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戌六君子被处死时,为什么百姓纷纷叫好唾骂,向刽子手扔赏钱?

凡尘先生


我见康梁多可恨,料康梁见我应如是

晚清以来的中国社会多次被西方列强欺负,国土被瓜分,人民被贩卖为奴,虽然说很让人感到气愤,但无奈的是国力不如人,也奈何不得人家,幸好国家有能臣省吃检用,力求复兴,在三十年的洋务运动中国家也算是复兴了,可谁能想到,正当大家都摩拳擦掌准备和日本打一战的时候,却失败了,这算是丢尽了慈禧老佛爷的脸,也让中国人的自信力失掉了。

按理说这时候康梁等让起来为民请命,力求变法,促使国家强大应该是好事情啊,可为什么最后被杀的时候不但没人同情还被人唾弃呢?


一是因为变法失败,百姓只看结果,不看过程。

中国人虽然强调的是重在过程,结果无论,可实际是却是只看结果不看过程,无论你中间有多么努力,可最后失败了,那你就是不成功,你就是罪人,这种看法不仅广泛存在现代中国人心中,一百年前的普通百姓也是如此。康梁维新变法历经短短一百天就草草结束了,并没有给百姓生活带来什么实际好处,反而使得国家更加动荡不安,百姓生活更加贫苦,老百姓不骂他们才怪呢?这也是为什么六君子被杀的时候老百姓唾弃的重要原因了。

二是因为百姓愚昧,容易跟着瞎起哄。

从现在一个未经历历史的角度来看,康梁维新变法的初心是好的,他们也是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强大,这一点上面谁也不能否定他们,但是整个变法过程中,他们就没有获得过真正的权力,光绪皇帝想利用他们变法夺回亲政的权利,可他们又何尝不是利用光绪皇帝的权威来进行变法呢?


按理说,双方需求应该是一拍即合,历史的发展也正是这样,可双方都忽视了皇帝没有真正的权利,这样一来变法势必失败,二六君子被杀的时候,慈禧老佛爷派遣一些人引导民情,辱骂六君子为误国贼,百姓不明所以,自然跟着瞎起哄了。

一百二十年后的今天,我们再来看这个问题,除了悲痛之外,也只能感叹:中国百姓太善良了,太容易被当权者欺骗了,过去如此,现在也是如此


无根树花正孤


历朝历代中老百姓是最好愚弄的,本身没什么文化,还缺乏思考力,尤其是清朝,文化普及已经到了零点负数,别说爱国不爱国,当时民不知国为何物,家家生活都是困难户,更别说爱国了,偶尔看个嘻哈,那也是家常便饭的私下“探讨”就和现在的农村妇女一样,东家长西家短,家常唠着,闲话叨叨着,九十步笑八十步的心态,这是几千年的劣根!

闲话扯的有点远,不过这就是百姓的生活,听我爷爷辈儿人说,他们那时候,两三个日本人就可以管着一个村,就这么可怕的现实!那时候的人没文化,没血性,一个村的普遍只有家户大点的认识几个字,更可怕的是,日本人去这个村,先去找认识字的人去宣传所谓的大东亚思想,这才是关键,所以那个时代诞生了一大批汉奸,并且这些汉奸不是大家大户就是有名望的人或者是号召力强的人,这些人都怕死,害怕失去自己祖辈的财力,所以就顺水推舟的当了汉奸,这就是当时中华民族的悲哀,也就是为什么六君子被处决时,老百姓拍手叫好的原因!


农民看笑话


戊戌六君子被处死时,为什么百姓纷纷叫好唾骂,甚至给刽子手扔赏钱。按道理,他们为了强国富民,最终付出了生命的代价,这样的做法难道不应该倍受百姓们敬重吗?为何还拍手叫好,甚至给刽子手扔赏钱呢?

