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于謙是怎麼被害死的?

笑林廣濟


于謙的死是政治鬥爭的必然結果,明英宗在徐有貞等人的幫助下發動“奪門之變”成功復辟,于謙的命運就已經註定。

明英宗朱祁鎮在王振的攛掇之下御駕親征,結果發生了歷史上著名的“土木堡之變”,明英宗被俘。

此時的大明江山處於風雨搖曳之中,隨時都可能傾倒,為了鞏固和維護大明的江山社稷,于謙在孫太后的默許下帶頭擁立在京城監國的王爺朱祁鈺登基稱帝。

于謙的這種措施迅速的穩定了朝廷內外官員和百姓的人心,粉碎了瓦刺用明英宗要挾明朝的可能性。

因為于謙的擁立之功,在明代宗朱祁鈺在位期間,于謙可謂是權傾朝野,國家的各項政治措施和權力基本上都有于謙決定,在明代宗的信任之下於謙雷厲風行,通過一系列的改革使得明朝的各種弊政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解決。

但是正因為這樣所以得罪了徐有貞在內的一大部分官員,這些官員默默的尋找著能夠收拾于謙的機會。

等待是漫長的,但是等待也是值得的。這些人終於等來了機會,被瓦刺俘虜的明英宗朱祁鎮因為朱祁鈺的登基,失去了原有的利用價值。朱祁鎮被俘一年後終於回到了京城,但是這個時候他已經不是皇帝,他被朱祁鈺“幽禁”了,這一關就是六年。

六年後朱祁鈺重病不起,徐有貞等人看到于謙的靠山將倒,於是秘密策劃了“奪門之變”,迎接明英宗朱祁鎮復辟,朱祁鈺被廢,被圈禁後不久死去。

徐有貞等人成了擁立皇帝的功臣,于謙成了亂臣賊子,不久于謙就被害死了。


逝去即歷史


于謙的死是皇帝維護自身權威的一次壯烈犧牲。

土木堡之變以後,于謙出於大局的考慮,擁立朱祁鈺為皇帝,把明英宗朱祁鎮立為一個有名無實,甚至連性命都有危險的太上皇。

解決了瓦剌之變以後,明英宗被迎了回來,卻從此被軟禁了起來,徹底的失去了權力與自由,一下子從一個皇帝變成了一個囚徒。這種身份上的落差無時無刻不在折磨著他。

而於謙因為護城有功,又有擁立之功,所以頗受代總的重視,一時間風生水起,成為了一位重臣。

可是權力的更迭來的是如此的快,代總皇帝的位置剛坐了沒幾年,他就被英宗趕下了皇位。這麼一來權力就重新回到了英宗的手裡面。



而幫助英宗復辟的幾位,比如石亨、徐有貞等人,因為在代總朝不受重視,對於謙那是恨之入骨。

他們就不斷的勸說明英宗把于謙給殺掉,畢竟當初是于謙害的英宗失去了皇位。

英宗其實心裡知道,于謙的所作所為都是為了這個國家,現在他的立場上,他並沒有做錯什麼。

對一個為了江山社稷,黎民百姓毫無私心的人,於公他明英宗不但不應該殺了他,還應該褒獎他,大力的重用他。

可是於私,是于謙讓明英宗失去顏面,甚至性命不保的。關於這一點,英宗內心肯定是一直耿耿於懷的。



但是他是皇帝,他為了統治必須要維護自己的權威!這個權威放在一般人那裡就是尊嚴,就是他安身立命的基礎。而放到皇帝那裡則是他執政的一個保障,有了權威他才可以更好的發號施令,才能更好的實現統治。

毫無疑問,于謙侵犯了他的權威!不殺于謙,不足以挽回面子!不殺于謙,不足以維護權威!

經過再三的思考,明英宗還是動了殺心。

一代名臣于謙,因此命隕黃泉。


聽歷史說話


宋有岳飛,明有于謙。可惜這兩位忠臣的下場都非長不好,岳飛被宋高宗與主和派害死,而於謙被複闢的明英宗下令害死。

于謙出仕於明朝成祖永樂末期,經歷過仁宗、宣宗、英宗、代宗數朝,最後官至太子少保、兵部尚書。在明宣宗朱瞻基(宣德皇帝)在位時,于謙因為能力出眾,初次得到重用,被越級提拔。明宣宗深知于謙的能力,所以對他非常尊重。

仁宣之治本來是明朝的鼎盛時代,可惜明仁宗朱高熾在位只有十個月的時間,而明宣宗朱瞻基在位也只有十年時間。在仁宣之後,繼位的新君就是明英宗朱祁鎮。這位明英宗長於深宮婦人之手,勇武不及明成祖永樂皇帝,識人用人方面也不如明宣宗宣德皇帝,年少輕率,只知玩樂,常常受到奸人蠱惑。


