今最寬的護城河,有將近兩百米寬。

這樣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成為元軍進攻所面對的第一關。




南宋對襄陽進行了十六年的苦心經營

淳佑十一年(1251年)之前,襄陽被元軍控制在手裡,南宋京湖安撫制置使李曾伯,認為襄陽是防衛元軍的戰略要地,不能有失,他立志收復襄陽。

由於連年戰火,襄陽城殘破不堪,成了易攻難守之地,而元軍對襄陽城也不太重視,對殘破的城市沒有進行修繕,這就給了宋軍得手的機會。

1251年4月,李曾伯派高達率領二萬一千宋軍,打敗盤踞在襄陽的元軍,一舉收復襄陽、樊城。

李曾伯下令對襄陽和樊城城防進行加固,使得襄陽城防周圍長九里,樊城接近四里半,又限期兩個月在城內建造一萬間駐屯營房。

光靠李曾伯之力,對襄陽的改變仍舊渺小,所以1252年春,李曾伯向朝廷建議在襄陽實行營田,獎勵屯田,運輸米糧,修築城堡,免稅,增兵協防等六條建議,但是宋朝只採納部分建議。

由於宋朝也開始重視襄陽,雖然重視的程度不太足,但是對襄陽進行的整修,增加兵力,儲蓄糧草也起到了效果,到1254年上半年,就有6276戶軍人家眷遷入襄陽定居,使得襄陽漸漸恢復生機。

到1267年前,經過十幾年的重點經營,襄陽已經是城高池深,兵精糧足的重鎮,成為長江中游的門戶。



元軍戰術一:以堡壘圍困襄陽

襄陽城不好打,是元軍的共識,但是處在秦嶺淮河薄弱之處的襄陽,作為南宋最後一道最要緊的防線,決定了襄陽是元軍繞不開的戰略要地。

只有拿下襄陽,元軍才能無後顧之憂。

為此忽必烈也犯了難,這時候劉整又出了一條計謀,建立堡壘對襄陽進行嚴密封鎖,斷絕襄陽一切外援,將襄陽和樊城徹底圍成一座孤城。

可是你想建立堡壘,難道南宋就置之不理嗎?

要知道守衛襄陽城的呂文德也是南宋名將,手下軍兵也是一支勁旅,你要設堡壘圍攻襄陽,呂文德定要來進行騷擾,讓你立不住陣腳。

狡猾的劉整玩了一招暗度陳倉之計,派使者帶禮物送給呂文德,要在樊城外建立貿易市場(榷場),呂文德不疑有他,欣然同意。

市場建立好以後,蒙古人又以保護貨物,防止被偷為由,建起了圍牆。

此時蒙古人完成了戰略進攻襄陽的第一步,建立了第一個堡壘,不但穩住了陣腳,而且還因此斷絕了襄陽的糧道。

呂文德發現蒙古人意圖之後,悔不當初,立馬派軍隊拔除堡壘,可是穩住了陣腳的元朝軍隊,一次次將呂文德打的大敗而歸,呂文德心累交加,一病不起。

蒙古人開始大規模建立堡壘,沿漢江兩岸大規模建立堡壘,萬山,峴山,羊牯山等處紛紛建立堡壘,佔據高處,實現對襄陽的嚴密封鎖,然後由劉整訓練水師,打造戰船。



元軍戰術二:圍點打援

既然襄陽與樊城已成孤城,元軍加緊對襄陽和樊城展開進攻,接替呂文德指揮作戰的是呂文煥,他一面組織人力防守,一面派人走水路向朝廷請求支援。

由於陸路被元軍徹底封死,宋朝援軍只能走水路對襄陽進行援助。

1269年3月,江淮都統馬世傑,率舟師增援襄陽,元軍從漢江兩岸的堡壘殺出,將宋軍打的大敗。

四川安撫制置使夏貴趁春季漢江暴漲,用戰船將糧草物資送入襄陽城內。

7月,夏貴率領五萬宋軍,三千艘戰船增援襄陽,又遭到沿江堡壘殺出的元軍阻擊,大敗而歸。

1272年5月,京湖制置使李庭芝派張順、張貴兄弟率領三千軍士,戰船百艘,對襄陽進行援助,張順在戰鬥中戰死,張貴殺開重圍進入襄陽。

不久後,張貴率軍突圍,被元軍擒獲,至死不降。



元軍戰術三:攻破樊城

1273年,元軍將襄陽與樊城之間的鏈橋斬斷,徹底斷了兩城聯繫,一面用7000水師對襄陽加緊攻勢,一面兵分五路,對樊城發起總攻,他們攻破樊城外城,然後用回回人亦思麻因,剛剛設計製成的新式回回炮,發射巨石對樊城進行不間斷的轟擊,致使城池斷裂,出現缺口,元軍一擁而入,守將範天順仰天長嘆“生為宋臣,死為宋鬼。”在樊城城頭上吊自殺。

