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十五夜望月》有哪些地方寫得特別好?

佳思佑玩爆語文


您好,您的問題是王建的《十五夜望月》這首詩好在哪裡?

我是詩林擷英,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十五夜望月》是唐代詩人王建,創作的中秋望日懷人的名篇佳作。全詩為:

中庭地白樹棲鴉,

冷露無聲溼桂花。

今夜月明人盡望,

不知秋思落誰家。

俗話說,“月到中秋分外明”,中秋之夜,圓月懸空如鏡,呈現出明亮圓滿和美麗的視覺形象。清輝瀉地,桂香浮動,令人陶醉,它曾激起多少詩人的靈感,迸發出萬千詩情。詠月詩詞在我國浩如煙海的詩文中,可以說俯拾皆是,這首七言絕句,既為其中的名篇之一。原題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是作者在中秋之夜為思念故友杜郎中所作。施總,通過對中秋夜景的描述,表達自己對固有無限的思念之情。

首句“中庭地白樹棲鴉",寫亭中賞月之景。那皎潔的月亮,將清輝灑滿庭院,一片銀白如雪,很自然使人心聯想到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地白"兩個字,從視覺入手,寫月色之美,給人清澄丶空明之感,讓人不由得沉浸在清淨悠遠的意境中,躁動不安的心也慢慢沉靜下來。“樹棲鴉”則是從聽覺著手,因為即使月光清澈,也很難看到黑色的鴉鵲,想必是白天的時候,庭院中是嘰嘰喳喳,聒噪一片。而此時鴉鵲都安息下來,偶爾從佈滿銀光的樹叢中透出微微幾聲囈語,生怕驚動了這月夜的寂靜。

“冷露無聲溼桂花”緊承上句,進一步藉助感覺寫月景。月夜漸深,涼氣襲人,陣陣桂香撲鼻,伸手探桂,秋露不知何時已經把桂花打溼了。秋露降臨本無聲,而作者在這裡用“無聲”二字並非多此一舉,因為如此寂靜之夜應該連露珠的降臨都聽得見,只因我陶醉於這月夜美景之中,因而察覺罷了,可謂是“此時無聲勝有聲"。

在這圓月高照,萬籟俱寂,寒氣凝露之夜,作者仰望明月,凝思入神。“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此時比分拓開,從微觀轉為宏觀,把自己的孤獨寂寞之感推向大眾,有“天涯共此時”,“千里共嬋娟”之意。在這秋高月明之夜,像我一樣思念親友的人應該不少吧?孤寂之感稍逝,那麼萬千離人之中,誰的相思最為深長呢?詩人猛然一提,將情感推向高潮。

作者寫這首詩是為了向朋友表達思念之情,所以很明顯,詩人是為了說自己的秋思最真摯,採用疑問,“不知秋思落水家”遠比直抒胸臆,更為意韻深邃,回味無窮。這裡的“落”字化虛為實,心穎妥帖,質地有聲不同凡響,彷彿那秋思,隨著月光灑落人間一樣。

這首詩寫月景層次井然,有動有靜,虛實結合,和諧統一;寫思情,從具體到抽象,思緒緩緩暈開,情感層層推進,情景交融,含蓄委婉,情深意遠。

我的回答就到這裡,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詩林擷英


引言

十五夜望月
王建
中庭地白樹棲鴉,
冷露無聲溼桂花。
今夜月明人盡望,
不知秋思落誰家?

王建《十五夜望月》有哪些地方寫得特別好?要回答這個問題,仔細品一品這首詩,我們就會了然於心。

解題

《十五夜望月》這個題目交代的其實挺多。“十五夜”說的是農曆一個月的第十五天,這天恰好處在一個月的最中間,是月圓之時。人們常常於此時望月,我想可能因此這天被稱為“望日”。詩人王建在這天就做了這件事——望月。月亮在古詩中是一個常見的意象,它所蘊含的情感往往是思鄉懷人,正如李白所寫“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這是長期積累的結果,並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當然這不是月亮唯一的含義。