公元1449年,明英宗聽信宦官王振的慫恿,率領50萬大軍出關討伐瓦剌部,結果遭遇土木堡之變被俘虜,明朝六師喪盡,三大營全軍覆沒。

瓦剌騎兵逼近京師一帶,朝廷內部人心惶惶。許多人想要遷都南京避難,但于謙以宋朝南渡亡國的例子反駁,認為一旦南遷就再也回不來了。

同年底,于謙等人輔佐郕王朱祁鈺稱帝穩定時局,是為景泰皇帝(明代宗),並調集河南、山東等地的兵馬20萬人保衛京師九門,進行了一場艱苦的防禦戰,大破瓦剌部騎兵,而明朝自己也損失慘重。當時明英宗朱祁鎮並沒有死,只是被瓦剌人俘虜,而於謙等人擁立朱祁鈺的行為實際上已經得罪了明英宗,這就埋下了于謙後來被殺的因果。



景泰八年(1457年)明代宗朱祁鈺病重,不能理政,於是石亨和曹吉祥、徐有貞等奸臣擁立閒置了七年之久的明英宗朱祁鎮登基復辟,把代宗軟禁了起來。一個多月後,明代宗朱祁鈺才離奇死去。

過去,明英宗一直憎恨于謙等人擁立明代宗的事,再加上石亨和曹吉祥、徐有貞等人陷害於謙謀反,所以明英宗把于謙逮捕抄家,判處死刑。到抄家的時候,于謙家裡沒有多餘的財物,只有明代宗朱祁鈺賜給的一件蟒袍和一把寶劍。



公元1457年正月,于謙被押往北京崇文門外斬立決,含冤而死。這裡原本是他當年指揮明朝軍隊抵抗瓦剌的地方,最後竟成了他的喪命之處。

而對於明英宗本人,史書給的定論是昏君,有小功(廢除妃嬪殉葬)而無大德(寵信奸佞),最主要依據有兩點,第一是他把明朝仁宣之治的成果消耗殆盡,使明朝由極盛走向衰落;第二就是明英宗在復辟以後,以藉口誅殺于謙,使得明朝失去了一次中興的機會。經此變故以後,明朝不可避免地走向了衰落。



歷史的荒野


于謙的死和他擁立朱祁鈺當皇帝有關,我們都知道朱祁鎮和朱祁鈺是兄弟二人,朱祁鎮是長子,他在朱瞻基駕崩後接了老爹的班,當了皇帝。

可是,在他當皇帝的時候,因為要去和北元打仗,結果發生了土木堡事變,在這一次事變當中,朱祁鎮這個皇帝被俘虜了。

當時俘虜朱祁鎮的瓦剌,他們一看大明的皇帝竟然如此的不堪一擊,因此,他們就開始來攻打大明的都城北京城。

正是在這個關鍵時刻,于謙站出來,帶領北京城裡的老弱病殘守住了北京城,打退了瓦剌的進攻。

北京城保住了,大明也保住了。

可是,國不可一日無君呀。在這個時候,于謙就建議擁立朱祁鎮的弟弟朱祁鈺當了皇帝,本來朱祁鎮是有兒子的,按明朝皇位的傳承製度,皇位是父子之間相傳。

可是,朱祁鎮的兒子僅僅只有三歲,他的年紀太小了,當時又是大明的生死存亡之際,所以不得已於謙建議立朱祁鈺當了皇帝。

正是這個保住了大明的建議,導致了後來的于謙丟了性命。

之所以會發生這樣的事情,讓于謙丟了性命,我覺得主要原因有如下幾個.:

1、被俘虜的朱祁鎮被瓦刺給放了回來,他回來之後當了太上皇。

2、朱祁鈺並沒有殺朱祁鎮,而是把朱祁鎮給囚禁了起來,這就給了朱祁鎮東山在起的機會。朱祁鎮被囚禁過了七年這樣的生活,他對朱祁鈺不滿,同時,也對於謙不滿,畢竟是于謙力薦朱祁鈺當皇帝的。

3、朱祁鈺的唯一的一個兒子朱見濟死了,這就給了一些別有用心或者是投機分子的大臣,一個討好朱祁鎮,擁立他當皇帝的機會。

4、孫太后的支持,畢竟只有在他的支持下,那些大臣們才敢做這樣大逆不道的事情。

5、朱祁鈺病重,這個才是根本原因。

因為朱祁鎮病重了,他管理不了朝政了,這時候即使發生了一些重要的事情,他也無暇顧及了。

因此,才給了徐有貞,曹吉祥他們密謀的機會。

6、于謙的默不作聲,其實在他們謀劃奪門之變的時候,于謙是知道的,而且於謙也有能力阻止這件事。

但是,他真的阻止的話,未免就會發生皇室裡的大屠殺事件。

這樣的事件,于謙當然不願意看到了,在這種情況下,他只能選擇默不作聲,就看朱祁鎮當了皇帝怎麼處置自己了?