元軍入城後,立即開始大屠殺,襄陽守將呂文德眼見樊城慘狀,嚎哭不已。

元軍統帥阿術給襄陽送去書信,如果投降,絕不屠城。

呂文煥在內無糧草,外無援軍的絕望之下,開城向元軍投降。



至此,襄陽在堅守六年之後,終於落入元軍之手,而失去襄陽的南宋,也因無險可守,迅速滅亡。

襄陽能堅守六年是有原因的。

首先就是地理位置優越,易守難攻。

第二,元軍建立堡壘過程中,和宋軍不斷出擊,反覆爭奪也有關係。

第三,宋朝援軍源源不斷的增援,一直和元軍在漢江斷斷續續打了五年,讓元軍無法集中全力進攻襄陽。


舊史風


襄陽城不是孤立的呀,姐姐。
實際上,襄陽之戰之所以打了6年,原因是因為雙方都把它看成了國運之戰,圍繞著襄陽,不管是南宋還是蒙古,雙方不斷的添油加醋,圍繞著包圍和反包圍,南宋和蒙古不斷增兵,因此這場仗打6年,可以說一點都不奇怪。
回到1268年的襄陽城,襄陽城從1239年開始,蒙宋之間反覆爭奪已經將近30年,之中幾度易手。
淳祐十一年(1251年),南宋京湖安撫制置使李曾伯收復襄陽,並利用蒙古內亂的機會,開始修復襄陽防務。
而蒙古這個時候因為蒙哥汗在釣魚城下被擊斃,隨後貴由繼承汗位不到兩年又病死,隨後蒙古帝國就陷入了內亂,各路王公大臣為了汗位開始選邊站隊,征戰不休。直到1264年忽必烈經過苦戰,戰勝親弟弟阿里不哥登上汗位之後,其重心才重新轉向南宋。
本來蒙古統一華夏的路徑與歷史上的中原王朝採取的戰略是完全一致的,即三路攻略江南:西路由漢中入蜀,取巴蜀而後順長江東下;中路由關中、中原經南陽盆地、襄陽而漢水入荊州,與四川來的軍隊會合,經長江東下直取建康(南京);東路軍則是取江淮,經徐州等地取兩淮,目標同樣是南京;
這方面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西晉滅東吳之戰,非常典型。從圖上可以看出,王濬出益州,杜預取襄陽而江陵,王琿取兩淮,三路大軍圍攻建康。
也就是說,一開始蒙古攻宋的戰略完全是複製晉滅吳之戰的戰略。
但是,由於南宋中期名將餘玠超卓的個人能力和對四川防務的有效整頓,其建立的山城防禦體系給攻宋的蒙古軍造成了巨大的麻煩,導致蒙古高層不得不修正其戰略,首先是試圖從大理攻宋,而這個戰略隨著蒙哥汗的逝世,並沒有得到有效貫徹,畢竟從大理攻宋並不是什麼特別好的選擇。
隨著忽必烈成為蒙古大汗,在南宋降將劉整的建議下,放棄了攻蜀的戰略,中路開花,猛撲襄陽。
劉整的建議有二:一是直取襄陽;二是建立水師。建立水師的目的同樣有二,一是攻襄陽,因為襄陽圍繞著漢水而建,無水軍無法攻取襄陽,而且由於漢江的存在,導致襄陽城的護城河特別的寬,平均寬度在250~300米之間,和北京等地三五十米的護城河相比,簡直就是無法跨越的鴻溝。
其次,襄陽不是一座孤立的城,漢水之南襄陽,漢水之北樊城,兩城互為犄角,要打破這種局面,尤其是切斷兩城之間的聯繫,是非常困難的。
所以襄陽能守六年的關鍵點之一:襄陽城護城河非常寬,結合精心設計的城防,配合周圍的山,簡直就是一道天塹,再與樊城密切配合,要突破襄陽城的防守,是非常困難的。
實際上,最終呂文煥決定投降,也與元軍最終攻破樊城,導致襄陽城變成徹底的孤城有很大的關係。
蒙古大軍來勢洶洶,南宋這邊也沒有掉以輕心,而是打出了一張對對胡——南宋最後也是最有實力的一支軍隊,呂文德、呂文煥兄弟的呂家軍。
呂文德在後世的名聲並不好,由於金庸射鵰倚天的關係,呂文煥的名聲更是很糟糕,完全是一派貪生怕死的樣子。
但事實上,呂氏兄弟還真的有點冤枉。因為沒有呂氏兄弟的話,南宋可能扛不到1276年,可能早在二三十年前就完蛋了。這兩兄弟對於荊襄的防禦是立了大功的。
這裡提一句,後世呂氏兄弟的名聲之所以不好,原因很多,那就是呂氏兄弟雖然在抗元戰爭中功勳卓著,但兩兄弟私德不好,貪財,比如因為蒙古人的鉅額賄賂而允許蒙古人在襄陽城外建立榷場,即用來商貿交易的市場,結果讓蒙古人搞成了進攻襄陽的橋頭堡,並斷了襄陽的糧道,這讓呂文德死不瞑目;其次,呂氏兄弟是奸相賈式道的鐵桿,賈氏名聲不好,呂氏兄弟也好不了;最後,呂文煥投降了元廷,雖然是為了保存襄陽一城居民的性命,但畢竟是降了。相比於文天祥陸秀夫,似乎品德低了那麼一點。
回過頭來說襄陽之戰。呂氏兄弟多年精英,據荊湖自守,坐擁十多萬兵力,“襄、樊城池堅深,兵儲支十年”,經過孟拱、李曾伯、呂氏兄弟不斷的修繕,襄陽城從一個被元軍破壞的廢城重新變成了一座堅城,兵精糧足。
也就是說,本身守襄陽的就是一支精兵,也可以說是南宋最後的希望所在,這也是襄陽能守六年的關鍵原因之二;
如果僅僅依靠襄陽本身,襄陽是守不了六年的。整個南宋朝廷為了襄陽,也是全力以赴。
  • 1269年3月,兩淮都統張世傑帥水陸馬軍救援襄陽城,與元軍在鹿門山外江面上激戰之後損失慘重不得不撤退;
  • 1269年3月底,緊隨張世傑,南宋四川安撫制置使夏貴,藉助春季漢水暴漲的機會,從水路救援襄陽城,將大量補給物資送入襄陽城內;
  • 同年7月,夏貴率5萬軍隊、3千艘戰船,再度增援襄陽。但這次增員沒有成功。自從上次夏貴增援襄陽成功之後,元軍即加強了對襄陽外圍的封鎖。除了在漢水兩岸的山上佈置大量堡壘以外,在江面上遍佈鐵鏈、暗樁,可以說是步步荊棘,寸步難行。這次南宋軍隊,川軍,雖然浴血奮戰,但卻在蒙古水軍的反擊之下,不得不撤退。諷刺的是,這支蒙古水師是劉整建立的,而劉整是夏貴的前任,前四川安撫制置使。劉整是因為呂文德爭權奪利,逼反的。
  • 在圍攻襄陽的同時,忽必烈在巴蜀採取山城圍山城的主意,既然我打不破你的山城防禦體系,那我見縫插針,我也搞山城堡壘,讓你的山城防禦不成體系,也就截斷了巴蜀對襄陽的支持。自此之後,像夏貴於1269年那樣,川軍對襄陽的支援再也沒有過。
  • 1271年,賈似道再次舉兵大舉增員襄陽,但這個時候的襄陽已經被援軍圍得猶如鐵通一般,再次失敗。從此之後,南宋要應對元軍四面八方尤其是來自兩淮的攻擊,再也無力援救襄陽。
自此,襄陽之戰已經陷入死局。在孤立無援而忽必烈又承諾不傷害襄陽百姓的情況下,1273年,呂文煥舉軍投降。
至此,襄陽之戰結束,襄陽陷落。
隨後3年,1276年,臨安陷落。
1279年,陸秀夫抱著南宋小皇帝趙昺跳海,南宋徹底滅亡。
襄陽之戰的歷史意義,也就不用多說了罷?