中庭地白樹棲鴉

平平仄仄仄平平

這是一首七言絕句,首句往往入韻。這句中的“鴉”和後邊的“花”“家”構成有押韻,押的是麻韻。其中“白”字是古入聲字,所以當按仄聲理解。

中庭,即庭院中央。因為月光皎潔,地上呈現出一片白色,正如李白所寫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樹上棲息著烏鴉,它早已熟睡,並不像王維《鳥鳴澗》中的那隻鳥“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為什麼要寫烏鴉睡覺呢?這自然不是閒筆,都是為了襯托人。詩人為何能知道烏鴉棲息於樹上熟睡呢?自然是因為詩人未眠啊!那又為何無眠呢?這自然又是因為詩人心中有所思,情愁難以排解所致。

冷露無聲溼桂花

仄仄平平仄仄平

冷露、桂花這些意象都向我們在訴說,這是一個秋季。我們常說“八月桂花遍地開”,因此我們有理由相信,這是在一個八月十五的中秋之夜,詩人王建有所感而寫的一首詩。在講上一句的“樹棲鴉”時,我說烏鴉熟睡了,可能有人不以為然。我判斷的依據有兩個:一是詩人用的是“棲”字,與王維用“驚”字就是截然不同的兩種意境;二是本句用“無聲”二字,緊承上句的“樹棲鴉”,同樣描繪的是寂靜無聲的場景。“冷”“溼”二字先後出現,給前兩句的寫景蒙上了一層悽清冷寂的氛圍,在為後半部分的抒情做準備。這些都是景中含情的寫法。


今夜月明人盡望

平仄仄平平仄仄

這一句算是徹底落實了,這首詩的確是在八月十五的中秋夜寫的。“今夜月明”是中秋節的自然特徵,“人盡望”是中秋節的民間習俗。人們都在中庭賞月,都能看得見月光皎潔,地白如霜,都能聞到桂花的馥郁芬芳。只是有些人是一家人團聚,共坐中庭;有些人卻只能獨立中庭,與家人“千里共嬋娟”罷了。因此,有些人是喜悅的,而有些人則是黯然神傷的。同樣的中秋節,卻因處境不同,有著不一樣的心境。

不知秋思落誰家

仄平平仄仄平平

詩人王建是哪種人呢?是一家團聚於中庭了,還是“千里共嬋娟”的一類?從前兩句的鋪墊來看,我們的詩人不大可能是第一種人,應該是第二種人。一家團圓必是賞月的熱鬧場面,那麼他就不會敏銳地發現“冷露無聲溼桂花”了。最後一句詩人問“不知秋思落誰家”,雖然別人有沒有“秋思”不敢肯定,但是自己肯定是有“秋思”的。“秋思”也就成了本詩的詩眼,這是詩人寫這首詩最終要表達的情感。這首詩還有另外一個名字叫《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這個題目就很明顯地告訴我們這是一首懷人之作。詩中的“秋思”表達的就是對朋友的懷念。

如果僅僅是這樣,這首詩也就沒什麼奇特的地方了。這首詩之所以令人稱道,廣泛傳誦,是因為這首詩寫的不是一人之情,而是寫出了人類的普遍情感。今夜月圓明如水,詩人王建能看到中庭地白,能看到烏鴉棲樹,能看到冷露無聲溼桂花,其他的人也是可以看到的。這是這個季節,這個夜晚普遍的一種景象,不是詩人所獨有,只是被詩人發現了而已。幾家歡喜幾家愁,詩人發現的就是其中的愁。今夜滿懷愁緒的豈止詩人一人?後世讀詩之人中,尤其是在中秋之夜吟誦起這首詩,滿懷愁緒的也不止一人。這首詩它引發了讀者的感情共鳴,尤其是最後一句,代入感特別強烈,每一位讀詩人都可以把自己想象成詩人。

這一句的用字也特別講究,尤其是“落”字。秋思,那是一種情感情緒,沒有實形,是很抽象的一種東西。詩人偏偏給一個“落”字來形容它。這“秋思”就彷彿有了形狀,有了重量,它從天空掉落而下,一直掉到人們的心坎上,讓人心情沉重。這“落”字化無形為有形,無抽象為形象,讓我們這些讀詩人一下子就能察覺詩中的愁緒,這就是藝術的力量。

結語

王建並不是一個特別有名的詩人,但是他的這首詩確實非常出眾,我覺得主要好在以下幾方面:

  1. 情景交融。前兩句寫景,用白描手法,非常簡潔概括,形容月光只用一個“白”字,形容烏鴉只用一個“棲”字,形容露水只用一個“冷”字,形容桂花只用一個“溼”字,卻非常好地營造出了一種悽清冷寂的氛圍,讓人身臨其境。

