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云江湖」1943,夺走300万生命的孟加拉管辖区的大饥荒

1943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如火如荼之际,在英属印度的孟加拉管辖区(当时孟加拉管辖区的范围大于现在的孟加拉国)爆发了一场惨烈的大饥荒。

彼时,孟加拉管辖区人口约6000万人口,在其后一年时间中,大约有300万人死于饥饿、营养不良和疟疾等疾病,占总人口数的5%。对幸存者而言,这也不啻于一场浩劫。

「烟云江湖」1943,夺走300万生命的孟加拉管辖区的大饥荒

1905年时的英属印度孟加拉管辖区

大饥荒导致了整个孟加拉地区社会结构的解体,适逢战争时期,许多活下来的当地青壮男子为了温饱,出售农田,加入军队,抛弃了妻子儿女,其余的妇孺老弱则大量涌入加尔各答等大城市寻觅生机。昔日人口稠密的孟加拉乡村为此一片荒芜。虽然日军并没有真正染指印度,但1943年的饥荒对孟加拉的破坏堪比一场大规模战争。至于饥荒的原因,多年来众说纷纭。

总体来看,既有天灾因素,但更多的是人祸。英国殖民当局难辞其咎。

代表英国当局管辖孟加拉管辖区的是英属东印度公司,其自1765年起从莫卧儿帝国手中获得了孟加拉地区的管辖权。孟加拉大部分土地位于恒河与布拉马普特拉河下游冲击而成的三角洲平原,土地肥沃,加上气候温暖湿润,历史上以人口众多,盛产粮食、文化发达而闻名,可谓英属印度的一颗明珠。然而,英国殖民统治存在先天的局限,尽管英国人也带来了一些近现代的管理手段和科学技术,但本质上依旧将孟加拉当做粮食、原料产地和商品倾销地,将本地人视为“二等公民”,因此也不会大力推动当地的“产业升级”或调和贫富差距。随着时间推移,孟加拉人口不断膨胀,而耕地面积和农业技术并未与时俱进,这导致了孟加拉陷入长期的粮食紧张状态。土地兼并严重,由于工商业并未飞跃发展,大量失地农民无法在城市找到适合工作,沦为贫民,激化了社会矛盾。据估计,20世纪初期,按照欧洲标准,50%-75%孟加拉平民处于半饥饿状态。战争爆发前夕,孟加拉的社会结构已经呈现摇摇欲坠的态势。

「烟云江湖」1943,夺走300万生命的孟加拉管辖区的大饥荒

1944年,用水牛耕田的孟加拉农民

1941年12月,日军出兵马来半岛,10日的马来亚海战中,日本航空兵击沉皇家海军威尔士亲王号战列舰与战列巡洋舰“反击号”,重创英国太平洋舰队,宣告了战列舰时代的落幕。此后日军所向披靡,英军虽人数占优,却节节败退。2月15日,新加坡沦陷。大约与此同时,日军也突入缅甸(当时由英属印度管辖),中英联军苦战失利,3月仰光陷落,盟军撤入印度。

「烟云江湖」1943,夺走300万生命的孟加拉管辖区的大饥荒

马来亚海战

平心而论,日本的侵略战争要为此后孟加拉爆发的惨烈饥荒承担相当一部分责任。缅甸为当时世界第一大稻米出口地,整个英属印度15%的稻米来自缅甸。然而由于日本攻占缅甸,便切断了它向孟加拉输出稻米的通路,人为加剧了粮食紧张。此外,还有大批缅甸难民蜂拥而入,孟加拉首当其冲。为了应对恶劣的战局,英国殖民当局推行了一系列战时政策,不仅征调孟加拉粮食支援战区,还超发货币,造成战时通货膨胀。由于难民涌入和通胀,1942年粮价疯涨,为了平抑粮价,当局匆忙推出了限价令。虽然此举用意良善,但事与愿违,大批粮商选择囤积粮食而非按照政府指导价格亏本出售。

1942年12月,日军空袭了孟加拉的中心城市加尔各答。虽然空袭本身是象征性的,当时日军已为强弩之末,无力全面入侵印度,但还是严重打击了民心士气。人心惶惶之下,粮商和富人更加囤积粮食。一场饥荒的鬼影已经隐约可见了。

战争之外,还有天灾。1942年10月16日至17日,三场印度洋热带气旋引发的风暴潮席卷了孟加拉东部,摧毁了大量房屋农田,杀死了14500人和19万头牛(耕牛对农户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祸不单行,那年冬天孟加拉的水稻还患上了褐斑病,而风暴客观上令褐斑病的孢子短时间内传播到了更广袤的区域。孟加拉脆弱的农业技术条件无法应对这样的灾祸,粮食减产和口粮短缺看来是板上钉钉了。

但是,孟加拉次年出现的饥荒显然不能单纯归咎于天灾。诚如著名印度经济学家、199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阿马蒂亚·森(Amartya Sen,1933-)所言:“1943年的稻米产量仅比此前5年的均值低5%,甚至比1941年还高出13%,而1941年却未出现饥荒。”——的确,1943年孟加拉出产稻米760万吨,虽少于1942年的930万吨,仍远远超过1941年的670万吨。

