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宋史》,揭秘王安石与宋神宗的友谊,和君臣联手背后的秘密


北宋元丰八年(公元1085年),听到神宗驾崩的消息传来,王安石恍如被一块巨石狠狠击中,摇摇欲坠。

眺望北方,泪流满面,那里有他努力半生的事业啊。现在,都只化作了一声无奈的叹息。一年后,王安石带着遗憾离世。

时过千年,今天我们一起缅怀,探究王安石与宋神宗的共同理想,和理想背后那不为人知的秘密。

读《宋史》,揭秘王安石与宋神宗的友谊,和君臣联手背后的秘密

梦想:为北宋盛世而努力

公元1067年,年仅20岁的宋神宗赵顼即位。作为一名还带着些许理想主义的年轻皇帝,宋神宗迫切地想要改变自己的国家。

当时,北宋名义上作为当世三大国家之一,却始终处在尴尬的地位。直到今天,北宋最为人乐道的还是它发达的社会经济,在同期的世界各国中都处于领先地位。<strong>邓广铭先生曾高度评价,"就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高度而言,宋代在封建社会历史时期之内可以说是空前绝后"。而与此反差明显的是它的军事实力,即使是西夏小国也敢对它耀武扬威。

富而积弱,大而不强。是北宋历代皇帝心中,最难磨灭的痛。

即位之初,宋神宗就召集大臣,表达了自己想要改变国家"积弱"现状的想法,并把增加财政收入确定为了重要目标。

熙宁元年三月,神宗对文彦博等大臣提出:"当今理财最为急务,养兵备边,府库不可不丰,大臣共宜留意节用。"(《宋史》)

读《宋史》,揭秘王安石与宋神宗的友谊,和君臣联手背后的秘密

这与彼时王安石的理想出奇的一致。王安石在宋仁宗时期,就曾呈上"万言书",阐述自己的变法思想。虽然未得宋仁宗认可,但仍给予重用。王安石的变法思想,也在长期治理实践中,不断完善。

20岁的宋神宗,就这样与比自己大20多岁的王安石,完成了一次"梦想合谋":富国强兵。

治国梦想的确立,是要解决具体的社会问题。那当时北宋的社会问题是什么?一直以来,历史学界通常把宋朝的社会问题,归结为三点:冗官、冗兵、冗费。

"何为三冗?天下有定,官无限员,一冗也。天下厢军不任战而耗衣食,二冗也。僧道日益多而无定数,三冗也。三冗不去,不可为国。"(《宋史》)

<strong>简单地说,官员人数太多,军队数量太大,不必要的钱财支出太多。

北宋录取官员采用"科举制"和"恩荫制"相结合的方式。

北宋初期,经过五代十国的长期战乱,人才凋敝,官员不足。宋朝建立之初就采用了这两种方式,快速补充了朝廷官员队伍,对社会管理的恢复有积极作用。

读《宋史》,揭秘王安石与宋神宗的友谊,和君臣联手背后的秘密

泸州 夫子庙

但是凡事过犹不及。这种门槛很低的录用方式,使得北宋官员人数极度饱和,官僚机构臃肿。太祖、太宗两朝,官员不过三五千人。到了宋仁宗元佑时期,就达到了两万多人。

北宋中期,边防形式急剧变化,西夏频频骚扰北宋边境。北宋军队实行"募兵制",这也是一种维持社会安定的方法,因为所募之兵以无业游民居多。宋太祖时养兵二十二万,宋仁宗庆历年间增至一百二十五万。

仁宗时,元昊反,西边用师,多募禁军……故庆历中,内外禁、厢军总一百二十五万,视祖宗时为最多。(《宋史》)

官员也好,军队也罢。这些庞大的在编人员,都需要国家财政来供养。尽管北宋经济在发展,财政支出却也是与日俱增。

以军需为例,宋英宗初期蔡襄上奏道:"当时宋朝粮食收入为26043575石,其中两税夏粮和秋粮收入为18073094石,支出为30472708石,其中军用为23170223石;草的收入为29396113束,其中军用为24980484束。"

