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農村小河溝裡有一種動物叫做石磅,可以抓嗎?

一春


題主說的動物“石磅”其學名為棘胸蛙,在民間又俗稱為石蛙、石雞、石蛤蟆,因為其經常出現在石洞、石穴等溪流旁邊故得其名。石蛙的身體呈棕褐色,這種保護色使其趴在石頭上不易被發現。體表有很多疣狀突起,但並不是“癩蛤蟆”。

石蛙有很大的食用價值、經濟價值和生態價值。經濟價值因食用價值而來,由於肉質細嫩,營養豐富,滋補強身,被譽為“山泉活人參”,所以捕獲者眾多。隨著野生石蛙的數量減少,近年來人們開始嘗試人工養殖,目前是養殖量最大的蛙類之一。

石蛙對生存條件極為苛刻,被稱為山林生態的“晴雨表”,如果野生的石蛙大量分佈,說明此處的水質及其他生態環境指標還是不錯的。但隨著人們對野生石蛙的大量捕獲,野生石蛙種群的分佈已經大為減少,我們應該認識到石蛙的生態價值,保護野生石蛙。

2012年《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已經將石蛙列入“瀕危物種紅色名錄”,也就是石蛙已經成為“易危物種”,即在中期內有較高的滅絕威脅,同種等級的瀕危物種還有大熊貓。

另外,野生的石蛙經常分佈在深山溪流、石洞、石穴之中,這些環境人跡罕至,捕蛙者為了一己私利,冒險進入深山進行捕獲,時有發生跌入山崖或被困的事件。所以無論從安全角度還是從生態角度,都最好不要去抓石蛙。

【大鄉】,專注科普三農領域的“冷知識”、“趣知識”,快來關注、點贊吧!

大鄉


小時候身體一直弱,離我家五里的大山上六指叔山毛,每年夏季都會接我到他那山寮住上一段時間,下面一節山溪中的石蛙都被村民們抓得剩下小的了,小的石蛙,煮弄起來不起膠,也就吃吃肉,我小時候除了蛋,幾乎什麼肉都不吃(和尚命),家裡人也實在沒辦法,或許是母親生我太晚,己經五十一了,又碰上那些年災害,在沒有任何奶下,吃些植物果實種子磨粉起糊膠長大的,以後雖然生活好些,我依然不吃肉,至五歲讀書時那頸脖子還是一根黃瓜那麼粗,父母也天天想辦法給我補,確也是條件不允許,只有一個人住在大山竂的六指叔山毛,也沒歸生產隊,就一個人位在那大山裡,每年的暑假會接我住上一個多月,他吃煮熟了的石蛙肉,我吃那老蛙煮久後形成的一種膠狀凍液,吃了幾個夏天,我終恢復與常人一樣,能吃肉,脖子也長粗起來了,想起來十分感謝山毛叔,後來他找了媳婦,生了子女,父母親就不讓我去山毛叔的山竂了,後來他舉家搬回了浙江,我以後沒見過他了。


長大後問了問那事兒,原來山毛叔與父親是有點遠親的,就因為他小時候因晚上拉肚,半夜跑到村頭毛廁中解手,正是那時村後山泥石流崩山,整個小山村全被埋了,只有他一個僅9歲的孩子留了下來,後來奶奶收留了他,58年又跟父親來這江西,他也長成了小夥子,就一個人居住在大山裡。也不種糧,一人也不愁吃,時常會半夜送許多東西給我家裡。

到我長大,喜歡吃石蛙肉了,山後山溪中石蛙就開始少了,開始小了,都難得見到那單個一斤多的,煮熟了也沒有了膠了,最大個的都要二個才一斤的,後來許多都要四個才一斤的,越來越少了。以前我們這農村裡流傳著一頓石蛙膠硬頂半頭豬,雖然有點誇張,但是對我來說在那年月是有相當作用的。



刺胸蛙早己例入國家保護動物了,野生數量是越來越少,不要去山溪中抓捕了,那是違法的,現在有人工養殖的,養殖五,六年以上的也有一斤多一隻的,不但肉質鮮美,也可煮出膠來。


老艾葉


在農村我沒有聽說過有一種動物叫石磅的,不知道是不是題主提問時打錯字了?還是其他的農村確實有這種“石磅”動物?在我這裡農村,有一種動物叫石蚌的,也叫石蛙。不知你所指的是不是這個?