先来分析一下京城的百姓构成。

顺治元年,清军入主北京城后把汉人发往北京外城,内城则分为九个部分,分属皇城和八旗,因此在清朝的统治下,北京城的人员结构为“内满外汉”,也可以理解为内城居住人员为八旗子弟,外城居住人员为汉族。除却这些普通百姓的分布构成,剩下很大一部分百姓构成是北京官员的家眷和仆人等。


接下来分析一下为什么百姓会有这样的态度。依照我个人理解,百姓有如此态度不外乎有以下几种原因。

首先、处死六君子时候地处菜市口,这里聚集的百姓大多是内城的八旗子弟,戊戌变法损害的是他们的利益。维新派提出的变法政令其中一条便是让内城八旗人丁出内城自谋生计。对于八旗子弟来说享受特权阶级带来的红利是理所应当的,维新派提出的政策相当于断了他们的根本,断人钱财如杀人父母,因而这部分百姓与维新派简直是不共戴天之仇,没有亲自上台砍他们几刀就不错了,哪里还会敬佩六君子,同情六君子。


其次、戊戌变法期间,政令几乎每天一两道,甚至有朝令夕改,让官员无从适应,而光绪帝对这部分执行政策不力的官员都是严加处罚,丢官去职者甚众,这部分官员的家眷仆人对维新派也是恨之入骨。戊戌变法本质上只是资产阶级改良,只要温和变革,从上至下没有不支持的,但是光绪帝用人失误,把改良活动变成了激进的改革,不仅仅没得到满族人认可,连官僚阶层都开始抵制,所以带动了抵制他们的舆论,结果可以预见,失败被杀还不得民心。

再次、政策损害了当时所有读书人的利益。维新派要废除中国延续千年的科举制度,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开经济特科。平心而论,这样的举措是正确而又进步的,但是改革教育制度需要慎之又慎,因为关系到千千万万的读书人,有人读了一辈子八股,就为在科举制度杀出一条上进的路。维新派一下改革的让这些读书人何去何从?这其中绝大多数是汉人。如果这部分百姓对他们的死大声喝彩,是能说得过去的。还有一部分平时受压榨的汉人百姓,本着看热闹看戏的心态去的,反正都是当官的,狗咬狗两嘴毛,他们不会意识到变法对国家的重要性。


最后、最重要一点,是愚民心态在作怪。鲁迅先生曾经评价过老百姓对于六君子之死的冷漠态度。“先觉的人,历来都被阴险的小人,昏庸的群众排挤、压迫、放逐、杀戮,中国人格外凶。”当时中国的百姓独立思考的空间根本是没有的,百姓们只需要忠君爱国,顺应朝廷就对了。变法不变法,跟他们距离太远,朝廷说他们是叛党,是反贼那一定是!甚至法场周围有百姓说“我等深恶六贼,恨不得食其肉,饮其血,以表忠君爱国之赤诚。”以此可以看出,百姓根本无法分辨是非善恶。

清朝的百姓,除却部分睁眼看世界的人,绝大部分人都是在清政府的统治下当着顺民,愚民,他们可能是被清政府“愚”了,也可能是自己把自己“愚”了。麻木不仁,恐惧不安是其对日常生活的态度。

戊戌六君子想用他们的死唤醒民众,以图后继有人,他们更希望国家强盛,百姓富足。但是,当谭嗣同被剁了十几刀都没死的时候,听着台下的叫好声,面对着百姓为了看痛快扔上台的赏钱,他也许心在滴血。

如果我在现场,我会对谭嗣同说一句:你永远叫不醒一个装睡的人!


望风瑟瑟


不只是清朝如此。

比如柏林墙吧,东边号称 民主典范,西边称为 自由之地。实际上,由东向西逃跑的人不计其数,他们绞尽脑汁,甚至不惜丢掉性命,为什么?有一个记者采访逃脱的人:

这边工作不好吗?

好。

这边吃的不好吗?

好。

这边住的不好吗?

好。

那还为什么要冒着生命危险逃跑?

因为那边能说 不好。

能理解吗?

