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期艾艾”與“哀哀慼戚”相差甚遠,不要搞錯

“期​期艾艾”與“哀哀慼戚”兩個詞,意思相差甚遠,完全不是一回事,你有沒有搞錯過!前者形容口吃的人吐辭重複,說話不流利;後者為悲哀哭泣的意思。這兩個詞的出處和來歷都很有意思。

“期​期艾艾”與漢朝將軍周昌和三國時魏國將軍鄧艾有關。這兩人相距近200年,怎麼被組合成了“期期艾艾”這個詞的呢?由來兩人都患有口吃,並且是正直而有建樹的人,為人們所愛之故吧!於是就喜劇般的誕生了“期期艾艾”這個詞,以示懷念。

“期期艾艾”與“哀哀慼戚”相差甚遠,不要搞錯

周昌,沛郡人,西漢初期大臣。漢高祖劉邦的同鄉,他性情急躁,敢於直言,但是因為口吃說起話來很費勁。漢高祖劉邦晚年寵幸戚夫人,再加上老糊塗,幾次萌發廢長立幼的念頭。當時的大臣們,都不主張改立如意​,而堅持按照封建傳統,即嫡長子繼承製,紛紛反對,周昌也是其中的一位堅定者。

《漢書・周昌傳》載,直心腸、急性子的周昌,對於漢高祖廢太子的打算,大為不滿,他怒氣衝衝地對高祖說:“臣口不能言,然臣期期知其不可!陛下欲廢太子,臣期期不奉詔!”這種堅定分子,雖然口吃,他在情急之中一口氣說了兩個“期期”。“期”,在當時作“綦”、“極”字解。於是,周昌的一片忠心就濃縮定格在“期期”上了。

“期期艾艾”與“哀哀慼戚”相差甚遠,不要搞錯

鄧艾,字士載,義陽棘陽人。三國時期魏國傑出的軍事家、將領。他統帥隴右各軍,屢次攻蜀有功,封為“鄧侯”。《世說新語·言語》載,鄧艾也患口吃,自稱“艾”的時候,往往說成“艾艾”,給人一種矯情的感覺。司馬昭就拿他開玩笑,問道:“你一直說‘艾艾’,究竟有幾個艾?”鄧艾雖是武將出身,但回答起來也很文藝和巧妙:“鳳兮鳳兮,原是一鳳。”“鳳兮鳳兮”是春秋時楚人陸通唱給孔子聽的歌詞之一句。鄧艾藉此解嘲,恰好又自比為鳳,語帶雙關,所以司馬昭聽了很開心。

這兩個故事,都具有喜劇幽默色彩。後人就根據這兩個人的名字以及他們講話時的情形,將“期期”和“艾艾”合起來組成了成語,雖然是形容口吃者吐詞重複,說話不流利,或指人言談時結結巴巴,口齒不清。但並沒有什麼貶義的意思,如生活中的調味品一般。

“期期艾艾”與“哀哀慼戚”相差甚遠,不要搞錯

“哀哀慼戚”之中,“哀哀”即悲痛不已的樣子;“慼慼”意思有五種,一指相親的樣子,二指憂懼、憂傷的樣子,三指心動的樣子,四指低語聲,五指急促的樣子。

“哀哀”出自於《詩經·小雅·蓼莪》:“哀哀父母,生我勞瘁。”鄭玄箋:“哀哀者,恨不得終養父母,報其生長己之苦。”翻譯成白話文講就是:“可憐我的父母,撫養我太過勞累了。”鄭玄箋說:“可憐的人,恨不得終養父母,報答他們生育和養育自己的痛苦。”

“慼慼”在《詩·大雅·行葦》:“慼慼兄弟,莫遠具爾。”《毛 傳》:“慼慼,內相親也。”三國時代曹植 的《求通親親表》:“退省諸王,常有慼慼具爾之心。”指的是相親的樣子。在《論語·述而》:“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慼慼。” 《漢書·韋玄成傳》:“今我度茲,慼慼其懼。”宋代李清照 《聲聲慢》詞:“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慼戚。”指的是憂懼貌或憂傷貌。在《孟子·梁惠王上》:“夫子言之,於我心有慼慼焉。” 是心動貌。另外還有低語聲及急促的樣子。

“期期艾艾”與“哀哀慼戚”相差甚遠,不要搞錯

“哀哀”與“慼慼”組合起來,一般指悲哀哭泣的意思,“慼慼”所取的情感要複雜和豐富點。由此可見,“哀哀慼戚”與“期期艾艾”各自所表達的意思是不一樣的,完全是兩回事,使用時可要注意了,萬不能鬧笑話。(文/蔡駟讀歷史 圖/源於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