事實上朱祁鎮當了皇帝之後,他也沒有想殺于謙,但是,是徐有貞等人他們要置於謙與死地,然後說服朱祁鎮殺了于謙的。

他們的意思就是不殺于謙,奪門之變不能夠成立呀。

所以,于謙最終還是被朱祁鎮給殺掉了。

就這樣挽救過大明江山的于謙,在朱祁鎮和朱祁鈺爭奪皇位的過程中,成了政治的犧牲品。


史學達人


于謙可以稱得上民族英雄,那他是怎麼死的呢?

于謙被殺於菜市口,在這裡被殺的還有文天祥,袁崇煥,于謙之死和其他人一樣是帶有悲劇色彩的,中國封建王朝的制度就決定了悲劇時常會發生,在一個只有皇上一人判斷的社會里,在這個只有一言堂的情況下,冤枉會發生,冤屈會構成,于謙也是一樣遇到了不明君,好比岳飛遇到了宋高宗,袁崇煥遇到了崇禎帝,譚嗣同遇到了老佛爺,那一刻就決定了悲劇會發生,就看何時發生了。

于謙之死原因:

1.迎聖歸來,殊不知明英宗回來了並不領情,還把責任給了于謙,說于謙有誤,自己擅自做主擁立新主,明英宗的不爽直接導致了于謙的命運。就是這句社稷為重君為輕,歷史總會驚人的相似,南宋的事情真實的在明朝上演了,我們都猜到了開頭,豈不知我們都沒猜到結尾。

2.那就是碰上了小人,整個大明的小人比比皆是,歷史的恥辱柱上永遠刻著石亨,曹吉祥,徐有貞三位“大名”他們間接的把刀遞給了明英宗,石亨害怕于謙,曹吉祥和王振都是太監繫統的,徐有貞有“奪門之變”首功嫉妒于謙,歷史的發展往往比我們預計的要精彩很多,朱祁鎮回來了,人是回來了可是弟弟不打算給哥哥半點好處,簡直就是囚禁,就怕哥哥搶班奪權,豈不知這樣的處理方式讓哥哥心裡冒火,只能忍耐,朱祁鈺想要慢慢折磨死自己的哥哥,可是精彩的故事哪能沒有波瀾呢?精彩的歷史老師這時候給了這一段時間加點料,朱祁鈺身子骨不行了,如果猶如乾隆一樣的身體還愁皇權會丟掉嗎?所以封建王朝幹皇帝要想好這是一個體力活。

明英宗重新登上皇位猶豫該不該殺于謙?和崇禎一樣在判斷,在選擇,自己毫無主見,所以這時候徐有貞出場了並且用一句話直接送于謙上路了,不殺于謙,奪門無名,簡單的八個字就如一把利刃刺進朱祁鎮的心裡,每每想到這八個字,皇權復位的朱祁鎮想那隻能犧牲于謙來成就自己的名聲了。

菜市口的風依舊刺骨,歷史的天空繁星閃耀,于謙被殺,天下冤之,那句“謙實有功”四個大字被大明上下銘記,天下冤之也將於謙的功勞與苦勞刻在了每一個老百姓心裡。百姓清楚,京師知道,大明會明白。





歷史小昆蟲


很簡單的一件事情,那就是奪門之變的功臣徐有貞建議明英宗建議殺了于謙,以證明奪門之變是正確的政治行為。這必須得回到奪門之變上來來談論這件事情。

奪門之變,一場根本沒有必要的政變

在《明史》記載,景泰八年(1457年)正月景泰帝朱祁鈺病重,唯一的兒子又去世,此時太子之位空缺,當時百官為此憂心忡忡,建議景泰帝早立太子,但是景泰帝朱祁鈺唯一的兒子朱見濟已經去世,而百官的人選是明英宗的兒子朱見深,也就是後來的明憲宗朱見深,當時的朱見深年僅10歲。為什麼百官鐘意於朱見深?