读《宋史》,揭秘王安石与宋神宗的友谊,和君臣联手背后的秘密

北宋粮食财政出现赤字,缺口达500余万石,必须额外向民间购买才能满足。<strong>北宋的社会问题,用一个字来概括,就是"穷"。所以,宋神宗和王安石的变法核心,就放在了改善财政,充盈国库上。

秘密:文人的世界你不懂

宋神宗和王安石为北宋富强做出的改变,自然会触及到许多人的利益。尤其是聚以成势的文官们,他们中大多数都是地主阶级利益的代表者。文官们走在了抗争的最前列,开启了北宋扩日持久的"攻讦战"。

以司马光、苏轼等人为首的"保守派",对以王安石为首的"变法派"持抵触态度。他们批驳王安石变法内容的不合理,并对王安石提拔官员的方式很不满。与其私交甚好的司马光,劝诫王安石莫要"用心太过,自信太厚。"

同是科举出身,<strong>"保守派"们为什么对王安石怀有这么强烈的敌意?

除了政见相左外,不论什么斗争,都必然是以自身利益为出发点的。

其中还夹杂着一些官场投机分子的挑拨。北宋的文人太多,自然会分成各种利益集团。更重要的是,北宋科举制度本身存在着巨大缺陷。

读《宋史》,揭秘王安石与宋神宗的友谊,和君臣联手背后的秘密

科举以文取士,身居高位者,治理能力未必是最强的,写作水平却一定是最高的。所以,以文章选取官员的最大问题在于,才不配位。这里的"才",指的是官员的行政水平。王安石是从基层一步步走上来的,"理想派"和"实干派"碰撞在一起,水火不容。

"保守派"们攻击王安石的还有一点,他们认为王安石的变法举措是重利轻义,与民争利。"保守派"们不一定是治世大家,但一定是道德君子。苏洵谈王安石,"<strong>吾知其人矣,是不近人情者,鲜不为天下患!"可见,"保守派"们对王安石最不放心的,是他的个人品质。

王安石的变法举措,在各地具体实施时,确实出现了偏差。

拿"青苗法"来说,王安石制定"青苗法"的本意是减轻农民借贷负担,抑制兼并,并且增加国家财政收入。而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地方官员为了增加收入,改成了半年二分利,并且强制农民借贷,变相"与民争利"。<strong>还有"均输法",为的是平抑物价。到了地方官员手里,却成了打压商贾,专断买卖,借机敛财的手段。

读《宋史》,揭秘王安石与宋神宗的友谊,和君臣联手背后的秘密

这些问题,在具体工作中不可避免,却未必不能解决。但高贵的文官们,却采取了一种相当意气的方式:我看不惯你,我就要骂死你!

王安石解决这些人的方法更是简单,在宋神宗的支持下,一大批的保守官员被发配,被降职,保障变法的执行。<strong>司马光辞官隐居洛阳,潜心十九年写《资治通鉴》;苏轼倒是潇洒,豪言,"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过于利落的手段,也为后来对手的反扑埋下了隐患。

王安石被罢官归隐后,以司马光为首的守旧派执政,对王安石的变法彻底否定。王安石的变法有不足的地方,但有些变法举措还是值得肯定的。

比如"方田均税法""免疫法"等,既提高了税收,又减少了百姓的劳役,但都被司马光给大笔一挥,全都禁绝。从宋神宗即位(公元1067年)到宋神宗驾崩(公元1085年),王安石的北宋富强事业,就此落幕。

读《宋史》,揭秘王安石与宋神宗的友谊,和君臣联手背后的秘密

图上文字: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

狐沐说:

宋神宗和王安石,为北宋富强描绘了一幅美丽蓝图。他们的理想和举措,是划时代的。尽管后世多有争议,越多的人却肯定了他们的功绩,梁启超就极力推崇。

王安石留给世人的,不只是他超绝的智慧,更是他为国家富强,一往无前的决心。

千年以降,君愿未改。有些人走的路,注定是孤独的。<strong>但只有往前走,才会发现,风景这边独好。


参考资料:《宋史》《王安石传》《北宋官府军需粮食购买研究》.魏定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