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帝國》第二部為何更受歡迎?第一部太神話,第三部太尷尬

江山代有人才出,一代君王一代臣。中國歷史上位極人臣的人,在君王更替後,不急流勇退,落得悽慘下場的太多。

伍子胥輔佐吳王闔閭成為春秋時期第四個霸主,被新王夫差賜死;商鞅輔佐秦孝公,變法20年,積蓄國力,被新王秦惠文王“五馬分屍”;張儀輔佐秦惠文王“橫強”東出,被新王秦武王驅逐。位極人臣,君王輪換後,不懂得歸隱,惹得新王不自在,是一個非常危險的信號。

《大秦帝國》第二部為何更受歡迎?第一部太神話,第三部太尷尬

同樣位極人臣,與伍子胥不同,范蠡輔佐勾踐成為春秋最後一個霸主後,棄官歸隱,化身陶朱公泛舟西湖,樂得逍遙自在。張良輔佐劉邦一統天下後,歸隱不問世事,韓信卻迷迷糊糊成為刀下亡魂。

但凡位極人臣的人,要麼對新王登基有著莫大的功勞,要麼是對君王讒言惑上,深得寵信;要麼是半路出家輔佐君王功績累累。顯然,《大秦帝國之縱橫》裡的張儀,也是一心為秦,功績累累的秦國相國,最後被驅逐實在是很悽慘。

站在秦國的角度來說秦國名相:但凡為人,一是皮二是骨。皮囊是父母賜予的,風骨則是個人後天澆築而成。商鞅魏皮秦骨;範睢秦皮魏骨;李斯秦皮楚骨;張儀任秦相以來,脫胎換骨,皮骨都是秦人。

《大秦帝國》第二部為何更受歡迎?第一部太神話,第三部太尷尬

《大秦帝國之縱橫》首播於2013年9月5日。講述了秦國新君果斷任用“名利之徒”的張儀,再一次君臣攜手,定下伐交為主旋律的國策後,一次次化解外交險局的故事。

01商鞅打下基礎,張儀指導方向,範睢細化策略,李斯鞏固果實

商鞅未變法之前的秦國,十分落後,六國經常欺負秦國,秦國越打越窮。全國上下,都失去了國家的信心和信念。直到商鞅在秦國“嚴刑峻法”20年,法制深入人心,秦國逐漸強大,從六國卑秦到六國防秦,為秦國一統六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這個時候,有一定實力的秦國走到國家戰略路線的十字路口,又開始迷茫了。當時的戰國已陷入了膠著狀態,一個國家不能存著滅亡別的國家的心思,不然一國滅他國危,必然群起而攻之。然而,又要拓土強國,如之奈何?

《大秦帝國》第二部為何更受歡迎?第一部太神話,第三部太尷尬

這時候,張儀來到秦國。秦惠文王與商鞅座談國家戰略方針,雙方暢談得很愉快,就這麼愉快的敲定國家戰略方針,以邦交為主,結盟他國強大秦國,以伐戰為輔,給邦交提供堅強有力的後盾,東出拓土強國。

秦昭襄王時期,範睢入秦,提出遠交近攻策略,細化秦國東出;秦王嬴政時期,李斯輔佐嬴政, 一統六國,實行郡縣制,鞏固勝利果實。

《大秦帝國》第二部為何更受歡迎?第一部太神話,第三部太尷尬

02國家利益高於一切,自身遺臭萬年也毅然從之的精神

在《大秦帝國之裂變》,中“久久老秦,共赴國難”體現在是國難當頭,拿起自己的武器,與敵浴血奮戰;而《大秦帝國之縱橫》中體現於“橫強”,秦國外交使者的奔走勸說其它諸侯國,盟他國而自強,從武力(硬實力)到影響力(軟實力)的轉變。

張儀入秦以來,第一站是拿回秦國故土河西之地,出使魏國。然而,以一紙盟約來取得,聽起來未免是個大話。張儀不愧是鬼谷高徒,憑藉三寸不爛之舌,或許之以小利或威脅,轉手河西在握,順利拿回河西歸秦。

《大秦帝國》第二部為何更受歡迎?第一部太神話,第三部太尷尬

第二站是出使楚國,為聯盟楚國壯聲威而來。如果前面出使魏國只是吃點皮肉苦,那麼這次出使楚國則是有著生命之威。張儀以商於六里作為誠意結盟楚國,欺騙成楚王獻地商於六百里。這種欺騙,到時候楚王反應過來,大發雷霆。不說張儀到時候脫身困難,有性命之憂都是小事。在古代重視名譽的情況下,一旦公開,張儀怕是跳進黃河也洗不清了。

這段闡述一種信念,國家利益高於一切,哪怕立於危牆之下,自身遺臭萬年也毅然出使的精神。而不是所謂的坐在廟堂空談,指點江山。信念需要實踐,需要腳踏實地,以身作則,一步一個腳印地走出來。