回到當時明朝的皇族血脈譜系裡來,明宣宗朱瞻基有兩個兒子,長子朱祁鎮,次子朱祁鈺。朱祁鎮由孫氏所生,當然也有說法是孫氏抱取宮女生下的孩子為自己的兒子,屬於嫡長子,是皇位繼承人。然後就是吳賢妃所生的朱祁鈺。在正統十四年(1449年)的土木堡之變中,明英宗被俘虜,明英宗的嫡長子朱見深年僅二歲,在這種情況下,為了防止瓦剌蒙古人挾持明英宗制衡朝廷,大臣王文率先要求朱祁鈺繼承大統,隨即兵部尚書于謙等人聯合上書皇太后孫氏要求朱祁鈺繼承大統,在這種情況下孫太后同意百官的要求,朱祁鈺繼承皇位,此時皇太子依舊是朱見深。一年多後,明英宗被放回,朱祁鈺把哥哥朱祁鎮囚禁在紫禁城南宮裡。景泰三年(1452年),朱祁鈺賄賂內閣的官員,進行了一番操作,把自己的兒子朱見濟立為皇太子,廢了朱見深。但是在同年年末,朱見濟夭折。此後太子之位懸空,當時朱祁鈺二十多歲,正值壯年,自以為是能夠生出兒子的,但是在景泰八年(1457年)年初景泰帝病重,百官擔心受怕,這個時候百官再次提出立太子,人選就是朱祁鈺的侄子朱見濟。因為景泰帝一脈已經斷絕,最近的皇室血脈只有可能是朱祁鎮一脈,但是朱祁鈺明顯不可能讓朱祁鎮繼位,那唯一的可能只是朱見深。

景泰八年(1457年)正月十四日,景泰帝讓大臣商議立太子,內閣的蕭鎡,蕭維禎主張立朱見深,十六日大臣于謙,王直等人要求立朱見深,十六日晚上就發生了奪門之變。

起因是當時的深受景泰帝信任的武清侯石亨代替朱祁鈺前去進行郊祀,石亨在皇宮裡看到病重的皇帝朱祁鈺,回到家裡之後,他想出了一個計劃,那就是扶持明英宗再次上臺,自己以此獲得擁立君主的定冊之功。他聯合都督張軏,太監曹吉祥,現在武將有了,大內的太監有了,缺少一個文臣,最先他們找的是太常卿許彬,許彬推薦了徐有貞。

十四日,幾個人一起開會,徐有貞問通知囚禁在南宮的朱祁鎮沒有,石亨說有。徐有貞說這一定要朱祁鎮首肯,於是幾人就在等朱祁鎮的消息十六日,于謙等人上奏要求景泰帝立朱見深為皇太子,景泰帝回覆十七日早晨商量這件事。而在十六日傍晚,徐有貞等人秘密會合,石亨說朱祁鎮同意。當時恰好有邊境預警的消息傳來,徐有貞,石亨,張軏,曹吉祥,王驥、楊善、陳汝言以大內有外寇為理由,同時聲稱有孫太后密旨,帶著一千多名軍隊從長安門進入皇宮,駐守皇宮的衛隊一時驚慌,不知所為。徐有貞等人直逼南宮,由於大門被景泰帝注死,打不開,只好讓數十名士兵拿著巨大的木頭撞擊大門,同時讓人翻牆進入裡面,最後裡應外合打開了宮門,徐有貞,石亨等人到達朱祁鎮休息的房間,朱祁鎮出來問他們意欲何為,所有人都答到請陛下登基。這就樣明英宗被這些扶上駕攆,眾人抬著明英宗到達大內,守門人不肯關門,問是誰,明英宗答到“吾太上皇也”,就這樣明英宗進入大內,到達朝廷上朝的地方,眾人把皇座推到明英宗的面前。明英宗坐下後,敲響鼓鍾,百官覲見,看見御座上的明英宗,一時之間驚慌失措,徐有貞大喊上皇復辟。百官震動,最後默認了結果。這就這樣明英宗復辟成功。此後景泰帝駕崩。

如果仔細看歷史記載的話,會看到從本質上講明英宗的復辟根本沒有必要,首先景泰帝病重的程度很深,這使得石亨在當時都想要改換門庭,可見景泰帝確實命不久矣,《病逸漫記》裡面說景泰帝病情好傳被太監殺死,並不是很可信,因為這本書本身就不是信使,而且《明史紀事本末》說明英宗復辟之後,還跟百官說景泰帝病情好傳,現在可以吃粥。假如明英宗要殺死景泰帝,為什麼還要和群臣說這樣的話?自己秘密行動不就好了,景泰帝應該是自然駕崩。

