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黑痘病还是不是黑痘病,葡萄黑痘病如何区分辨别?

用户68044589


葡萄黑痘病又称葡萄疮痂病、葡萄鸟眼病等,各产区均有发生,是葡萄生产上的重要病害。该病主要危害葡萄的绿色幼嫩部分,幼果、叶片、叶柄、果梗、嫩梢等均可受害,萌芽至生长后期均可发生。果实染病,多在果实着色前绿果期感染。开始时产生深褐色圆形小斑点,后扩大为圆形或不规则形,病斑中央灰白色,略凹陷,上生黑色小点,边缘呈红褐或紫褐色晕圈,似鸟眼状。后期病斑硬化或龟裂,果小味酸;叶片染病,出现稀密不等的褐色园斑,后穿孔呈星状开裂,叶片皱缩畸形,脱落枯死;新梢、叶柄、果梗、卷须染病,初现圆形褐色小点,后成灰黑色,中间凹陷成干裂的溃疡斑,严重的最后干枯。

  该病原称葡萄疮痂园孢菌,半知菌亚门真菌,有性阶段痂囊腔菌,子囊菌亚门真菌。病菌以菌丝体在果园内残留的病组织中越冬,来年春天环境条件适宜时产生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先使新梢和幼叶受害,后侵染果实、卷须等。一般5月下旬至6月上旬开始发病,6月中旬至7月上旬为发病高峰。多雨高湿、地势低洼、排水不良、通风较差、偏施氮肥、徒长或成熟期延迟等均易造成该病重发。

葡萄黑痘病药剂喷雾除治:

  (1)25%嘧菌酯悬浮剂1500倍液。

  (2)40%氟硅唑乳油7500倍液。

  (3)80%全络合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900倍液+21%过氧乙酸水剂375倍液。







小建的日常


葡萄黑痘病又名疮痂病,俗称"鸟眼病",是葡萄上的一种主要病害。主要危害葡萄的绿色幼嫩部位如果实、果梗、叶片、叶柄、新梢和卷须等。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葡萄黑痘病

别名

疮痂病、鸟眼病

主要危害作物

葡萄

主要为害部位

叶片、叶脉、穗轴、果实、新梢、蔓、叶柄

 病原中文名

葡萄痂囊腔菌

病原拉丁学名

sinoe ampelina (de Bary) Shear

病原分类地位

子囊菌亚门痂囊腔菌

病原类型

真菌

目录1症状介绍2病原 3侵染循环4发病因素 5预防措施

叶受害后初期发生针头大褐色小点,之后发展成黄褐色直径1-4毫米的圆形病斑,中部变成灰色,最后病部组葡萄黑痘病织干枯硬化,脱落成穿孔。幼叶受害后多扭曲,皱缩为畸形。

果实在着色后不易受此病侵染。绿果感病初期产生褐色圆斑,圆斑中部灰白色,略凹陷,边缘红褐色或紫色似"鸟眼"状,多个小病斑联合成大斑;后期病斑硬化或龟裂。病果些味酸、无食用价值。

新梢、叶柄、果柄、卷须。感病后最初产生圆形褐色小点,以后变成灰黑色,中部凹陷成干裂的溃疡斑,发病严重的最后干枯或枯死。

葡萄黑痘病病原菌是葡萄痂囊腔菌[sinoe ampelina (de Bary) Shear] ,属子囊菌亚门痂囊腔菌属,我国尚未发现。无性阶段为葡萄痂圆孢菌 [Sphaceloma ampelium (de Bary)],属半知菌亚门痂圆孢菌属。病菌的无性阶段致病。病菌在病斑的外表形成分生孢子盘,半埋生于寄生组织内。分生孢子盘含短小、椭圆形、密集的分生孢子梗。顶部生有细小、卵形、透明的分生孢子,大小4.8~11.6微米×2.2~2.7微米,具有胶粘胞壁和1~2个亮油球。在水上分生孢子产生芽管,迅速固定在基物上,秋天不再形成分生孢子盘,但在新梢病部边缘形成菌块即菌核,这是病菌主要越冬结构。春天菌核产生分生孢子。

子囊在子座梨形子囊腔内形成 ,尺度为80~800微米×11~23微米,内含8个黑褐色、四胞的子囊孢子,尺度为15~16微米×4~4.5微米。子囊孢子在温度2~32℃萌发,侵染组织后生成病斑,并形成分生孢子,这就是病菌的无性阶段。