石蛙在農村是非常常見的,在池塘裡,還有小溪都能見到它們的身影,我們很多人都叫它:石雞。記得小時候,我吃過幾次石蛙,是村裡的李叔叔給的,他經常晚上去抓石蛙的,我們抓石蛙一般都是選擇晚上去抓的,因為晚上石蛙比較容易抓的,因為用手電筒的光照著石蛙是沒那麼好動的。


現在石蛙沒以前那麼多了,可能是以前由於大量的捕捉導致的,或者是現在人們法律意識比較高了,不敢輕易捕捉石蛙了。因為石蛙屬於二級保護動物,不能亂抓哦,這是違法的行為。想吃石蛙的可以去市場買,現在也有人工養殖石蛙的。

有很多人以為石蛙是青蛙。其實不是的,它們同屬於蛙類,但是不同品種,青蛙和石蛙都是可以吃的,小時候我記得吃過很多青蛙,不過現在不敢怎麼吃了,據說蛙類體內有很多的寄生蟲,有次看新聞報道說有個女孩子吃蛙感染寄生蟲住進了ICU,聽起來讓人可怕,蛙類體內有一種叫裂頭蚴的寄生蟲,在蛇體內也有這種寄生蟲的,特別現在很多人都喜歡吃野生的蛇蛙等動物的,真的要注意了,還是不要吃太多了,如果一定要吃的話,最好要儘量高溫煮熟一點。



既然來了,順便幫我點個讚唄,謝謝。點擊右上角關注我。每天為了提供更多的三農知識。


三農天地


題主說的石磅應該是石蛙,也有人叫牛蛙,我們這裡叫田雞。過去農村的河溝裡的確是有的,不知道什麼原因,現在好像少多了。記得小時候,兩個弟弟非常淘氣,經常會跑到河溝裡去抓魚摸蝦,有時候也會提留幾個田雞回家。那時候雖然人們都比較貧窮,但是我們這裡很少有人吃田雞。即使兩個弟弟捉了田雞回家,爸爸也會讓他們放了。在那個時候,我們這邊從來沒有農村人吃田雞的說法。可能是比較孤陋寡聞的緣故吧,這麼好的野味兒,當年我們這邊竟然沒人吃過。



不知道從什麼時間開始,田雞堂而皇之的登上了高級酒店的飯桌。有錢的人到酒店吃飯,經常會點一盤田雞,說是田雞,其實都是田雞的腿,不是整個的田雞。田雞的蛋白質含量非常的高,脂肪和膽固醇卻很低,肉質細嫩,營養很豐富,而且人吃了以後特別容易被吸收消化。同時田雞含有豐富的維生素,又能夠抗氧化,降低心血管疾病的發病率。應該說算得上是滋補佳品,怪不得那麼多有錢人都喜歡吃田雞。就滋補而言,野生的田雞當然是最好的,不過現在野生田雞屬於保護動物了。




記得曾在電視上看過一則廣告,廣告語說,沒有買賣就沒有傷害。既然野生田雞成了國家保護動物,當然就不可以抓了。不允許隨便抓田雞,酒店少了生意,一些有錢人少了口福。不過關係不大,有需求就會有供給。雖然說野生田雞吃不到了,但是一些生意人,立馬就想到了人工養殖田雞。應該說這是一個很好的發財路子,因為現在很多人去酒店,包括我們這裡過去不吃田雞的人,現在去酒店吃飯,也會點一盤田雞。


田雞不僅是美食,主要對人的身體健康,也有很多的益處,所以現在很多人還是比較喜歡吃,但是想吃野生田雞是不可能了,雖然野生田雞是上等佳品。既然野生田雞已經成了國家保護動物,那就退而求其次吧。不過對於我來說,不管是野生的還是人工養殖的田雞,雖然也知道,這東西對身體有很大的滋補作用,但是說實話,從內心深處我還是拒絕的。說不清是什麼原因,只是每次大家一起出去吃飯的時候,即使有人點了田雞腿,我從來都是一口也不吃。