江上一峰青


襄陽之戰是蒙古消滅南宋、統一中國的一次重要戰役。是中國歷史上宋、元封建王朝更迭的關鍵一戰。

之所以說襄陽之戰很關鍵,是因為在襄陽戰敗之後,僅僅3年,整個南宋就滅亡了。

20多萬蒙古軍長期圍攻襄陽,就發生在1267到1273年這6年間,但這六年中,襄陽並不是孤立無援的。

這次戰役從南宋鹹淳三年(公元1267年),蒙古大將兀良哈阿術,進攻襄陽的安陽灘之戰開始,又經南宋將領呂文煥反包圍戰,張貴、張順援襄之戰,龍尾洲之戰,樊城之戰,終因孤城無援於鹹淳九年,也就是1273年,呂文煥力竭降元為止,最終以南宋襄樊失陷而結束。

南宋軍隊之所以能夠堅守6年,主要有以下2個原因:

一、襄陽易守難攻,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

南宋襄樊地處南陽盆地南端,襄陽和樊城南北夾水相互依存,跨連荊豫,控扼南北,地勢十分險要,自古以來為兵家必爭之地,也是南宋抵抗蒙古軍隊的邊陲重鎮。

南宋政權雖然腐朽不堪,但國家還是有不少有識之士,能夠看到襄陽戰略地位的重要。

襄陽作為戰略要地,是南宋王朝的“國之西門”,是南宋在荊襄防線的一個重要支撐點。襄陽失,則江陵危,江陵危;則長江之險不足恃。長江天險不再是天險,門戶洞開之後便是大片土地是無險可守,直接威脅到首都臨安。

正如南宋叛逃的將領劉整1267年對忽必烈說的那樣:

先攻襄陽,撤其捍蔽,南宋無襄則無淮,無淮則江南唾手可得也。

所以,縱觀南宋和蒙古長達45年的戰爭中,多數戰役都是圍繞爭奪襄陽展開的。而南宋除了1235年京湖安撫制置使趙範翫忽職守導致蒙古將領闊出攻陷襄陽外,其後三十多年間,南宋守將對襄陽的守備一直在加強。

據記載,襄陽城護城河平均寬度達到180多米,正是依賴這天險一般的城防,和地理位置的顯要,讓襄陽即使被圍困6年也不會輕易破城。

二、南宋四代將領的經營讓襄陽經得起最猛烈的攻擊

從公元1235年開始宋蒙之間的軍事同盟破裂之後在襄陽開戰以來,一直到公元1273年襄陽守將呂文煥投降元朝,前後歷時長達38年。

而這期間,總共有四代南宋將領為鞏固襄陽城防做出了努力。

正是因為這幾代將領的努力和重視,讓襄陽真正地從險要之地,一步步升級成為南宋最重要的戰略重地,在一定程度上具備了攻防兼備的水平,從而有機會能夠在6年的長期圍攻中得以生存。

第一位是名鈄孟拱。公元1239年,升任京湖安撫制置使、全面主持京湖地區防務的孟珙,與蒙軍再戰,三戰三捷,克樊城復襄陽。但是雖然收復了襄陽,當時由於蒙古軍隊對襄陽的破壞導致襄陽城防破落不堪,人員物資嚴重匱乏。

隨後的幾年中孟珙一直擔任京湖安撫制置大使兼夔州路制置大使負責襄陽地區的全面防禦之責,使得在這一段事件內宋軍在這個局部戰場上保持著一定優勢。

第二位是李伯曾。淳祐十一年(1251年),就任京湖安撫制置使不久的李曾伯認為,郢(今鍾祥)、襄(襄陽)一帶的地位很重要,尤其是襄陽絕對不可棄之不顧,便在修復郢州城後,向朝廷請求一萬五千名兵力增援及錢糧支持,打算再次收復並修復襄陽。朝廷從別處給他調派八千人支援,並撥錢一千萬貫作為軍費。

李曾伯又下令築城,限期兩個月內在城內建造營房一萬間,以備屯駐之用。加固後的襄陽城,周圍長九里,樊城則約四里半,防禦能力大為增強。鑑於“築城容易守城難”,次年(1252年)春,李曾伯又向朝廷提出六點經營襄陽的建議,包括實行營田、獎勵屯田、運輸米糧、修築城堡、免稅、增兵協防等。朝廷部分採納其建議,下撥一百萬緡的屯田及修築渠堰補助費,並免除襄、郢之稅三年。到寶佑二年(1254年)上半年,李曾伯調任夔路策應大使、四川宣撫使時,已有6276戶軍人家眷遷入襄陽定居,使其漸漸恢復生機。

刻在襄陽古城西南1.5公里處的真武山東麓的崖壁上的銘文通達明瞭記錄的當年事蹟:

“大宋淳祐十一年四月二十有七日,京湖制置使李曾伯奉天子命,調都統高達、幕府王登提兵復襄陽兩城。越三年,正月元日銘於峴,其銘曰”;後4行為正文:“壯哉峴,脊南北。翳塘壑,畿陵谷。乾能央,剝斯復。千萬年,屏吾國。”


第三位是高達。自從1251年高達收復襄陽後,南宋朝廷對襄陽的戰略性開始重視。宋理宗調撥了大量人力物力,經過十幾年的大力經營,襄陽重新成為城高池深兵精糧足的重鎮,成為宋長江中上游的門戶和屏壁。

第四位是歷史上爭議很大的呂文德。呂文德最早是跟隨趙葵手下從軍作戰的,趙葵就是1253年翫忽職守在南宋歷史上第一次丟掉襄陽的趙範的弟弟。呂文德這個人,幾乎經歷整個宋蒙之間的大戰。在與蒙古軍作戰中,他往返與四川與湖北各地,在幾十年的戰鬥中,不僅積累經驗,也培養了一批家族武裝。

襄陽最後的6年被包圍,中間幾次突圍反攻,都發生在呂文在任期間。呂文德所建立的軍事集團的戰鬥力也是不容小視的。他們在襄陽地區經營十多年,他們憑藉襄陽夾漢水,地險城固的有利地形,特別是守備措施充分,物資儲備豐富,使得蒙軍雖然急切,但也在短時間內根本拿不下襄陽。


結語:

襄陽的失陷過程,是極其慘烈的。金庸先生的武俠鉅著《倚天屠龍記》裡有這樣一句悲壯的描寫:當年襄陽失陷,郭大俠夫婦雙雙殉難。

真實的歷史上,宋蒙(元)雙方為了爭奪這個歷來被稱為兵家必爭之地的水路交通要塞,幾乎集中了當時世界上最精銳的騎兵和水軍,動用了當時能找到的一切先進武器,雙方死傷人數超過40萬人。

襄陽的失陷,有歷史發展大勢非人力可抗拒的客觀原因,也有人為操作上自毀長城的主觀錯誤。是一段值得人深刻反思的歷史。


國史無雙


首先是地利,襄陽處在水軍和陸軍交匯處,必須同時在水陸兩方都有優勢才能攻下,蒙古騎兵陸戰野戰可以說無敵,但對於攻城並沒有特別的長處,水戰就完全不行,所以在這裡就很難取勝。襄陽也並不是唯一的突破口,主力攻擊方向是四川,皇帝被打死後覺得四川太難打了,轉而選個容易點的才全力打襄陽。同時襄陽大量招了來投降的金兵,其實就是金國的漢人軍隊,這部分人戰鬥力也算很強,加強了守備力量。蒙古最後打破城靠的也是原來金國的漢人,在南方的戰爭中蒙古人已經起不到多大作用,還是要靠漢人,如果這部分漢人不給元軍幹,還能再堅持很多年的,元滅宋的戰爭,到後期已經變成漢人的內戰了,雙方的戰方都瞭解,戰力也相當,守軍就不再有優勢了。元軍大量招了會水戰的漢人,會攻城的漢人,所以就守不住了


海中巖haha


襄陽保衛戰,是宋元戰爭中歷時最長,戰況最激烈的一次大戰。襄陽之戰持續六年之久,而襄陽一旦淪陷,南宋不到三年時間就滅亡了。那麼,襄陽城為什麼能堅持六年之久呢?

