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拐點"何時能夠實錘!

對於2020年農曆庚子鼠年,正月十五不僅意味著春節結束、年關已過,更有中國人對新冠肺炎疫情拐點到來、難關已過的熱望。

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發展至今,“拐點”一詞令人“又愛又恨”。“愛”源於人們對疫情防控工作“鬆口氣”的期待;“恨”則出於各項疫情數據仍在增長。

疫情


關於新冠肺炎疫情“拐點”的說法,較早的一次出現是在1月28日媒體對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主任高福的採訪中。他表示,如果按照當前措施,應該能在近期看到一個拐點,情況好轉可能在元宵節或更早時間出現。

一天後,中國疾控中心流行病學首席科學家曾光

也指出,“拐點即將出現”的論斷有一定道理,至農曆正月十五,疫情管控將出現明顯成效。“拐點”意味著從“頂點”回落。換言之,在真正迎來拐點前,疫情各項數據仍將保持增長。1月27日,全國新增確診病例首次破千,達到1771例,累計死亡人數同日過百,升至106人。1月31日,全國累計報告確診病例超過一萬,達11791例,這一數值在2月6日超過了3萬。

據中國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最新數據,2月7日(農曆正月十四)新增確診病例3399例,較前日數據(3143例)略有回升。截至7日24時,全國現有確診病例31774例。

對於宅家已久的民眾而言,這段疫情數值登頂前的爬坡教人格外疲累。“話別說得太早”“一天能量八回體溫,疑神疑鬼”“不復工老底要吃光,去復工要擔心中毒,兩難……”觀察網友評論,盼望疫情拐點的背後是社會不良情緒同樣需要迎來的心理“拐點”。

與此同時,之前對疫情拐點的樂觀態度似有降溫。1月31日,中國疾控中心副主任馮子健指出,當前不對“拐點的出現”做預期,也很難做出這種判斷。下一步的疫情防控重點在於落實現有的防控措施。“我們就是冷靜、認真地觀察各項防控措施落實情況。”

也有專家就疫情高峰再次出現的可能打“預防針”。中國工程院院士、軍事科學院軍事醫學研究院研究員陳薇認為,第一個拐點到來後,疫情會否出現第二個、第三個高峰,仍要做好最壞的打算,拿出最充分的方案,準備最長期的奮戰。

疫情


2月5日晚間與央視欄目連線時,中國工程院副院長、中國醫學科學院院長王辰表示,疫情底數並不清楚,判斷根據不足。此外,社區和社會上未能接受隔離的病人,在家庭和社會的傳播威脅性還很大。如果不加以有效管控,這個“拐點”無法預測。

自2月4日至6日,新冠肺炎確診病例仍保持增長,但增幅有所放緩。中國工程院院士鍾南山7日指出,這“不能證明拐點到來”。新增病例沒有繼續明顯增高,這是好事,但就此判斷拐點到來,言之過早。“我估計這個拐點到來還得有幾天。”

另一方面,非湖北地區新增確診病例已連續4天下降。有北京呼吸內科專家8日接受中新社記者採訪時表示,這是一個好的信號,說明全國防控措施落實的有效性,也預示湖北以外地區疫情拐點的到來。他認為,距離疫情高峰“不會持續多長時間”,但具體出現在哪天,大家都是推測。

疫情拐點何時“實錘”?明確答案仍無法給出。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公共衛生學院副院長張作風認為,只有將湖北所有的潛在病人都診斷出來,才可能看到確診病例的高峰以及之後的疫情拐點。“如果湖北病人不及時診斷出來的話,很難看到全國的拐點。”

須指出,拐點並不代表勝利在望,而是戰“疫”在途,需要理性看待。中國疾控中心消毒學首席專家張流波1月31日就曾提示,遏制疫情蔓延是場“持久戰”,不能在拐點出現後放松。

隨著疫情的發展與對病毒認識的不斷加深,對於普通民眾而言,力所能及之事仍是做好自我防護,讓防控措施落實到位。借用一位媒體同行的觀點:“面對疫情,當你什麼都做不了時,就做最好的自己。”(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