日本侵略阻断了缅甸的稻米出口与褐斑病肆虐构成了饥荒的外因,但内因还是人祸。英国殖民当局此前拙劣的价格管理能力已经广受诟病,他们也未能妥善应对战争造成的难民问题与恐慌。不能武断地说印度本地官员毫无作为。其实1942年末,孟加拉殖民官员的粮食统计数据和评估已经准确预测了来年会出现极其严重的粮食短缺。然而,1942年的丰收令英国政府麻痹大意,并且他们长期以来都不信任殖民地的统计数据和预估,认为其中大部分都是臆测。

「烟云江湖」1943,夺走300万生命的孟加拉管辖区的大饥荒

英国印度总督维克托·霍普侯爵

1942年12月,接踵而至的风暴、褐斑病、难民潮让殖民地的高级官员开始意识到危险临近。英国印度总督维克托·霍普侯爵(Victor Hope,1887-1952)和驻印英军总司令克劳德·奥金莱克(Claude John Eyre Auchinleck,1884-1981,1946年晋升为陆军元帅)将军等人经过商议后,均认为应该未雨绸缪,大力进口粮食。然而他们的请求一再遭到英国战时内阁的回绝。维克托·霍普等人退而求其次,既然伦敦不愿出手相助,殖民地政府能否动用自己的储备金和船只外购粮食?回应他们的依旧是冰冷的拒绝。

「烟云江湖」1943,夺走300万生命的孟加拉管辖区的大饥荒

驻印英军总司令克劳德·奥金莱克

1943年8月,孟加拉的饥荒已经发展到惨绝人寰的地步,殖民地官员不断向中央政府求救,战时内阁则一次次驳回其哀求。虽然也象征性地拨付了一批救济的粮食、物资,但不仅数量寒酸,鉴于日本对印度的威胁持续存在,内阁还特别要求粮食优先供应军队,实际上恶化了平民的生存状况。英国政府还表示,由于盟军准备诺曼底登陆,必须集中一切运力,孟加拉需要为此做出“牺牲”。印度事务大臣埃默里无奈之下,甚至已经放弃了农村人口的救济,只向内阁提出供应加尔各答的工人。这一次英国政府终于做出了一定的回应——派出的一支船队运来了小麦。然而匪夷所思的是,运粮船队居然在印度西部靠岸,而灾情最严重的东部孟加拉,竟还被强制出口粮食到斯里兰卡!英国政府的不作为、乱作为,终于将孟加拉的天灾激化为一场持续一年的恐怖饥馑。

「烟云江湖」1943,夺走300万生命的孟加拉管辖区的大饥荒

加尔各答处理饿殍

天灾人祸叠加,1943年,席卷孟加拉的饥馑造成了可怕的破坏。缅甸难民的涌入增加了口粮的需求,褐斑病摧残了本地稻米种植,奸商囤积居奇,殖民政府应对失措,中央政府冷酷无情……恐慌不断蔓延。由于粮价暴涨,大部分农民甚至无法为自家购买能撑到收获的足够粮食,便纷纷贱价卖掉土地后逃亡,而这些耕地很多在饥荒中废弃。

「烟云江湖」1943,夺走300万生命的孟加拉管辖区的大饥荒

孟加拉饥荒产生的孤儿

1941-1942年孟加拉全年土地交易共711,000笔,到了1943-1944年急剧增长到1,491,000笔,翻了一番。这些饥肠辘辘的失地农民涌向城市寻找粮食和工作机会,不仅未能如愿,反而让加尔各答这样的大都市也不堪重负。市民人数很快超过了城市卫生管理的上限。于是在饥馑和营养不良夺取了一大批人命后,城市中爆发的瘟疫凶猛地杀死了更多孟加拉人。各种热带常见但致命的疾病猛增。例如,1943年,霍乱的发病数竟是此前平均值的五倍,疟疾也达到了平时的大约两倍。很多青壮男子被迫丢下妻子儿女谋生,这些妇孺缺乏照顾和工作能力,大批死亡。

「烟云江湖」1943,夺走300万生命的孟加拉管辖区的大饥荒

母亲们带着奄奄一息的孩子排队等待救济

最终,根据官方统计,孟加拉失去了约300万人口。现代历史学家认为,由于乡村地区统计的疏漏,实际人数可能更高。印度事务大臣埃默里事后愤怒地表示:“这是英国统治下最大的灾难之一,它对印度本地人与外国人士心中英国威望的损害是无法估量的”。

「烟云江湖」1943,夺走300万生命的孟加拉管辖区的大饥荒

奄奄一息的儿童

英国统治印度期间,共发生过25此大规模的饥荒。1943年孟加拉大饥荒在二战特殊背景下,也产生了久远的影响。英国大失民心,1947年印巴独立不能说与之毫无关系。殖民统治终究是罪恶。尽管英国战时首相丘吉尔对二战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并且凭借回忆录在二战后赢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但他对1943年孟加拉的惨剧难辞其咎。战后欧美媒体渐渐淡忘了这场饥荒,然而其中的教训依然值得铭记。

「烟云江湖」1943,夺走300万生命的孟加拉管辖区的大饥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