第一,襄陽的戰略地理位置極為重要,南宋初為岳飛收復

南宋之初,襄陽曾是偽齊政權的地盤。紹興四年,岳飛上書宋高宗,認為:“襄陽等六郡為恢復中原基本,今先取六郡,以除心膂之病。”皇帝遂以岳飛為荊南制置使,收復襄陽等郡。自從岳飛收復襄陽城後,這裡一直是南宋的軍事重鎮,城高池深,固若金湯,而且儲備有財粟三十萬,軍械武器二十四庫,就算被圍困幾年都不成問題。

到了南宋後期,帝國的防禦力量主要集中在三大軍區,分別是四川、京湖、兩淮,分別設立制置使,即為三大軍區最高軍事長官。京湖位於三大軍區的中央,連結四川與兩淮,戰略地位最為重要。而在京湖軍區,又以襄陽、樊城為咽喉之地,這兩座城相隔很近,襄陽保衛戰其實應該叫襄樊保衛戰,襄陽守了六年,樊城守了五年。

第二,孟珙經營襄陽

到了南宋末年,蒙宋戰爭爆發。

端平二年(1235年),蒙古大汗窩闊臺大舉南侵,其中一路大軍以庫春統領,進攻襄陽。當時襄陽守軍內部分為兩派勢力,一為北軍,一為南軍。北軍將領的權勢在南軍之上,故而兩派不和。鎮守襄陽的京湖制置使趙範駕馭無方,竟使得北軍將領王旻、李伯淵等人起了叛反之心,搶了襄陽城郭的倉庫,然後放一把火燒了,投降蒙古去了。南軍將領李虎等人,又乘火大掠一番,也揚長而去。趙範迴天乏力,只得棄城而走,襄陽遂為蒙古所佔領。

朝廷以名將孟珙為荊湖制置使,詔令他收復襄陽、樊城。1239年,孟珙進攻襄陽、樊城,與蒙軍交戰三次,三戰三捷。襄陽守將劉義反正,打開城門迎接宋軍。

由於襄陽、樊城地處南北要衝之地,戰略地位十分重要。孟珙上書朝廷:“襄、樊為朝廷根本,今百戰得之,當加護理,非甲兵十萬不足守。”朝廷對孟珙的意見十分重視,遂命他把襄城、樊城兩地的降兵收編為“先鋒軍”,把息、蔡兩地的降兵收編為“忠衛軍”。

此後,襄陽、樊城在孟珙的精心經營下,防禦工事幾乎無懈可擊。據呂文德的說法:“襄、樊城池堅深,儲粟可支十年。”孟珙所經營的襄陽、樊城與餘玠經營的釣魚城一樣,都是經典之作,在兩位名將去世後,都發揮了巨大的作用。雖然襄陽城與釣魚城未能拯救南宋,但至少大大遲滯了南宋的滅亡。

第三,襄陽能堅守六年,與呂文煥的指揮有直接關係

襄陽之戰,是蒙宋戰爭中最為曠日持久的一戰。從鹹淳三年(1267年)蒙軍圍城,至鹹淳九年(1273年)襄陽陷落,前後總計六年。這是一次蒙宋大會戰,雙方都投入龐大軍隊,在戰爭過程中也不斷增兵。這次會戰不併侷限於襄陽一城,而是以襄陽為中心的大區域戰爭。

襄陽南宋守將是呂文煥,他的頂頭上司是其兄京湖制置使呂文德,兄弟倆皆一時之良將。呂文德在襄陽保衛戰期間病逝,這是南宋的一個極大的損失。呂文煥堅守襄陽六年,一方面是襄陽城十分堅固,糧食物質儲備豐富;另一方與呂文煥指揮有方有直接關係,他採取一種積極防禦的策略,儘管被圍困,仍不時主動出擊。如果不是朝廷救援乏力,襄陽城也不一定會淪陷。

第四,朝廷對襄陽的救援不得力,但仍在一定程度遲滯襄陽淪陷的時間

襄陽之戰爆發後,警報傳至臨安,竟然被賈似道扣下不發,皇帝還矇在鼓裡,南宋也錯失救援襄陽的最好時機。

直到戰爭進入第三年,朝廷的援軍才姍姍來遲,但沒有發揮什麼作用。沿江制置副使夏貴,率三千兵船進援襄陽。夏貴水師行至鹿門山,遭到蒙軍水師的阻擊,損失兩千多人。接緊著,另一支由范文虎指揮的水師也敗走。

在襄、樊陷於苦戰之時,賈似道仍然欺瞞皇帝。一天入朝時,皇帝突然問:“襄陽被圍三年,如何是好?”賈似道馬上裝腔作勢道:“哪有這回事,北軍早已退了。”當他得知皇帝是從一個宮女那兒得悉的,竟然誣告宮女與人曖昧,逼她自盡。

由於紙不包不住火,賈似道不得不想辦法解襄、樊之圍,遂命京湖制置使趙庭芝往援。但是賈似道弄權日久,偏偏又要派范文虎去制衡趙庭芝,致使救援行動一拖再拖,毫無進展。

到了鹹淳七年(1271年),蒙古又從川蜀大舉出擊,以牽制京湖宋軍。范文虎率兩淮舟師共計十萬人救援襄樊,又以失敗而告終,損失慘重。

在整個襄陽保衛戰過程中,朝廷曾多次派遣援軍以解襄、樊之圍,執掌朝政的賈似道欺上瞞下,玩弄權柄,濫用親信以制約地方實力派,以致於整個救援行動非常不給力,竟然沒有一次打到襄陽城下。即便如此,這些援軍也在一定程定上牽制了一部分蒙古軍隊,減輕襄陽的軍事壓力,對襄陽保衛戰起到一定的作用。


君山話史


襄陽樊城是南宋在長江中游地區的戰略要地,也是蒙古滅南宋最為關鍵的一戰,在這一戰中,襄陽樊城守軍前後堅守城池長達6年之久,雖然有力地阻擋了蒙古軍的攻勢,但是由於南宋朝廷腐敗,朝中更是有奸臣賈似道吾國吾民,導致了襄陽樊城戰役最終落敗。

