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帝國》,再給秦孝公二十年,他能否完成天下一統?不能

《大秦帝國.黑色裂變》中秦孝公夢斷函谷關,他臨死前有一段精彩的內心獨白:上天啊上天,設使你再給我二十年歲月,嬴渠梁當金戈鐵馬定中原,結束這兵連禍結的無邊災難,還天下蒼生以安居樂業。何天不假年?竟使嬴渠梁併吞八荒、囊括四海、包舉宇內、席捲天下之雄心,竟化做了東流之水?上天啊上天,你何其不公也……

《大秦帝國》,再給秦孝公二十年,他能否完成天下一統?不能

秦兵馬俑

西漢儒生賈誼在《過秦論》中寫道:秦孝公據崤函之固,擁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窺周室,有席捲天下,包舉宇內,囊括四海之意,併吞八荒之心。當是時也,商君佐之,內立法度,務耕織,修守戰之具,外連衡而鬥諸侯。於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春秋戰國時代,一個國家因一人而興,因一人而衰的事例不勝枚舉,秦國就是因秦孝公而興,因商君而強。如果秦孝公再活二十年,他跟商鞅兩人君臣同心同德,必然可以蠶食三晉,鯨吞蠻楚,威懾燕齊。但二十年時間完成統一大業,雖以秦孝公、商君之能,亦不能為矣!畢竟六國尚強,亡之不易!

《大秦帝國》,再給秦孝公二十年,他能否完成天下一統?不能

秦孝公

秦孝公在函谷關上,關於統一天下的設想是:十萬鐵騎踏出函谷關!黑色旌旗所指,大軍潮水般漫過原野!一日之間八百里,一舉席捲周室洛陽、韓國新鄭、魏國大梁;越過淮水,楚國郢都指日可下;北上河外,一支偏師奇襲趙燕,勢如破竹。大軍東進,三千里之外決戰齊國,一鼓可定中原天下……

由是觀之,秦孝公的統一天下之路分四步走:第一步、亡周滅韓、魏;第二步、奪郢都而滅楚;第三步、北上滅趙、燕;第四步、決戰齊國而亡齊。處在秦孝公當時的國際情況,這確實是一步好棋,可以說秦國的後來之君基本上是按秦孝公的設想在完成統一大業。

公元前373年,老子入秦,他給秦獻公留下了一則預言,其語曰:周故與秦國合而別,別五百歲複合,合十七歲而霸王出。老子的意思就是秦國立國五百年後,將會取代周王室,成為天下共主。秦獻公傳位給秦孝公,因此秦孝公自然知道亡周的政治意義。

《大秦帝國》,再給秦孝公二十年,他能否完成天下一統?不能

秦滅六國

《史記.秦本紀》獻公元年,止從死。二年,城櫟陽。四年正月庚寅,孝公生。十一年,周太史儋見獻公曰:"周故與秦國合而別,別五百歲複合,合十七歲而霸王出。"

秦與三晉相接,其中韓國、魏國跟秦國接壤,離得最近,出函谷關就可以攻擊韓、魏。趙國雖與秦國相連,但是相距太遠,從雲中的秦境攻入趙國,調兵運糧不便。因此秦國統一天下最先當滅三晉,韓國首當其衝,其次是魏國,接著是趙國。

在秦孝公的設想中,亡周滅韓、魏後,接著就是滅楚。楚國跟秦國相接,且楚國為歷史悠久的大國、強國,亡楚相當於奪得天下的一半疆土。只不過秦孝公把滅楚想得簡單了,認為攻下楚都就算亡楚了。事實上楚國的國都多次被攻破,楚國王室總是提前逃走,因此只有消滅楚國王室,才算完成滅楚大業。

燕趙多慷慨激昂之士,秦國完成滅韓、魏後,可以從韓魏的國土上進軍趙國,這比從雲中進入趙國要划算得多。燕趙相接,趙強而燕弱,因此滅趙國的時候,可以順帶滅了燕國,這是秦孝公的設想。只是趙國後期經過胡服騎射後,國力大增,其實力超過了楚國、齊國,滅趙之戰是秦國最為艱難的一戰。

《大秦帝國》,再給秦孝公二十年,他能否完成天下一統?不能

趙國刺客

在秦孝公的設想中,最強大的敵人是齊國,因此齊國是最後一個被消滅的對象。秦國可以兵分三路合圍齊國,一路從燕趙南下,一路從韓魏東進,一路從楚國北上,三路秦軍合擊齊國,則可以完成滅齊大業。後來讓秦孝公沒有想到的是,最強大的齊國居然一戰而亡,秦軍從燕趙南下,一鼓攻下臨淄,齊人莫敢格者!