病菌主要以菌丝体潜伏于病蔓、病梢等组织越冬,也能在病果、病叶痕等部位越冬。病菌生活力很强,在病组织可存活3~5年之久。第二年4、5月间产生新的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孢子发芽后,芽管直接侵入幼叶或嫩梢,引起初次侵染。侵入后,菌丝主要在表皮下蔓延。以后在病部形成分生孢子盘,突破表皮,在湿度大的情况下,不断产生分生孢子,通过风雨和昆虫等葡萄黑痘病传播,对葡萄幼嫩的绿色组织进行重复侵染,温湿条件适合时,6~8天便发病产生新的分生孢子。病菌远距离的传播则依靠带病的枝蔓。

分生孢子的形成要求25℃左右的温度和比较高的湿度。菌丝生长温度范围10~40℃,最适为30℃。潜育期一般为6~12天,在24~30℃温度下,潜育期最短,超过30℃,发病受抑制。新梢和幼叶最易感染,其潜育期也较短。

折叠气候

黑痘病的流行,和降雨、大气湿度及植株幼嫩情况有密切关系,尤以春季及初夏(4~6月)雨水多少的关系最大。多雨高湿有利于分生孢子的形成、传播和萌发侵入;同时,多雨、高湿,又造成寄主幼嫩组织的迅速成长,因此病害发生严重。天旱年份或少雨地区,发病显著减轻。黑痘病的发生时期因地区而异。

华南地区3月下旬至4月下旬,葡萄开始萌动展叶时,温度条件已达到病菌活动的范围,又值梅雨季,病害开始出现。6月中下旬,温度上升到28~30℃,经常有降雨、湿度大,植株长出大量嫩绿组织,发病达到高峰,病害潜育期在最适条件下约6~10天。7~8月份以后温度超过30℃,雨量减少,湿度降低,组织逐渐老化,病情受到抑制,秋季如遇多雨天气,病害可再次严重发生。

华北地区一般5月中下旬开始发病,6~8月高温多雨季节为发病盛期,10月以后,气温降低,天气干旱,病害停止发展。

华东地区于4月上中旬开始发病,梅雨季节气温升高,多雨、温度大,为发病盛期,7~8月份高温干旱,病情受抑制,9~10月份如秋雨多,病情再度发展。

折叠栽培

地势低洼,排水不良的果园往往发病较重。栽培管理不善,树势衰弱,肥料不足或配合不当等,都会导致病害发生。特别是对冬季果园卫生工作不重视,园内遗留大量的病残体,则为病菌越冬和第二年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折叠品种

东方品种及地方品种易感病,个别西欧品种也易感病,但绝大多数西欧品种及黑海品种抗病,欧美杂交种很少感病。其中感病严重品种有:季米亚特、羊奶、大粒白、无籽露、沙尔其、松小珍珠、红焰无核葡萄、龙眼、无核白、保尔加乐;中度感病品种有:葡萄园皇后、玫瑰香、新玫瑰、意大利、黑坡托、马福鲁特、小红玫瑰等;轻微感病品种有:落巴珍珠、上等玫瑰香、法兰西兰、佳里酿、吉母沙等;抗病品种有:纽约玫瑰、早生高墨、黑奥林、巨峰、先锋、红富士、黑皮诺、特大号、贵人香


防草布马沙


葡萄黑痘病又名疮痂病,俗称“鸟眼病”,我国各葡萄产区都有分布。在检、夏季多雨潮湿的地区,发病甚重,常造成较大经济损失。

症状介绍

黑痘病主要为害葡萄的绿色幼嫩部分,如果实、果梗、叶片、叶柄、新梢和卷须等。

叶片:开始出现针头大红褐色至黑褐色斑点,周围有黄色晕圈。后病斑扩大呈圆形或不规则形,中央灰白色,稍凹陷,边缘暗褐色或紫色,直径1~4毫米。干燥时病斑自中央破裂穿孔,但病斑周缘仍保持紫褐色的晕圈。

叶脉:病斑呈梭形,凹陷,灰色或灰褐色,连边缘暗褐色。叶脉被害后,由于组织干枯,常使叶片扭曲,皱缩。

穗轴:发病使全穗或部分小穗发育不良,甚至枯死。果梗患病要使果实干枯脱落或僵化。

果实:绿果被害,初为圆形深褐色小斑点,后扩大,直径可达2~5毫米,中央凹陷,呈灰白色,外部仍为深褐色,而周缘紫褐色似“鸟眼”状。多个病斑可连接成大斑,后期病斑硬化或龟裂。病果小而酸,失去食用价值。染病较晚的果粒,仍能长大,病斑凹陷不明显,但果味较酸。病斑限于果皮,不深入果肉。空气潮湿时,病斑上出现乳白色的粘质物,此为病菌的分生孢子团。

新梢、蔓、叶柄或卷须:发病时,初现圆形或不规则小斑点,以后呈灰黑色,边缘深褐色或紫色,中部凹陷开裂。新梢未木质化以前最易感染,发病严重时,病梢生长停滞,萎缩,甚至枯死。叶柄染病症状与新梢上相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