而襄陽樊城能夠堅守六年,主要與其地形優勢有關。

襄陽樊城的地形優勢

▲襄陽樊城的地形優勢非常明顯

從圖中我們可以看出,襄陽和樊城在防禦體系上是一對雙子城,可以相互依託,相互支援。在襄陽和樊城的城池周邊都利用漢水挖上了護城河,外部發動進攻的時候增加了許多難度。襄陽的南邊都是高山,在防守的時候可以依託山巒,其西南邊的進攻由於山巒的阻擋減輕了許多壓力。西面地形非常狹小,敵軍從這裡進攻兵力不太容易展開。

在地形上來說,襄陽樊城就是兩座天然的堡壘。

襄樊戰役過程

除了地形有優勢外,最主要的還是在於襄陽樊城的軍民抵抗意志及其頑強以及城中充足的糧草器械,當時負責防守襄陽樊城的主要是呂文煥。

1267年,蒙古人以開放貿易為藉口,要求在白河口修建榷場,這個計謀宋軍將領沒有看破,結果蒙古人在白河口修建了堡壘,之後又在鹿門山等地修建了數個堡壘,到了1268年形成了對襄陽樊城的圍攻之勢。

此時呂文煥才發現了情況的不對,派呂文煥干擾蒙軍築城,但是效果不明顯。

1269年,蒙軍修建了萬山堡,並在虎頭山、峴山之間修建了一字城。

在樊城北面從牛首到白河口之間修建了一條圍牆,在漢口東岸的鹿門山到白河口之間也修建了圍牆,做好了長期圍困的打算。

▲蒙軍圍困示意圖

對此,呂文煥不得不向宋朝朝廷請求增援。1269年春天,漢水上漲河面變寬,宋軍將領夏貴率南宋水軍逆流而上沿漢水增援襄樊。夏貴這次救援非常成功,他把援軍和補給物資送到襄樊後順利撤回。

1269年3月,張世傑率領部隊繼續增援襄樊,與前來阻截的蒙軍展開大戰,失敗退卻。到了1269年7月份,夏貴再次帶領3000戰船,5萬餘人增援襄樊,遭遇蒙軍將領趙璧,隨即在江面展開了7天的激戰,最終夏貴戰敗被迫返回。當月范文虎再次增援襄樊也被蒙軍擊敗。

經過這幾次救援的失敗,宋軍損失慘重,1269年12月1日,呂文德病逝,李庭芝接管了京湖戰局。

蒙古軍長期對襄樊圍而不攻,呂文煥也多次組織突圍都以失敗告終。雖然屢戰屢敗,但是南宋的水軍依然能夠突破蒙軍的封鎖與襄樊取得聯繫。此時元軍開始訓練水軍,為滅宋戰爭做最後的準備。

▲張順、張貴馳援襄樊

到了1272年3月,蒙軍開始強攻樊城,樊城危在旦夕。李庭芝手頭兵力不足,不得不招募了3000壯士,以張順、張貴為統領。1272年5月24日,漢江漲水,張順、張貴帶領3000人出發救援襄樊。元軍在水面阻擊張順、張貴部隊,張順、張貴不計生死拼死力戰,張順身中3槍6箭不幸戰死,最終3000壯士在張貴的帶領下突破了元軍的重重圍堵於5月25日早上抵達襄陽城下,這次送入物資是襄樊多年來送進來最多的一次,極大地鼓舞了襄樊軍民的士氣。

▲張貴借用夏貴未能成功

1272年9月9日晚上,張貴按照約定從襄陽發兵沿漢江而下準備與前來增援的夏貴會合。夏貴從水路進發的時候由於天氣不好遇到了大風浪,便命令軍隊後撤30裡,張貴的部隊在接應夏貴部隊的時候沒有遇到援軍,反而遭到元軍猛烈攻擊,損失慘重便帶兵逆流返回,蒙軍則一路追擊,消滅了張貴部隊,張貴力戰而死,2000多人全軍覆沒,這是襄樊最後一次嘗試突圍。

如此以來襄樊幾乎被困死,守城軍民在飢寒交迫的情況下仍然堅守城池。1272年11月,元軍開始強攻襄樊。

元軍決定先攻打樊城,由水軍切斷了襄陽和樊城之間的聯繫,隨後元軍從城池的四面猛攻樊城,元軍投入了大量兵力並使用了回回炮,這種威力巨大的攻城器能發射150斤巨石,射程400米,頓時將城牆城樓砸出了許多的缺口。樊城守軍7000多人拼死抵抗,2個多月後樊城彈盡糧絕,元軍衝入城內,宋軍與元軍展開巷戰,樊城守軍全部戰死。

樊城陷落後,元軍立即進攻襄陽,並將回回炮架在了襄陽東南面,初次攻擊就擊毀了城牆,城中軍民大為驚恐。最終在元軍許諾保證軍民人生安全,不屠城的條件下,1273年2月24日呂文煥最終同意投降元朝,襄陽陷落,至此歷時6年的襄樊戰役結束。

所以綜合以上來說,襄樊能堅守6年,首先是城池防禦和地形都非常有利於防守;其次是守城軍民堅定的決心使他們對抗了蒙古守軍6年;再次是城中糧草器械充足,使得元軍不得不採取長期圍困的方針。

總的來說襄樊戰役中南宋軍民的抵抗意志是可歌可泣的,他們不懼強敵,勇於犧牲,但由於南宋朝廷的腐敗昏聵,最終使襄樊落入了敵手。


老威觀史


這個問題老梁來回答。

就這事說起來,那叫個小孩沒娘說來話長啊!箇中滋味,唯有自知啊!

其實這事說道根上,就是因為整個宋朝奉行重文輕武的政策鬧騰的。

縱觀整個宋朝,您別說北宋還是南宋,這數得著的武將,多如牛毛啊,岳飛,韓世忠,楊業,狄青等等,可這地盤反而是越打越少,膝蓋是越跪越多,天天伸著個大臉蛋子等著捱揍,說起來那叫一把子心酸。

那麼這襄陽保衛戰,也能反應出這一特點。

麼咱今天就借住題主這一畝三分地,把這事分析分析。

話說這襄陽保衛戰,他一共分四個階段,咱一個階段一個階段的聊,而題主說的這其實是最後一個階段。

人物和背景

開頭的時候,咱的交代幾個人物,不然突然去講這事,太突兀了,順道把這背景交代一下。

這時間點,咱得掐到宋理宗的時候。話說這宋理宗這輩子有夠樂的,一輩子被三權相玩弄於股掌之間,他這前十年在位的時候,被史彌遠挾制,自己個天天聲色犬馬的,也不理朝政。

等到這史彌遠掛了之後,這權利好不容易撈到了手裡邊,這南宋到是中興了一段時間。

這後來被一前一後倆權相丁大全和賈似道操弄,沒辦法誰讓宋理宗特別喜歡這倆人呢?認為這倆人就是千古奇才啊,國家的棟樑啊,哎,這事弄的,宋理宗這輩子過的那叫個稀裡糊塗啊!