靈子


題主所說的是石蚌吧,我們這邊又叫石鵝,也叫石蛙。小時候在水質還沒有被汙染的時候,這種叫石蛙的東西確實比較多,並且作為一種比青蛙還高檔的野味,常常受到人們的青睞。石蛙看上去有點像癩蛤蟆,全身褐色,還有點小包,但細看的話還是很容易區分的,至少不像癩蛤蟆全身都是大包。隨著人們的捕捉,現在石蛙的數量已經非常稀少了。

記得石蛙在我們這邊山區是非常多的,它對水溫和水質要求非常的高,目前我們這邊只有在高海拔的山區小溪裡面還存在,並且數量有限,頭幾年還時常聽說有人在山上捉到了石蛙,可是近幾年幾乎銷聲匿跡了。隨著石蛙數量的減少,目前石蛙已經被國家列為二級保護野生動物,捕捉的話肯定是違法的。

和娃娃魚一樣,雖然捕捉野生是違法的,但可以人工飼養,由於石蛙肉質細膩與消化,市場上對石蛙的需求非常大。目前市場上人工飼養的石蛙價格至少得一百多,市場潛力巨大,不過養殖石蛙確實是個技術活路,其對水質和溫度都有非常嚴格的要求,想要飼養成功,還得具備一定的養殖技術。


Power泡兒


以前小時候最大的樂趣就是抓石蛙,石蛙常年在1000~2500米的海拔生活,喜歡陰暗溪流,喜居石縫,最大可大8兩至一斤,最好玩的是石磅抓到後由於害怕它會主動的把你手指抱住。現在野生石磅很少了,年輕的也很少知道它的樣子,建議不要輕易去捉。