秦孝公死時,秦國已經強大了,諸侯卑秦的時代已經過去,秦國隱隱然成為列強之一。

公元前358年,秦國在西山擊敗韓國。

公元前357年,楚宣王派右尹黑來迎娶秦孝公的女兒,楚國與秦國聯姻。

公元前355年,秦孝公與魏惠王在杜平會盟,結束了秦國長期不與中原諸侯會盟的局面。

公元前352年,秦國大良造衛鞅率兵攻伐魏國,包圍魏國並佔領魏國舊都安邑;次年魏趙講和,魏軍全力西進,收復安邑和固陽城。

公元前350年,周顯王派使臣賜予秦孝公霸主的稱號,諸侯各國都派使者前來祝賀。

公元前348年,韓昭侯親自前往秦國,與秦孝公簽訂停戰盟約。

公元前342年,秦孝公派太子駟率領西戎九十二國朝見周顯王,顯示了秦國西方霸主的地位。

公元前341年,秦國聯合齊、趙兩國攻打魏國,魏惠王被迫歸還秦國部分河西失地。

公元前338年,秦軍再次討伐魏國,斬魏將魏錯,奪魏國邊城郃陽城。

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因病去世,太子嬴駟即位,史稱秦惠文王。同年,公子虔誣告商鞅謀反,秦軍抓捕商鞅,商鞅發兵拒秦,雙方戰於鄭城,最終商君死於戰陣之上。商君死後,秦惠文王下令車裂商君屍體,並夷滅商君三族。

《大秦帝國》,再給秦孝公二十年,他能否完成天下一統?不能

秦孝公與商君

《史記.商君列傳》商君既復入秦,走商邑,與其徒屬發邑兵北出擊鄭。秦發兵攻商君,殺之於鄭黽池。秦惠王車裂商君以徇,曰:"莫如商鞅反者!"遂滅商君之家。

如果秦孝公不死,上天再給孝公二十年時間,那麼商君亦可再活二十年,君臣同心,可完虐山東六國;至於統一天下,則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秦孝公的繼承者秦惠文王當了26年國君,完成了秦國稱王,佔有巴蜀二郡,對六國形成威懾之勢的壯舉。

秦孝公與商君無法在二十年間完成統一大業的原因有三:其一、秦國當時的國力不具備完成那怕一次滅國大戰;其二、六國皆強,國家還沒有到一戰即亡的地步;其三、天下一統還沒有深入民心,僅僅是諸子百家們的政治理想。

秦孝公跟商君精誠治秦,秦國從三流弱國變成了一流強國,但是一流強國並非超級大國,當時跟秦國並強的還有齊國、楚國。魏國雖然在統一三晉之戰中元氣大傷,但是魏國實力依然不弱,跟秦國再戰幾次,完全有能力。商鞅變法,只是內政改革,改革的成果還沒有轉化為開疆拓土,進一步壯大國力。

魏國是戰國時代第一個變法的國家,完成變法後,魏軍在樂羊、吳起、龐涓的率領橫行天下,與天下諸侯大小百餘戰,才將魏國變成一個超級強國。商鞅變法變法後,僅僅收復了部分河西失地,秦國雖然再次強大,但也僅僅恢復了秦穆公時代的水平,不足以稱為超級大國。魏國作為超級大國兩三代,依然無法完成統一三晉的小目標,秦孝公再有二十年也依然不具備滅國的能力。

《大秦帝國》,再給秦孝公二十年,他能否完成天下一統?不能

魏武卒

秦孝公之後,秦國曆經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秦孝文王、秦莊襄王、秦王政六王,才開啟滅國大戰,前後歷時108年(公元前338年,秦孝公薨;公元前230年,秦王政滅韓國)。秦惠文王雖然滅了巴國、蜀國、義渠國,但是這三國並非戰國七雄,他們只能算化外蠻邦。秦王政用十年時間滅六國,他是站在了前輩的積累之上。沒有秦國先君的積累,秦王政再雄才大略,也完成不了統一大業。