那麼襄陽保衛戰的失敗,追究到根子上就是這丁大全和賈似道鬧騰的,這倆人都一個德性,不僅貪財還特別的好色,本事沒有一丟丟,糊弄宋理宗那叫個手拿把掐,襄陽戰報都催到腦門上了,前線的士兵死傷無數,他們還壓著,沒點啥動作,天天哄著宋理宗玩。

這也就是後來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為嘛要廢了宰相這職務的原因,一個人就能把皇帝給矇蔽了。

話說宋理宗辦的最臭的一件事,就是和蒙古結盟,把個金國給滅掉了,開頭還三足鼎立呢?這傢伙一股腦就變成了兩強對抗了。

說是兩強對抗,南宋整個就是一條蟲。

這聯合說起來就丟人,咋說呢?歷史是不斷重複的,但南宋這事重複的也太快了點。當年北宋滅亡和這聯合的事是如此的相似。

咱就說了當年北宋時期,那舞文弄墨,喜歡玩石頭,逛青樓的宋徽宗,這就想著立點啥不世之功炫耀炫耀,就聯合金國滅了大遼。

這操作來的那叫個騷氣,宋徽宗自己個還沒開懷大笑幾天,這就被金國抽冷子按到地上整摩擦去了,後來更是被虜到五國城,天天的寫著他的瘦金體,活活的鬱悶死了,這就是有名的靖康之恥。這事直接導致了北宋的滅亡。

這宋理宗倒好,打著抱靖康之恥的旗號和蒙古人聯合,把金國給滅了,唇亡齒寒的道理已經上演了一幕,這宋理宗非要自己個親自體會一下,才肯罷休。

得咧,宋理宗蹲在他的龍椅上開懷大笑好幾天,就等著蒙古人履行諾言把他應得的土地分給他了。

結果這蒙古人說話不算數,直接就把臉皮給撕破了,宋蒙大戰可就開打了。

就這一戰,你都不知道,蒙古人是多麼看得起宋理宗,直接準備了五十萬人馬,可就來了。那麼四十五年的滅宋之戰可就開始了。

這就是這襄陽保衛戰的大背景。

第一階段

那麼這一次的交鋒,宋朝敗的那叫個稀裡糊塗,因為宋理宗擱到襄陽這塊負責鎮守的大將趙範,他這人有一大癖好,沒事的時候特別的喜歡喝那麼二兩小燒酒,這小燒一下肚,整個人就迷迷瞪瞪的。

趕巧了,人家蒙古人這都跑到襄陽城外了,他還順道摸著酒杯喝兩盅。

他到是挺放心,作為他手下全部都有金國降過來的士兵組成的克敵軍,就更加的放心了。

就在趙範吐著酒氣和周公聊天的時候,這克敵軍就把襄陽的城門給開了。

蒙古人可就進來,這傢伙一下子就把趙範從睡夢中驚醒,自己個屁顛屁顛的跑路了。

哎!一個都能背叛自己主子的克敵軍,趙範都不防範,也該著了。

那麼這一戰蒙古人輕輕鬆鬆的就拿下了襄陽,而且還得到了三十萬石的糧食,外加二十四個庫的兵器。

就這買賣蒙古人賺大發了。話說這襄陽可是軍事重地啊,這就相當於南宋的國門啊!這大門一開,不到一年的時間,就丟掉了七個州軍。

這事要是繼續發展下去,那開頭還開懷大笑的宋理宗估計就得和宋徽宗一樣了,蹲在地牢裡吃嘎嘣脆的牢房了。

就在這關鍵的時間點上,蒙古人的主帥闊出,出毛病了,一傢伙就得了重兵,不治身亡了。

而且咱也說了,南宋這頭就不缺啥武將,這回和闊出接招的是南宋名將孟珙。

那麼這事就進入到了膠著期,雙方開始對峙。

第一階段就結束了。

第二階段

咋說呢?這個階段,南宋大軍由防守已經變成了進攻狀態,襄陽這塊就收復了兩次。

頭一次還是孟珙收復的,當他拿下襄陽的時候,他發現這地被蒙古人破壞的不成樣子了,您別說這城防破爛不堪,他這人員和物質都缺少。

畢竟當年趙範守的時候,這地光糧食就得三十萬石,準備的軍械物資就得二十四庫,現在啥也沒有。

所以這地壓根就守不住,所以孟珙就放棄了襄陽,那麼是完全放棄嗎?那倒不是!

那麼後來,隨著孟珙的進攻事態,原來是南宋將領現在是蒙古將領的範用吉想要投降。

這事孟珙挺高興,這就給宋理宗打了一份報告。

這事擱一般人眼裡,都認為是好事,這接下里肯定是接受啊!

你都想不到這宋理宗的騷操作,摸著二兩鬍鬚,閉著眼睛琢磨了半宿,憋出倆字:“不允!”

得咧!這事可就黃了。

說道這裡估計有小夥伴要問了:“這是為嘛呀?”

為嘛?就倆字——害怕,害怕蒙古人生氣,害怕蒙古人責罵,害怕蒙古人打過來,害怕……

孟珙得到這結果,這心哇涼哇涼的:“三十多年最大的夢想是收復中原,看來是不成了!”

於是孟珙提出退休。你都不知道這都啥時候了,宋理宗接到孟珙退休的信,很高興連個猶豫都沒有這就讓退休了。

其實說道根子上,還是重文輕武惹的禍。而孟珙本來就有病,這事鬧騰的,心中的鬱悶就化不開,這不回到江陵沒多久就去了。

等到宋理宗接到孟珙去世的消息,大為震驚啊,真的是大為震驚啊!

啊!

那麼接任的是李曾伯,這人也厲害,文武雙全擱到武將裡邊這也是一個元帥級別的人物。

那麼他就打算收復襄陽,帶著兩萬一千名荊湖軍,不僅收復了襄陽還收復了樊城。

咱前邊也說了,這襄陽的城防已經被破會掉了,所以李曾伯在原地下令築城,兩個月的時間,這襄陽城和樊城可就建立了起來。

總之通過一系列的措施,這襄陽總算是恢復了。

那麼這段時間,蒙古內部也亂,窩闊臺病死,接著這貴由也病死,蒙古這權利鬥爭也激烈,沒功夫搭理襄陽這塊。

第二個階段結束

第三個階段

蒙古和南宋雙方都亂了,這一亂就是十年。

最開始的是那角逐汗位成功的蒙哥,坐到汗位上也就一年的功夫,第二年他就提著大兵來進攻四川,結果蒙哥打到釣魚城這塊,被南宋軍用石炮攻擊,被炮風震到,不久死去(蒙哥的死有好幾種說法。)

得咧,這蒙哥一死,大汗位又空了,一幫子蒙古人又開始進入新的一輪搶奪大汗位的爭鬥。

而南宋這塊,丁大成已經被賈似道給掀翻了,自己開始弄權。

咱就說了,這都啥時候了,這賈似道蹲在宋理宗的前面還弄權。他弄權不弄別的,先把頂到前邊和蒙古人打仗的將領給擼下去,有那看不順眼的,還給弄死,這操作一下子就奠定了他在朝堂上的位子,這把個賈似道高興的。

這當中間還有個第三次收復襄陽的高達,好懸沒讓這賈似道給弄死,好在這宋理宗這想法還在線上,沒同意。

而宋理宗就認為這賈似道是個很有能力的武將,文武全才啊!