  2. 抒情具有普遍性,引發讀者共鳴。最後的抒情從個人的狹隘情懷中跳脫出來,寫出了人類的普遍心理感受,代入感強烈,更容易引發讀者共鳴,產生動人的藝術力量。

  3. 煉字講究,尤其是這個“落”字,將抽象無形的情緒寫得形象可感,打動人心,可謂是一字千金。


小鍋煮書


這是一首中秋之夜望月思遠的七言絕句,全詩四句二十八字,以每兩句為一層意思,分別寫出了中秋月色和望月懷人的心情,展現了一幅寂寥、冷清、沉靜的中秋之夜圖。此詩以寫景起,以抒情結,想象豐美,韻味無窮!

無疑,這首詩寫得最精彩的地方不僅僅是景物的描寫,更是末尾轉入的抒情。

1.創作背景

這首詩創作時間不詳,但我們可以知道是詩人在中秋佳節與朋友相聚時所作,寄友人杜元穎的。而且原詩詩題下注雲:“時會琴客”,說明佳節良友相聚,並非獨吟。

2.關於此詩

十五夜望月

唐·王建

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溼桂花。

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

庭院地面雪白樹上棲息著鵲鴉,秋露無聲無息打溼了院中的桂花。

今天晚上人們都仰望當空明月,不知道這秋思之情落在了誰家。

3.賞析

“中庭地白樹棲鴉”,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就好像鋪上了一層霜雪一樣。詩人開篇就給我們營造了一個鵲鴉伴著月光入睡、積水空明、澄淨素潔的優美氛圍,而“地白”二字,不由得讓人聯想到李白的千古名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讓讀者沉浸在清美的意境之中。

“冷露無聲溼桂花”,這句寫露水打溼了桂花,讓人產生無限的遐想,也許是詩人看到眼前的桂花樹,聞到陣陣花香而作,也許是詩人看到月亮而想到月上的桂花樹和寂寞孤獨的嫦娥,有感而發。這句給我們帶來豐富的想象的同時,彷彿讓讀者也能聞到桂花飄香一樣。

“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大家共賞一輪圓月,在家鄉的人和離鄉之人互相思念,望月懷遠,情到深處,自然而然吟出這兩句。詩人不是正面寫自己的思鄉之情,而是用一種委婉的語氣道出那說不盡的鄉愁會落在誰家,這就將詩人的情思表現得含蓄深沉,實在是高!

整體來講,這首詩營造的意境非常優美,而且詩人運用形象的語言、豐富的想象,描繪出一幅中秋望月圖,把讀者帶入一個月明人遠、思深情長的意境之中,再加上最後意味無窮的結尾,將離別思聚之情表現得委婉動人!


不定時讀書


王健《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有哪些地方寫的特別好?

回答

這是王健在中秋夜,望月亮寄給杜牧唱合詩。

原文

中庭地白樹棲鴉,

冷露無聲溼桂花。

今夜月明人盡望,

不知秋思落誰家?

簡述

中秋子夜的天井,披撒著柔和而銀白色的明月光,並且見到了桂樹上棲著烏鴉。隨著夜深涼意,冰冷的露水悄無聲息滴落在了桂花的上面。

今天中秋夜裡這圓圓的明月,普天下的人都盡情的凝望著,不知道秋天的思緒情懷都哪家裡有?

詩人在後兩句,雖然是寫給一個人的詩,卻顯示出了胸懷廣闊,著意到了全天下人的望月情思,這是此詩的寫作獨到之處。

🌿🌾🌲

🎄🌴🐫





野駱駝9005184025938


王建(768—835),字仲初,穎川人(今河南許昌),唐朝詩人。出身寒微,一度從軍,約46歲入仕,世稱王司馬,約64歲官拜光州刺史。

《十五夜望月》全詩為: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溼桂花。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

此詩以景起以情結。前兩句寫:月光照在庭院裡,地面泛起了白光,樹上棲宿著烏鴉,輕盈無跡的冰冷秋露浸溼著桂花。夜深寂靜,月光白潔,庭院樹棲鴉,絲絲寒意,輕輕襲來,露冷溼桂花。後兩句寫:皓月當空,有誰不在望月思深,卻不知濃摯的秋思落在誰家?月明人遠,委婉情長,別離思聚,悠然不盡。