看处死戊戌六君子的、叫好的人,麻木,恐惧。


乌拉贝勒


“群众,尤其是中国的,永远是戏剧的看客。”

这是鲁迅先生对国人国民性的深刻总结。读鲁迅先生关于国民性的剖析,就能理解戊戌六君子被处死时的遭遇。六君子周围不过是些看客,他们向刽子手扔赏钱,不过是“为了取乐和满足看杀头的快感”。

一、群众的反应从侧面证明了戊戌变法无法成功

戊戌变法仅仅持续了一百天,就以失败告终。变法的措施几乎没有一条得到落实。

我们在谈到戊戌变法的失败时,常常会说顽固力量太过于强大,而这个顽固力量一般就是以慈禧为首的守旧力量。

实际上围观群众拍手叫好这种现象,可悲的证明,这个顽固力量并不仅仅是慈禧那帮人,几乎可以囊括绝大多数国民。

这场变法,除了康、梁极少数人,几乎没有人支持,甚至可以说绝大多数人都反对,因为那时候的国人都认定一条,“祖宗之法不可变”。

一场没有支持者的变法,注定了其必然失败的结局。

二、麻木、不觉醒的国民

戊戌变法之后没几年爆发了日俄战争,国人有帮助俄国人打日本人的。

鲁迅先生在仙台学医时,看到了一部纪录片。片子里展示日军抓住了一个为俄军送情报的国人,日军在街上砍了他,围观的国人发出一片笑声。

鲁迅先生看到这一幕,心被深深刺痛了,此后他就决定弃医学文,给国民的精神做手术。

戊戌六君子被处死的这一幕,在小说《药》中可以看到同样的场景。

被杀的其实是想拯救周围的看客,然而看客只是在赏鉴,为了赏鉴,甚至给刽子手打赏。

谭嗣同希望能用自己的鲜血来拯救这些麻木的看客,他说“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

然而他的鲜血丝毫未能触动麻木的看客,他成了无意义的示众材料而被看客赏鉴。

三、两千多年专制统治下的奴性

鲁迅先生将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归结为“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和“坐稳了奴隶的时代”的循环。

两千多年的专制统治,提供了培育奴性的历史土壤。明清两代,这种专制达到了历史的巅峰。

面对强权压迫,群众并没有向强权复仇的能力和愿望。他们只能在刑场上向即将死去的人发泄,寻求心理补偿。

鲁迅先生说过:暴君的臣民,只愿暴政暴在他人的头上,他却看着高兴,拿残酷做娱乐,拿他人的苦做赏玩,自己的本领只是幸免。

看客愚昧、没有是非之心,他们会认为戊戌六君子只是罪有应得,而自己却是幸免者。这些看客中更不缺乏因变法而利益受损的人。

戊戌变法过去一百多年了,这种奴性依然时不时会暴露出来。比如一个女孩子被侵害,有些人不去指责罪犯,反而指责受害人衣着不当。比如对专制君主吹捧的影视大行其道。比如企业里要求员工感恩。

要破除群众的愚昧和是非不分,依然任重而道远。


江蝶梦


看到很多人都在痛批愚民统治和愚民思想,但很少有人站在老百姓的角度想想。

今天,戊戌六君子被押赴菜市口问斩,刑场上被围了个水泄不通。很难说那天看了行刑,唾骂过,甚至是扔了钱的人当中,有多少能记住六君子的名字。

朝廷说了,这六个人是乱党,因为他们企图颠覆朝廷,破坏国家稳定发展的大好局面。要是朝廷真的被他们颠覆,到时候国家将陷入分裂动荡,永无宁日,你们百姓也将陷入贫穷、饥饿和无休止的战火当中。所以,千万可别不知足,不要说什么岁月静好,那是因为有人替你负重前行……



百姓所能接触到的资讯就是这些,他们接触不到别的。换做是你,面对这些企图祸乱你稳定生活的乱党,你会作何感想呢?反正要是我的话,我得恨他们恨得牙痒痒,别说砍头,凌迟都不够我解恨的。

更何况,生活的压力已经压得普通民众抬不起头,喘不了气。为什么钱总也不够花,为什么我总是吃了上顿没下顿,为什么一年又过去了离买房买车的梦想好像又遥远了一点?看够了老板天天催加班的嘴脸,但又无法对他说一句硬话,愤愤不平地点了个外卖。外卖小哥送到的时候迟到了几秒钟,气得你给了他个差评。外卖小哥气愤得收下差评,接着就拿了把刀跑到学校门口砍孩子泄愤。



面对生活的压力,民众只能借由对更弱者的施暴,来纾解自己内心的戾气。而这戾气冤冤相报,到底最初是由谁引起的呢?无人会思考这个问题,因为繁重的工作已经把他们思考的能力消磨殆尽了。