那麼經過賈似道這麼一鬧騰,本來天平是在南宋這邊的,結果跑到了蒙古這邊了。

第四階段

話說宋理宗其他東西不明白,但他還是知道這襄陽地位很重要,對襄陽這塊苦心經營,差不多已經恢復了最初的規模。

而這會守襄陽的是呂文德,你都想不到這人是第一階段那趙範弟弟的手下,就那沒事喜歡喝兩盅的人。

這呂文德是賈似道的親信,要不然呂文德也不會被安排到這麼個險要的位置上,都是自己人嗎?

這呂文德和賈似道是一個德行,對內打擊異己那叫個上心,很多優秀將領,撐過了第一,第二,第三階段的將領,被這貨打擊的,都跑到了忽必烈的手底下了。

這下好了,呂文德瞅著整個襄陽都是自己人,那叫個安心啊!他就是土皇帝,他這麼一跺腳襄陽這都得抖三抖啊!威風!威武!雄壯!這輩子都沒有這麼嘚瑟過。

這不蒙古人找到呂文德。

“呂將軍!呂大將軍!俺們想在襄陽外邊弄個榷場,咱互惠互利咋樣,賺錢的買賣嗎?這市場不用你們伸手,俺們來建!”

估計有小夥伴要問這榷場是幹嘛的?其實就是互市,雙方做買賣的一個市場。

話說這通大將軍吆喝的,呂文德這就同意了,想不到吧,他同意了。

嗯!蒙古人表示很高興。呂文德於是就蹲在襄陽城頭瞅著這榷場,開頭他很挺高興,但沒有多久他高興不起來了,因為他發現蒙古人建的壓根就不是啥榷場,而是堡壘!

這是要開戰啊!那裡是做買賣的!

這傢伙把個自以為很聰明的呂文德給氣壞了,直接給氣死了。

蒙古人這可就是一箭雙鵰啊!

打這裡起,最後一次襄陽保衛戰可就上演了。

一年之內,蒙古人在襄陽這塊就用兵十萬之眾,把個襄陽可就圍了起來。

那麼呂文德(已經死了)所建立的這個小團體,這麼多年下來,他也厲害,短時間內蒙古人是拿不下襄陽的,畢竟啥軍需,啥物資都齊備。

那麼蒙古人也不急著打,而是採取圍點打援的方式來圍困襄陽,這一圍可就是六年啊!

這個時候,守在襄陽的是呂文德的弟弟呂文煥,最後撐不下去,這就出城投降了,那麼後來蒙古人打下南宋的都城臨安,他還跟著一起入了城,做了蒙古人的官。

最可樂的就是那賈似道,就那個上朝帶蛐蛐的貨,你讓他把蛐蛐養活到能爬到皇帝鬍子上而不被治罪他絕對有能耐,但你讓他打仗?這就有點強人所難了。

而當時南宋的皇帝可真就把他當做最後的救命稻草了,讓他帶著十三萬精兵去抵抗,結果這貨到了地頭上,把士兵往當地一擱,自己個坐著小船逃走了。

你說這事都夠誅九族的了,大傢伙一致要弄死這賈似道,結果那謝太皇太后(宋理宗之後的皇帝命不長)也就是宋理宗的皇后,僅僅給貶到外邊,還是啥事沒有。

結果這賈似道太招人恨了,路上就被人給按到廁所裡給弄死了。

那麼第四階段結束之後,沒幾年的功夫南宋就沒了。

好了,今天就寫到這裡喜歡的朋友加個關注,順手點個贊喲!


梁老師說歷史


襄陽(包括樊城)保衛戰之所以能在孤立無援的情況下堅持六年之久,完全是靠守城軍民的浴血苦戰。襄樊保衛戰的最終失敗,主要因南宋小朝廷腐敗政治和權臣賈似道投降政策的必然結果。襄、樊淪陷,南宋失去了屏障,門戶洞開,元軍從此可以順長江東下,長驅直入,南宋的徹底覆亡已指日可待。

南宋降將獻計:欲滅宋,必先取襄陽

景定元年(1260年),忽必烈繼承了蒙古汗位。地位穩固後,他決定完成消滅南宋的戰爭。南宋降將劉整向忽必烈獻策道:“攻宋方略,宜先從事襄陽”,他認為“如覆襄陽,浮漢(江)入(長)江,則宋可平也”。忽必烈採納了劉整的建議。為攻取襄陽,1262年,忽必烈納劉整計策,重金賄賂南宋襄陽守將呂文德,開榷場(與鄰國交易的市場)於樊鎮,蒙古軍乘機在鹿門山構築夯土城堡,以此遏制南宋援軍。

鹹淳三年(1267)九月,襄陽保衛戰正式打響

鹹淳三年(1267)九月,忽必烈下令元軍攻打襄陽,派劉整赴襄陽協助元軍主將阿術攻城。南宋襄樊軍民精血守城,進行了頑強的抵抗,攸關南宋政局、命運、長達六年之久的襄樊保衛戰由此開始。

史載,襄陽、樊城夾漢水而立,襄陽在漢水之南,樊城在北,城池堅固,漢水為天然護城河,易守難攻,城中糧草器械等戰略物資儲備豐厚,在無外援的情況下,亦足可以支撐十年。兩城互為犄角,相互依託,可說唇齒相依。

宋軍浴血苦戰,蒙軍久攻不克,於是控制漢水,截斷宋軍糧道

戰端初開,蒙古軍對襄、樊二城的進攻頗為兇猛,而且南宋的陸路援軍也多次被蒙軍擊退。但南宋依然可以通過漢水將糧食、軍械、衣甲、箭矢、火藥源源不斷運入襄、樊二城,援助城中軍民的抵抗鬥爭,使蒙軍無法得逞。