全篇煉字精準,無堆砌做作之感。地白、冷、無聲、落,點睛出彩。


彼岸明光


唐代詩人王建寫的《十五夜望月》,原文如下:

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溼桂花。

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

從通篇的字裡行間來看,題目中的“十五夜”應該是指中秋月圓之夜。分別描寫了中秋夜月下的景色和望月懷人的情感。展現了一幅寂寥、悽清、冷落、沉靜的中秋之夜的畫面。此詩融情入景,借景抒情,意境優美,韻味悠長。

“中庭地白樹棲鴉”,詩人開篇點出瞭望月的地點。以“地白”二字,給人以積水空明,素潔清冷之感。又以“樹棲鴉”三字,凸顯出夜的寂靜和空靈。全句無一字著人,卻已抓住了讀者的心,時時都在窺探清宵樹影裡的孤獨清冷的望月者。

“冷露無聲溼桂花”,承接首聯,藉助“冷露”和“桂花”,的景象,進一步渲染出中秋夜色下望月的情景。“露”是“冷”的,於無聲處,將“桂花”浸溼。也於不聲不響處,點明瞭時節。如此重筆,既寫出了一個具體的可觸摸的中秋夜月,又表明了夜的深沉和寂靜。讓人感覺桂花飄香,寒氣襲人,給讀者以美的感受。

“今夜月明人盡望”,頸聯一筆宕開,從單純的寫景,轉到了寫望月的人。由己及人,從一個人的望月,聯想到天下的望月人。同是“望月”,每個人都有著感秋之意,懷人之情,而每個人所感所思,卻又不盡相同。

“不知秋思落誰家”,尾聯以問作結,有明知故問,心知肚明的深情流露。詩人悵然於親人的離散,在本該闔家團聚的時候,只能悽清孤苦地望著一輪明月,遙寄相思之情。心中的苦悶,是不言而喻的。他的“思”是深沉的,是濃烈的。然而,詩人卻並不從正面著筆,直接抒情,傾訴自己的思念之情,而是用了委婉的疑問語氣:不知那濃濃的思念會落在誰的身上。似虛而實,將對月懷人的情思,表現得淋漓盡致,委婉含蓄。

全詩意境優美,情景交融。結構上,起承有序,轉結自然,渾然天成,而無雕琢痕跡。通過形象的語言,豐富的聯想,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的氛圍,把讀者帶進了一個月明人遠,思深情長的意境。

特別喜歡“冷露無聲溼桂花”和“不知秋思落誰家”二句。運用平實的語言,蘊涵了無盡的意境。





老貓一九七一


《十五夜望月》

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溼桂花。

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

這首詩是唐代詩人王建寫的一首思念家鄉的詩詞。

這首詩好在什麼地方?

且我認為,這首詩好在三處:意境、畫面感、情感表達

首先:意境

這首詩,不需要看內容,只需要一個標題,就知道是八月十五中秋節的夜晚,詩人王建夜晚佳節到來,這是一個闔家團圓的日子,但是我卻不在家。

內容:“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

普天之下又有多少人在思念著家鄉啊?這兩句,不但將家鄉的故人思念遠離的親人,遠處之人對月望天,思念家鄉的感覺體現的淋漓盡致,這兩句詞,不但對詞工整,而且寓意給人一種渾然天成的感覺。

意境:就意境二字所言,這首詩寫的意境非常的幽美,生動形象的詞語,豐富的現象,渲染出中秋佳節,在外遊子望月思念家鄉,故人思念遊子的情緒表達得很好。把月明人遠,人人都在感嘆的意境給勾勒出來。

且我認為:就詩詞的意境而言,這首詩已經將詩情畫意體現出來了。而且將離愁表達得非常婉轉動人

畫面感

這首詩給我最深刻的印象就是,畫面感十足,不管是開篇的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溼桂花,還是結尾的今夜月明人望盡,不知秋思落誰家。

都是很體現畫面感的。

中庭地白:這四個字,不是寫雪,而是在寫月光,皓月當空,月光照落下來,打在地上,讓大地有一種雪白感。在加上“樹棲鴉”,想象一下畫面:

在窗口邊站著詩人王建,潔白的月光打在院子的地面上,院子邊上有幾顆老樹,樹上棲息著幾隻烏鴉,月光斑斕的照在上面。何等冷寂?

