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白這些藏魚的“結構”,作釣才能心有成竹

到了一個陌生的水域作釣,是否心中總是充滿問號,魚會在哪裡?每當你釣不到魚的時候,是否只是把“空軍”歸結到這邊魚的密度太低。然而隔天別人過來作釣又是大有收穫。你便再一次前去作釣,可是結果又是毫無收穫,這次你不覺得魚密度低了,而是今天天氣不好。

在這樣的時候你可曾思考和探索過那些我們肉眼不可觸及的水下世界?本文分享自己多年的路亞經驗,從以下幾點入手分析:

  • 什麼是“結構”?
  • 魚為什麼喜歡躲在“結構”中?
  • 應該如何找這些水下“結構”?

玩過路亞的朋友應該對“結構”比較熟悉,但是一些新手朋友估計對“結構”一知半解,讓我一起先來了解一下什麼是“結構”?

明白這些藏魚的“結構”,作釣才能心有成竹

亂石堆和遠處的橋墩均為“結構”

什麼是“結構”?

一個水域中地理特徵元素(包括水壩、溝壑、亂石、水中植物等)交替變化組成一個“結構”。我把“結構”分為兩大類,一種是人為“結構”另一種為自然“結構”。

  • 人為“結構”是由於人為的因素對水中的環境造成改變,這些改變使水域中新增了元素,便形成了人為“結構”。在水中建一座大橋,水中的橋墩便是水中的新元素,在平整的水底多了一個橋墩,大魚便可在橋墩旁,伺機伏擊小魚。水中的養魚的魚排、停靠在岸邊的船舶、停船的碼頭、沉船等這些可以供鱸魚等伏擊性魚類都喜歡躲藏的地方。
明白這些藏魚的“結構”,作釣才能心有成竹

橋墩是完美的“結構”

  • 自然“結構”顧名思義是大自然形成結構:在水下的一些岩石結構、山體水庫的斷崖處,水深淺變化地方、水流急緩交界處、水下的溝壑,山體走勢形成的臺階、水中的暗島均是絕佳的自然“結構”。在這些“結構”中,時常都有獵食性魚類的身影。
明白這些藏魚的“結構”,作釣才能心有成竹

此為枯水區拍照,記錄深淺交接“結構”位置,方便日後作釣

魚為什麼喜歡躲在“結構”中?

“結構”能為大魚提供隱蔽和休息的環境,獵食性魚類會停留的區域,首要的條件是能讓它們感到安全。有的釣友可能會問,要是水底都比較平整沒有亂石也沒有深淺交接怎麼辦?在這種水域中,我們需要觀察水上是否存在著較大面積的遮擋物的地方。就拿船停靠的地方為例,魚會喜歡躲在船舶下面,因為魚類喜歡在有遮擋物的地方遊蕩,遮蔽物既阻擋了光線的直射,也保持了合適的水溫,其實這也是我們前文提到的人為“結構”,除了船舶碼頭外,綠色植物漂浮的地方,給小魚小蝦提供了很多的營養物質的同時也提供了氧氣,營造了一種舒適安全的生活環境,這種地方不僅僅小魚小蝦多,獵食性魚類也會經常在此捕獲小魚。所以不僅僅是路亞要選好結構,臺釣更是如此。出門作釣的過程,我們需要不斷思考不斷探索和實踐。水面上的“結構”很容易尋找,那麼水下“結構”我們該如何尋找這些標點呢?下面我分享下我的方法。

明白這些藏魚的“結構”,作釣才能心有成竹

草區結構

應該如何找這些水下“結構”?

神秘的水下世界,我們雖然無法通過肉眼去觀察。但是可以根據操作和經驗去了解水下地形的變化。

  • 在作釣前先使用衛星地圖瞭解釣場環境,尋找水庫的一些尖角,但是也不是隨便一個尖角都值得你去作釣。以下圖為例,一號尖角會優於二號尖角。
    因為一號尖角是由山體一直延伸到水中,會有一段較長的深淺交接的“結構”。而二號尖角的深淺交接位置只有短短的一截,可能再向前一點就是幾十米深。還可以通過等高線地圖去觀察,在等高線地形圖上,等高線排列越密,說明地面坡度越大,儘量找一些等高線排列稀疏的尖角位置
明白這些藏魚的“結構”,作釣才能心有成竹

用衛星地圖選擇結構

  • 到了實際的水域現場,我們可以先去問一下週圍的人或者釣魚的人,問下這個地方的水情和魚情。儘可能地從當地人口中獲得一些有利於作釣的資訊。
  • 通過自己在衛星地圖和等高線地圖的大致瞭解,還有當地人的資訊。開始實地觀察,不用急著去作釣,多看看周圍的水域,尋找下哪裡的岸邊有亂石(一般岸邊的亂石堆會延伸到水下)。結合自己的經驗做出初步的判斷,尋找作釣的“結構”。
明白這些藏魚的“結構”,作釣才能心有成竹

“結構”區

  • 我們可以通過使用“快調性”的路亞竿配合鉛墜託底,去感受水下地形的變化和地質環境。“快調性”的竿子能夠更快反饋信息,有利於我們捕獲水下的信息。通過這樣的流程,對於水下的地形結構變化的判斷更加的準確了。

知其所以然,釣魚很簡單

掠食性魚類會經常待在這些“結構”中。但是溫度、陽光等因素會改變他們所在的水層以及距離結構的遠近。下次我將寫一篇在不同的溫度和陽光下,魚會在哪裡?有興趣的可以留意下。感謝你花這麼多時間把文章看完,勞煩您給阿森點贊下,歡迎釣友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