景泰帝只要駕崩,皇帝的位置只有可能傳給明英宗一系的人,就是明英宗的兒子朱見深。假如沒有奪門之變的話,最有可能出現的情況是,正月十七日,在王直,于謙等大臣的建議下,景泰帝立侄子朱見深為太子,明英宗朱祁鎮很有可能是景泰帝去世後,朱見深年幼登基,由父親明英宗以太上皇的身份監國。怎麼算都是隻有可能是明英宗繼位。奪門之變無論發生還是不發生,結局都是明英宗掌握大權,所以奪門之變是一場沒有必要的政變。從本質上講就是石亨,徐有貞等人為了自己的榮華富貴發動了一場政變。

于謙的死

徐有貞因為當初土木堡之變時主張南遷,被于謙斥責。而石亨提督十營兵但是受到于謙的制衡,此後推舉于謙的兒子,被于謙辭讓,由此羞愧而恨上于謙。都督張軏因為徵苗不守律法,被于謙彈劾,由此痛恨于謙。太監曹吉祥也恨于謙,可以說明英宗的復辟集團全是于謙的敵人。

他們首先建議明英宗抓捕王文和于謙,隨後徐有貞表示王文和于謙密謀想要立襄王朱瞻墡的兒子,這是大罪。但是王文爭辯迎立襄王需要金牌信符,派人一定要馬牌,內府和兵部都可以查的到,于謙笑到石亨他們就想要我們死,有什麼辦法呢?最後既秦檜的“莫須有”之後,中國歷史上第二個人物徐有貞想出了“意欲”一詞。以此置於謙和王文於死地。

當時明英宗尚且很猶豫,說:“于謙實有功。”徐有貞進說:“不殺于謙,此舉為無名。”最後明英宗下令殺了于謙。可以說明英宗此人很是昏聵,輕易就被徐有貞等人利用除掉了他們這些小人痛恨的于謙。相反明英宗還很感恩徐有貞,石亨這些人。

直到石亨落馬之後,明英宗向李賢詢問奪門之變的事情。李賢點出真相,他說徐有貞的行為這件事情說是迎駕可以,但是說是奪門之變性質太差了,這皇帝之位景泰帝之後肯定是陛下的,石亨等人為了榮華富貴迎陛下為帝,萬一事情洩露或者行事失敗,那麼陛下怎麼辦呢?如果郕王(朱祁鈺)不起來,那麼群臣還不是想要陛下繼位,石亨這些人怎麼可能邀功請賞。明英宗聽完之後,說是這樣的。

明英宗的昏聵和徐有貞的小人行徑最終使得於謙身死。


人者仁義也


朱祁鎮作為一個君王來說不合格,作為一個人來說也很差勁,加上徐有貞石亨這兩個好幫手,人品低劣程度真是跟趙九妹秦檜有的一拼,叫門天子,還不如死在瓦剌有骨氣一點,岳飛于謙真是冤的無與倫比!明代的言官就像現在的媒體,天天不幹事實就知道抓別人的小辮子,這樣一來做事情的就被限制手腳,因為誰都不想犯錯,也就沒人願意出來擔責任。不過也不能沒有言官、媒體,不然沒人監督說話那就更黑暗了。所以要有媒體但是要有明辨是非、有腦子有邏輯的媒體,知道什麼事情值得報道什麼事情是無聊的話題。有時候不要總是為了收視率和利益去做事,要有底線要有原則的去報道。

我覺得他就算是如何經營,可能也是逃不過的。幾年內皇帝換了兩次,還是政變復辟的。參看唐朝類似狀況的時候,整個朝堂根本就是個絞肉機。英宗不是不知道于謙的功勞和意義,就算他人緣好過戚繼光,他當年為了抗戰,主持換皇帝這個事情是逃不掉的,唯一的活路就只能學石亨一樣改投英宗。但是奪門之變這事情首先沒有百分百的把握能成功,如果失敗了,那也是死路一條。即便跳反而且政變成功,如曹、石二人日後也沒有好下場。

土木堡之變,朝野震盪,若非於少保一力支撐,中國歷史上就是北明南明。小時候,還是個小學生的時候,看了中國歷史故事,好崇拜于謙,其實現在也是。但是最近好像和這句話代表的觀點幹上了。沒有於少保,我相信也不會重蹈南宋的覆轍,但是這絕對不能掩蓋於謙的巨大貢獻和高尚人品,他絕對是一等一的英雄。不過,真的,沒有於少保,北京恐怕也丟不了。為什麼都這麼講情懷,而不講事實呢。別的不說,當時吏部尚書王直,主動讓賢,讓于謙主持工作,就讓人佩服。而明朝內地的部隊,和逐漸聚攏的邊軍,恐怕戰鬥力都在明英宗匆忙帶出的部隊之上。

軍隊的戰力如何固然重要,但是領導人的能力如何更是關鍵,明英宗帶著20萬大軍出去,不是照樣玩成一盤散沙,更何況是一群"逐漸聚攏的邊軍”。土木堡之後,明廷就已經亂成一鍋粥了,讓這一鍋粥去指揮那些“逐漸聚攏的邊軍”,效果會如何?如果沒有于謙,北京能不能守住還真的要打一個問號?