一方一田


準確地說叫雙團棘胸蛙,俗稱"石蚌"。也叫石蛙、石雞、石蛤蟆,因為其經常出現在石洞、石穴等溪流邊故得其名。

因為叫聲很響,有的地方叫石鵝,閩南語叫“坑工”;貴州有的叫"石抗";也有的地方叫"石柺"。由於叫聲有點像鴨子,也有叫石鴨的。

以前可以抓,現在由於濫捕,野生的比較稀少,升級為二級保護動物,不允許捕捉了,捕捉犯法。

1、石蚌的體貌特徵

石蚌是我國蛙類中體形較大者之一。體長可達12釐米,粗壯肥碩,後肢肌肉尤為發達而強壯。

雄性的前肢明顯比雌性發達,並且內側有黑色角質刺,胸部有成片的黑色角質刺,成左右兩團,統稱婚刺,雙團棘胸蛙故得此名。

通常喜歡棲息于山溪、溝汊及其它陰涼、潮溼、幽靜的地方。白天隱伏於石下,夜晚在岸邊或石上活動捕食。

石蚌是蛙類的一種,其蝌蚪期食浮游生物,成蛙主要食昆蟲類。昆蟲食物佔食物總數的14.1%,以蝗蟲、金黽子、松毛蟲、葉甲蟲等農林害蟲為主。

有益係數比較高,所以是農林中對人類有益的蛙類。

不要與癩蛤蟆相混淆。

石蚌全身褐色,保護色使其趴在石頭上不易被發現。體表有很多疣狀突起,看上去有點像癩蛤蟆,背部還有小泡,形狀不規則。

石蛙的眼珠是十字形的,而癩蛤蟆的是圓形的。石蛙正常情況下身體扁平,經常趴著,不像癩蛤蟆一樣喜歡蹲坐著。

一般成年石蛙肚皮很光滑,而且呈金黃色(但也有些是白色,還有的肚皮上長肉刺),被它抱著會被箍得很緊,我們也叫它為"老抱手"。癩蛤蟆肚皮一般都是不光滑的。

冬眠期一般在11月至翌年的2月。這時石蛙開始潛於水底或水中雜草間冬眠。溫度回升至10℃以上時,冬眠結束,開始攝食活動。

石蛙叫聲很大。他們常常隱居在小河小溪邊的石頭縫裡,叫聲就像是他們在石頭縫裡用石塊敲打石頭一樣,非常有特色。

特別是性成熟的親蛙在繁殖季節發出求偶的鳴叫聲,藉以招引對方。熟悉石蚌習性的人們可以循著聲音找到它們。

2、石蚌被視為營養補品

石蚌由於肉質細嫩,營養豐富,滋補強身,被美食家譽為"百蛙之王"、"蛙中皇后"。也稱為"山泉活人參",所以捕獲者眾多。

石蚌與美蛙味美的養食牛蛙比較,有更粗壯的前比後肢,味道更為鮮美。

有書君的當地有句俗語叫"石蛙燉蛋,缽盂震爛",就是說石蛙與雞蛋一起燉煮是極好的營養品。

也可以配以蔥花、胡椒、食鹽等佐料,用來清燉食用。經烹調能釋放出大量的肌溶蛋白及氨基酸等含氮浸出物,因而味道香甜濃郁。

石蛙肉質細嫩,易為人體消化吸收,適合各種年齡的人,特別適合體弱多病者及老人幼兒食用,具有很高的食補價值。

由於石蚌體內的鈣腺特殊,鈣腺中的鈣質容易被人吸收,因此能促進兒童骨骼生長。

人們通過放水、搭石、壘土圍堵,不分大小一網打盡,這種滅絕性的捕捉搞得石蚌幾乎斷子絕孫。

由於人們喜食此蛙,也因為近年來環境汙染、濫捕濫殺等諸多原因,不少地方石蚌已瀕臨滅絕。目前體形較大的成蛙數量已顯著下降,其生存狀態堪憂。

甚至許多地方近幾年石蚌幾乎銷聲匿跡了。隨著石蛙數量的減少,目前石蛙已經被國家列為二級保護野生動物,捕捉的話肯定是違法的。

人們對野生石蛙的大量捕獲,野生石蛙種群的分佈已經大為減少,認識到石蛙的生態價值,提出保護野生石蛙。

2012年《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已經將石蛙列入"瀕危物種紅色名錄",也就是石蛙已經成為"易危物種"。

3、石蚌開發養殖已大勢所趨

捕捉野生石蚌是非法狩獵。

曾經,浙江的老吳和老邱開車到淳安縣裡商鄉石灣村,在未有狩獵證情況下,攜帶礦燈、網袋等工具,到該村山灣裡非法獵捕浙江省重點保護野生動物棘胸蛙27只。

同期,老謝在淳安縣威坪鎮沃川村一處山灣、蜀阜村“三林灣”和威坪林場位置,非法獵捕棘胸蛙25只。

淳安縣檢察院民事行政檢察科在履行職責過程中,發現了這兩起非法狩獵案件。

老吳、老邱和老謝都表示了他們抓棘胸蛙,是想拿來吃。他們都是生活在農村,每年的7、8月份,都回到田間水頭去獵捕這種家常野味。

年紀稍長的老謝還跟檢察官說:“小時候爺爺帶著我們去抓石雞,第一次吃,就喜歡那個味兒。用我爺爺的話說,這是老祖宗留給我們的人間美食。”

