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帝國》之商鞅:披肝瀝膽為秦國,為何會落得被處死的結局?

文 / 觀小妹

最近的小妹,一直在重溫《大秦帝國》系列。

大秦東出,一統六國。

秦朝的大一統,結束了中華大地上長期諸侯割據的混亂局面,建立了一個以咸陽為首都的幅員遼闊的國家。

那段歷史的重要性,直接奠定了中國以後幾年前的政治基調,都是以“一統四海”為首要目標的。

然而,在秦孝公之前,大秦國力孱弱,地處荒僻,被稱為“西蠻”之地,其它諸國從未將它放在眼裡。

商鞅尚未踏足秦國之前,秦是諸侯中的另類,不僅經濟落後,而且貴族勢力還非常強大,名風彪悍,一言不合就拔刀開幹,但是在諸侯之間的戰爭中卻表現平平。

《大秦帝國》之商鞅:披肝瀝膽為秦國,為何會落得被處死的結局?

不僅如此,各地士子游學幾乎從未想過去到秦國,大國商討也沒有它的份。

然而,在孝公繼位後,一邊忍辱負重,一邊決心打破這種局面。他發佈求賢令痛斥前幾代君主的無能,否定秦國已有基業,在國力不濟之時仍然善待來秦士子,並許以高官厚爵。

商鞅便是在此時,聞求賢令而赴秦國,繼而開創了秦和他自己的一段輝煌之路。

商鞅本是衛國人,姬姓,公孫氏。出身於衛國一個沒落貴族家庭,原是衛君後裔,以國為姓,故叫衛鞅,亦稱公孫鞅。商鞅是因其封地“商、淤”之地而得名。

《大秦帝國》之商鞅:披肝瀝膽為秦國,為何會落得被處死的結局?

按照中國古代文明的說法,商鞅身為衛國人,為何要去報效秦國?

在這個問題上,即使沒看過正史的人也能從《大秦帝國之裂變》中得出結論。

商鞅學成下山後,因本族沒落,不得重用,便去了魏國,在丞相公叔痤府中當中庶子。

然而,雖然公叔丞相慧眼識珠,將其推薦給當時還是戰國霸主的魏惠王。奈何魏惠王有眼無珠,既不重用商鞅,又不殺掉,而是日日讓他蹉跎歲月。

結果,愣是讓一個天縱奇才無奈赴秦,最後反過來又直接威脅到了魏國的安危。

《大秦帝國》之商鞅:披肝瀝膽為秦國,為何會落得被處死的結局?

時事造就英雄,懷才不遇的商鞅去秦之後,大受孝公賞識,委以重任。

孝公重用商鞅兩次變法,使秦國的經濟得到迅速發展,很快就成為戰國後期最富強的諸侯國。

不過,戰爭年代最看重的,還是軍事實力。

秦朝民眾自商鞅變法,廢除世襲制度,設立軍功授爵制之後,愈戰愈勇,真正實現了按勞分配。只要有功勞,就會被封賞;只要有能力,不管是貧民還是奴隸出身,皆可當官。這在很大程度上激勵了秦國民眾的征戰實力。

《大秦帝國》之商鞅:披肝瀝膽為秦國,為何會落得被處死的結局?

在《秦時明月》系列中,大將軍王翦在和別人聊天說,軍人的職位都是用一顆顆頭顱換回來的,便是最真實的寫照。

商鞅獎勵農耕,廢井田,開阡陌,還推行授田制鼓勵耕種,為大戰提供了足夠的糧食、戰刀等物資。

有了軍事、經濟實力,自然要開始強化政治實力。

而在這個過程中,商鞅再次提出與眾不同的理念:東出於天下。

《大秦帝國》之商鞅:披肝瀝膽為秦國,為何會落得被處死的結局?

從伏羲到周朝,所有政權的開創者,都沒有統一天下的理念,只想做天下的共主,而非天下的統一領導者。

趙、魏、楚、齊、燕等五國,都曾強盛一時。尤其是魏、齊、楚三國。

魏國在諸侯分據之時,就有龐涓為上將軍,擁有赫赫有名的魏武卒,國力豐厚,卻從未真正好好的謀劃一統天下的大事。

《大秦帝國》之商鞅:披肝瀝膽為秦國,為何會落得被處死的結局?

齊國齊威王時代,田忌和孫臏雙劍合璧,圍魏救趙,大展手腳,降服霸主魏國,威懾三晉,稱霸中原。

然而,自田忌和鄒忌鬥權,和孫臏一起出走,齊國就再也沒有一統天下的可能性。再加上後來有個暴虐成性、反覆無常的齊湣王,生生敗完了老祖宗的基業。

楚國在合縱連橫時期,成為與連橫秦國相對應的合縱主要國家,既有政治實力,又有經濟實力,但是耐不住小人當道,君主無能,終究沒有成大勢。否則,就憑項氏一族的赫赫戰功,哪還有什麼“楚雖三戶,亡秦必楚”的可能性,秦朝壓根成不了氣候。

可以說,七國之雄,秦為首強,皆賴商鞅

秦始皇一統天下後所推行的所有法度,仍然是商鞅所確定的那一套,沒有絲毫改變。

《大秦帝國》之商鞅:披肝瀝膽為秦國,為何會落得被處死的結局?