岳飛,于謙,中國人總是崇拜,憐憫這種失敗者有什麼意思,做不成事,救不了國,你個人品德再高,有毛用啊,你救的了國嗎? 應該像管仲那樣,單論個人品德,貪生怕死,欺軟怕硬,坑自己朋友,但是管仲能幫小白富國強兵,成就霸業。或者像班超一樣,一己之力楊威西域三十六國,讓整個西域誠信臣服在大漢腳下,這才是民族英雄,岳飛,于謙有班超的百分之一嗎?應該崇拜班超這種人啊。

于謙乃國士,我認為上下5000年,真正國士無雙者,不足一掌!明朝是我最崇拜的朝代,偶像最多的一個朝代!于謙,朱棣,張居正,王陽明,李成梁,還有正德大皇帝,我覺得清代編的明史對正德曲解的太厲害,歷史是能稱武的皇帝都是雄才大略,我覺得明武宗雖說不如漢武光武,但是應該比清朝的康熙雍正強!要知道,正德年間也是能人輩出的年代!逛西湖,特意走一趟于謙墓和于謙祠,那邊幾乎看不到什麼人,于謙墓前的松柏墓道很長,越是往前走越清晰的看清墓碑,以前看過《大明王朝驚變錄》和《明朝那些事兒》,彼時腦海如有走馬燈在迴轉,于謙的生平事蹟,于謙的悲壯逝去,無不重現。奸佞可以扭曲的僅僅是一紙胡言,而歷史還於謙的清白足以我們萬世敬仰。

拋開史書對人和事的美化或醜化,于謙首先是一個人,人的情感和想法是十分複雜的,人的好壞,難以一言蓋之。其次於謙是一個政治家(中性詞)。非要分好壞的話,凡事以自己的利益出發的是“壞”政治家。凡事以大眾利益出發的是“好”政治家。于謙屬於後者,因為在那個時代,效忠社稷是最大的大眾利益。但是我們不應該忘記,從事政治活動,很多時候意志和尊嚴不得不有所捨棄,甚至為了達成政治目的,會不擇手段做違背自己良心的事情。所以古今中外的政治人物的評價往往都是褒貶不一的。我想,于謙也不會例外。

于謙國士無雙,也死得其所。他做的不好的事有兩點:為政事留禍根,為人事不近人情!新皇帝是你立的,北京保衛戰是你主持的,舊帝令是你通令不聽的,那麼你就有責任在戰事末期叫人解決作死的朱祁鎮,你讓新皇帝自己處理算什麼事。其二,北京保衛戰大捷,難得民心士氣大振,上下一心,同時上下以于謙馬首是瞻,是難得的改革、發展時機,于謙偏為聖人虛名不願意受封賞,你讓其他大臣、將士怎麼心安理得的受封賞,同樣,石亨得於謙舉薦取得軍功,心裡感念於是舉薦于謙兒子,被于謙拒絕了就算了,還一頓臭罵,這種情況下,群臣同於謙同氣的氛圍就變了。我是石亨,我也會有殺于謙的心!


歷史深度揭秘


于謙這個人,從小就勤奮好學, 才智過人, 有“ 神童”之稱。 他來自一個官宦世家,先祖做官的歷史可以上溯到唐朝。

他父親於仁是一位有理想有道德的讀書人,他認為當時的官場上充斥著太多的汙穢與不堪,實在難以與之同流合汙。所以於仁雖始終沒有踏上仕途,只是隱居鄉間,將一身才學傳於兒子。

于謙在20歲出頭的時候考中進士,25歲時被任命為中央監察機關的監察御史,為官非常剛正清廉, 深得民眾愛戴, 被百姓譽為“清官”、“青天”。 他曾經在16歲那年,寫下了膾炙人口的《石灰吟》,這正表明了他一生為官的原則:不與世同流合汙,堅持自己的理想,清廉剛正,為國為民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說起于謙的死因,那我們不得不從土木堡之變講起

