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長遠看,大城市和超大城市給社會帶來什麼?

手機用戶6410156421


相對於人口密度較低的農村地區,人口密度較高的城市、大城市和超大城市,政府的管理成本、各服務行業的運營成本,要低一些。由於集群效應,更有利於各種服務框架的建立。


陸仁己


人類自古都是分散居住,所胃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就是說國家所有的地方,都要得到充分的利用。地區之間優勢互補,各居一方,相呼相應。

如果全國人民都擠入大城,不利於國家發展,國土得不到充分利用,吃的,喝的來回運輸,造成壓力,浪費能源,安全事故頻出。物價加上運費,造成市場價高,產地產品賣不岀去,嚴重打擊農產品生產的積極性。

人口過度集中,一但遇上瘟疫後果不堪設想

人口過度集中,一但遇上天災後果非嚴重。

人口過度集中,一但遇上……預科不到的事件……

總不讚稱人口過度集,或特大城市,最好還是分散居住為易。


北朝一人


隨著中國城市化進程的推進,城市的人口規模也在刷新,出現了一些人口達千萬級別的城市。

2014年11月20日國務院發佈的《關於調整城市規模劃分標準的通知》中,第一次明確把城區常住人口1000萬以上的城市歸類為“超大城市”。

“超大城市”是一個相對較為新穎,並且較為中國化的術語。超大城市在國家發展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從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意義上,超大城市治理已經成為新時代國家治理的一個重要內容。

超大城市有何特徵?如何探索有效治理?超大城市治理對國家治理的意義何在?就這些問題,長江日報“求知”採訪了北京師範大學社會學院教授趙孟營。

從現實狀況看,中國超大城市確實出現了前所未有的特殊性。主要就是超大城市的居民、地域、設施、組織、文化等諸多方面,都呈現了前所未有的超常特性。

超大城市在於超常功能不只是人口多

求知:“超大城市”有哪些獨特性?僅僅是人口規模大嗎?

趙孟營:超大城市概念的提出時間不長,目前對超大城市的研究也還處於起步階段,現在要科學完整系統地描述超大城市的獨特特徵還有一定難度。

但從現實狀況看,中國超大城市確實出現了前所未有的特殊性。主要就是超大城市的居民、地域、設施、組織、文化等諸多方面,都呈現了前所未有的超常特性。

譬如城市居民,超大城市的居民規模超常,居民的社會分化水平也超常,幾乎在每一個社會分化維度上都有較大規模的居民數量。

就城市空間而言,超大城市的物理空間和社會空間的總量超常,空間關係的多元性超常,單位空間的承載內容超常,單位空間的價值維度超常;就城市“設施”而言,超大城市的設施種類和體量超常,設施的承載量、開放水平和脆弱性超常,等等。

此外,就城市文化來說,超大城市的文化多元性超常,亞文化的種類和規模超常,文化發育的自主性超常。

因此,與超大城市各類要素的超常性相伴生的,必然是超大城市的功能超常性。最直接的表現就是,城市的人口流、物質流、能量流、信息流等各種城市運轉之“流”的流量超常、流向複雜性超常、流程脆弱性超常。

像北京、上海等超大城市,經濟社會發育水平在國家發展中處在領先地位,國家要求這些超大城市承擔支持其他相對落後地區發展的義務。所以這些超大城市的政府所管理和服務的“公眾”,既包括城市及周邊地區居民,以及在本城活動的非本城居民,還包括許多“遙遠”地區居民這樣的“間接”管理和服務對象。

超大城市的複雜性遠超一般城市

求知: 超大城市可能帶來哪些治理挑戰?

趙孟營: “超大城市治理”無論是在城市的意義上,還是在治理的意義上,都是與中國社會治理現代化實踐有著緊密聯繫。近年來,很多學科領域專家都關注到了這一主題。比如超大城市的行政運行,主要關注政府如何實現對超大城市的有效管理;比如超大城市的規劃,主要關注超大城市如何實現空間合理佈局。

還比如,超大城市的環境保護,主要關注如何有效防止超大城市的環境汙染;超大城市的人口控制,主要關注如何有效控制超大城市的人口流動。此外,還有如何理解超大城市治理基本難題和瓶頸,以實現良性社會治理和社區治理。

隨著各類研究的不斷深入,必將極大推進和完善超大城市運行、不斷優化超大城市的發展規劃、不斷美化超大城市的生態環境、不斷改進超大城市的社會關係。

求知:相比於一般城市,超大城市治理的複雜性和特殊性體現在哪?