《韓非子.亡徵》 亡徵者,非曰必亡,言其可亡也。夫兩堯不能相王,兩桀不能相亡;亡王之機,必其治亂,其強弱相踦者也。木之折也必通蠹,牆之壞也必通隙。然木雖蠹,無疾風不折;牆雖隙,無大雨不壞。萬乘之主,有能服術行法以為亡徵之君風雨者,其兼天下不難矣。

秦孝公時代,六國皆強,還沒有到一戰亡國的地步。韓國那個時候還有勁韓之稱,實力不俗;公元前293年,白起在伊闕之戰中斬首韓魏聯軍24萬,其中韓國精銳9萬,從此韓國才一蹶不振!魏國雖然馬陵之戰中元氣大傷,但依然有軍隊三十萬,直到伊闕之戰後,才實力大損。趙國不但不容易滅,後來還成長為山東六國之首,實力強橫,雖然在長平之戰中陣亡四十餘萬人,但依舊還強橫了三十餘年。

楚國本身就是一個巨無霸,對於秦孝公時代的秦國來講,滅之無異於登天。公元前301年,齊國、韓國、魏國、秦國組成四國聯軍,在垂沙重創楚軍,從此楚國開始走下坡路。之後秦國連續多次對楚單獨用兵,終於將楚國的元氣損耗掉。公元前223年,秦國大將王翦起秦國傾國之兵60萬伐楚,經過一年多的對峙,才將楚國攻滅!秦孝公時代,秦國可沒有60萬虎狼之師,也沒有巴蜀兩郡作後勤支撐!

《大秦帝國》,再給秦孝公二十年,他能否完成天下一統?不能

楚軍

齊國是戰國中期最有實力統一天下的強國,其軍隊規模達60萬以上,經濟富足,文化興盛。要消滅齊國,難度跟消滅楚國一樣大。公元前284年,燕國上將軍樂毅聯合、秦、韓、趙、魏組成五國聯軍伐齊,楚國雖沒有參與聯軍,但依然發兵十萬擊齊。因此齊國事實上是被其餘六國聯手揍弱了的,僅以秦國一國之力,要在齊國頂峰時期決戰,勝負未知也。公元前221年,當秦軍滅齊時,齊國早就沒有馬陵之戰時的銳氣!

《史記.田敬仲完世家》 五國已亡,秦兵卒入臨淄,民莫敢格者。王建遂降,遷於共。故齊人怨王建不早與諸侯合從攻秦,聽奸臣賓客以亡其國,歌之曰:"松耶柏耶?住建共者客耶?"疾建用客之不詳也。

戰國時代,諸侯國之間的戰爭發生了質的變化,簡而言之就是由爭霸戰演變成滅國戰。爭霸戰的目的是讓對方臣服,滅國戰的目的是為了統一天下。對於各國國君、名臣士子而方,他們自然早就明白統一的好處,因此他們不遺餘年的推動統一戰爭進程。對於天下百姓而言,他們後知後覺,認為分封制還是可以的,統一天下就是要滅掉自己的國家,這不可以接受。

秦始皇統一天下後,部分百姓還以原來的國號稱自己,比如楚人、魏人、趙人、要統一稱為秦人,難度頗大。秦末復辟戰爭、楚漢爭霸戰爭,老百姓再次體驗到戰亂的痛苦,終於明白統一的好處了。於是大家從不能接受秦人的稱號,開始轉變成以漢人為榮。這說明統一的思想已經深入民心了,這也是秦朝給中國留下的保貴財富之一!

《大秦帝國》,再給秦孝公二十年,他能否完成天下一統?不能

秦始皇嬴政

秦始皇時代,天下百姓才開始認識到天下一統的好處,統一了有民心所向的基礎。即使如此,秦末戰爭中,六國貴族一呼應,百姓紛紛幫助六國貴族復辟,可見思想要一致是十分艱難的事。秦孝公時代,六國強盛,天下一統的思想還沒有深入民心,因此在實力不濟、民心未附的情況下,秦孝公跟商君無法用二十年時間完成統一大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