宦官亂政,皇帝無能 。當時在位的明英宗,不注重朝堂大臣,卻寵信一個名叫王振的宦官,朝政開始一片混亂。因為王振本是一個教書先生,卻因為才學拙劣,考不中科舉,便心生歪念,竟然狠下心揮刀自宮,進宮去當了一個大齡太監,其目的是為了撈取私利。結果,還成了明英宗皇帝百依百順的啟蒙老師。


公元1449 年秋, 北方蒙古族瓦剌首領也先率兵入擾明境,年輕的明英宗在王振的慫恿下, 不顧眾大臣反對, 決定率兵50 餘萬, 御駕親征, 向大同方向迎戰。 結果明英宗帶領的50萬將士全軍覆沒,明英宗被俘,那個太監王振也被憤怒的將士們打死了。這就是著名的土木堡之變。

朝內大亂,力挽狂瀾

皇帝被俘的消息傳到了朝廷,皇宮內外一片驚恐,人心惶惶。 有一位名叫徐有貞的文臣說:“我夜觀天象,只有南遷朝臣才能倖存。”話才剛說完,就被于謙當場反駁。隨即,于謙就上任為兵部尚書,全權指揮軍民抗戰,保衛京師。

于謙提出“社稷為重,君為輕”的口號,支持明英宗的弟弟郕王朱祁鈺當皇帝,也就是後來的景泰帝。 在瓦刺手中的明英宗完全失去了政治價值,他們在於謙的奮力反擊下,選擇了求和退兵,並放回了明英宗。


回來後的明英宗被他的弟弟景泰帝給軟禁了起來,因為他太喜歡當皇帝的感覺了。就連傳位他都想傳給自己的兒子,廢棄明英宗的兒子。可景泰帝的兒子壽命不長立為太子不到一年便去世了。可他還是想把皇位傳給自己的兒子,便打算再生一個。可三年來他的身體只見一天比一天虛弱,宮中的妃子們也並未為他生下一個兒子。

改朝換代,必定有所犧牲

景泰帝一病倒,大臣們商量重新立沂王為太子。可是,石亨和宦官曹吉祥、張軏這三個野心勃勃的投機分子,決定將賭注壓在太上皇朱祁鎮身上,擁立朱祁鎮復位。再加上徐有貞的夜觀天象,幾個人經過詳細謀劃,決定在正月十六晚上動手。


石亨等人乘著夜色把太上皇朱祁鎮抬進轎子,一行人馬來到奉天門,朱祁鎮在殿上升座,徐有貞帶領眾人跪拜,口中高呼:萬歲,萬萬歲!文武大臣聽到殿內傳來萬歲的呼噪聲,徐有貞出來,向大臣們宣佈:太上皇帝復位,請入內祝賀!太上皇對大臣們說:卿等考慮到景泰皇帝有病,迎接朕復位,各位繼續任事如故。

英宗復辟後,改國號為天順元年。 英宗朱祁鎮復位後,立刻報復了景泰帝,在宮中勒死了他。

于謙之死

而於謙則是被仇恨他的石亨和曹吉祥、徐有貞誣陷入獄,說他策劃迎接冊立襄王,圖謀不軌。都御史蕭維禎審判定罪,坐以謀反,判處死刑。

正月二十三日,于謙被押往崇文門外,就在這座他曾拼死保衛的城池前,得到了他最後的結局——斬決。


雲中鶴飛鳥


于謙被害死直接原因是皇權爭奪的犧牲品,間接原因是他得罪了很多人。

景泰八年正月十六日夜,石亨、曹吉祥、徐有貞等人,趁著景帝朱祁鈺病危期間,發動政變,十七日凌晨,擁戴幽禁在南宮的太上皇朱祁鎮復位,史稱奪門之變,又因為朱祁鎮居住在南宮,又稱南宮復辟。

當日,英宗朱祁鎮命徐有貞入內閣。第二天逮捕少保于謙、王文等多人入獄。

徐有貞、石亨等人誣陷於謙、王文等人,陰謀立襄王朱瞻墡的兒子為帝。在審訊時,王文極力辯解:“召親王入京,需要金牌信符,派人出京,要用馬牌,你們可以去檢查內府、兵部查驗。”于謙冷笑著說:“石亨他們這是故意陷害,辯解也沒用。”

經過查對,金牌和信符都在,但徐有貞卻說:“雖無顯跡,意有之。”這和秦檜謀害岳飛的罪名一樣了,岳飛的罪名是莫須有,就是也許有,不過沒有找到而已,徐有貞比秦檜厲害,你有過這個想法就是謀反。應了欲加之罪何患無辭的老話。