敢想,還得敢做,竭盡全力的去做還不夠,得捨身忘我的把信念當作一生奮鬥的行為準則,並付諸實施。

《大秦帝國》第二部為何更受歡迎?第一部太神話,第三部太尷尬

這在當時,包括很多人都想到了張儀所提出盟約,而包括名士公孫衍在內的都顯得猶豫不決,不敢去做。張儀敢想敢做,提出盟約取地,盟他國以強秦國的策略時,公孫衍就曾反對又送城池又遣人質。好在功夫不負有心人,張儀不辱使命。

這種以國家利益為先的精神始終貫穿著整部《大秦帝國之縱橫》,看後引人深思。不同於第一部裂變恢弘,鐵血,沉重,秦惠文王和張儀這對好搭檔在整部劇裡體現的是開闊瀟灑,“名利之徒”——張儀在國家利益的警戒紅線下,追逐一個正常人追逐的名利無可厚非,在喧囂的社會里誰不想功成名就?

《大秦帝國》第二部為何更受歡迎?第一部太神話,第三部太尷尬

03《大秦帝國》系列的比較,更肯定第二部《縱橫》

第一部《裂變》太神話商鞅了,整個商鞅在第一部裡就是一部法律行走在人世間;也如網絡小說裡描繪的天道,對所有一切都平等視之。這脫離了史實應有的範疇,不自覺的讓人生出不真實的感覺。這種精神固然需要肯定,但是世上真有這樣完美無缺的人嗎?

《縱橫》裡公子虔所說:

商君太無私,太正直,太公平,太嚴厲,他就像一尊神,人人恐懼,天地之間,沒有這種人的活路,他只能死。

從個人塑造角度來說,《裂變》裡商鞅和秦孝公形象塑造得很“成功”,但從感官上來說,這不是史學,這是神話,不食煙火商鞅和秦孝公的很不真實,甚至說有些迂腐。

《大秦帝國》第二部為何更受歡迎?第一部太神話,第三部太尷尬

藝術來源於生活,因而更貼切於生活。《縱橫》相較於《裂變》,更加體現在於“生活”,不像《裂變》給人艱澀難懂,古文一大堆,甚至那個時代還沒有出現的成語都出現了,如價值連城。這對市井民眾來說,賞析設置了一個無形的屏障。

《縱橫》裡白話文與古文的完美相融,既不失美感,又貼近於生活,貼近於民眾。君臣搭檔——秦惠文王和張儀,則塑造的很接地氣,富大龍飾演的秦惠文王和喻恩泰飾演的張儀演技持續在線。單影視來說,雖然劇本塑造的人物裡面都有自己的一些缺陷,如秦惠文王有些好色,看似玩世不恭,張儀的追逐名利,但正是這樣的不完美才造就了他兩的完美。

《大秦帝國》第二部為何更受歡迎?第一部太神話,第三部太尷尬

至於第三部《崛起》,這個老搭檔範睢和親昭襄王,演技還是持續在線。但是總缺失一種感覺,把秦國一致對外的主題上升為了宮廷內鬥,實則是安了一個大秦帝國的名字,搖身一變成宮廷劇。縱觀《崛起》看不到治國方略,秦國發展方向,而崛起之路,到底如何展開,範睢的遠交近攻策略在劇中也並沒有體現,這本身就和“崛起”主題相沖突。

所以,《大秦帝國》系列,《縱橫》最受歡迎。第一部太過於神話,不真實,歷史考究也不那麼講究;第三部題文不符,且看不到更深層次的東西,處在一個尷尬的地位。至於還沒有上映的第四部,沒有有更深層次的內涵我想是每位觀眾所擔憂的問題。

《大秦帝國》第二部為何更受歡迎?第一部太神話,第三部太尷尬

劇中張儀為秦國不辭辛勞,在信譽方面的難題,國家不好出面,張儀自詡為“名利之徒”扛著流言蜚語。正如出使楚國時他對楚國令尹昭陽所言:“守好汝城門,我將竊國以雪恥。”把國家信譽問題,用自己品德背守一生,直指列國的謾罵於不顧。直至新王初立,秦武王明言秦國東出,只唯秦劍,不用張儀。近臣也勸誡張儀遠走秦國,可張儀,任秦相以來,脫胎換骨,皮骨都是秦人,深深熱愛著這土地。不是不懂,而是受先王知遇之恩,這份忠君愛國精神和“名利之徒”形成了強烈的對比,“名利之徒”——張儀值得我們去敬佩。

《縱橫》以刀光劍影的伐交展開一系列的為國取利,劇情跌宕起伏,讓人身臨其境,張儀的雖死無憾,秦惠文王玩世不恭面貌下的一切盡在掌握。在有趣的故事背景下,一幅波瀾壯闊的萬里江山映入眼簾,先輩們的嘔心瀝血,披肝瀝膽為我們支撐起了恢弘的殿堂。

也正因為此,《大秦帝國之縱橫》才足以觸動我們的心靈,值得我們去深思,值得我們去銘記。

【本文由秦史明月原創首發於今日頭條,請各位尊重他人勞動果實,盜版必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