趙孟營: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行政、公共事務和公共輿論。行政方面,一方面是超大城市的政府的責任邊界,超越了任何一般意義上的城市行政區。另一方面,超大城市政府的行政權力邊界,依然保留在常規意義上的行政區域內。

舉例來說,像北京、上海等超大城市,經濟社會發育水平在國家發展中處在領先地位,國家要求這些超大城市承擔支持其他相對落後地區發展的義務。所以這些超大城市的政府所管理和服務的“公眾”,既包括城市及周邊地區居民,以及在本城活動的非本城居民,還包括許多“遙遠”地區居民這樣的“間接”管理和服務對象。

公共事務方面,超大城市的公共服務,如何既保證有限的投入和管理能夠支撐超大城市內部正常運行,又要確保無限開放的服務對象有效分享超大城市公共事務的便利。這個難題幾乎在所有超大城市都存在。

公共輿論方面,既要合理引導超大城市的公共輿論,又要確保不同輿論主體的意見能夠充分。這個難題在所有超大城市中都有不同表現。

超大城市內部的社會構成複雜,所以超大城市必須做到周密、靈敏、高效。周密就是不遺漏、不忽略任何微小居民群體,靈敏就是迅速反饋各種城市信號的能力,高效就是能及時清理城市運行的障礙、解釋解決各種具體問題。

超大城市要確保居民的幸福感獲得感

求知:有效治理超大城市,我們應該怎麼做,在哪些方面下功夫?

趙孟營:首先,因為超大城市內部的社會構成複雜,所以超大城市必須做到周密、靈敏、高效。周密就是不遺漏、不忽略任何微小居民群體,靈敏就是迅速反饋各種城市信號的能力,高效就是能及時清理城市運行的障礙、解釋解決各種具體問題。最大限度避免“小概率、高風險”事件常發,保證超大城市運行順暢。

超大城市居民的需求超常複雜,對此,超大城市的公共政策體系必須科學化、公平化、契合化。所謂科學化,是指政策供給要以居民需求的客觀事實為依據,既防止過度供給,又防止供給匱乏。所謂公平化,是指堅持供給品質一致,既防止供給特殊化,又防止供給低劣化。所謂契合化,是指既防止所給非所需,又防止所需未所給。最大限度真實滿足超大城市居民需求,確保維持超大城市居民的幸福感。

超大城市的公共服務體系必須實現精準化、精細化、精明化。精準化是指公共服務能夠覆蓋服務對象,不錯位也不缺位;精細化是確保每一位服務對象都能獲得恰當的服務,防止滯後、失效、失靈;精明化是指交易成本最低化,提升公共服務“性價比”。確保公共服務充分合理,維持超大城市居民的獲得感。

當下的中國,正處在從農村國家向城市國家的轉型過渡期。在這個意義上,當下的超大城市治理,實質上就是未來國家治理的序曲;當下的超大城市治理的難題,其實就是未來國家治理的全國性難題。

超大城市的難題將是未來的全國性難題

求知:探索超大城市治理,對國家治理的價值體現在哪?

趙孟營:超大城市的超常性,不僅在中國社會發展進程中前所未有,而且在世界發展進程中也前所未有。即使是世界上最發達的國家,也未曾經歷過如此體量的中國式超大城市發育階段。

這就意味著,超大城市的發育,衍生出了國家治理現代化必須解決的各種最前沿、最複雜的問題,是一種具有超前意義的獨特現象。

超大城市治理的探索,對國家治理至少具有兩個重要的基本價值:一個是參照價值,一個是引領價值。參照價值是指超大城市治理實踐將為未來國家治理提供經驗積累。引領價值是指,超大城市治理中出現的城市層級的新現象、新問題,也是未來國家將面臨的國家層級的新現象、新問題。

求知:怎樣理解超大城市治理對於國家治理的前沿性或超前性,能否具體談談?