主審的都御史蕭維禎附和徐有貞、石亭的意願,以“意欲”’二字判處於謙謀逆罪,處死刑。

朱祁鎮還有點猶豫,說:“于謙確實有功於國家。”徐有貞對朱祁鎮說:“不殺于謙,此舉為無名。”這樣,愛國志士于謙和王文一起被殺。

都督範廣因為彈劾過石亨,也被殺。陳循、江淵、俞士悅等充軍鐵嶺衛。商輅、蕭鎡等貶為百姓。

于謙在土木之敗以後力撐危局,可以說挽救了大明江山。在其任兵部尚書期間,得罪了徐有貞、石亨等一批同事。

徐有貞原名徐珵,在瓦剌進攻北京時,建議南遷,遭到于謙的痛罵。景泰時,徐有貞想當祭酒,景帝朱祁鈺說:“這不是主張南遷的徐珵嗎?這樣的人會帶壞學生的。”當場拒決了。當時用人多是由於于謙決定,徐有貞以為是于謙打壓他,於是懷恨在心。後來徐珵改名為有貞,瞞過了景帝,得到了任用。他在治理黃河作出了成績,被提升為左副都御史。他復辟有功,進入內閣,自然要報復于謙。

石亨原是經于謙推薦而得到重用,石亨想討好於謙,上疏推薦于謙的長子于冕,遭到于謙的拒絕。于謙說:“你作為大將軍沒有選拔一位有功於國的將軍,你現在舉薦我的兒子,這是私心啊,如果我想讓兒子當官,我自己就向皇帝說了,還用得著你?”石亨聽到了這些話語,也恨上了于謙。

英宗朱祁鎮能夠從瓦剌回京,應該歸功於于謙,但在“土木之敗”以後,于謙以“社稷為重,君為輕”為由,立朱祁鈺為帝,變相的也得罪了朱祁鎮。

至於都督張軏和太監曹吉祥也都因受到過於謙的劾奏而仇恨于謙。

這樣,在皇帝和大臣的合謀下於謙被殺害了。

于謙被害的那天,“天下無不怨之”。都督同知陳逵被于謙的忠義所感,冒著風險,收斂了于謙的遺體。

後來,于謙的女婿朱驥把于謙的靈柩歸葬到他的故鄉杭州西湖邊。青山埋忠骨,西湖于謙墓,千百年來,一直為人們所憑弔。


閔不克


我是歷史小明王,我來回答。

于謙在明朝的歷史具有十分重要的位置,他在關鍵時刻力挽狂瀾保住了大明的江山,為整個國家社稷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後來卻死於險惡的政治因素,這讓人十分痛心,關於于謙的死因我想有以下兩種因素導致。

年少輕狂的明英宗朱祁鎮同學在太監王振的鼓動下御駕親征,帶了明朝二十萬精銳去討伐瓦剌,由於王振是個太監自己毫無指揮才能,在遭遇瓦剌蒙古大軍的攻擊後,二十萬精銳死傷無數,朱祁鎮當了俘虜,瓦剌人以為撿到了寶貝,這人可是明朝貨真價實的皇帝,用他去威脅明朝讓他們獻出北京投降豈不美哉?此時的北京收到消息後已經亂成一鍋粥,有要南遷去南京的,還有要投降的,只有一個人主張抵抗到底,那就是于謙,瓦剌大軍挾持明英宗到北京城下耀武揚威,要求明朝立刻開門投降,沒想到等來的是城牆上的箭雨,當時于謙提出“社稷為重,君為輕”的口號,立明英宗的弟弟朱祁鈺當皇帝,這樣直接就穩住了大明的軍心,朱祁鎮就直接成了太上皇。這一決定拯救了天下,卻也成為了自己的死因之一。




後來瓦剌人覺得這太上皇朱祁鎮是個雞肋,還得好吃好喝供著他,就把他放回去了,回到了家的朱祁鎮早已經不是皇帝,被弟弟朱祁鈺軟禁在了宮裡,後來通過奪門之變朱祁鎮成功復辟當了第二次皇帝,當年提出放棄他讓弟弟朱祁鈺當皇帝的事成了他心裡的一根刺,就這樣明朝第一功臣于謙被列入了他的必殺名單之一。

復辟之後的明英宗以“欲迎藩王為帝謀逆罪”將於謙逮捕入獄,來一場宋朝的莫須有的罪名,後來被判斬首,一代民族英雄落得此般下場,京師百姓聞之無不為他喊冤,斬首當天本是晴天卻突然烏雲密佈,可謂是天怒人怨。據說錦衣衛抄家之時發現于謙家裡一貧如洗,都當場落淚,他們每一個的心裡都清楚,如果沒有于謙或許明朝就滅亡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