檢察官跟他們解釋,這野味吃不得,棘胸蛙屬於重點保護野生動物,他們這是非法狩獵。慶幸的是由於介入及時,全部棘胸蛙得到解救放生。

檢察院考慮到3人的違法行為情節輕微,且未造成實質性傷害,便依法作出了對他們不起訴的決定。

對很多人都喜歡吃的野味,大家都放不下。和娃娃魚一樣,雖然捕捉野生是違法的,但可以人工飼養,由於石蛙肉質細膩易消化,市場上對石蛙的需求非常大。

隨著野生石蛙數量的減少,近年來人們開始嘗試人工養殖,目前是養殖量最大的蛙類之一。

石蛙有很大的食用價值、經濟價值。

經濟價值因食用價值而來。石蛙的食用、保健和藥用價值,使得市場前景非常廣闊,可實行產業化開發經營。

石蚌對生存的生態環境要求高。

它們對生存條件極為苛刻,被稱為山林生態的"晴雨表",如果野生的石蛙大量分佈,說明此處的水質及其他生態環境指標不錯。

如果環境達不到石蚌生存的要求,存活機會較小。

目前市場上人工飼養的石蛙價格至少得一百多一斤,市場潛力巨大。不過養殖石蛙確實是個技術活,對水質和溫度都有非常嚴格的要求,想要飼養成功,還得具備一定的養殖技術。

感興趣的朋友,可以學習嘗試養殖來增加經濟收入和滿足口腹之慾。

有書君語:有書君送福利啦!!私信有書君,回覆“福利”即可【免費領取52本】高分好書,限時福利,不容錯過哦~


有書共讀


首先,說說石蛙的特徵,因為我相信大部分人都不瞭解石蛙,也就是石嘣beng(讀第四聲,我們那裡是這樣叫的),以下就稱石蛙。

石蛙和癩蛤蟆基本長得一樣,沒接觸過的人根本分不清楚,但像我們這種貴州大山裡長大的人來說,石蛙,是非常熟悉的一種野味。

一,石蛙背部的疙瘩是長條形的,而癩蛤蟆的是圓形的。

二,石蛙的眼珠是十字形的,而癩蛤蟆的是圓形的。

三,石蛙正常情況下身體扁平,像是趴著。而不是像癩蛤蟆一樣喜歡蹲坐著。

四,一般成年石蛙肚皮很光滑,而且呈金黃色(但也有些是白色,還有的肚皮上長肉刺)。而癩蛤蟆肚皮一般都是不光滑的。

五,石蛙叫聲很特別,他們常常隱居在小河小溪邊的石頭縫裡,叫聲就像是他們在石頭縫裡用石塊敲打石頭一樣,非常有特色。

記得小時候,我和小夥伴們經常在夏天的夜裡拿著手電筒去山溪裡抓石蛙,那時候貴州部分山區有的地方還沒通電,大人們睡得早,於是我們就偷偷從床上爬起來溜走了,三五個小夥伴也不害怕,拿著個塑料袋子就從村裡進山了。

其實野生石蛙一直都特別少,因為像這種東西祖祖輩輩都有人抓,雖然不是所有人都喜歡抓喜歡吃。但像我們小時候,對大自然的一切都很好奇,基本上能吃的樹葉野草野花都會想方設法的找來吃,當然,野味也不例外,畢竟山村閉塞,也不知道什麼能抓什麼不能抓,於是像在夜黑風高的晚上約著幾個小夥伴偷偷溜出門抓石蛙就成了一大樂事。

抓石蛙是一件挺刺激的事!為什麼這麼說呢?

下面請聽我娓娓道來。

首先從容易的說起,容易抓的石蛙,也就是晚上出來捕食,並且在顯眼的地方趴著的,這種只要用電筒照住它們,然後小心翼翼的靠近它,再然後快速伸手抓住它就好了。

其次是受驚逃跑了的機靈鬼石蛙,如果受驚跑了怎麼辦?那得看是在什麼環境了,我老家六盤水那邊基本沒有大河,所以山裡都是小河溝小溪之類的,如果石蛙跳到了雜草叢生的小河溝裡,那就得幾個人一起下河溝裡到處亂摸,有時候會摸到蛇,有時候會不小心摸到混進來的癩蛤蟆,這些都挺讓人不舒服的。運氣好的話就能抓到逃跑的石蛙。如果石蛙逃跑到了深潭裡,那就只能敗興而歸望潭興嘆了。

最後是比較有難度的了,就是熟悉石蛙叫聲的人,可以通過石蛙叫聲來源,判斷出石蛙的躲藏地,像我們小時候基本都是搞破壞,大概知道石蛙位置以後,就見水乾水見石搬石見土挖土,有時運氣好也能抓到。

注:由於網上大部分野生石蛙圖片都不形象,只找到一張很真實的,大家將就看吧。



黑貓文齋


我家住在廣西農村的大山之中,這裡常年植被茂密,同時丘陵彼此起伏,重重疊疊的山巒,一直延伸到望不到邊的遠處,在每一個丘陵和丘陵中間的山谷中都會有一條水質清澈見底的小溪。而到目前為止,雖然很多農村地區環境汙染日益嚴重,但是我們的農村由於距離鄉鎮、縣城都比較遠,而且沒有工廠、無汙染,這裡的環境就跟很多貴州大山深處是一模一樣的。而在這種小河當中就有一種動物,我們叫做石磅,其實他就是我們所說的石蛙。