冷露無聲溼桂花:這一句不需要解釋,同樣是用想象的畫面感。

外面很冷,冷氣襲人,院內有幾顆桂花樹,桂花的香氣緩緩襲來,而外面的天氣極度寒冷,不需要用眼睛去看,只需要看著月亮,聞著花香,思念著故鄉,吹著冷風。就知道那幾株桂花上面已經掛滿了露水。

當然,這個桂花也可以解讀為,天上的月亮,因為月亮上面也有一顆桂花樹不是!反正不管哪一種解釋。畫面感都非常強。

今夜月明人盡望,這一句的翻譯,就已經是畫面感出現了。

今天是中秋十五,如此美好的佳節,如此明亮的月光。有無數的才子與家鄉的親友,同時舉目望著天空,看著月亮。共同思念著彼此。

<strong>

情感

作為一首中秋佳節的詩詞,鄉愁二字少不了。這一首也不例外。

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


這兩句詞,把“情感”二字演繹到了極致。皎潔明亮的皓月當空,如白皚一般的月光灑向大地,無數背井離鄉的遊子紛紛在這一刻舉目望月,思念家鄉。那遙遠的家鄉之處,是那盼望著遊子早日歸來的家人,也在舉目望天,思念著家人。

不知秋思落誰家

詩人王建不說自己在思念家鄉。只是借用前三句,表達所有人都在舉目思念。最後一句,不知道這中秋佳節之日的思念之情會落到哪一家?其實是在自嘆。


總結一下

《十五夜望月》,這首詩是名氣不小的,抒寫中秋佳節思鄉的詩詞。這首詩之所以如此推崇,最主要的就是從“畫面感”的描述,“意境”的展開,以及情感的共鳴。三重寓意,把這首詩推到了頂峰

以我看來,這一首詩詞最妙的地方,就在於不正面寫作者的思鄉之意。而是描寫了宏觀場景,每一個讀到的人,都把自己帶入了詩之中。自然而然的在眼前展開了一副中秋思親的畫面。尤其是最後一句落誰家?更是來自靈魂級別的考驗,誰人不思家?


歪叔隨筆


第一,意境美。詩歌選取月光、樹木、露水、桂花四個意象,月光與溼露四個比較有代表性的意象,意象的組合形成了一種清冷的氣氛,與詩人的思鄉情感相一致。

第二,感情真摯。中秋望月是中國文人的永恆主題,但是各自表達的感情有異。李白“床前明月光”之詩用質樸的語言寫出詩人對故鄉的懷念;杜甫“今夜鄜州月”以妻子的視角別出心裁的寫對妻子、兒女的懷念;蘇軾“明月幾時有”表現出雖無法相見但仍然對彼此的祝福。此詩為單純的寫思想,“今夜月明人盡忘,不知秋思落誰家”一暗含對比,以大家都在賞月之樂與自己之孤獨作對比,“秋思落誰家”之問,說明天下間流離失所的人們都在此日對月寄懷,於此,詩人將一人之情擴大至萬千之情,增加樂感情表達的力度。

第三,情景交融。寫景,選取的是清冷的意象,情感呢,抒發的是旅人的思鄉之情,二者結合,將中秋的主題,思鄉懷人的寄託淋漓盡致的表現出來。


少女心與文士夢


《 十五夜望月》

  • 唐代:王建

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溼桂花。

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

譯文

庭院地面雪白樹上棲息著鵲鴉,秋露無聲無息打溼了院中桂花。

今天晚上人們都仰望當空明月,不知道這秋思之情落在了誰家?

鑑賞

題中的“十五夜”,應指中秋之夜。

詩題,有些版本作《十五夜望月》,此處以《全唐詩》為準。

在唐代詠中秋的篇什中,這是較為著名的一首。

“中庭地白樹棲鴉”,

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鋪了一層霜雪。

蕭森的樹蔭裡,鴉鵲的聒噪聲逐漸消停下來,它們終於適應了皎月的刺眼驚擾,先後進入了睡鄉。

  • 詩人寫中庭月色,只用“地白”二字,

卻給人以積水空明、澄靜素潔、清冷之感,

  • 使人不由會聯想起李白的名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沉浸在清美的意境之中。

“樹棲鴉”,主要應該十五夜望月是聽出來的,而不是看到的。

因為即使在明月之夜,人們也不大可能看到鴉鵲的棲宿;

而鴉鵲在月光樹蔭中從開始的驚惶喧鬧(周邦彥《蝶戀花》詞有句“月皎驚烏棲不定”,也就是寫這種意境)

到最後的安定入睡,卻完全可能憑聽覺感受出來。

“樹棲鴉”這三個字,樸實、簡潔、凝鍊,既寫了鴉鵲棲樹的情狀,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靜。

  • “冷露無聲溼桂花”,

這句詩讓人聯想到冷氣襲人,桂花怡人的情景。

由於夜深,秋露打溼庭中桂花。

  • 如果進一步揣摩,更會聯想到這桂花可能是指月中的桂樹。

這是暗寫詩人望月,正是全篇點題之筆。

  • 詩人在萬籟俱寂的深夜,仰望明月,凝想入神,絲絲寒意,輕輕襲來,不覺浮想聯翩:

那廣寒宮中,清冷的露珠一定也沾溼了桂花樹吧。

這樣,“冷露無聲溼桂花”的意境,就顯得更悠遠,更耐人尋思。

他選取“無聲”二字,細緻地表現出冷露的輕盈無跡,又渲染了桂花的浸潤之久。

而且不只是桂花,那樹下的玉兔,那揮斧的吳剛,那“碧海青天夜夜心”的嫦娥,也是如此。

詩句帶給讀者的是十分豐富的美的聯想。

“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

普天之下又有多少人在望月思親。

  • 在家鄉的人思念遠離的親人;離鄉之人遙望家鄉親人。

於是,水到渠成,吟出了這兩句。

詩人不再正面寫自己的思親之愁,而是用一種疑問式的委婉語氣道出那綿綿的愁念會落在誰家。

前兩句寫景,不帶一個“月”字;

第三句才點明望月,而且推己及人,擴大瞭望月者的範圍。

但是,同是望月,那感秋之意,懷人之情,卻是人各不同的。

  • 詩人悵然於家人離散,因而由月宮的悽清,引出了入骨的相思。

他的“秋思”必然是最濃摯的。

然而,在表現的時候,詩人卻並不採用正面抒情的方式,直接傾訴自己的思念之切;

而是用了一種委婉的疑問語氣:不知那茫茫的秋思會落在誰的一邊。

明明是自己在懷人,偏偏說“秋思落誰家”,這就將詩人對月懷遠的情思,表現得蘊藉深沉。

似乎秋思唯詩人獨有,別人儘管也在望月,卻並無秋思可言。

這真是無理之極,然而愈顯出詩人痴情,手法確實高妙。

後兩句不直抒自己入骨的相思之情,而是用委婉的問句表達,

這樣便有言外之意,即“在望月的許多人中,秋思最深的恐怕只有我啊!”

“落”字新穎妥貼,不同凡響,它給人以生動形象的感覺,

  • 彷彿那秋思隨著銀月的清輝,一齊灑落人間似的。

《全唐詩》錄此詩,“落”字作“在”,就顯得平淡寡味,相形見絀了。

這首詩意境很美,詩人運用形象的語言,豐美的想象,

  • 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的環境氣氛,把讀者帶進一個月明人遠、思深情長的意境,

加上一個唱嘆有神、悠然不盡的結尾,將別離思聚的情意,

表現得非常委婉動人。它首先予人的印象是情景如畫。


古今書史


十五夜望月

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溼桂花。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在誰家?

王建(768一835),字仲初,穎川(今河南許昌)人。

庭院之中滿是白色。足見月光之明亮。扣題,"十五夜",明,則鴉驚不能宿,所以曹操"短歌行"說"月明星稀,烏鵲南飛"。這裡說"樹棲鴉"是區別夜深月斜的時候了。由於夜深,所以露水打溼了桂花。"桂花"是秋景。"無聲"是秋露初生,還不很濃,故雖沾花而未下滴。這體物可夠細了。這個夜晚賞月的人可多了,所以說"人盡望"。但是,在許多人當中。誰是滿懷秋思的呢?(思字,在這裡念去聲,指對家鄉,親屬或愛侶的懷念。如,女子在家懷念丈夫,可稱為室思,懷念丈夫的女子可稱為思婦)。這裡的一句潛臺詞是:恐怕只有我了。(誰家,即誰。家字在這裡是句尾助詞,無實義。)此詩的第二句體物極細,寫得很好。第四句,中秋夜月,眾人皆同,而秋思滿懷,唯獨有我。其秋思之深,躍然紙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