所以,說商鞅是大秦統一天下最大的功勞者,任誰也不會反對。然而,為何在秦孝公去世之後,商鞅又會被處以極刑呢?

小妹分析,主要原因有五個方面。

一是動了貴族的奶酪。商鞅變法之初,得罪了不少秦國嬴姓宗親,甘龍、杜摯等世襲貴族曾聯合孟西白三族共同反對變法。更有甚者,在太子嬴駟犯錯之時,太子傅公孫賈、贏虔皆被處罰。

贏虔本是變法的最強大力量,奈何他本身有仇必報,心眼太小,雖然懂得大局為重,卻仍然放不下心中仇恨,最終還是任由貴族上書殺死商鞅。

《大秦帝國》之商鞅:披肝瀝膽為秦國,為何會落得被處死的結局?

二是推行的法令太過嚴苛。嚴刑峻法雖然擁護者眾多,卻也得罪了很多人。有得必有失,失勢之後自然牆倒眾人推,四面楚歌亦是早晚的事。

三是最強臂膀秦孝公的逝世。秦孝公是商鞅變法最有利的支持者。如果他沒有早一步離世,就算氏族在背後放冷箭,挾私報復,依然不能動商鞅分毫。

孝公的逝世,讓商鞅失去了最主要的後臺支持,新君又和商鞅素有嫌隙,自然不會再支持他的變法,維護他的性命。

《大秦帝國》之商鞅:披肝瀝膽為秦國,為何會落得被處死的結局?

四是變法步調太過激進。一直以來,在商鞅眼中,沒有什麼是可以阻止變法的,令行禁止是必須的,法不容情是絕對的。

想來,用短短二十年的時間就把秦國煥然一新,沒有嚴苛法度是無論如何也做不到。如果有人反對變法,企圖阻擋,必然大刑伺候;但如果有人為變法大唱讚歌,對不起,也是大刑伺候,全家發配邊遠地區。

所有人只能按照他給定的坑一個個的走,絕不能走到坑的外邊。只要稍有差錯,必然重刑以對。

商鞅的偉大在於他把弱秦變強秦,百姓生活安定,但是過嚴到幾乎無情的懲罰也讓他失去了威信和部分人的支持。

《大秦帝國》之商鞅:披肝瀝膽為秦國,為何會落得被處死的結局?

五是不知進退。商鞅雖然聰明機智,卻從未意識到一朝天子一朝臣的道理。自古以來,狡兔死、獵狗烹,功高震主後下場悽慘的事例太多了。商鞅後半生位極人臣,連孝公臨死之時都想把王位給他,新任國王能不拿他開刀嗎?

雖然他將封地和孝公私藏軍隊如數上繳,卻沒有及時隱退。嬴駟若想穩定朝局,必然要給氏族一個交代。

變法由商鞅而起,自然要拿他開刀,以平息貴族的怒火。孝公時期敢怒不敢言的局面,在孝公逝世之時就戛然而止。更有山東六國的步步逼迫,他的結局自然不會太好。

《大秦帝國》之商鞅:披肝瀝膽為秦國,為何會落得被處死的結局?

在變法結束之時,商鞅就失去了他的價值。嬴駟為了自己的前途樹立威信,為了穩固朝政,在新舊勢力之間玩平衡,商鞅之死便是必然。急流勇退必然萬分火急,可惜他未抓住時機,最終慘死。

商鞅一腔熱血為秦,殫精竭慮一輩子,落得這樣的下場,任誰都會覺得惋惜。然而,從當時的局勢來看,這似乎又是商鞅的必然歸宿。

《大秦帝國》之商鞅:披肝瀝膽為秦國,為何會落得被處死的結局?

他可以稱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真正徹底的改革家,其所作所為影響千秋萬代。

即使他去世,依然給大秦留下了不改變法內容、不恢復舊制,甚至是給出了秦國討伐山東六國的最好理由,讓秦師出有名,阻力減小。

商鞅雖死,千古不朽。改編的《大秦帝國之裂變》增加了一個虛擬人物白雪,與他生死與共,同穴而眠,算是為這萬古國殤增添了一絲寄託。

《大秦帝國》之商鞅:披肝瀝膽為秦國,為何會落得被處死的結局?

不得不說,《大秦帝國之裂變》以史為骨,以藝為輔,真正還原了大秦朝的崛起之路,以電視劇的表現方式讓更多的觀眾重新認識這段歷史,重新認識像商鞅這樣的歷史人物,實是觀眾之福。

小妹喜歡這樣的歷史人物,也喜歡改編後的人物角色,你們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