石蛙也是我國蛙類的一種,現在的野生石蛙在農村已經不多見。在我們農村地區當中,目前依然存在比較多,石蛙標準名稱叫做刺胸蛙。它的一個最主要的特點就是胸部具有很多凸起的小刺點,常年在山中活動的野生石蛙背部比較黑,而且個頭大。野生石蛙由於營養美味,而且比較難尋,目前一些黑市上野生石蛙售價甚至高達200元/斤。現在的石蛙已經被國家列入二級保護動動物,對於抓捕野生石蛙的行為將會受到法律的處罰,因此現在來說野生石蛙是不可以隨意捕捉的。



記得小時候跟父母到山上幹活,那時候天氣炎熱。在跟父母幹了一個上午的活以後,我們就走到了一個陰涼的山谷地下的小溪邊,一邊休息一邊吃飯。然而再吃飯不到十分鐘,突然旁邊的一個不深的水塘中發出了一聲“咕咚”的響聲,並濺起了不少的水花。父親對於經驗的判斷,立馬斷定是野生石蛙跳入水中而發出的聲音。隨後便沿著發出聲音的地方用手摸了起來,大約摸了十多分鐘,後來果真抓到了一隻半斤多的石蛙,頓時一家人便高興得起來。



目前這種石蛙雖然營養非常豐富,而且也非常美味,但是目前大部分農村地區已經非常少見了。在寒冷的冬天,石蛙跟其他蛙類一樣都會進行冬眠,有一些石蛙會選擇在洞中冬眠,而一些石蛙會居於小溪的深水潭內,一動不動,緊閉雙眼。野生石蛙具有很高的營養和藥用保健價值,以前也一直成為人類中的美味佳餚。隨著目前是野生石蛙的減少,現在也有很多石蛙通過人工來進行繁殖,以滿足人們的日常消費需求,但是營養價值,味道上卻相差很大。

對此大家有見過野生石蛙嗎?你們有吃過嗎?歡迎下方留言,一起交流。


鄉村波比


在農村小河溝裡有一種動物叫做石磅,可以抓嗎?

以前可以抓,現在由於濫捕,野生的比較稀少,自從升級為二級保護動物後,就不允許捕捉了,如果捕捉的話,對不起,那隻能用法律來說話了。





其實對於這種動物小丫我再熟悉不過了,因為在我的家鄉,這種東西挺多的,小時候也隨小夥伴們捕捉過。

石磅我們叫石蹦,讀beng,第四聲,和蚌字一個音,它的幼兒用彝話叫阿波得勒,阿波是青蛙的意思,得勒是小兒的意思,意為青蛙的兒。

說是青蛙,其實這種牛磅不是青蛙,也不是癩蛤蟆,它和這些蛙類是同科不同種的動物,它的幼兒雖然也叫阿波得勒,但和青蛙和癩蛤蟆的幼兒大同小議,在顏色上有點不同。



既然幼兒不同,那麼成年的石磅也是和其它蛙類有所不同。成年石磅體色偏黑,它的腿上有些黑色小點,常常躲在隱蔽的石頭下。

冬天的時候跑到山上的石頭下冬眠,春天的時候下山到箐溝交配產卵。 主食小魚小蝦和一些田間的小昆蟲,屬於益蟲。

石磅之所以被人們捕捉,主要是味甘補虛, 肉質鮮美,營養豐富。市場上可以賣到八十元一市斤,相比之下,比田雞和牛蛙要貴得多。



我們山裡每年春季的時候,山箐溝但凡有水的地方多多少少會有一些幼兒,這些幼兒人們也捉來,擠出內臟煮吃,慢慢的成年石磅就越來越少了。

以前的人捕捉是沒有保護意識,沒有明確規定,現在既然有了法規,那還去捕捉就是明知故犯,我們不要因為能換取少量的錢和滿足自己的嘴而去做違法的事。保護野生動物,人人有責,所以石磅再怎麼美味今後也不能捕捉啦!

小丫為你解答,圖片來自好友,文字原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