趙孟營:中國長期是一個農村人口和農業人口占絕對多數的國家。從20世紀50年代大規模工業化開始,中國在保留了農村人口和農業人口占絕對多數的同時,逐漸擴張了城市人口規模和非農業人口規模。

當下的中國,正處在從農村國家向城市國家的轉型過渡期。在這個意義上,當下的超大城市治理,實質上就是未來國家治理的序曲;當下的超大城市治理的難題,其實就是未來國家治理的全國性難題。

事實上,從超大城市治理本身來說,如果依照常規城市治理,超大城市的很多困境和難題是根本無法解決的。因此,要解決超大城市治理難題,必須讓超大城市治理上升為國家治理的有機組成部分,而且是國家治理最前沿的組成部分。


遠源流暢


建設超大型城市有利有弊,具體的結果還有待觀察,目前暫時不宜過早做出結論。特大型城市的優點顯而易見,但是,具體的規劃以及頂層設計需要反覆斟酌、科學論證。不是什麼非專業人士,比如“網紅”或大V輕易做出結論的。

由於我國互聯網的高度發達,自媒體風起雲湧;導致諸多非專業人士什麼事情都要插一腳,來指點江山、激揚文字。其實,任何沒有科學依據的言論都是輕率的,有悖於公民的社會責任感。

由於標題涉及範圍太大,本人僅從社會管理這一塊談起。比如上海,其社區管理功能的齊全在全國都是屈指可數的,記得2008年上海浦東張江地區,某小區建在農田邊上,但是,小區的各項功能卻十分健全,銀行、郵政、出行,乃至縫縫補補,都有人為之。

小區外面的“黃包車”排隊等待客人,這些外來務工人員,在自己的家鄉未必這些遵紀守法;但是到了上海就馬上循規蹈矩了。這就是社區功能的力量,亦是上海海派文化的體現。

如果超大城市的管理系統,跟不上城市的發展;就會存在各種問題。這些問題在風平浪靜的時候,或許沒有問題,但是,一旦出現自然災害,就會影響城市各項功能的正常運行。

專業的問題還是由專業人士來解答;而且必須聽得見專家的各種不同意見,集思廣益,才能將超大城市建設好!



陸燕青


目前,賺錢越多的城市,社會責任越小!

  • 人是第一生產力,尤其是青年流動勞動人口!
  • 處於食物鏈頂端的主要搶青年流動勞動人口,不養其父母、子女,人到中年也會被置換!
  • 處於食物鏈次層的只能搶戶籍人口,養其老,也養其父母、子女!
  • 食物鏈最下層,贍養父母,撫育子女,培養成人,遠走高飛!
  • 流動人口與戶籍人口比越高,勞動人口越多,社會責任越小!
  • 這很可笑,一邊靠人口紅利發展,一邊卻抑制新生人口!
  • 本質上是吸血,自身造血功能極差!
  • 窮人讀書,富人招僕!培養學生和使用學生者差距很大!城市在校大學生比例越高越窮,這是中國怪象!
  • 靠人才發展的超級城市,反而不重視大學教育,摘桃效益更高!
  • 大力賣地,推高房價,收取利益,流動人口無力置房,迫使新人加班工作,無力婚配,人到中年,黯然離場。再娶新歡,新鮮肉再登舞臺!
  • 不要迷戀GDP和人均 GDP ,如果按勞動人口產值和贍養、撫育付出加權計算,不但效益不高,可持續性也差!
  • 以二層的西安為例看看
  • 西安高速發展的背後是周邊低迷,越靠近西安越差
  • 輻射是笑話,吸取營養才是真!
  • 以西安為中心,按距離向兩邊擴散,越近發展越慢!

最終導致生育人口大幅下降,無可吸之營養,自身又不健全,逐漸老化,萎縮!