1268年,蒙古軍隊意識到要破襄陽必須先取樊城。春天,蒙軍擊敗率軍前來救援的宋將張世傑,七月,阿術將出城偷襲的樊城守將夏貴打敗,入秋後,南宋丞相賈似道派殿前副都指揮使范文虎率軍增援樊城,被蒙軍擊潰。年底,襄陽守將呂文德病死,由其弟呂文煥接替兄職,繼守襄陽。蒙軍多次擊退南宋援軍,屢獲勝利,卻久攻襄樊而不克,便在鹿門山、白河口等制高點修築城堡,後又在漢水兩岸築臺,架設弩炮,與兩座城堡相呼應,將漢水通道牢牢控制住。南宋的支援船隊屢被擊沉或退回,襄樊軍民的抗蒙鬥爭進入了最困難的時期。

襄樊軍民浴血奮戰,負責進援的范文虎卻在軍中與美妾廝混,援軍遲遲不來

蒙軍精於騎射,卻不善水戰,其水軍遠不如南宋水師,針對這一問題,忽必烈下令打造五千艘戰船,訓練數萬水軍,加上南宋降軍,其水軍達到七萬之眾,改變了對南宋水戰的弱勢,掌握了漢水以及長江上的戰略主動權,也斷絕了援助襄樊的通道,使襄樊守軍處於艱苦異常的境地。

但由於守城軍民眾志成城,拼死抵抗,所以,在保衛戰打響的頭幾年,蒙軍始終沒有攻克襄樊二城,還付出了巨大的傷亡代價。

《續資治通鑑》記載,面對襄樊被蒙軍圍困的危急局面,賈似道對宋度宗嚴密封鎖消息,凡是說蒙軍滅宋實情的,均被罷黜甚至被殺。襄樊被圍三年後,宋度宗方才得知實情。鹹淳六年(1270),宋廷命李庭芝為荊湖路置大使,率軍救援襄樊,賈似道欲用范文虎掣肘李庭芝,答應範不受李庭芝節制,而直接聽命於自己,從而牽制了李庭芝援救襄樊的軍事行動。李庭芝多次要進軍,范文虎拒絕響應,拖沓不前,“日攜美妾走馬擊球軍中為樂”。南宋小朝廷的腐敗由此可見。

忽必烈建立元朝後,加緊了攻取襄樊的步伐

1271年11月,忽必烈改“大蒙古”國號為元,並登基稱帝,是為元世祖。定都大都(今北京)。此前,因襄樊久攻不克,蒙古軍在繼續圍攻的同時,忽必烈又派賽典赤、扎剌不花、汪德臣、曲立告思等人率軍相繼攻取了嘉定、重慶、瀘州、汝州等地,牽制了宋軍,也進一步孤立了襄樊。

忽必烈建立元朝,表示元是封建正統,為徹底滅宋做最後的輿論準備。此後,元軍調兵遣將,鉚足力量,加緊攻取襄樊。

義軍首領張貴、張順兄弟攜帶食鹽、布帛,冒死闖關,援助襄陽孤軍

史載,鹹淳八年(1272)三月,元軍再次發動進攻,將士冒著矢石,不顧傷亡,前仆後繼,一舉攻克了襄陽外城。襄樊被圍攻五年,斷絕外援,城中雖有糧食,但缺鹽、布。彼時,名將李庭芝率軍移駐郢州(今湖北鍾祥)以救援襄樊。他了解到襄陽西北的青泥河可通漢江,便打造四艘輕舟,聯三舟為一舫, 封當地義軍(自發組織抗元的民軍) 首領張順、張貴兄弟為都統,率三千義軍勇士 ,冒死突破元軍的重重封鎖增援襄陽。五月二十日,張順率三千敢死之士啟船出發。宋軍的船上攜帶火炮、火槍、弓弩、木炭以及鹽巴、布帛,半夜出發,乘風破浪,連續用燃燒的炭火斬斷元軍設的鐵鏈,衝破一座座關卡。義軍將士奮勇作戰,轉戰120餘里,天快亮時終於抵達襄陽城外,守城軍民見宋軍到來,欣喜若狂,奔走相告,信心倍增。人群中不見張順 ,遍尋不著,幾天後他的屍體浮出水面,身中六箭,還有幾處刀傷,手上仍然緊握弓弩。原來,他在船到襄陽前已經英勇戰死了。

隨後,張貴派兩位熟悉地形的弟兄潛回郢州,約范文虎夾攻元軍,會師龍尾洲,不料范文虎早在兩日前就率軍擅自撤退三十里,元軍從宋軍逃兵嘴裡得知其情,便事先在龍尾洲設下埋伏。當張貴率水軍冒著炮火箭矢突出重圍到龍尾洲附近時,看到洲上有宋軍旗幟,以為范文虎已應約前來,而未做任何防備。突然,伏兵四起,無數元軍出其不意向張貴的水軍遮殺過來,張貴猝不及防,仍率部奮力抵抗,身上負傷幾十處,最終寡不敵眾被俘。阿術勸張貴投降,張貴不願屈服,被元軍殺害。張貴、張順兵敗身亡後,襄樊徹底與外界隔絕,再未得到過一次援助,守軍處境艱難,二城岌岌可危。

元軍用“回回炮”攻破樊城,襄陽守將呂文煥獻城降元,悲壯的襄樊保衛戰落下帷幕

由於襄陽、樊城隔漢水對峙,宋軍原先在漢水中遍插木樁,用鐵索相連,造起一座浮橋,以為相互支援的要道。

元軍屢攻樊城不克,統帥伯顏惱怒,於1273年正月採納行軍萬戶張弘範斷絕襄、樊水上聯繫之策,派精兵攻斷了鐵索橋,使襄樊二城之間的交通、聯繫隔斷。隨後,元軍便集中二十萬兵力開始猛攻樊城,在圍攻樊城時,伯顏調來了十幾門西域“回回炮”助攻,“回回炮”火力兇猛,炮子爆炸處,山崩石裂,城牆坍塌,城池堅固的樊城終於被元軍攻破。元軍入城後,一場激烈的巷戰隨之展開。南宋都統範天順力戰不屈,眼見無力迴天,遂自縊殉國。都統制牛富、王福率百餘勇士進行巷戰,死戰不降,元軍逐屋爭奪,死傷慘重,宋軍雖勇猛,但畢竟眾寡不敵,越打越少,牛富身負重傷,毅然投火自焚,王福戰死。

樊城淪陷後,元軍開始炮轟襄陽。二月,襄陽守將呂文煥見大勢已去,遂開城向元軍投降,歷時六年之久、可歌可泣的襄陽保衛戰終告結束。

呂文煥降元后,孤軍奮戰五年的英名付諸流水。忽必烈特召呂文煥赴元大都,授予他昭勇大將軍、侍衛親軍都指揮使、襄漢大都督要職,命其仍守襄陽。之後,呂文煥現身說法,成為替元朝招降宋將的得力工具。

【插圖源自網絡】

【發文不易 嚴禁搬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