所以我们看到,1898年,戊戌六君子被押赴刑场斩首,他们不仅承受了刽子手的砍刀,还要承受民众的砍刀。老百姓挥刀砍向他们,唾骂他们,嘲笑他们,发泄了,爽了,才能继续忍受生活。

又过了几年,革命党被行刑,同样又叫好的和唾骂的,还有人花了大价钱,用蘸了他鲜血的馒头来治肺痨。

100多年后,仍然有很多人指着要跳楼自杀的人围观取乐,高喊着,别装模作样啊,你抓紧跳,我还得去上班呢。



100多年了,这一切从未变过。


达摩说


岳飞被杀的时候百姓也是拍手称快,你要谋反,杀了你活该!袁崇焕被杀的时候,北京老百姓把他的肉吃了,理由也差不多,皇帝说你有罪。六君子为国家抛头颅洒热血,被杀的时候百姓同样叫好,反贼,杀的好!我们的百姓就是这么纯朴,自己完全不会思考,没有分辨能力,没有判断能力。如提线木偶般。总之我们就听领导的,领导说你谋反你就说谋反。说你有罪你就是有罪。现在这样的人依然不少,甚至更多!



云中岳2018


戊戌变法,虽然是近代史上的一次巨大改革。但是这次变法缺乏强力君主的支持,触犯了太多旧势力的利益,所以变法只进行了一百多天就宣告失败。光绪皇帝被软禁,变法主导者除康有为,梁启超逃亡外,都被押赴菜市口斩首,史称“戊戌六君子”。

其中的一位谭嗣同,据说行刑前有江湖高手去营救他,但是他却不愿逃走。他认为纵观世界各国,凡是变法没有不流血的。他愿意做这血祭的第一人,愿意用一腔热血去唤醒民众。然而,当他们人头落地的那一刻,围观者却爆出了欢呼声,还有人打赏刽子手。谭嗣同在天之灵看到这些,不知会是这样一种心情。

前文说过,戊戌变法是一次强力的变革,触犯了太多旧势力的利益。其中有一条变法内容是:实行新学问,并且以后以新学问作为科举取士的标准,废除八股文。这一点就从根本上消除了当时那些文人知识分子通过科举考试当官的机会,让他们多年来苦心研究的八股文学问成了废品。因此条令一出就引起了当时全国旧知识分子,旧文人的强烈反对。因此,当变法失败,变法条例被废除的时候,这帮人当然不免拍手称快了。

而清朝政府实行的是奴化统治,用尽一切手段进行愚民统治,所以那时候的平民百姓大多都是愚昧的,麻木的。他们没有思想,没有意识形态。对于他们来说,被杀的人是谁,干过什么事,都不重要,与他们无关。他们唯一所在意的是,有砍头可以看,有热闹可以看,还是一次砍六个人的大热闹。这在他们麻木不仁的生存时间里是难得的,可以作为一辈子的谈资的事情。而且被杀的那六个人,秀才老爷们,士绅老爷们,还有官老爷们都说他们是坏人,那他们就是坏人。坏人被砍头,不应该喝彩么?

这就是那个时代的悲哀。


夜幕色百合


维新派都是著名的公知带路党。

以谭嗣同为代表的维新派的一大政治主张就是——出卖新疆和西藏,给俄罗斯和英国,换取经费。必要时还可以出卖蒙古。

幸亏老佛爷圣明,剿灭维新乱党,中华大幸!



九大掰


我个人看法是变法肯定触动一部分人利益比如以前满族八旗子弟有各种福利被取消了,我们改革开放不也是那些拿铁饭碗的下岗工人要安置吗,而围观的老百姓是不是那些被触动他们利益的人,也就是富人八旗子弟,而一般老百姓家庭条件都不好哪里来的钱那样大方,而且当时没有网络没有现在这么多媒体怎么样普通人看懂报纸,满清多少老百姓都不认识字谁去跟他们宣传变法好处,没有就是有变法时间不是很久很多人根本不知道,所以那些围观群众在前面的是那些利益被触动的后面可能就是真正的老百姓他们或者只是看热闹而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