天佑中華紫氣東來


①管理成本高;②人口資源過於集中;③加大生活生存壓力;④不利於抵抗自然和人為災害(如瘟疫、戰爭等);⑤土地等自然承受力過大,交通堵塞,不利於長遠和諧發展。


劉老大47392071


大城市,套路深,要回鄉下。

大城市,購物方便,城市服務齊全,手機信號滿格,交通發達,假如一回到老家,道路是土的,煙塵滾滾,手機要找個最高地方才半格信號,跑一趟親戚要幾十公里,不過空氣好,綠化好。

也有不好的,大塞車20公里時速,地鐵站裡數人頭,房價夠你奮鬥一輩子的。人口密集,帶來人均綠化面積,人均醫療,人均教育,人均警察普及率,人均汽車停車面積(一車位難求)看看這次武漢大城市發生緊急事件,人均下來的醫療資源,醫院床位就明白了,一床難求!這個還不是真正戰爭狀態,敵人轟炸機,導彈天上飛舞,還在和平環境中的醫療狀態。

也贊成,把居住環境惡劣的地區,人民全部搬遷,集中城鎮化。比如汶川地震,國家投入了巨大人力物力去救同胞,但是,過幾年又來一個小地震,四川地震帶的居民,應該全部搬遷到安全的地方,無人區就是八級地震,也沒有財產損失,畢竟誰都不想死。


dpgtjk


研究人類的歷史就可以發現,人口是不斷聚集的。人口達到幾百人之後就會形成村莊,達到幾千人之後就會形成急集鎮,有幾萬人就會形成城市。在中國有不少縣一級的縣城,人口就是幾萬人。到了市一級的城市或者到了省城,人口的規模就變得更大了。要是到了紐約、東京、北京這樣的超級大都市,人口就是千萬級別的了。

那麼城市帶給這個社會什麼樣的好處呢?人口為什麼要從分散的鄉村聚集到城市裡面去呢?從長遠來看,城市對人類的發展,對社會的發展起了很多的作用,但最重要的一點,是促進了經濟的發展。

社會生產是一個非常複雜的事情,所以要想提高效率的話,就得分工。分工時,每一個環節的生產,距離不能太遠,否則就會影響效率。而城市恰好能夠把所有的環節整合在一起。就像木蘭詞裡面說的,“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那麼一批駿馬,短時間內就可以裝備起來。但是如果沒有城市,這種商品分佈在不同的村莊,那麼購買起來就十分不便。

越到了近代城市對推動經濟的發展重要性就越凸顯。尤其是城市化率非常高的國家,80%的人口都生活和工作在城市裡。那麼城市也貢獻了這個國家絕大部分的產出。工廠、車間、銀行、美容院等市場主體,絕大部分是分佈在城市。這些市場主體是產生社會財富的主導力量。在日本,如果把東京給毀滅掉,那麼該國的經濟至少要倒退20年。

再比如,向中國的經濟中心上海,他一年的GDP有3萬多億元,超過了我國中西部大部分的省份。面積只有6000多平方公里的上海,創造出來的財富超過面積達十幾萬乃至幾十萬平方公里的省份。這就足以說明城市對經濟發展的重要作用。

除此以外,城市對一個國家和人類社會文化、教育、安全很多個方面起了很大的促進作用。現在很多人理解不了城市對安全的作用,但是在古代這一點是非常明顯的。在古代,城市四周都有城牆,最大的作用就是保衛安全。


財經知識局


城市的裡最有活力的地方就是自由市場,都是自發形成的,小販們最知道那裡能賣的多,能掙到錢,而人為打造的什麼商業街,商業城,則很少有成功的,因為它不符合市場規律,東西賣不出去,建的再好也沒用,一個城市也一樣,不管大小,如果是自由聚集起來的,保證會有活力,而異想天開,人為打造的,只能是一座空城,這樣的例子已比比皆是,就沒什麼好探討的了。


午夜陽光3226


不平衡。城重村輕,虹吸效應,拉大貧富差距。城市化是一個偽命題。看看德國、日本就知道了,美英也不差。


分享到:


相關文章: